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促进国际中文教学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2022-05-13汪晓凤王华珍

关键词:华文汉语语言

○汪晓凤 王华珍 罗 杨

一 引 言

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将科技应用于语言教学的研究逐渐成为语言界、科技界、教育界探讨的重要话题。国际中文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正随着“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的兴旺发展而备受关注。1995年,美国加州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中文电化教学国际研讨会”成为了世界汉语教学界第一次探讨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来参与、辅助中文教学(1)本刊特约记者:《汉语教学高科技化势在必行——小记中文电化教学国际研讨会》,《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2期,第111页。。25年后,技术促进国际中文教学的现状如何?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非常值得学者深入探讨和总结。本研究通过对近十年国内外该领域权威期刊中有关“技术促进国际中文教学”论文的梳理,重点梳理以下四方面问题:问题1:技术促进国际中文教学领域的发文分布情况如何?有什么特点?

问题2:技术促进国际中文教学领域较为活跃的研究团队及高影响力学者有哪些?

问题3:技术促进国际中文教学领域涉及到哪些主题的研究内容(热点研究主题发生了什么变化)?使用了哪些技术工具(有什么特点)?

问题4: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有哪些?

二 研究方法

(一)数据获取

为了更准确地搜索相关文献,本研究将根据国际中文教学发生的地点,将国际中文教学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国外开展的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和面向华侨华人子弟开展的华文教学,二是在中国港澳台和内地开展的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和面向华侨华人子弟开展的华文教学。其中,考虑到世界华文教学的差异性,在国外开展的面向华侨华人子弟开展的华文教学又细分为两类: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文教学(简称新马地区)、其他地区的华文教学。

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的SSC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heritage language”或“foreign language”或“second language”为主题词1,以“Chinese”为主题词2,以“computer”或“internet”或“digital”或“mobile”或“virtual”或“technology”或“robot”或“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为主题词3,搜索了2009-2019年英语语种的论文共计135篇,剔除无关论文后,共有99篇论文被确定为重点分析对象。

在中文文献检索方面,本研究在《世界汉语教学》《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杂志》《开放教育研究》《民族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华文教学与研究》《国际汉语教学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共16本领域权威期刊中以“中文”或“汉语”或“华文”为主题词1,以“技术”或“科技”或“信息化”或“智能”或“机器人”或“移动”或“多媒体”为主题词2,搜索了2009-2019年中文语种的论文共计104篇。

(二)编码及分析过程

研究从发文分布、作者分析、研究主题和技术工具四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具体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内容分析和元分析法,从分散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针对研究维度的结论。数据分析过程是由两位研究者独立对203篇论文进行分析,对不一致的地方进行讨论、再归类。

三 研究结果

(一)发文分布统计

基于时空二维信息进行发文量的统计结果如表1显示,2009—2019年间,在国外开展的教学研究有77篇,在国内开展的教学研究有68篇,跨国合作教学研究有22篇(最早的论文发表在2010年),未明确研究空间的论文36篇。从文献的空间跨度可以看到,跨国合作教学打破了汉语教学的时间限制,拓展了汉语教学的空间,成为当前技术促进国际中文教学的一个新兴应用领域和研究高地。

从汉语的地位来看,技术促进国际中文教学研究领域仍以“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研究为主,共有132篇,其中包含了“跨国合作教学”研究中的22篇。面向华侨华人子弟的华文教学研究有35篇。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文教学占28篇。由此可见,世界范围内技术促进面向华侨华人子弟开展的华文教学发展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且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研究较为丰富。

表1 文献的时空分布

(二)作者分析

1.领军人物分析

本文以“h-index”作为评价研究者学术影响力的指标。“h-index”是基于研究者的论文数量及其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进行计算,指的是至多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研究者的h-index指数越高,则表明他的论文影响力越大。研究分别对中英文文献中的作者学术影响力进行分析,呈现出H-index值大于等于2的25位研究者,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基于h-index的作者学术影响力统计表

