黄宝妹 一辈子让全国人民穿好衣
2022-05-14刘锦鑫
刘锦鑫
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奉献者,她就是在鲐背之年荣获“七一勋章”的黄宝妹。
她是纺织女工,13岁就在日资纱厂当童工,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时代变迁。她是全国劳模,用勤奋和努力实现“让全国人民穿上衣裳”的梦想。她是新时代的讲述者,90 岁在哔哩哔哩视频平台上担任主播给年轻人讲党课,讲述老一辈人的奋斗故事。
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奉献者,她就是在鲐背之年荣获“七一勋章”的黄宝妹。
改天换地的见证者
“我们那一代人因为品尝过生活的苦,所以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有更深沉的期待,更懂得,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让工人掌握自己的命运。”
黄宝妹,1931年出生于上海浦东高东镇一户穷苦人家,童年过得非常艰辛。1944年,13岁的黄宝妹就进入日资裕丰纱厂当童工。到纱厂做童工实属无奈。母亲生了9个孩子,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旧社会,只有3个孩子艰难地活了下来。
那是一段黑暗的童年记忆,黄宝妹每天早晨4点就要起床,在纱厂她被分配在细纱车间做挡车工。每天,被搜身后才能站在纺纱机前照看纱线,终日不见阳光,腰酸腿疼不说,手指也常被勒出血。尽管是个13岁的孩子,但黄宝妹并不会得到任何怜惜,每天12小时在机器“弄堂”里跑来跑去,“眼睛要盯住转动的筒管和锭子,一看到纱头断了,必须马上捻接起来,否则要遭到‘拿摩温’(工头)的打骂。”
车间里一排排细纱机轰隆作响,纱锭一刻不停地转动,棉絮在车间里纷飞。工厂里没有食堂,黄宝妹从家里带饭菜,夏天就算馊了也要吃下去。夏衍在报告文学《包身工》中描写的黑暗场景,真實地发生在黄宝妹身上。
“‘拿摩温’可不顾工人死活。我一个人要管270个锭子,有时断头多了来不及接,纱线把手指勒出了血,但只要手脚慢一点就要遭到毒打。”车间里没有通风设备,空气浑浊,夏天热得像火炉。细纱车间的女工们整天围绕纱锭转,装上空的,取下满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1949 年5月,上海解放,黄宝妹和工友们跑到马路上庆祝。“共产党来了,一切都不一样了。”工厂还是那个工厂,但是“拿摩温”没有了,搜身制度取消了。工人们自己推选班长,大家翻身成了工厂的主人。”
童年的遭遇,让她对新中国有更深沉的感情。黄宝妹仍记得当年军代表到厂里来讲的那番话:“现在我们解放了,大家成了工厂主人。我们不但要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要建设一个新中国。”她一下开了窍,“要做共产党的好工人,以主人翁的态度努力搞好生产,使国家强大起来”。
回望过去,已到鲐背之年的黄宝妹心生感慨:“一个原本一穷二白的国家如今建设得这样好,从4亿人到14亿人,人人可以生活得这样好。这非常不容易,但中国共产党做到了。我们是非常幸运和幸福的。”
新中国建设的参与者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必须大力发展生产。黄宝妹怀着对党的感激之心,以满腔热情投入到生产劳动中,一心想的就是如何多纺纱,解决老百姓的穿衣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我拼命地干活,就是为了报答党,报答祖国。”
那时物资匮乏,纺织厂算了一笔账,“浪费一两皮辊花,等于三碗白米饭”。皮辊花,是对粗纱进行细纺时,纱线因断头卷绕在皮辊上浪费掉的棉纤维。黄宝妹每天一走进车间工作,她的脑子就盘算如何减少断头,减少纺纱过程中皮辊花的浪费。在一些纺纱能手的启发下,她一边实践一边探索出一套“单线巡回、双面照顾、不走回头路”的先进操作法,工人不需要在机器“弄堂”里兜圈子,不仅能节省1/3人力,还可以让机器实现24小时不停运转,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全厂细纱车间的挡车女工中,就数黄宝妹的“皮辊花”出得最少,她纺的23支纱,皮辊花只有 0.307%。由于工作勤奋、业绩突出,1952年11月,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21岁的黄宝妹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从那时起,我的一生就是践行党交给我的使命,为人民服务,做一名纺织女工。”
1953 年,22岁的黄宝妹以一个人照看800个纱锭的全厂最高纪录(一般工人大约是600个),从上海 30 多万名纺纱工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先后8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毛主席勉励黄宝妹:“纺织工人很光荣,让全国人民有衣穿,责任很重大。”回到上海以后,黄宝妹虚心向行业技术标兵学习,也从不吝啬将自己的诀窍分享给车间里的其他姐妹,带领大家一起进步,她管理的三纺细纱车间被评为上海市劳模集体,所在的国棉十七厂曾传奇地向新中国贡献了40%的棉布。“以前每次看到一艘艘大船运着棉花来,又运着布离开,就仿佛看到我们的纱布化为衣服穿在了全国人民身上”,多年后站在黄浦江岸边,黄宝妹这样回忆道。
1958 年,一部以青年女工为主角的电影热映,那是由谢晋执导的《黄宝妹》,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神话里最会纺纱织布的是七仙女,但仙女是不存在的,真正的仙女是我们的纺织女工。”
这描述的正是在电影中本色出演自己的上海纺织行业杰出带头人——黄宝妹。
当时,电影很火,她也因此成为那个年代的明星偶像。因为容貌姣好,又有过当演员的经历,很多人邀请她走上专业演员的道路。但黄宝妹拒绝走上专业演员这条路。“因为我当时就抱定了决心,这辈子就要当纺织工人,一辈子就只做一件事,就是为全国人民穿好衣这个目标奋斗。”
