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薄意雕刻艺术
2022-05-13范康纯范康纯工作室
范康纯(范康纯工作室)
薄意是寿山石雕刻的专有名词,也是寿山石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因其雕刻层比较薄而富有一定的画意,创作讲究中国画理、笔韵墨趣,所以得名。书画家潘主兰先生说过:“薄意者,技在薄而艺在意。言其薄,而非愈薄愈佳,因未能如纸之薄也;言其意,自以刀笔写意为尚,简而洗脱,且饶有韵味为最佳,耐人寻味以有此境者。”
一、薄意的历史渊源
薄意雕刻的技法是由明朝后期出现的寿山石雕“阴刻”技法变化而来,由于这种方法比较题材没有特色、画面单一、手法粗糙,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不被人们所重视。
直到明末清初时,福州寿山石雕西门派艺人林清卿将中国画的画理、意蕴与寿山石薄意雕刻技法融合,以刀代笔,方寸之间,以小见大,这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薄意雕刻技法。
又因为,薄意雕刻讲究意境美,刻层薄(如图1),雕刻的题材符合文人墨客的审美追求和趣味,原石多采用珍贵的品种,所以,收藏家们对薄意雕刻作品趋之若鹜,这才使得薄意雕刻技法能够得到巨大的发展。
图1 《清淮晓色》寿山芙蓉石
寿山石中名贵者稀少,价值极高的田黄等,难免在色彩斑斓、晶莹剔透中出现裂痕、砂隔、石纹和其他杂质,因此,务必在保护原石的基础上,用特殊的技艺加以处理,这就为薄意艺术雕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用场。
二、薄意的艺术特点
薄意雕刻的艺术特点主要源其特殊的雕刻手法,薄意雕刻一般选用那些名贵的田黄、冻石等品种,需要根据石材的缺陷进行雕刻,讲究刀法自然纯熟,运刀流畅,精工细雕,同时,创作者自身也需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扎实的中国画及中国诗词文学素养(如图2)。高超的薄意雕刻作品往往都能融诗词画于佳石中,雕刻的寿山石布局典雅,疏密虚实得当,刀法自然,意境高雅,极富韵味。
图2 《凌云》丹东石
正如一代薄意宗师林清卿所说:“刻当相石,凡石色巧则宜花卉。凡石呈裂痕则宜山水。以尽石势,下刀之先心开一境,以进画意诗情。”
三、薄意的创作过程介绍
薄意的创作过程是非常特殊和复杂的,其制作步骤分为:审石构思、墨绘勒线、起地分层、开纹雕饰和墨拓、磨光这几步,每一个步骤都倾注了雕刻师们的智慧和努力。
第一步,审石。薄意艺人将“相石”称为“审石”。在原石的挑选上要精心,选好石头后,在原石的基础上根据瑕疵进行创作方案的构思,尽量避开瑕疵和裂痕等,做到胸有成竹,运刀如笔。设计的画面要富有艺术感,雅致大方,同时,能将瑕疵掩盖,不对原有的石头进行破坏。作为创作的第一步,审石非常重要,一旦决定如何创作那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制作出的作品是上品还是拙作。
一件好作品的构思是艰难的,往往要花费很多时间,久久不能定稿,有时还要请教同行或与文人、鉴赏家商榷,选择意境含蓄而富有文化内涵的题材。审石构思的过程常常令艺人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20 世纪50 年代以前的收藏家,往往都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他们将心爱的美石请艺人雕饰薄意,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意图,与艺人进行探讨交流,有的还提供文字或画面资料。这可以称之为艺人与文人的结合,薄意艺术的技艺和文化底蕴自然会不断提升。
完美的寿山石很难获得,原石不可避免地会有瑕疵、砂纹或裂痕等缺陷,通常先用锋利的刀光轻轻勾勒描线记录,遇到瑕疵时注意掩盖,否则会影响到完美的作品。在创作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造型或者题材,能做到“因材施艺,巧掩瑕疵”。
第二步,墨绘勒线。构思确定后、艺人用尖细的毛笔在石上描绘、画出所设计的构图与内容,可以反复修改,定稿后用尖刀沿着墨迹的外缘全图勒勾。勒线很讲究,行刀要深浅适宜,要勒出笔触与墨韵。
第三步,剔地分层。勒线完成后,进行剔地分层,这是薄意雕刻的关键所在(如图3)。一般情况下,首先使用大的斜口刀,沿着勒线的外缘切割,然后使用平的倾斜刀和铲子来切割地面。剔地完成后可以用大的圆刀来进行扫刻,完成后要根据设计稿的远近和疏密进行分层,这样能够使画面布局清晰,虚实分明。薄意雕刻的分层薄所以要特别注重透视和立体之感。石坯的自然形状,铲地要随石坯的凹凸而起伏;在这一步时要讲究用刀的手法和轻重,用力要均匀,不可过重或过轻,不能有可能使得石面轮廓不清。接下去进行剔地,深度没有一定的要求,只需要根据作品设计的大小和薄厚来剔,不能太浅或者太深,否则会失去整体的美感,使得层次模糊,布局失当。
图3 《不期而遇》老挝石
第四步,开纹雕饰。这个过程,在雕饰时要注意根据雕刻内容的不同进行刀法的调整,在雕刻人物时要注意表情、衣服上的褶皱、脸上的胡须、发饰等,在进行雕刻花鸟、山石、动物等的部分要选用不同的雕刻刀具,手法或深活浅,布局或疏或密,每一次下刀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有经验的薄意艺人,开纹雕饰完成后,要进行核稿。用水将作品抹湿,审视色皮和底地的色泽是否清晰、巧色的利用是否分明;如果尚未达到理想的效果,要再进行修饰,即用石粉涂抹,使雕刻层和刀路明显,可以细致地检查全图与局部的效果,直至满意为止。