对采集的104篇中文文献进行作者发文量统计,发现共有147位作者,h-index值大于等于2的共有13位研究者。其中,来自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的郑艳群的学术影响力最高,其h-index值为8。并列排名第二和第三的作者分别是来自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熊玉珍和北京语言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的徐娟,其学术影响力h-index值都为5。

对采集的99篇英文文献进行作者发文量统计,发现共有207位作者,h-index值大于等于2的共有12位研究者。其中,来自新加坡的Wong, Lung Hsiang的学术影响力最高,其h-index值为9。并列排名第二和第三的作者分别是来自新加坡的Chai, Ching Sing和中国台湾的Lan, Yu Ju,其学术影响力h-index值都为5。

2.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之间的合作网络进行分析发现,作者合作网络聚成了一个个不规则区域。其中较有规模的作者合作网络共有4个。聚类1形成了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Wong, Lung Hsiang等人为核心的学术合作团队;聚类2形成了以中国台湾师范大学Lan, Yu Ju等人为核心的学术合作团队;聚类3形成了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熊玉珍为核心的科研团队;聚类4形成了以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周晓军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作者合作网络规模达到10人及以上的聚类区域信息

(三)研究主题分析

采用内容分析法深入到203篇文献的摘要和正文中,归纳出6大类24个子类别的研究主题,其结果如表4所示。从研究主题的分布情况来看,有44篇是关于技术促进国际中文语言知识发展的,40篇是关于技术促进国际中文语言技能提升的,19篇是关于技术促进国际中文教学非语言发展的,10篇是关于国际中文教学技术与学习者特征的,17篇是关于国际中文教学技术与教师角色的,74篇是关于技术促进国际中文教学过程/资源研究的。

在技术促进国际中文语言知识发展和语言技能提升方面,词汇(18篇)和汉字(16篇)的研究是语言知识研究维度的热点;口语(11篇)、语言综合能力(15篇)、写作(9篇)是语言技能研究维度的热点。从时间进程上看,第一阶段(2009—2014)关注技术促进国际中文语言知识发展和语言技能提升的文章分别有29篇和17篇;第二阶段(2015—2019)关注技术促进国际中文语言知识发展和语言技能提升的文章分别有15篇和23篇。从近十年的变化来看研究主题逐渐从关注技术促进国际中文语言知识发展转移到语言技能提升上来。其中,在技术水平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近五年关注语言综合能力提升的研究数量从第一阶段的4篇增长到第二阶段的11篇。研究内容上涉及到听说能力、读写能力、读记能力的发展。

在国际中文教学技术与教师角色方面,包括教师ICT能力现状和培养两个方面。其中,2009—2014年的研究成果比2015—2019年的研究成果丰富。

同时,研究也发现国内文献较多关注技术促进国际中文教学过程/资源研究方面,而国外文献在这方面的发表数量较少。与之相反的是,国外文献更多关注技术促进国际中文语言知识发展和语言技能提升上,而国内在此方面的发表数量较少。

表4 基于研究主题的计量结果

(四)技术工具分析

在技术工具分析中发现,当前国际中文教学领域中利用到的技术类型多元丰富,涉及到的技术主要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移动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这四种技术工具的组合。由表5可见,大多数研究使用的是单一类型的技术工具(115篇),但也有部分研究使用多种技术工具的组合(60篇),还有的论文未明确提出所应用的技术工具类型(28篇)。下面进一步阐述核心技术及其领域内子类别的计量情况。

1.Web应用技术

有55篇研究论文中使用了Web应用技术。其中,有28篇是利用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展的研究,包括:多媒体资源(课件、动画、音乐)(22篇)、拼音输入法(3篇)、汉字书写工具(2篇)和电子词典(1篇)。还有27篇论文是利用Web2.0技术开展的研究,包括:在线学习社区/平台(14篇)、视频会议工具(7篇)、社交网络(3篇)、协作工具(2篇)和即时通信工具(1篇)。这些Web2.0技术的应用注重用户的参与、交互与内容创造。从整体上看,国内文献更多利用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而国外文献更多探讨Web2.0技术的应用。从具体工

