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高考模式下化学学科素养培养策略
2022-05-14张兆基
张兆基
摘要:近年来,全国多省份陆续进行了新高考改革。多省在3+1+2的特定模式下,由于4选2科目中化学最难,出现弃考化学的现象。此情况必将影响我国的核心竞争力,造成多行业人才短缺,不利于社会进步。为此教育部对新高考选科做出重大调整,理工科类基本必选物理与化学,化学有可能成为新宠儿。然而,化学作为赋分科目之一,在课时减少、学科综合性增强的情况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哪些方法来提升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运用怎样的培养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是我们作为一线化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高考;学科素养;策略
2021年开始,辽宁、河北、江苏、湖南、湖北、重庆、福建、广东等8省市实行 “3+1+2” 新高考模式,语数外3门为必考科目,在物理和历史两门中选1门,再从化学、政治、地理、生物四门中再选2门。在过去的两年中,化学作为比较难的科目,加上赋分制的存在,化学不好不敢选化学,化学尖子生由于选的人数少且一般成绩都很突出,导致赋分后得分较低计入高考总分,从而促使化学成为新弃儿。为此,教育部对新高考选科做出重大调整,理工类的基本必选物理和化学,这是一大利好消息。“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学生在完成各科必修课程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科目、就业方向等确定选考科目,也就是说学生在高一第二学期结束时就要确定1+2科目,甚至有些地方从高一第一学期结束就按照1+2科目分班,对高中化学这个学科非常不利。普通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利用恰当、科学、有趣的方法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化学这个学科,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为高校输送更多优质的人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转换角色,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以往很长一段时间的教学中,教师作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这样的模式枯燥乏味,学生很难提起劲。新课程改革的号角吹响后,要求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化学學习中,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化学学科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关注学生学习,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是落实新课改,新高考,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关注的不是化大量精力去设计漂亮的教学设计,而是多思考如何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学习并使知识真正得到内化。
以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一节《硫及其化合物》为例,在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的性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市面上的银耳到底选择白色还是偏黄作为引入,思考过后开展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在课堂展示阶段除了能说出原理外,还能举出生活中相关的一些类似现象。这一教学设计下,培养了学生搜集并整理资料能力,自我约束、严谨治学、发现和解决问题、合作沟通的能力。
二、善用思维导图
化学不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还是一门对学生抽象思维有一定要求的学科,在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材在结构、内容和编排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但不能否认,知识内容相对杂乱,理论性,记忆性的东西较多,若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的梳理,除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外,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也会打折,还会让学生渐渐对化学不感兴趣,甚至是排斥。思维导图一方面能激发思维、记忆暂存、发散和集中思维的好处。另一方面,能帮助我们将混乱的关系一一理清。在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大脑不是一次性思考问题,而是一层层进行分析。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慢慢引入这种能为学生所利用的工具,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整理课堂知识,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既帮助理解也加深了记忆,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并选择化学这个学科。
三、注重实验教学,树立创新探究意识
实验可以说是化学这门学科的灵魂,同时也是基石。在一线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地区,很多学校由于教学条件、教学课时、教师嫌麻烦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真正能进行实验操作的机会不会很多。教师一般只会进行演示实验,甚至是播放视频代替。这样的实验教学不可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制定学生必做的实验来强制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同时,教学过程中不单单只追求做了实验,更重要的是避免实验教学的机械化操作,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思考、积极参与。高中化学实验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教学问题,积极选用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及创新思维。合理利用小组合作开展实验,思维的碰撞,知识的互补更能让学生摆脱固有思维,突破思维束缚。老师还应该合理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方案设计,通过亲身实践,在不断改良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科素养才能提升。例如,在学习了氯气的性质之后,关于氯气有颜色变化的知识比较多,学生很容易混淆,部分学生只是停留在知识的死记硬背上,并没有真正理解。因此,可以让学生查找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调整实验思路,根据前人所做的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将多个本来分开进行,组装复杂,烦琐的实验整合成一个科学、合理、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一套实验装置。学生全程参与,切身体验探究的乐趣,就算设计不够完善,也能大大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真正在创新实验过程中提升学科素养。
