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科普融合出版的“融”点
2022-05-13何少华
【摘 要】 文章在厘清融合出版和场景概念的前提下指出,场景是将科普出版与新兴技术以及管理创新有效整合为一体的“融”点。要想实现科普融合出版中的场景建构,强调科普融合出版的场景期待与实际效果的一致性,就要强化场景思维,坚持以内容为本,不断加强应用新技术建构科普场景的能力,从形式、内容与人才培养上寻求创新之道,描绘科普融合出版的新发展图景。
【关 键 词】融合出版;场景;科普出版
【作者单位】何少华,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7.008
2021年12月31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的融合出版概念及定义专家审定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最终形成一致意见——将融合出版纳入编辑与出版学名词术语表中,融合出版的概念表述为“将出版业务与新兴技术和管理创新融为一体的新型出版形态” [1]。在实际出版工作中,融合出版已经有很多成熟且被广泛认可的经验、模式和做法,尤其是在科普出版中,二维码、VR、AR、MR 等现代科学技术,可以构建效果贴近原貌的能被用户阅读、观看、体验的多维立体空间场景。可观、可感、可触的多维立体场景化内容可以全面提升用户的感官体验,在促使用户掌握新的科学与技术知识和提升用户卷入度方面效果斐然。场景将从人们的感知、认知、理解、记忆、交互等方面深刻變革科普形式和科普图书出版。
在融合出版中,场景是指将人、物、内容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有效连接与整合,从而建构或呈现的一种能充分激发个体积极参与互动、体验、诉求价值和释放情感、享受个性化服务等的时空情景[2]。作为一种“被建构”的环境,场景为科普融合出版提供了关键性入口与连接方式,并决定其内容与呈现方式,它是将科普出版与新兴技术以及管理创新有效整合为一体的“融”点。科普融合出版通过营造与出版物主题契合的空间环境或构建一个可供用户开展学习、模拟进行各种生产活动和科学实践,与现实平行但又完全不同的虚拟世界,来实现场景共享与体验共情,从而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斯考伯和伊斯雷尔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指出,“谁能够占据场景,谁就能够赢得未来”[3]。随着场景时代的到来,科普融合出版除了科学普及功能,还被用户赋予科学教育、亲子、公共交往等新的角色期待。因此,本文所言的场景并不特指技术营造的虚拟场所,还包括各种科学技术宣传普及活动的情景。
一、当前科普融合出版的创新探索
近年来,随着科普出版工作的深入,出版人和创作者在不断探索新的内容呈现形式。科普融合出版在新技术加持下,形成了许多高质量的科普融合出版产品,产生了广泛的市场影响力,积累了推动科普融合出版健康有序发展的经验。
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播火录》一书,讲述了近代科学先驱为开拓人类知识疆界,在人间播下火种以传承文明的历程。这是一部普及人类近代科学史的力作。该书将电视片的内容通过二维码植入书中,读者扫一扫二维码,观看的不再是微视频,而是作者与出版社倾力打造的14集“科普大片”,每集都与书中篇目内容完全对应。该书展现的图片宝藏数不胜数,内附难得一见的手绘图、照片、手稿档案、墓碑和牌匾等共1400张,加上通过二维码安放在该书的各章节相关内容,营造了该书的内容场景,增强了可读性。
“暗蓝夜空下,萤火虫在田间无声地飞舞,绿绿的萤光忽明忽暗,如星光闪烁。”打开手机中“新昆虫记”APP,将摄像头对准匹配的图片,透过屏幕,就可看到稻田边水陆交接处的微观场景——一群蚂蚁突然围向一只发着微光黄缘萤幼虫,被攻击的幼虫受到刺激,从身体两侧的腺体释放气体,顷刻间,蚂蚁便四处逃窜,随后,幼虫便一头钻入泥土,静静化蛹。这些逼真的景象,只是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新昆虫记:基于AR技术的青少年科普融媒体出版项目”中众多仿真场景之一。
用最真实的场景反馈最科学的内容,“科普中国” 打造的“旷野青春”系列短视频,将科普课堂搬入自然原野。“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科普部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而打造的品牌,关注环保与健康等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打通科普短视频渠道,成功创作了点赞百万的“旷野青春”与“轻健康计划”等系列短视频科普产品。其还通过“科技前沿大师谈”“科学原理一点通”“全民爱科学” “军事科技前沿”等子板块开展了微课、科普讲堂、直播、竞赛等大量线上线下科普活动。2021年2月,在“科普中国——2020年度科普推选活动揭晓盛典”上,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相继揭晓,节目在CCTV 10科教频道播出并进行了网络直播。这些活动影响力大、成效显著,有效发挥了科学传播“国家队”的作用。“科普中国”这一平台将文字、音视频、研讨活动等多种科普资源汇聚一体,既是传播渠道,也是科普创作的孵化器,能为公众提供多种视听形式的科普内容,构建不同的科普场景,助力科普产业整体繁荣发展。