表5 基于技术工具的计量结果

具上看,在线学习社区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一个主流载体,可利用的平台包括Moodle、Blackboard、WebCT、MOOC平台等。这些平台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在线学习的环境和机会。利用视频会议工具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了热点,专业化的远程会议系统包括Joinnet、Elluminate live、Adobe acrobat connect pro、Blackboard collaborate。还有学者自主研发视频会议系统。这些平台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远程视频直播与交流的机会,主要用于口语学习、语言功能的习得、教师ICT能力培养和交互特征主题的研究。

2.移动应用技术

有31篇研究论文使用移动应用技术,包括:自主开发的移动学习系统(18篇)、社交媒体工具(微信)(7篇)、移动多媒体资源(3篇)和电子书制作工具(3篇)。由于移动应用程序的开发平台和门槛相对较低,因此,利用自主开发的移动学习系统进行研究的论文相对较多,涉及到的领域包括口语学习、词汇学习、汉字学习、协作学习和文化习得五个方面。

3.人工智能技术

有12篇研究论文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为学习者营造语言学习环境,提供识别和纠正功能,为实现个性化自学提供有力的支撑。具体包括:以智能视觉模式识别为主开发的汉字笔记诊断与矫正系统(2)Hsien-Sheng Hsiao, et al.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haracter handwriting diagnosis and remedial instruction system on learner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13, 28(4),pp.306-324.(1篇);以智能语音语义识别为主开发的中文听力和口语诊断系统(3)Hsien-Sheng Hsiao, et al.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 diagnosis and remedial teaching system.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6,47(2),pp.372-389.、发音训练系统(4)Hsien-Sheng Hsiao, et al.A prototype of an adaptive Chinese pronunciation training system.System, 2014,45,pp.52-66.、声调训练系统(5)Ying Liu, et al.Learning a Tonal Language by Attending to the Tone: An In Vivo Experiment.Language Learning, 2011,61(4),pp.1 119-1 141.贾嫣、陈蕾、王含斌、杨丽宁:《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中基于K-GMM模型的一种汉语声调识别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2012年第12期,第83—86页.、语音识别系统(6)Rustam Shadiev, Yueh-Min Huang.Facilitating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with learning activities supported by speech-to-text recognition and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Computers & Education, 2016, 98,pp.130-141.、孔子计算机(7)Eng Tat Khoo, et al.Confucius Computer: bridging intergenerational communication through illogical and cultural computing.Virtual Reality, 2011, 15(4SI),pp.249-265.(6篇);以文本的智能语义解析为主开发的句子解释学习系统(8)Jia-Wei Chang, et al.Effects of using self-explanation on a web-based Chinese sentence-learning system.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16, 30(1-2), pp.44-63.、字词句检索系统(9)Chris Shei, Hsun-Ping Hsieh, Linkit: a CALL system for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words, and phrases.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12,25(4),pp.319-338.、作文智能评分系统(10)Seong Lin Ding, Esyin Chew.Thy word is a lamp unto my feet: A study via metaphoric perceptions on how online feedback benefited Chinese learners.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9, 67(4),pp.1 025-1 042.、多语言翻译分级矫正系统(11)Haiyang Ai.Providing graduated corrective feedback in an intelligent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ReCALL, 2017, 29(3),pp.313-334.(4篇);以知识推理技术为主开发的汉语搭配检索系统(12)Howard Hao-Jan Chen, et al.Developing and evaluating a Chinese collocation retrieval tool for CFL students and teachers.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14, 29(1),pp.21-39.(1篇)。

