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版“走出去”提升中国科技话语权策略研究

2022-05-13于仰飞

关键词:国际话语权出版走出去

于仰飞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有七十多的历史,中国出版业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字化出版迭代升级,正是因为科技创新助推的结果。加大培养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强化国家科技出版融合平台发展、加快培养复合型国际出版人才,搭建出版“走出去”平台,提高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中国国际科技话语权,成为当下中国出版“走出去”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出版“走出去”;科技话语权;国际话语权;科技期刊

中图分类号:G23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2)04-0067-05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一命题。在“十三五”规划,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正式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科技部在2017年5月印发的《“十三五”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在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同时,提升我国话语权和影响力的目标。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1]

在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时,要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和中国梦,出版作为其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在构建国际话语体系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出版是科技发展的结晶,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传承者和引领者,代表着国家的科技实力和文化软实力。而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赋能,助推我国出版“走出去”,在扩大中国科技话语权及其影响力的同时,更面临着全新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为构建我国国际科技话语平台,抢占科技话语权制高点,扩大我国出版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陆续开展实施了“中华学术外译、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重点新闻出版企业海外发展扶持计划、边疆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扶持计划、图书版权普遍奖励计划、丝路书香工程等,构建了内容生产、翻译出版、发行推广和资本运营等全流程、全领域的‘走出去格局,打开了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市场。”[2]中国出版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走出去”,正积极探索“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使得中国出版更具国际传播力、竞争力和影响力,以中国出版“走出去”提升中国科技话语权建设。

一、国际科技话语权

17世纪世界第一本科技期刊《哲学汇刊》由英国皇家学会创办,其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进化论等的诞生,推动了世界科技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影响深远,英国在17世纪的国际科技话语权为世界各国望尘莫及,这一时期的英国更是在世界事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科技实力支撑国际话语权。国际科技话语权是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各国,尤其是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

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所拥有的影响力,也是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人文、军事等领域综合国力的标志。纵观世界历史我们清晰地看到,17世纪荷兰的金融体系直到今天还对世界各国产生着影响,同样19世纪英国的自由贸易体制对世界各国也产生着影响。国际话语权是国际社会各国交往的软实力,更是世界各国都会谋求在国际社会生存的手段和标志。

“增强我国的国际科技话语权,一方面要从提高硬实力入手,切实提高我国各领域科技发展水平、建设世界级的科技人才体系、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要从软环境着手,深度参与国际科技治理实践,在实践中获得话语权。”[3]因此,我们国家在不断提高科技硬实力的基础上,更要不断通过软实力的建设,如举办或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创办国际科技期刊或担任国际期刊编委、制定科技传播体系、参与国际科技组织和国际科技评估、成立国际科技智库等提升中国科技话语权建设。可以这么说,出版“走出去”是建设我国科技话语权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构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出版历史演进与科技话语权构建过程

“出版业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成就巨大,从软质出版快速进入虚拟出版,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出版技术方兴未艾,预示着中国出版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国从‘出版大国奔赴‘出版强国之路,也是中国文化自信之路和民族复兴之路。”[4]中国出版经历了“铅与火”的时代,到“光与电”的时代,再到数字技术出版时代。正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应用,才使得中国出版开启了新的发展时代;正是在科技创新推动下,中国科技话语权伴随着中国出版经历萌芽期、觉醒期、提升期,当然,这也是中国寻求与其大国地位相匹配话语权的必经之路。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事业初创期和科技話语权萌芽期(1949—1976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此时的中国百废待兴。新生的中央政府需要利用出版发行进步报刊书籍,进行舆论宣传,以维护和巩固初生的中央政权。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1949年10月第一届全国出版大会召开,毛泽东为此次大会题词“认真做好出版工作”,对新生的中国出版业给予了厚望,从此中国出版事业发展起来。1950年,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全国出版事业的指示》,明确了科技出版事业的重要性,将科技出版提上新中国出版发展的日程上来。1951年,中国图书公司成立,为新中国图书发行及出版业的私营改造,做出了贡献。1953年,新中国第一次参加民主德国莱比锡国际书展。1963年,国家科委和文化部召开全国科技出版工作会议,要求将科技出版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此时的中国,认识到科技在出版业的重要性,中国出版体系从科技话语权开始萌芽。

