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与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理想的交融
2022-05-13李轶森威海市环翠区美术馆
李轶森(威海市环翠区美术馆)
中国油画在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吸收融合了多种艺术风格,并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创新,实现了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逐渐呈现出民族化、本土化的显著特点。许多艺术家在探索中国油画创新的道路上,开始融合中国传统艺术审美观念,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和美学理念,在油画创作的实践中不断通过意境和手段两种方式实现中国油画与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理想的交融,使中国油画更具生长性和独特性。
一、中国传统美学元素在油画中的价值
(一)追求生命力
在中国油画的发展道路上,民族化油画是最受关注的一种类型,因为,它实现了油画与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结合,是艺术家追寻本我与自我的产物,是艺术家承担起民族责任与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然而,绘画作为一种形象艺术需要通过特定的形象来展示。油画的色彩作为人们最先感受到的视觉信号,是油画的生命力所在。例如,中国女性油画家闫平的作品不仅拥有严谨的构思和奔放大胆的节奏,同样,也拥有鲜明艳丽的色彩,她在绘画过程中往往会运用大胆粗犷的笔法来描绘形象,从而让整个画面显得气势昂扬。因此,她的绘画是富有“生气”的,是生活情趣和绘画经验相融合的产物,这也是她的作品如此富有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艺术家及其创作的作品通过“气”来表现出更高的生命力,而作品的生命力之美又体现着一种具有“韵”的音乐性特点,并通过“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吴冠中的油画结合了抽象意风格和中国化的优雅韵味,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油画的民族性特点。“气韵”让他的油画更具精神内涵,并通过中国传统艺术审美观念在作品中抒发情怀。吴冠中的作品推动着中国油画民族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通过水墨画的传承联系现代语言形式,让中西绘画语言能够更好地互补,实现以“气”贯通“写”,让中国油画的“气韵”得以展现,突出中国油画的“虚无” “清” “淡”,让油画作品更加“生动”。
(二)强调“空”与“虚”
绘画中的“节奏”主要包括绘画明暗关系、虚实关系、松紧关系和强弱关系。这些美学范畴同样对中国油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油画家通过手段和意识来进一步渲染画面的气氛,让“虚空”的意识在画面中更好地展示出来,让画面的“节奏”更具特色,使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观念得以体现。在西方艺术中,“虚实”更强调一种客观的视觉效果,如近实远虚、前实后虚等。但是,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虚实”已经突破了这种客观性,更强调主观意识的表达,是中国艺术家一种特定的宇宙观,也是中国艺术家在自然和生活中获得感悟,能够让艺术表现形式进一步扩展,传递深刻的思想内核。因此,艺术家把握好“虚实”的处理方式,并融入情感内核,能够让作品超越客观的形象,更加具有生命力。虚实在美学中的含义十分广阔,简单来讲,“实”代表了作品的直接形象,而“虚”则是通过“实”所联想到的间接形象。因此,通过虚实结合能够让作品更具韵味。
中国传统艺术审美中更强调有无相生、虚实结合的高境界。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审美的内涵更多地体现在“虚”与“空”上。这和西方的空白观并不相同,所谓“空”是需要创作者进行反复推敲的重点部分。中国油画的创作需要把握好虚实交替的“节奏”,让空间和画面元素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例如,赵无极的油画作品就很好地体现了“虚”与“空”的意境。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光的明暗处理并不是重点内容,也不注重使用富丽堂皇的颜色,而赵无极则利用颜色来勾勒光线,将富有书法意味的线条符号与颜色融合在一起,使画面的空间感更加强烈,创造了画面中富有特色的光线。在赵无极的作品中,采用大面积的色彩作为油画的底色,并通过无数线条来勾勒光线的模样,如同闪电一般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让五彩、奔放的混沌在画面中绽放。