4.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

有17篇研究论文使用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均发表在外文期刊。其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占绝大多数(14篇)。其中,11篇利用Second Life开展口语学习、词汇学习、学习者特征研究、教学过程设计和认知能力研究。教学设计与实证研究,有1篇是基于Google Cardboard和Expeditions展开的口语研究(13)Ying Xie,Yan Chen, Lan Hui Ryder.Effects of using mobile-based virtual reality on Chinese L2 students’ oral proficiency.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19,pp.1-21.,有1篇是基于Atlantis Remixed(ARX)平台的交互研究(14)Dongping Zheng, et al.Eco-dialogical learning and translanguaging in open-ended 3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Where place, time, and objects matter.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5, 33(5),pp.107-122.,还有1篇是基于自主开发的3D多用户虚拟环境的交互研究(15)Jun-Jie Tseng, Ya-Hsun Tsai, Rih-Chang Chao.Enhancing L2 interaction in avatar-based virtual worlds: Student teachers’ perceptions.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3,29(3),pp.357-371.。

有3篇研究论文中使用了增强现实技术,但都聚焦在汉字学习领域。其中有2篇使用的是大屏互动的方式进行体感交互(16)Jon-Chao Hong, et al.Intrinsic motivation of Chinese learning in predicting online learning self-efficacy and flow experience relevant to students’ learning progress.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17,30(6),pp.552-574.Yungwei Hao, et al.Non-native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attitudes towards online vision-based motion game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0,41(6),pp.1 043-1 053.,还有1篇是基于标识物的增强现实(17)Yun Wen.Chinese Character Composition Game with the Augment Paper.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18, 21(3),pp.132-145.。

5.多种技术工具的组合

有60篇论文利用不同技术类型的组合来开展研究,主要涉及到的技术工具包括移动应用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的Web2.0技术。

在利用多种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究(14篇)中,研究视角包括两种:第一种是将不同技术工具进行应用对比,如:利用Skype与MSN工具进行同步文本对话和同步视频对话过程中的交互特征对比(18)Yu-Wan Hung, Steve Higgins.Learners’ use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 text-based and video-based synchronous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s: opportunities for language learning.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15, 29(5),pp.901-924.;对比不同的数字化汉字输入方式,寻找最优的汉语教学办法(19)沈禾玲、廖建玲:《走向数字化:21世纪汉语二语字词教学研究》,《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7年第2期,第26—33页。。第二种是将不同技术工具进行优势互补的组合应用。如:将视频会议工具Joinnet与在线学习社区Moodle组合(20)Yu-Ju Lan, Kuo-En Chang, Nian-Shing Chen.CoCAR: An online synchronous training model for empowering ICT capacity of teacher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2, 28(6),pp.1 020-1 038.开发一套能够增强对外汉语教师ICT能力的在线同步培训模式;将在线学习社区Moodle与社交网络(Youtube或腾讯视频)组合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法(Curriculum2.0)(21)Yong Zhong, Honghui Tan, Yi Peng.Curriculum 2.0 and student content-based language pedagogy.System, 2019,84,pp.76-86.;借助数据挖掘&语义分析智能开发平台和相关的句型标注系统开发适用于特定人群的语料库(22)吴福焕、林进展、周红霞:《新加坡专用语料库的建设与应用》,《华文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3期,第36—45页。以及素材库(23)郑艳群:《多属性标注的汉语口语教学多媒体素材库建设及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5期,第34—39页。。