(二)中国出版改革多元发展期和科技话语权觉醒期(1977—2011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由于人民群众对知识的渴求与图书出版发行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把图书出版发行改革提上议事日程。“1982年,国家正式提出‘一主三多一少,即以新华书店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购销形式并存,减少流转环节的图书发行方针,拉开了发行改革的大幕。”[5]直到2008年,新华书店完成股改上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此同时,民营出版发行,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而活跃起来。作为国营出版的有益补充,2004年,出版物国内总发行权被山东世纪天鸿书业公司获得,这标志着出版发行对国内的全面放开,民营出版公司获得空前的出版发行权。2012年底,民营出版发行企业达114972家,占全国总出版发行单位的91.7%,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成为国内图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大高校开设出版专业,加大对出版人才的培养。1978年北京印刷学院成立。1983年,武汉大学图书发行管理专业本科创设,学制四年。1998年教育部确立“编辑出版学”作为“新闻传播学”的二级学科。全国有三十多所高校开办编辑出版专业,开设专、本科课程,为中国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编辑出版人才,提高了出版业的整体素质。

1983年,国家出版局、国家科委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加强科技图书出版工作的报告》《关于加强科技发行工作的意见》,明确加强科技出版的重要性和把科技发行提上日程。1980年,国家出版局与北京科技出版社举行座谈会,对加强科技出版工作问题进行研讨。1996年《关于加强科技出版工作的若干意见》重申了科技出版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10年,被誉为中国“数字出版元年”,中国数字出版异军突起。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且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以10%的增速增长,并于2010年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被纳入中国对外战略方针。自2008年起,‘国际话语权开始在中国的官方话语中频频出现。”[6]中国在科技领域争取与其相匹配的话语权,已经觉醒。

(三)中国出版融合创新,建设出版强国和科技话语权提升期(2012年—至今)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提出“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的发展方向。而出版作为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者,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实体书店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再获新生。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书店和数字阅读引领了新的文化潮流。自2016年,国家开始倡导全民阅读活动。党的十八大将“全民阅读活动”写入报告;2015年,“建设书香活动”更是写入了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倡导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利用以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打开国外出版市场,进入国际主流市场。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鼓励出版企业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建立境外出版机构,积极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了。2014年的“丝路书香工程”,与丝路国家展开出版交流、合作,版权贸易等,出版既受国际社会关注又能反映中国价值理念的主题图书,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好评。中国作为第二大世界经济体,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主题图书出版物更是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伴随着主题图书发行范围的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同时,以出版“走出去”的软实力,提升中国科技话语权的实力不断增强。

三、中国出版“走出去”面临诸多的困境

经过七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出版业在国内、国外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出版“走出去”,扩大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出版业的地位和实力,在获得国际出版界认可的同时,国际话语权,尤其是科技话语权并没有相应的提高,反而处于偏弱状态。我国出版“走出去”仍然面临诸多困境。

(一)我国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成果支撑不足,不利于抢夺国际科技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着重强调指出,我国科技工作者人数众多,科研、研发规模庞大,许多科研技术,在众多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如何搭建好给科学家和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平台,向世界展示更多我国科研创新成果,就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科技期刊是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载体,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是进军科技强国的重要科技和文化基础。”[7]然而我国科技期刊长期以来以国内资源为主,且同质化内容较多,更缺少国际眼光,没有创新一流科技期刊品牌意识。与国际知名大型科技论文期刊相比,国际论文和科技信息严重不足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20年初新冠疫情出现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金银潭医院及香港大学的医学科研人员,将新冠病毒最新研究成果于1月24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柳叶刀》,这两本医学科学期刊全球排名前两位。就目前国际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9500种科技期刊,涉及172个学科领域,其中我国科技期刊在这172个领域中有76個处于空白状态,这就导致我国科学家只能将最新科研成果,在西方科技期刊投稿发表,如何去谈科技话语权的抢夺呢?

(二)我国科技出版平台规模化、投入不足,阻碍我国科技成果世界共享

我国科技出版平台以国内资源为主,国际交流和服务能力弱,尤其是我国科技出版数据平台,与国际大型科技论文出版平台如爱斯维尔、WOS等相比,国际论文资源严重不足,国际科技信息量更是匮乏;我国预印本平台的论文数量和质量,与世界预印本平台差距较大。我国科技出版平台战略投入不足,影响其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我国最大的学术出版平台——中国知网,其年收入十几亿人民币,与世界顶级出版平台几十亿美元相比,相形见绌。我国科技出版平台的规模化程度不高,创新服务能力弱以及平台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我国科技创新成果的世界共享,更不利于我国科技话语权的表达。

(三)缺乏符合国际化出版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国际竞争的核心

所有競争都是围绕人才的竞争,中国出版“走出去”,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人才队伍建设,尤其需要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具备出版专业,且熟悉国际出版规则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们国家缺乏大量的国际出版复合人才。“其中,专家学者型、媒介融合型、经营管理型、媒介策划型以及媒介技术型跨文化传媒人才的缺口较大。”[8]对外传播的关键在人才,而国际出版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势必严重影响我国对外传播影响力的提升,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需要下大力气,培养国际出版复合型人才,才能解决这一难题。