“智汇三农”农业专业知识服务平台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基于自身拥有的大量优质出版资源,进行融合出版探索的成功案例。其入选 2019 年度数字出版精品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网络出版物奖)。平台包括“三农”书城、主题数据库、“三农”信息、智汇园地等板块。主题数据库主要有两大支柱:一是中国农业视频库,可以为用户提供种植类、养殖类等实操类视频;二是中国农业图片库,可以为用户提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病虫害图片,以及畜牧兽医、水产养殖等原色图谱。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教学、培训等需求的不断变化,中国农业出版社也在不断加大多媒体资源建设的力度[4]。
除以上这些典型案例之外,还有众多优质的融合出版产品进行了科普创新探索。2019—2020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先后公布了遴选的共计151个全国数字出版精品项目,其中就有许多科普融媒体出版物、AR/VR产品、数据库产品。
二、科普融合出版产品的典型场景探析
1.线下应用场景
(1)科普场馆
科普场馆既是优质科普资源的生产和整合平台,又是提供科普服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很多科普场馆在引入数字技术、数字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走进官门山地质科普体验馆,宛如走进一个科幻世界:穿越时空走廊,地球形成和演变的过程犹如大片一样历历在目,地球不同阶段的特色形态也呈现在眼前;在AR酷跑馆,游客可模拟梅花鹿,体验在神农顶跳跃、奔跑的乐趣。2021年,神农架国家公园利用数字媒体等新技术,对包括官门山地质科普体验馆在内的大九湖湿地馆、小龙潭金丝猴科普馆等科普场馆进行改造升级,引入AR、VR等互动体验游戏,寓教于乐。这种富于互动性、体验感的场景科普方式,不仅能调动游客的多种感官,使其积极地汲取丰富的自然生态知识,而且能唤起游客的生态文明意识——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受到广大游客尤其是小朋友喜爱[5]。
(2)社区科普活动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指出,“探索建立基层科普展览展示资源共享机制”, “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区图书馆、社区书苑、社区大学等平台拓展科普服务功能” 。如今,社区科普已成为我国科普全面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随着社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服务的不断丰富完善和高新技术的不断结合应用,有关单位只有不断丰富社区科普活动服务种类,创新科普服务手段,才能满足网络化和信息化时代社区居民在科普教育、健康服务、科学生活引導和安全教育等方面的科普文化需求。
2.线上应用场景
(1)科普课程
科普课程可以把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涵盖化学、药学、生物、食品、环境等多个学科领域的19集科普公选课《神奇世界的解密者》已在“学习强国”平台上线,中南民族大学的青年教师、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韩晓乐,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拆解和讲述了食品安全、垃圾分类、纳米材料、无人驾驶汽车等从日常生活的科学知识到各种前沿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将科学知识融于现实的日常生活场景,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科普知识竞赛
《海洋探秘》期刊在开办海洋研学课程与海洋爱好者论坛的基础上,面向全国青少年,密切联系涉海高校、海洋科研院所、海洋基础教育从业者等机构和个人,联合构建了海洋基础教育及科普推广公共服务平台,并举办海洋知识竞赛。这是《海洋探秘》期刊融合发展的有益尝试。
(3)科普直播
科普知识通过直播的方式直面受众,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从社会效益来看,直播的触达范围更广,传播科学知识的效率更高。2021年12月9日,中国航天员带来了精彩的太空科普直播课。神舟十三号的三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轨展示了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还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的各类神奇实验。他们与地面的广大青少年互动,邀请大家尝试同步实验,使其从中感知宇宙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