在利用移动应用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组合的研究(45篇)中,研究视角包括:第一种是将协作工具Wiki与智能手机融合打造无缝语言学习环境,并在此环境下开展新加坡华文词汇教学与写作教学,其中,有代表性的作者是新加坡的黄龙翔教授;第二种是将微信和Skype组合构建同步文本/视频对话的跨国远程协作学习空间(24)Han Luo, Min Gui.Developing an effective Chinese-American telecollaborative learning program: an action research study.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19,pp.1-28.;第三种是将移动端的各类APP与在线课程(微课)相结合打造同步互动与异步互动相混合的创新教学模式(25)袁萍:《基于混合学习的汉语综合课教学模式设计》,《现在教育技术》2016年第3期,第40—45页。,进而探讨学习支持框架的设计(26)Yuping Wang, Grace Yue Qi.Mastery-based language learning outside class: Learning support in flipped classrooms.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2018, 22(2),pp.50.、学习者能力发展(27)Jia Yang, Chengxu Yin, Wei Wang.Flipping the classroom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2018, 22(1),pp.16-26.Miao-fen Tseng, Chin-Hsi Lin, Henny Chen.An immersive flipped classroom for learning Mandarin Chinese: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outcomes.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18, 31(7),pp.714-733.和汉语国际教育体系的改革与重构问题(28)郑艳群:《新时期信息技术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新思路》,《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5年第2期,第26—33页。。

四 结果分析

(一)关键性结论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中文教学发生的地点从传统的国内教学、国外教学拓展到跨国合作教学领域。从语言地位上看,世界范围内技术促进面向华侨华人子弟开展的华文教学发展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研究较为丰富,形成了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Wong Lung Hsiang为领军人物的学术团队。而其他地区的华文教学研究相对较少。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研究随着世界“汉语热”的发展,成为一个主流研究领域。其中,以中国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系LAN YU JU为领军人物的学术团队较为活跃,其研究主要聚焦在虚拟环境下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研究。此外,学术成果丰富的研究机构包括暨南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代表性人物包括郑艳群、熊玉珍等。

在研究主题上,技术促进国际中文教学过程/资源研究、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发展的研究是当前主流领域,但国内外文献的热点稍有区别。国内文献较多关注技术促进国际中文教学过程/资源研究,对于技术促进国际中文教学非语言发展和学习者特征的研究相对缺乏。而国外文献多侧重在技术促进国际中文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发展,具体热点的研究维度包括词汇、汉字、口语、写作和语言综合能力。但在近十年的发展中,研究热点也逐渐从关注语言知识向发展语言技能转变,尤其是技术促进国际中文综合能力发展方面的研究呈上升趋势。在教师角色的研究上呈现下降趋势。

国际中文教学领域运用到的技术类型主要包括Web应用技术、移动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其中,多种技术工具的组合、Web应用技术是主流,移动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是新的应用增长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技术工具的融通变成了可能,将多种技术工具组合应用于国际中文教学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其中,以移动应用技术与Web应用技术的组合最为突出,能够形成混合学习环境。在此环境下,许多研究提出了翻转课堂、无缝语言学习等创新教学模式。国内论文中使用的Web应用技术层次较低,集中在利用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上,而国外在利用Web2.0技术开展国际中文教学方面经验较丰富。此外,国内论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的研究严重缺乏,国外研究较为领先。

(二)未来趋势的预测与讨论

1.技术促进面向华侨华人子弟的华文教学研究空间巨大

依据2007年前后的估算,海外华侨华人已达4 543万人。2019年联合国发布的全球移民数据报告的统计,中国仍是全球最主要的移民输出国之一。面对海外华侨华人人口持续上升的现状,做好面向华侨华人子弟的华文教学研究变得重要且紧迫。其中,面向华侨华人子弟的华文教学研究主要是以华裔青少年为教学对象。从现有的华裔青少年年龄特征来看,基本以00后群体为主。这类群体成长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有人称这类群体为“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对于这类群体而言,学习的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他们也可以通过周遭的各种工具制品进行学习。但从2009—2019年SSCI和CSSCI中有关技术促进汉语作为民族继承语的教学研究却寥寥无几。但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范围内面向华裔青少年的华文教育正在进行自我革新,中华语言及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亟待创新,不断接受并适应利用技术促进华文教学的现状,面向华侨华人子弟的华文教学研究空间巨大。