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虚”往往表达为“空白”,与有实的形象相互呼应,留给人们充足的想象空间。但是,在油画中,“虚空”不仅仅代表空白,既可以是寥寥几笔的描绘,也可以是大色块的平涂,或者是作者随意性的泼洒。油画家苏天赐的作品大多呈现出一种灵动巧妙、飘逸洒脱的风格,并且,他对国学的研究更为深刻,因此,往往在作品中体现出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审美。例如,《暮春三月》这幅画中,生动刻画了树木的形象,将成片的黄色树叶融入朦胧的背景之中,并将树干用更为潇洒、简练的笔触勾勒,既简洁大方又不失讲究,活灵活现地展示出了树木的形象,使整个画面富有生机和活力。如果用笔缺少了潇洒虚灵的特点,就会使整个画面的色调失去光彩,通过虚实的完美融合,并结合画家的意趣和热情,才能使画面更加具有生命力。中国文化对中国油画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油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虚”与“空”的艺术创作形式下中国油画不仅拥有更高的生命力,也同样具备了极高的审美价值,是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油画民族魅力所在。
二、注重写意手段
(一)中西融合
中国油画在写意油画的改革过程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内涵和营养,应结合了西方的艺术观念,实现了中国油画的快速发展。西方的现代主义意向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的意向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方艺术家在进行油画创作时,通过物体的客观规律实现分解和升华,让创作出的画面更具抽象意味,这种以实化虚的思维方式和中国文人画中的“意境”说更为接近,他们都是升华了现实世界中的客观事物而找到对世界的理解,这一点从齐白石和毕加索的绘画中能够体现出来。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是通过情感来促使美学的产生,而中国的文人画也同样以情感元素为基础,这无形中为中西方艺术的有效融合奠定了基础。所以,在当代写意油画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油画既需要不断提取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同时,也要吸收西方油画中的有益经验,推动中国写意油画的发展。
林风眠是推动优化中西融合发展的重要人物,他通过西方艺术的视角对中国本土绘画进行变革与创新,将中国绘画的资源与西方绘画的观念相融合,让中国油画既充满中国风格的诗意特点,又具备西方艺术的强大张力,给人们带来美学享受和视觉冲击。林风眠在研究中国油画时,借助西方现代绘画的观念,融合中国的美学意境,并结合自身的经历,让绘画语言呈现出中西融通的特点。例如,在《霸王别姬》系列中,林风眠以中国传统戏剧故事为基础,结合中国故事的意境和韵味,创造不同的形体变化,突出中国“意象”的典型特征,使得画面的结构对比更加强烈,为人们创造了意象美的视觉享受。林风眠注重中西方艺术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创作艺术的发展和创新,通过取长补短的手段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油画的发展。在当代油画中,周春芽也同样是推动中西方绘画艺术相融合的重要角色。他在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影响下,深入探究西方现代主义的形式,随后又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进行探讨。在早期的作品《石头》系列中,就可以看出他在中西融合中的不断探索和尝试。周春芽的艺术将中国的传统写意特点与西方表现主义结合在一起,用各种各样的颜色和形体来传达他的情感内核。
中国油画在不断发展民族化的过程中,应该以“写意”作为发展的切入口,并贯彻“中西融合”的理念,将中国元素作为融入的核心要素,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高点上有效利用西方绘画创作中的先进理念,使中国油画的传统艺术审美得以凸显出来。塞尚、莫兰等著名油画家对作品的未完成性进行开发与强调,反复在画面中构建熟悉的场景和物品,将这种创作的未完成当作创造艺术品的必经之路,这在一定程度上和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无”的精神不谋而合。这种奇妙的一致性,同样展示了人类在精神世界上具有相同的理念和追求。在艺术的创作与发展中存在一致的精神契合点,这让油画与中国传统艺术的融合显得更加合理、可行,从而推动中国油画和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高度融合。
