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域下舞蹈编导与民族舞元素融合分析
2022-05-13于淼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于淼(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迅速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民族舞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其在舞蹈艺术中的传承和发扬需要社会予以相应的重视。
一、舞蹈编导与民族舞元素融合的现实意义
(1)促进民族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将民族舞元素融入舞蹈编导工作中去,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体会到民族舞蹈艺术的美,进而有意识地去了解和探索民族舞元素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此促进民族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扬。此外,在将舞蹈编导与民族舞元素融合的过程中,编导人员需要对民族舞元素进行大量的搜集和整理,并在充分学习和理解民族舞元素的前提下,才可以更好地利用民族舞元素进行舞蹈创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舞蹈编导与民族舞元素的融合本身就是对民族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扬。
(2)丰富现代舞蹈编导的表现形式.现代舞蹈编导通过与民族舞元素相融合,可以吸纳不同民族舞蹈中的文化特色和舞蹈特色,为人们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舞蹈编导与民族舞元素融合有利于现代舞蹈元素与民族舞元素进行优势互补。现代舞蹈元素和民族舞蹈元素各有千秋,将二者合理融合,可以在展现现代舞蹈活力四射的同时,也可以发挥民族舞蹈的独特魅力,从而为人们呈现出更具特色的视觉体验。此外,民族舞元素由于各民族文化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可以为现代舞蹈编导提供更多思路,进而也有助于对现代舞蹈编导的创新。
(3)加强编导在舞蹈创编中的感性思维.舞蹈编导在舞蹈创编中的感性思维是舞蹈作品具备强烈感染力和生命力的重要前提。民族舞元素由于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积累,具备独特的情感色彩,因此,编导在研究和探索民族舞元素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感悟民族舞元素中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底蕴,增强编导对民族舞蹈艺术的感知力,进而可以强化编导在舞蹈创编中的感性思维,为人们呈现出更具文化特色和感染力的舞蹈作品。
(4)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在民族舞蹈艺术中,往往寄托着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因此,将民族舞元素与舞蹈编导相融合,可以将民族舞蹈中的传统文化精神通过舞蹈编导向人们展现出来,更易于被人们所接受,进而也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弘扬民族舞蹈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例如,在舞蹈家杨丽萍创作的作品《雀之灵》中,以傣族舞蹈为创编素材,借助傣族舞蹈内在的动律和审美,以形求神,创编出了富有现代感的艺术作品,并向人们传达了生命的活力和勃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二、在舞蹈编导与民族舞元素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对民族舞元素文化背景的深入探索
由于部分编导在舞蹈编导与民族舞元素融合的过程中,对民族舞元素的文化背景缺乏理解和感知,导致其对民族舞元素的把握和运用存在偏差,进而无法发挥出民族舞元素的艺术价值。此外,民族舞元素的运用不当,也会破坏民族舞元素所传达的艺术内涵,进而降低现代舞蹈的艺术魅力,使人们对民族舞蹈艺术产生误解,对民族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产生一定阻碍。
(二)编导在舞蹈创编过程中的创新意识不足
在舞蹈编导过程中,编导人员结合舞蹈的艺术表现需求,勇于创新,突显舞蹈作品的个性特点尤为重要。然而,由于部分创编人员在舞蹈编排环节,对民族舞元素在舞蹈编导中应用的创新意识不足,导致对民族舞元素生搬硬套等情况时有发生,虽然保留了民族舞蹈元素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无法在现代舞蹈中呈现出民族舞蹈中的个性化内涵,致使舞蹈编导与民族舞元素的融合较为生硬,无法充分发挥民族舞元素的艺术魅力。
(三)生活素材较为贫乏