2.技术促进国际中文教学的发展将推动新一轮教师研究热

从文献调研中发现,近十年教师角色的研究主要聚焦在ICT能力培养与现状分析上。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师ICT能力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常常需要相对比较长的实践周期。而对于教师ICT能力现状的分析不仅能够较为准确地反馈出某一阶段某一群体的ICT水平,而且能够为ICT能力培养提供现实依据。在技术促进国际中文教学领域,基于TPACK框架的研究能够有效地评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目前,TPACK框架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国际中文职前教师和国际中文在职教师之中(29)Lung-Hsiang Wong, et al.Employing the TPACK Framework for Researcher-Teacher Co-Design of a Mobile-Assisted Seamless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IEEE Transactio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 2015, 8(1), pp.31-42.Ching Sing Chai, et al.Exploring Singaporean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Teachers’ Pedagogical Beliefs.The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 2013,22(4),pp.657-666.Joyce Hwee Ling Koh.A rubric for assessing teachers' lesson activities with respect to TPACK for meaningful learning with ICT.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3,29(6),pp.887-900.,量表的信效度有一定的保障。此外,当前教师ICT能力培养途径主要有两大思路:(1)构建国际中文教师ICT能力在线同步培训模式(Cooperation-based cognition action and reflection,简称CoCAR)(30)Yu-Ju Lan, Kuo-En Chang, Nian-Shing.Chen.CoCAR: An online synchronous training model for empowering ICT capacity of teacher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2,28(6),pp.1 020-1 038.。这种模式是利用远程视频会议的方式来开展教师培训,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国际中文教师的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在这种创新环境下,教师的学习心理会发生变化,从哇阶段、哦哦阶段、焦虑阶段走向内化阶段(31)Yuping Wang, Nian-Shing Chen, Mike Levy.Teacher training in a synchronous cyber face-to-face classroom: characterizing and supporting the online teachers’ learning process.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10, 23(4),pp.277-293.。同时,研究也发现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TPACK能力(32)Jun-Jie Tseng, Yu-Jen Lien,Hao-Jan Chen.Using a teacher support group to develop teacher knowledge of Mandarin teaching via web conferencing technology.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14, 29(1),pp.127-147.。(2)让国际中文教师参与到技术促进国际中文课程设计中来。研究发现,国际中文教师通过参与技术促进国际中文教学的课程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国际中文教师的ICT能力。(33)Lung-Hsiang Wong, et al.Employing the TPACK Framework for Researcher-Teacher Co-Design of a Mobile-Assisted Seamless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IEEE Transactio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 2015, 8(1),pp.31-42.Lung-Hsiang Wong, et al.Where Research, Practice and The Authority Meet: A Collaborative Inquiry for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enhanced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a.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1,10(1),pp.232-243.

虽然近五年有关教师角色的研究呈现下降趋势,但并不代表国际中文教师的研究不重要了。反过来,应该警醒我们更深入地去探讨技术促进国际中文教学中的教师角色问题。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技术能够取代教师开展简单重复的劳动,帮助教师更加个性化、精准的进行教学决策。在这种创新教学环境下,培养人工智能时代合格的国际中文教师成了一个重要课题。此外,虚拟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在线教学不在是简单的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注重人际交互、情境认知的沉浸式学习方式更加符合语言学习的现实需要。受新冠疫情影响,在线教学作为新手段被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而教师是在线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技术促进国际中文教学的发展将带动教师角色研究的不断深入。