第五步,墨拓。薄意刻完成后,墨拓这一步是很多名师大家或者敬业的石雕师会做的。墨拓出来的效果只有黑白,效果类似版画,可以让雕刻师清楚地看到自己作品的真实情况,从而进一步分析得失,来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
第六步,磨光。薄意雕刻的磨光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决定了最后的成品是否上佳。有经验的薄意雕刻家都会自行磨光或者请熟悉的磨光高手来进行这一步。磨光时要根据作品的刀路和画面和雕刻层来进行,一定要如雕刻薄意一般认真和耐心,不能大意。最后,磨光完成的成品应该是光亮水平、细腻整洁的,同时,也富有诗一样的韵味。
四、诗意的薄意艺术
寿山石艺术雕刻是一门精深的艺术,寿山石也是大自然千万年衍生的产物,美丽的石头会唱歌,喜爱寿山石的著名歌唱家朱逢博说:“每一块石头都是一首凝固的歌。”珍惜这大自然的珍贵馈赠,将名贵的石材雕刻成充满韵味的作品是每一位雕刻家应该做的事情。
优秀的薄意雕刻作品是将中国画的之美融入作品中,使作品兼具国画的韵味也有诗意的意境,两者缺一不可(如图4)。佳石与巧工,二美俱全的作品,往往令人爱不释手。“心目既荡,嗜好为移”,似乎觉得薄意作品不但有诗有韵,而且还有感情。石头当然没有感情,而是人的感情移入,人与石融为一体,进入物我皆忘,如诗如歌一般的美妙境界。
图4 《醉春华》寿山芙蓉石
五、薄意雕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一)薄意雕刻的保护与发展现状
由于寿山石资源是一种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寿山石的发展面临着原料岌岌可危的境地,而薄意雕刻的原材料通常采用的名贵的寿山石种,这就对薄意雕刻的创作者的技艺有很高的考验,如何应用好这些珍贵的原材料进行雕刻,成就它们的艺术价值成了现在薄意雕刻面临的发展困境之一。
另一方面,寿山石行业的收徒往往是由亲戚朋友推荐入行,外人很难进入这个行业,这使得这个行业的从业对象和范围被限制,许多从业人员都是小小年纪就开始学习寿山石雕刻,在文化上的修养就难免较低。而薄意雕刻对创作者的基本功和文化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创作者在掌握刀工的基础上还需要博览群书,对书法、篆刻、绘画都有涉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使得缺乏文化水平的从业人员进入这个行业后很难雕出优秀的薄意作品来,也导致珍惜的寿山石料因利用不当体现不出它应有的价值来。
(二)薄意雕刻的传承和发展建议
1.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相结合。
坚持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创意和科技成果,借鉴其他石雕产区先进的制作技艺、经营模式和营销经验,推动寿山石品种、技艺、材料和表现形式的创新。
2.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坚持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提供功能齐全、种类丰富、层次多样的寿山石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打造闽都寿山石文化品牌,发挥寿山石产业在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就业和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挖掘优秀薄意雕刻人才
职业教育是培养寿山石薄意雕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此,行业内可以与高校合作,积极开设寿山石薄意雕刻技法的专业课程班,与寿山石薄意名家雕刻工作室合作,派优秀的学生到工作室去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掌握薄意雕刻的工艺技能。最后,薄意雕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门类,来源悠久、博大精深(如图5)。薄意雕刻不仅要求雕刻师要有高级的审美品位,还有具备优秀的文化素养和高雅情操,作为新时代的寿山石薄意艺术传承者,需要不断打磨技艺,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相结合,秉持一颗爱石之心,发挥薄意艺术的优势,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寻求突破,推动薄意雕刻这门艺术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图5 《浮生》 丹东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