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编导人员往往没有在舞蹈编导前,深入到民族生活中去,导致在结合民族舞元素进行舞蹈创编工作时,缺乏生动的生活素材,进而难以为人们呈现出情感丰富、鲜活灵动的舞蹈画面,无法让人们在舞蹈观赏中产生共鸣。此外,缺乏舞蹈创作的生活素材,也会导致编导人员不能将民族舞元素与实际生活相连接,使编导人员对民族舞元素的理解不够全面,进而影响民族舞元素在舞蹈编导中的艺术表达效果。
三、在多元文化视域下促进舞蹈编导与民族舞元素融合的应用策略
(一)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水平,切实贯彻多元文化理念
由于民族舞元素受各个民族区域文化的影响,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各有不同,编导人员只有提高对各民族文化的认知水平,才能更好地对多元文化下的民族舞蹈元素进行深入理解,进而对多元文化理念进行合理地贯彻落实。首先,编导人员应注重对多元民族文化背景的了解。编导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对民族舞元素所渗透的多元化民族文化理念进行学习和探索,提高自身对各民族文化的认知水平。其次,编导人员应充分考虑各民族文化在民族舞元素中所体现的精神内涵。通过民族舞元素正确地向人们传达各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民族舞元素在舞蹈编导中应用的价值所在。因此,编导人员在对民族舞元素的背景知识进行深入探索时,应注重对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的感悟,为人们创作出更具有艺术价值的舞蹈作品。最后,编导人员应将多元民族文化理念贯穿落实到舞蹈创编中去。通过结合多元民族文化理念来进行舞蹈创编,可以让编导人员在舞蹈创编过程中,暴露出自身对民族文化认识所存在的不足,并不断进行修正及扩大编导人员对民族舞蹈元素的认知,进而对民族舞蹈元素所传达的文化理念和精神内涵进行充分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在对长春市文工团集体创作的舞蹈作品《红绸舞》中“串翻身”、“平转”、“大腰”等传统舞蹈动作技巧进行理解时,看似循规蹈矩,但经过对北方民族文化的深入探索,可以体会到该作品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统一,既保持了深厚的民族风格,又富有当时的时代气息,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喜悦。
(二)结合民族生活,深入探索舞蹈编导素材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应充分结合人们的实际生活,并从生活中汲取舞蹈创作养分,进而创作出更具有感染力的舞蹈作品。首先,舞蹈编导人员深入民族生活。编导人员在体验民族生活时,应注重将自身融入到民族生活环境中去,并用心去感受和觉察民族生活中的场景和文化,并对民族生活中的所看、所感、所思,进行记录,以此作为富有民族生活气息的舞蹈编导素材,来进行舞蹈编导创作,可以极大地提升舞蹈作品的感染力。其次,注重对民族生活习俗的观察。民族生活习俗是经过时间洗礼而保留下来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对舞蹈创作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因此,编导人员应体验并深入了解民族生活习俗的历史文化,包括民族风俗传说、民族历史事迹等,以此更好地对民族舞蹈元素进行理解和运用。最后,结合民族生活进行舞蹈编导。由于很多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导致观众在观赏民族舞蹈时,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感受民族舞蹈元素所传达的思想内涵。然而,将舞蹈编导与民族生活相结合,可以为观众呈现出鲜活生动的民族生活,观众可以透过民族生活对民族舞蹈进行深层次地理解,进而拉近了舞蹈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三)感悟民族精神,增强编导的感性思维能力
情感丰富的舞蹈作品必然少不了编导人员对舞蹈元素相互融合时的感性能力和创作能力,因此,编导人员应在民族舞蹈艺术中,加强自身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感悟能力,激发舞蹈的创作灵感,进而使民族舞蹈元素中蕴含的情感色彩和民族精神在舞蹈中得到充分展现。另外,编导人员也应提高在舞蹈创编中的艺术敏锐度,在各民族文化中,通过感性思维来捕捉富有舞蹈创编价值的舞蹈创编素材,并将其与现代舞蹈艺术相结合,以此创作出富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舞蹈作品。例如,导演丁伟编排的舞剧《妈勒访天边》,是根据同名壮族民间故事改编而成,运用现代的编舞、舞美、灯光和服装等艺术手段,为观众呈现出了集史诗般的雄浑和丝丝入扣的细腻情感于一体的舞剧作品。同时,舞剧中独居民族色彩的欢快情绪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由于舞剧编导人员多年的创作积累和对艺术创作的感性能力,才将当代编舞技巧与民族舞蹈元素进行了巧妙融合,将现代观念与传统文化完美地协调在一起,进而充分地向人们展现了广西壮族人民勇敢坚定、不断进取的民族性格和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以及壮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进而促进了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四)注重及时性思辨,培养编导的创新意识