3.跨国合作教学将成为未来国际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

从2010年起,跨国合作教学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一创新教学形式的出现不仅得益于远程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成熟,而且也是中外研究者深入沟通、紧密合作的重要见证。当前,跨国合作教学的研究结合不同类型技术工具(Skype、MSN、微信、视频会议系统、语音识别系统等)的优势,以实现远程合作的具体目标。在研究主题上,涉及到语言知识(功能)、协作能力、交互能力、文化学习(跨文化交际)和教学过程设计这五大类内容。具体而言,跨国合作教学有两种模式。分别是E-tandem模式和跨文化模式。E-tandem模式关注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性,在语言课堂之外增加对真实语言输入的接触。在这种模式下,合作学习的目标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本身。跨文化模式反映出外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和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这种模式在三个方面与E-tandem模式有区别:首先,重点从语言学习转移到文化和语言学习。除了语言能力的发展,跨文化模式还强调文化知识、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其次,远程合作的跨文化模式与学习者的课堂和语言教学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跨文化远程合作不是完全在语言课堂之外进行的附加活动,而是全面融入学生的接触课堂,他们在课堂上讨论、分析、反思并获得在线互动的学分。第三,课堂教师通过设计任务和项目,监督和协调网络互动,引导课堂讨论和反思,在网络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34)Han Luo, Chunsheng Yang.Twenty years of telecollaborative practice: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18, 31(5-6),pp.546-571.。

随着跨国合作教学的不断深入,未来国际中文教学领域中跨国合作教学将出现两个新趋势:跨学科远程合作、远程一对一(或1对多)在线汉语教学网络。(1)跨学科远程合作。该形式是在跨文化模式基础上的一种具体应用。它打破了远程合作只教授汉语知识与技能的限制,通过让学习者参与到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学习中,促进学生汉语能力、跨文化能力的发展。(35)Robert O’Dowd.Emerging trends and new directions in telecollaborative learning.CALICO Journal, 2016,33(3),pp.299-310.(2)远程一对一(或一对多)在线汉语教学网络。该形式是在E-tandem模式基础上提出的。它能够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与国际中文教师在线学习汉语的学习空间与网络。目前已经涌现出了许多平台,如“中文一对一”“Chinlingo”“PPtutor中文在线教育平台”“华易中文网校”“蓝天E校”“诺米中文网校”等。这些企业孵化出来的商业化运营平台已经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方。未来如何规范和有效地开展基于远程一对一(或一对多)在线汉语教学,研究空间非常广阔。

4.国际中文教学智能化研究前景广阔

Web应用技术、移动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在国际中文教学领域的探索,产生出许多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教育服务模式。而这些应用模式都为语言学习提供了全新的体验。虽然目前不同技术的融合应用研究逐渐增多,但是从融合应用涉及到的技术工具类型来看,还相对简单、粗糙。国内在国际中文教学智能化研究方向上学术成果薄弱。因此,机器人辅助语言学习(Robot-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RALL)将成为互联网+教育的下一个风向标。RALL在一对一和定制化的指导方面的优势,能够优化和完善学习体验,正逐渐走入儿童和成人的语言教育中。RALL提供的学习助益包括词汇、阅读技能、口语技能、语法和手语教学等。比如,通过对全身动作和手势的识别开展全身反应法语言教学,帮助儿童进行词汇学习。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RALL将更加重视机器人作为语言导师的潜力。智能导师能模仿人类教师在教学中所承担的角色,自主提供适合每位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方案,与学习者产生实时互动,引导学习者获得知识和技能,如同一位专属的私人教师。为了实现语言教育机器人导师,需要凸显机器人在口语技能训练方面的能力以强化其区别于台式电脑、笔记本、平板、手机这些工具类产品的核心优势;需要提升用户感知能力,实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赏罚分明的个性化教育方案;需要提升机器人的自我认知和社交行为来增加学习者对机器人语言导师的认同感,提升学习者的用户黏性。

随着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利用技术促进国际中文教学的行动正逐渐进入汉语国际教育的思考与行动范畴。如何有效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国际中文教学研究,推动新时代国际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与变革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我们要认清新时代技术促进国际中文教学的发展现状,大胆实践,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开辟新局面。

猜你喜欢

华文汉语语言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语言是刀
义不容辞,争为华文教育的“播种人”——连线常州外派华文教师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我有我语言
杭州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