四、以出版“走出去”提升我国科技话语权的策略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加速出版国际化,加快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9]为应对我国出版“走出去”面临的诸多挑战和困境,我们应直面问题,打造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加快我国科技期刊融合平台建设;着力培养符合国际出版的复合型人才,利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构建国际出版交流的平台等;扩大中国出版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号召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尤其是科技话语权,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大力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抢占国际科技话语首发权

2019年8月19日,由中国科技、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指出,“以全球视野谋划开放合作,促进产学协同发展,聚合优质资源,创新传播机制,提升科技期刊规模化、集约化办刊水平,推进科技期刊集团化建设,搭建新型传播平台,有效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2021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引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指出:“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

“2021年6月底公布的全球SCI期刊影响因子大于或等于20的期刊有124种,我国本土只有4种;影响因子大于或等于30的有58种,没有我国本土期刊,绝大多数被英美占据。”[10]因此,我们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提高国际科技期刊建设战略定位,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升国际高端学术交流能力,加大科技期刊创新力度,尤其是在我国优势学科领域,要抢夺国际科技创新首发权和话语权,必将提升我国科技话语权。

(二)加快我国科技出版融合平台发展,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人类共享

2021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高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集约化建设自然科技资源库、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和科学大数据中心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因此,我国科技出版平台的发展建设,一方面要提升战略定位,高度重视科技出版平台的建设;另一方面不断瞄准国际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建设,集中优化资源布局,不断抢占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制高点,努力打造国际科技出版融合传播平台。就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知网联合国内六家医药卫生学术期刊,把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研究成果,通过国内最大的学术平台中国知网CNKI,向全球开放获取(OA),更多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下载量高达29万次,最大程度地将我国抗疫成果共享给世界,为有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我国国内科技出版融合平台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国内数据平台,初具规模,不断探索融合转型发展的新路径,朝着高质量学术出版融合平台的目标迈进。

(三)加大国际出版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出版“走出去”可持续发展

2021年3月,党的“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我国出版国际化,要从国情实际出发,迎合当下国际出版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应通过国际招募,吸引一批国际出版复合型人才为我所用,可以说这是人才的“借船”;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会“造船”,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着力培养熟悉国际出版业务、国际贸易规则、外语能力强等复合型人才,将“引进来”的“借船”和自我“造船”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以更好地适应当下中国出版“走出去”,提高中国国际传播的能力,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尤其是科技话语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21年3月,党的“十四五”规划指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利用网上网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民心相通。”而出版业因自身的传播特点,具有“讲故事”的天然优势,在中国出版“走出去”,向海外读者、受众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品格,讲述中国智慧和经验的同时,向全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现代化中国,构筑强大的国际话语平台,进而提升中国科技话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强和改进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 /s?id=1701351690005252206&wfr=spider&for=pc.2021-08-03.

〔2〕刘海涛.关于图书出版“走出去”的思考[N].光明日报,2019-06-12(16).

〔3〕刘天星.掌握国际科技话语权[N].光明日报,2017-06-22.

〔4〕萬安伦,刘浩冰.新中国出版70年:阶段历程和经验启示[J].中国出版史研究,2019(04):7-16.

〔5〕芦珊珊.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出版业发行成就巡礼[J].中国出版史研究,2021(02):7-31.

〔6〕科技部关于印发《“十三五”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scio.gov.cn/32344/32345/35889/36946/xgzc36952/Document/1558908/1558908.htm.2021-08-03.

〔7〕韩扬眉.不断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N].中国科学报,2020-12-03.

〔8〕王乃考,张丽萍.中国-东盟跨文化传媒人才需求分析与对策[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6):383.

〔9〕刘伯根.出版国际化:中国出版集团的自觉选择[J].科技与出版,2015(01):10-13.

〔10〕JournalCitationReports[EB/OL].https://jcr.clarivate.com/jcr/home.2021-08-03.

(责任编辑 徐阳)

Research on Strategy of Publishing "going out" to Enhance China's Sa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iscourse Power

YU Yang-fei

(Beijing Ope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more than 70 years of history, China's publishing industry from "lead and fire" to "light and electricity", and then to the iterative upgrading of digital publishing, it is becaus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invisible hand" boost the result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class sci-tech periodicals, 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sci-tech publishing integration platform, speeding up the training of compound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talents, building a publishing "going out" platform, improv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enhanc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sci-tech discourse power have become the new issues facing China's publishing "going out".

Keywords: Publishing "going ou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iscourse Power;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猜你喜欢

国际话语权出版走出去
核心价值观助推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
中国南海维权行动中的国际话语权研究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众筹出版是一种出版创新
民国时期老课本出版略探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从西方青年学者与翻译家看中国出版“走出去”
关于提升我国媒体国际话语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