(二)借鉴传统艺术形式
在中国写意油画的发展进程中,无数艺术家积极探索中国油画民族化的方式,并在不断汲取西方油画艺术创作方法的同时,感悟到中华传化艺术的魅力和价值。于是,他们在中国绘画中汲取了层次丰富的笔墨和率性空灵的线条特色,让中国写意油画更加明快、简洁、质朴。
首先,艺术家从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中找到了率性空灵的线条。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我国也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中国写意油画在发展过程中从中国绘画中汲取了“线”的写意精神。在中国绘画中,“线”是创作的生命力和源泉,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与中国书法艺术存在一定的联系。在中国书画发展的历史上,书法与绘画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并形成了以书入画的创作风格。在书法的用笔过程中,线条的质量与其形成的美感有着直接关系,线条是形体提炼出的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重要元素,书法的线条在“毛笔”这种特殊工具的帮助下具有独特的美学享受。当然,在油画布上展现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和西方油画创作手法中的块面塑造存在大区别,但是,与写意油画中“写”的意象具有一致性。于是,一些油画艺术家在掌握了中国书法的技巧和规律之后,便尝试在油画中展示中国书法所形成的“线条”艺术。例如,赵无极的作品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书法的笔触顿挫之感,他的油画线条呈现出苍劲有力、崎岖坎坷的风格,并从中国的甲骨文、钟鼎文中汲取了灵感进行多样化的符号创作,在有限的画面中描绘出不可见的无限“大象”。另外,他的作品《一九五九年四月十六日》中,将背景涂成大片的蓝紫色,并通过不同的黑白笔触描绘变化多端的线条,充分体现了中国书法的意向特征,同时,又有中国山水画的气韵。又如中国画家曾梵志,他的作品同样体现了这一特点,在画布之上展现出疯狂蔓延的书写性线条,将线条艺术发挥到了极致。而祁海平在长期学习油画艺术的过程中,还深入地探索书法艺术,将中国的书法意境和传统的绘画意境相结合,并在油画作品中得以凸显。如祁海平的作品《黑色主题NO.24》中便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泼墨手法,将作品中的黑白灰节奏自然又和谐地体现出来,既展示出了绘画中蕴含的力量,又凸显了画面的柔和之美,仿佛一手挥就的书法作品版灵动、优雅,将画面中的白与黑凸显出虚实结合的意味,既有完美的体量感,又展示出画面的空灵,更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文人意境。这种写意油画的发展,正是中国油画与传统艺术审美相结合的产物,从书法这一传统艺术中汲取了灵感和创作风格,是中国油画不断进步的重要表现。
其次,艺术家从中国水墨画中汲取了笔墨的气韵。和西方油画的颜料相比,中国的水墨色彩显得更加朴素、单纯,因此,在单纯的色彩之中寻求不变化,正是中国水墨画意义的审美体现。这种趣味性的审美也让中国历代绘画家不断探索和研究,使得中国色彩语言元素更具内涵与精神。这一点同样可以在当代中国油画中得到体现,将中国水墨色彩与中国写意油画结合在一起。周春芽的创作汲取了西方现代主义的风格,也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他充分汲取了中国水墨画中的优势,让绘画作品既具有文人化的典型特征,也同样展现出现代艺术的奔放。在《太湖石》 《绿狗》等作品中,他都展示出了中国水墨画的笔墨韵味。吴冠中则是推动中国油画与中国水墨画在现代发展的重要人物,从他的油画中可以品味到丰富的水墨画意蕴。中国水墨画的随意性与偶然性强调了绘画创作的“意”与“神”,让画面在随意之中见到真实的情感流露,又满足了人们的视觉审美需求,这给写意油画提供了借鉴的思路。
例如,曹吉冈的作品体现了中国水墨画中黑色的微变特点,通过油画的笔触来模仿中国水墨画的皴法,让中国油画更加具有中国传统艺术审美价值。他的作品《苍山如海》中,采用了类似焦墨的笔法,突出了重颜色的创作风格,极大地吸引了观赏者的目光,以此来凸显画面中的丰富天空,并描绘出阳光下的美丽雪山,从而传达出神奇的大自然这一创作主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油画的发展历史中,不断吸收西方油画艺术特点成为中国油画发展的动力之一,而如今,随着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发展,借鉴中国传统艺术审美观念推动中国油画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主流。因此,中国油画需要不断唤醒艺术家和民众对本土文化艺术审美的认识,尊重民族文化,才能够实现中国油画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