舞蹈编导与民族舞元素的有效融合需要编导人员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结合现代舞蹈观念,合理进行舞蹈编导创新,使人们对民族舞蹈元素可以更好地接受和欣赏。首先,编导人员应打破民族舞元素的形式化思维,注重依据民族文化特点进行舞蹈编导创新。部分编导人员将舞蹈编导与民族舞蹈元素融合简单地理解为现代舞蹈动作与民族舞蹈动作的相互结合,进而对舞蹈编导的创新产生了一定束缚,因此,编导人员应摆脱舞蹈动作的形式化约束,深挖民族舞蹈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并以此作为舞蹈创编依据。其次,编导人员应注重挖掘民族舞元素与现代编舞技巧的契合点,促进民族舞元素在现代舞蹈编导中的有效融合。找到民族舞元素与现代编舞技巧的契合点是将民族舞元素在舞蹈创编中进行巧妙融合的关键。因此,创编人员在培养自身创新意识时,应充分积累现代编舞技巧,并结合可利用的民族舞元素,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开展舞蹈创作。最后,编导人员应注重及时性思辨,检验舞蹈编导创新的合理性。编导人员在舞蹈编导时都应树立及时性思辨意识,通过专业人士的反馈,来检验和思考舞蹈编导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调整和优化,在思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舞蹈编导创新能力。
(五)丰富培训内容,提高编导的多元文化素养
对于将舞蹈编导与民族舞元素融合的舞蹈创作趋势而言,针对舞蹈编导人员的培训内容也需要进行相应拓展。一方面,应将少数民族中的舞蹈发展现状以及艺术价值纳入到对舞蹈编导的培训中去。现阶段,我国仍有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并亟待相关专家、学者去传承和发扬。因此,在培训中,应让编导人员充分了解少数民族的舞蹈发展情况及艺术价值,并鼓励编导人员对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进行积极探索。另一方面,应邀请国内各个少数民族舞蹈领域的专家学者,为编导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编导人员的多元文化素养。通过专业培训、理论座谈、创作实践、作品研讨等培训方式,可以切实提高编导人员的民族舞蹈编导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民族地区编导人才培养》中,遴选了土家族、回族、壮族等17 个少数民族中的32 名学员,并在依托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优秀教师团队的基础上,还聘请了数位国内外舞蹈界知名专家为学员授课,极大地丰富了编导培训内容,为培养民族舞蹈编导人才,加强民族舞蹈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六)学练结合,提升舞蹈编导的创作能力
编导人员应秉承开放、包容的心态,不断学习将舞蹈编导与民族舞蹈元素相融合的技能,并通过学练结合的方式,提升民族舞蹈编导的创作能力。此外,在对编导人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也应注重实践教学,为编导人员在培训过程中提供充足的课堂实践机会,进而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在提升舞蹈编导创作能力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融合技巧,提高舞蹈编导创作的灵活性。民族舞蹈创作需要编导人员掌握一定的融合技巧,才能更好地将民族舞蹈元素与舞蹈编排相融合。第二,结合民族舞蹈特点,寻找适宜的编排方式。编导人员应对民族舞蹈中蕴含的艺术特点进行深入挖掘,并以民族舞蹈特点为基础,选择最适宜的舞蹈编排方式。第三,注重舞蹈编排的艺术意境创设。通过舞台道具和舞蹈者的肢体语言、神态等,为观众呈现出符合民族特色的舞蹈意境,可以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民族舞蹈的魅力。
例如,在张艺谋导演的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舞台中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大红灯笼、花轿、古典服饰等背景道具加上舞蹈演员富有感染力的生动表演,为观众创设了封建社会的生活情境,增强了观众在观看作品时的带入感。
四、结束语
将舞蹈编导与民族舞蹈元素相融合,不仅可以丰富现代舞蹈的表现形式,也有利于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编导人员在提高自身舞蹈编排技法的同时,应加强对民族舞蹈元素的学习和探索,促进舞蹈编导与民族舞蹈元素的高度融合,以此推动民族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