四、接地气,从生活出发
传统应试教育不注重生活化教学,书上有什么就教什么,理论知识得不到生活验证,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共鸣和发现乐趣,使学生觉得高中化学课堂枯燥乏味。其实,在生活中学生很容易发现化学问题,能运用已学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必定能提高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国家对教育不断的进行改革的初衷使希望我们意识到当今新时代的教育意义不再是为了成绩而去学习,作为老师需要深刻的理解教育改革的意义,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慢慢调整高中化学的教学方向。让学生通过接地气,生活化的教学方式领会理论学习在生活中的巨大应用价值,不再是为了高考分数而学习。例如,在硫及其化合物中学习到硫化氢,单纯的知识学习很枯燥,但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教学方式,“接地气”的提问:“大家知道我们平时放的屁为什么会有臭味吗?”相信同学们马上就非常感兴趣,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还会引得学会心一笑,很好的舒缓了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还能让学生深深的记住这种特殊的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
五、重视化学史的渗透
化学史是一部介绍多个学科的科学家生平传记,能让学生感受科学发展的曲折与辛酸,培养正确历史观的优秀遗产,是一部展现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认识史。在高中的实际教学中,化学史很多时候都直接被省略掉,很多老师觉得课时很紧,内容很多,如果还花一些时间讲高考不考的内容实在太浪费时间。少部分教师会把化学史作为素材利用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其实,化学史的价值远超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化学史,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史,学会如何进行判断和评价,养成正确的学科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要以反应事实和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亲身体验科学家严谨、细致、艰苦的研究过程。例如,在选修5“苯”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苯“发梦”而来的结构作为引入,尝试与学生探讨苯的分子结构是否真的为单双键相间,通过证据进行分析推理,验证结论的真伪。通过真实的实验情况说明苯的分子结构,从而使学生更加容易建立起“结构决定性质”的认知模型,在认识苯的过程中收获了乐趣,更提升了学科素养。同样,在二氧化硫的教学中也适用,书本上虽然没有介绍,我们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每一种物质的发现都有它特有的故事,都能够成为化学史而为我们所用。
六、重视高考真题
高考真题,全卷都是宝,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阶段,充分利用好每一年的高考真题。高考作为国家选拔性的考试,试题必然是综合性非常强的套题,因此对于高一高二的学生而言,适合拆分成小问题,或者只是抽取其中一两个小问,让学生知道高考题也是有基础部分,高一高二的学生都能做,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高三学生而言,教师可以选择整卷使用,在限定或者不限时间内,测量学生水平,找出学生知识和思维的漏洞,查漏补缺,找到下一階段的教学方向。同时,教师也可以分题型模块、单一整题、小专题、改编或者自主命题的方式,根据学生不同学段,不同基础,合理、科学、创新地使用高考真题,能从学科操作、学科思想、人生观、价值观等多层面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例如,我们在复习实验大题,气体的制备和仪器的链接之后,可以让学生完成2021年广东高考题第17题:实验室沿用舍勒的方法制取Cl2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实验室制取干燥 Cl2时,净化与收集 Cl2所需装置的接口连接顺序怎样?学生会发现,原来高考考查的知识点还是会回归课本,要重视课本上的实验,重视基础。此时,还可趁热打铁,把同年的其他省份的实验题中涉及气体制备、仪器链接的题目抽出来,先从课本实验入手,再迁移到陌生的情景当中。这样,学生的解题能力、化学学科素养才能得以提升。
总之,在新高考模式下,作为一线教师应该改变已有陈旧的教学观念,把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作为首要努力的方向,通过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调整,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教材或创设真实的生活情景,加强化学史的渗透,通过各种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兴趣。合理利用往年高考真题,因材施教地设计教学内容以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李红围.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分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0(4):64-65.
[3] 董红德.新高考背景下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下),2018(07):191.
[4] 钟立.高考改革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的若干思考--广东省化学学科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8(04):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