(4)科普新媒体矩阵
健康科普自媒体 “丁香医生”的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形成了“两微一抖”新媒体矩阵,并已初步形成多平台联动的运作模式。尤其是抖音账号,“丁香医生”借助短视频的新媒介优势,大胆采用戏剧化手法,创新使用角色扮演,用演绎场景化的剧情来科普健康卫生知识。剧情中的医生风趣幽默,颠覆了现实生活中医生严肃刻板的印象,这种融趣味性和科普性于一体的风格获得了较好反响。
3.线上、线下结合应用场景
(1)科普研学
近年来,很多出版机构携手科研院所结合自身优势面向社会开展科普研学活动。青岛出版集团2021年5—12月开展的“我爱祖国海疆”数字科普研学营,以校园巡展、校园科普为主要活动形式,以航母舰队模型展示讲解、VR大课堂体验讲授及海洋数字生态箱、绿幕互动空间、触控互动屏幕体验等创新科技为依托,以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式数字科普形式,立体地展示了我国在海洋国防、海洋科研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科普“剧本杀”
“剧本杀”通过文字剧本、主持人引导、搭建虚拟故事场景等给受众提供沉浸式体验,广受青少年群体喜爱。禁毒科普知识主题“剧本杀”,通过给予受众沉浸式互动体验,创新开展禁毒教育,让青少年在玩中学,在学中悟,从而健康成长。2021年7月13日,一场以禁毒教育为主题的“剧本杀”游戏——《是谁毒了我》在广州市天河区猎德街举行,新潮时尚的“剧本杀”游戏吸引了更多青少年学习禁毒知识。2021年9月,张家港市新市民事务中心推出禁毒宣传“沉浸式体验”活动,一场以禁毒为主题的法治推理“剧本杀”活动火热进行。参加活动的青少年通过角色扮演、剧情演绎、推理、搜证等,全面体验了禁毒法庭审判的推理全过程,让禁毒教育入脑入心。
三、科普融合出版中的场景建构
科普融合出版产品应用潜力与典型场景需求为场景时代科普融合出版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要想实现科普融合出版的场景期待与实际效果的一致性,就要强化场景思维,坚持以内容为本,不断提升应用新技术建构科普场景的能力,从形式、内容与人才培养上寻求创新之道,描绘科普融合出版的新发展图景。
1.强化场景思维,明确科普融合出版进路
场景思维应贯穿科普融合出版的全过程,科普融合出版的场景化建构要以体验和社群为入口,通过构建人与内容、人与物、人与人的连接场景,进行科普融合出版的内容策划、产品设计。
2019年,新华社首创卫星新闻全新报道形式,推出“60万米高空看中国”系列报道,反响空前,一上线就获超50亿次点击浏览、超2亿次转发评论互动。2020年,新华社与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携手,将互联网数字技术与纸质图书有效嫁接,新媒体与传统出版物优势互补,《60万米高空看中国》图书应运而生。该书利用AR技术,读者扫描书中AR展示页,即可在关联APP中立体观看高分辨率的风光图及视频影像; APP还持续更新内容,依托新华社卫星影像资源,不断为读者提供精美图像、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附加内容。该书出版后入选“2020年度中国好书”,获得业界充分肯定,为科普图书的融合出版提供了范例。
以技术为依托的场景化构建,必须打破传统模式,强化场景思维。不同的场景由不同的时间、空间、设备、用户的情绪和社交等要素构成,它决定了用户需求的特殊性,尤其是年轻用户,他们在接收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在意富有个性的体验感与参与感。在相同的场景中,用户对不同表达方式内容的接受程度截然不同。科学与技术知识的普及媒介和形式,既可以是纸质的、可读的,也可以是无实物的、可视听的。用户会根据其所处场景的特性选择科普融合出版物的载体和形式。在安静的场景下,简短凝练的文字信息适宜阅读,在没有耳机的嘈雜环境中,视频内容显然不适合查看。因此,针对用户所处应用场景中的不同场景,科学知识内容的推送需要选择相应的载体和形式及服务模式。
2.坚持内容为本,推进科普场景融合创新
对出版机构而言,优质内容是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核心竞争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时代广大受众对高质量科普资源的需求巨大,科普出版只有坚持“内容为本”,不断探索与实践,适应移动阅读、网络阅读、有声阅读的发展规律,才能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科普融合出版要给用户带来强烈的内容冲击力与影响力,也应从内容入手,切入用户日常生活场景。