26岁那年,黄宝妹被选拔为干部,可坐在办公室没几天,她便“浑身不舒服”,郑重提出要求回车间当工人。她说:“我是党培养的一名纺织女工,我的岗位永远在车间,离开了纺织车间,我啥也不是。我当时就下定了决心,一辈子都要当一名纺织工人。”黄宝妹也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她一直在车间工作了42年,直到1987年1月光荣退休。其间,她曾先后7次被评为上海市、纺织工业部和全国劳动模范。
退休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慕名邀请她到石河子协助当地筹建棉纺厂。她多次远赴新疆,从厂房设计到设备购买,从人员挑选到技术培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有人问:“你既不占股份又不领工资,那么辛苦干吗?退休了,享享清福算了。”黄宝妹答道:“党员是不退休的,如果我们党员都能奋斗终身,国家能不繁荣富强吗?”
到底帮了多少家工厂收购了设备,干了多少工作,黄宝妹自己也记不清了。她只是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想不失時机地干一番事业。为企业做点事情,也是我应尽的责任。”
1994年,黄宝妹看到一些退休劳模经济情况不好,家庭负担重,于是在上海市劳模协会的帮助下,牵头20多位离退休劳模集资成立上海英豪科技实业公司,并亲自担任董事长、总经理。公司成立之初就约定,企业不分红,把利润拿出来帮助有困难的老劳模。大家都亲切地称该公司为“劳模公司”。
退而不休的奉献者
“现在年轻人常说‘偶像包袱’,我们共产党员也有‘包袱’。”一辈子做好事,一辈子以劳模、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这就是黄宝妹所说的“党员包袱”。
2006年回归社区后,黄宝妹的日子依然丰富多彩,成为了“爱管闲事的黄宝妹”。她发现很多居民工作忙、怕麻烦,导致小区业委会历经3年还建不起来。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挨家挨户做工作,“小区也是家,居委干部只有几个人,不靠大家怎么行?”就像年轻时说服工厂姐妹一样,她用耐心劝说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家园建设。在黄宝妹的奔走努力下,小区业委会终于成立了。
之后,黄宝妹还积极配合业委会工作,安装监控探头、灭蚊灯,更换破旧信报箱,拓宽应急通道,年至九旬仍四处奔走……社区里的居民都知道,谁有困难来找黄宝妹,她都会尽力帮忙解决。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黄宝妹又充分发挥模范作用,带头号召家人和小区居民一起捐款捐物,为“城市守护者”送去爱心和关怀,为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
光阴荏苒,当年那名年轻的纺织女工,如今已经成了头发花白的黄奶奶,但对于黄宝妹来说,她依然是一名可以发挥余热的老党员。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杨浦滨江,同黄宝妹亲切交谈,并称赞她是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奉献者,鼓励她多向年轻人讲一讲,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黄宝妹备受鼓舞,她又找到了自己发挥余热的地方——为后生晚辈们讲述革命经历,进行党史教育。“我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如今我的工作虽然退休了,但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我要继续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培养下一代接班人。”
上海市“百老德育讲师团”成立后,黄宝妹积极加入,她和讲师团其他成员一起,秉持“要使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的理念,进机关、进校园、进工厂、进小区,为大家开展党史教育。听过黄宝妹讲座的观众说:“黄奶奶的人生故事和道德风采,就是一本鲜活的书。在她身上,爱国主义不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可触摸、可感悟的。”
不仅如此,“90后”的黄宝妹紧跟时代潮流,在哔哩哔哩视频平台“老杨树宣讲汇”直播间当起“网红主播”,给年轻人讲述党和国家走过的峥嵘岁月、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奋斗故事。在讲述中,黄宝妹满怀激情地对年轻人说:“我们不能忘本,而要饮水思源。我们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最关键的就是有党的领导。说到底,幸福不是索取,而是奉献。”作为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奉献者,黄宝妹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感动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
“我虽然老了,但可以发动大家一起努力,为社会再作一点贡献。只要我还能走得动,我就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黄宝妹说。
获得“七一勋章”以后,黄宝妹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更重了。“‘七一勋章’挂在胸前很沉,它代表着一种精神力量,代表着党员肩负的使命。”黄宝妹说,“我就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从没想过党和国家会给我这么高的荣誉。我现在身体还可以,要继续扎根上海基层社区,做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