2016年,面向小学生年龄层次的读者,梦想人科技公司与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以AR技术提升阅读体验的“疯狂4D”丛书“小学科学活起来”。从空间站到日常可见的相机、手电筒等,其选取了20个与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有关的专题,进行入门科普。此丛书由远及近,由宏观及微观,对从应用场景到现象所蕴含的科学原理,逐一进行了阐述和AR化呈现。根据不同专题内容和具体内容属性,该丛书还配备了不同风格的AR数字内容。如3D模型音视频的形式,对于不同风格内容的动画和对应的音频解说,该丛书会辅以相应风格的背景轻音乐;又如火箭这部分内容,读者既可以观看火箭发射与返回地球过程的视频,也可以依据不同步骤进行断点互动,通过点触交互动作选择播放、暂停、切换、跳转,有选择地观看火箭发射与返回地球过程中不同步骤的片段。而且在视频播放过程中,读者要想观看不同角度、不同细节的动态过程,还可以随时点击模型画面,通过拖拽旋转换成想要的角度,用双指进行放大缩小观看。有别于一般的科普AR融合出版物,基于智能手机自带的重力感应功能,其移动端呈现还加入了陀螺仪应用,可以根据水平画面感应进行调整水平角度;在垂直角度中,当用户视野偏离核心内容位置时,其可根据页面四周的动态箭头指示调整设备位置[6]。围绕专题内容策划、制作生产具有鲜明AR技术特点的科普融合出版物,是“疯狂4D”丛书“小学科学活起来”在新媒体技术与科普出版深度融合的积极探索。
移动互联时代,内容生产趋向于提供场景服务,包括对场景的感知及信息的适配[7]。因此,在推进科普融合出版时,出版机构应侧重对科普融合出版产品应用潜力与典型场景需求的考量,以感官搭配与科普内容的融合度来决定出版形式,尽可能调动更多感官内容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3.紧跟技术发展,提升科普场景建构能力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优质音视频科普出版物可实现多种传播形式的互通,为传统纸质科普出版物拓宽空间。如2019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根据吴京平在网络平台播讲的《物种起源》和汪诘的音频节目《真假世界未解之谜》,分别出版了《达尔文的战争》和《未解的宇宙》图书,而喜马拉雅、有道等平台上的很多科普栏目或内容也都是先进行数字出版,再以图书形式出版。科普融合出版物只有让用户在生活场景下构建新的角色认同,才能更接地气,真正地走向大众化。短视频之所以成为场景时代最受欢迎的媒介产品,是因为它抓住了用户心理,突出了“短”“微”生活化场景的特点。如脑洞大开、创意新颖的“柴知道”“回形针”“江苏网警”“弦论世界”等抖音、快手视频账号,在保证科普知识严谨性的前提下,通过生动有趣的解说形式,让抽象高冷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时尚好玩,实现了传统科普知识传播趣味化的转变。
通过生活化的内容、形象化的图文、密集化的知识含量,科普短视频打开了社交自媒体时代科普知识传播的新窗口。据专业数据统计,哔哩哔哩是中国24岁以下人群最偏爱的APP,而这一年龄段的人群也正是科普传播的受众主体。近年来,哔哩哔哩利用独特的文化氛围、更直接的交互方式,在科学传播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哔哩哔哩仅专门的科普频道就有800余万个原创或转载科普视频,其中包括1.5万个精选视频,累计播放量达620亿次,订阅即要求定期推送的用户量达170万人。
可见,只有充分、有效地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与智能技术,才能真正建构起科普融合出版的场景。值得深入关注的是,整合数字孪生、拓展现实、脑机接口、5G等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具有虚拟社会形态的元宇宙技术,其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通过AR、VR、脑机接口等交互技术,提升虚拟世界的沉浸感,将给科普出版物的内容生产、用户体验带来重大变革。因此,出版机构应紧跟技术发展,提升科普场景建构能力,通过培养人才、培育技术研发队伍或选择合适的技术合作伙伴,积极应用新技术,打造高质量的科普融合出版物,为用户提供多元场景的科普体验,让用户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阅读的趣味和知识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尹琨. 专家审定“融合出版”概念及定义[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2-01-25.
[2]国秋华,余蕾. 消失与重构:智能化新闻生产的场景叙事[J]. 中国编辑,2020(4): 47-53.
[3]斯考伯,伊斯雷尔. 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 赵乾坤,周宝曜,译.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4]张雪娇. “智汇三农”农业专业知识服务平台:多形态融合多渠道传播[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09-27.
[5]刘汉泽,张燃,杜华. AR、VR技术让金丝猴科普“活”起来[N]. 湖北日报,2021-11-17.
[6]柯莹莹. 我国基于AR技术的科普类图书创新出版研究[D]. 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9.
[7]郜书锴. 场景理论的内容框架与困境对策[J]. 当代传播,2015(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