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海洋产业2.0”与深圳“海洋+产业”

2022-05-13西窗

商周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生产总值青岛深圳

西窗

如果说青岛是由传统海洋经济向2.0版本转型,那么深圳则是新势力“海洋+”模式。青岛和深圳,谁会成为引领?

在四月中旬召開的青岛党代会及两会上,“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之定位屡次出现。“现代海洋城市”的概念并非青岛独占专有。“支持深圳、青岛等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是国家对于深圳和青岛的寄望。

都是沿海城市、都是经济强市、都是副省级且不是省会,但经济总量都超过省城……青岛和深圳有太多共同点。无独有偶。在刚刚闭幕的深圳两会上,关于深圳如何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也成为话题。青岛和深圳在建设现代海洋城市上,逐渐从蓄势聚能发展到“火力全开”。

在海洋经济上,青岛暂时拥有总量、人才优势。不过趁着大湾区建设的东风,深圳海洋经济越来越强势。如果说青岛是由传统海洋经济向2.0版本转型,那么深圳则是新势力“海洋+”模式。青岛和深圳,谁会成为引领?

青岛海洋经济总量远超深圳

单看数据,青岛海洋经济处于全国海洋经济城市方阵前列,也远高于深圳。2021年,青岛完成海洋生产总值4684.84亿元,总量居全国沿海同类城市第一位,同比增长17.1%,占GDP比重达30%以上。以2020年的数据看,青岛海洋生产总值也有约4000亿元。2019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占比28.7%,总值约3370亿元。

同为副省级城市的大连、厦门、宁波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分别只有1008亿元、1405亿元、1674亿元。而在两年前被青岛视为学习对象的深圳,2019年海洋生产总值2535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GDP比重9.4%。青岛海洋生产总值/占比均超过深圳、在GDP占比方面超过了上海,数据含金量不低。

青岛海洋经济的科创优势不能不提。位于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在全国涉海高校中首屈一指。青岛聚集了全国30%涉海院士、40%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涉海资源集聚且丰富,在全国独一无二。

从产业上看,滨海旅游业是青岛海洋经济主导优势产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水利用业、海洋化工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新兴行业,青岛具有一定优势,有成为主导产业的潜力;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渔业、海洋矿业和海洋盐业发展较早,属于青岛传统优势产业。2021年,青岛海洋交通运输业增长26%左右,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幅超过18%,以海洋设备制造、海洋材料制造等为主的海洋相关产业增幅达到23%左右。

总体而言,青岛的优势是海洋科研,拥有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一大批“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青岛也尝试把海洋科研领域的优势地位复制到海洋经济发展领域,青岛最近几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10%, 2020年增速也有6.1%,占全市GDP比重近三分之一。

相较而言,深圳海洋经济基础较弱,海洋产业占比较低。更为重要的是,深圳海洋科创痛点多多——基础研究薄弱,源头创新不足,与国内外海洋知名城市相比差距较大,缺乏海洋复合领域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这导致海洋战略关键“卡脖子”技术待解决。此外,深圳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转化平台,产学研用技术难以形成闭环。

青岛海洋经济“科创强转化弱”

从海洋生产总值数据来看,新兴产业越来越成为海洋经济转型生力军,成为新增长极。青岛在海洋经济总量和海洋科技上具有优势,但青岛偏重基础研究,用于高技术产业的开发相对不足。青岛海洋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也弱,多处于产业链中下游——在海洋工程和装备制造领域,青岛与津沪等地差距明显。

具体来看,海洋生物、海洋渔业等基础学科是青岛海洋科技优势项目,但青岛可用于海产养殖的海域面积有限,这些优势科研项目难以在本地实现产业化。作为以制造业立市的城市,青岛拥有比较优势的海工装备、海洋传感等产业方向,科研人员及核心技术也严重不足,应用成果难支撑产业发展。

青岛海洋经济总量在全国仅次于上海和天津。但是,目前青岛海洋产业仍以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设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为主,海洋新旧动能转换活力不足、力度不够。全国范围数据显示,渔业、矿业是去年“唯二”生产总值负增长的海洋产业。

总体而言,青岛海洋产业特别是海洋制造业还没有形成优势,渔业、矿业等传统产业面临升级压力,海洋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仍需进一步提质增效,海洋企业“小、散、弱”情况依旧存在,青岛当地也自揭短板称,海洋人才外流压力日益增加。

青岛海洋新兴产业占海洋经济总量的比例只有11%,远低于深圳的31%。青岛海洋经济科技优势难以转化为本地生产动能,海洋经济总量优势也势必会慢慢变小。

青岛关于加快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预计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实话说,这两个目标都不低,但是面对深圳的迫近,这两个增速还不够“保险”。

深圳海洋经济“以企业为轴心”

相较青岛而言,深圳海洋经济总量不大、比重不高,但发展势头极为强劲。作为后起之秀的深圳,海洋生产总值近10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2%,去年上半年增速高达30.9%,创近年增速新高。去年深圳战略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2万亿元,占GDP比重近四成,今年深圳的目标是1.3万亿元。深圳提出“推进海工装备、海洋电子等海洋产业高端化发展”。

深圳海洋经济以高端装备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金融业、航运业等新兴产业为重点。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油气业占比由超过九成降至五成左右,高端装备产业、海洋金融服务业、海洋信息服务业和海洋技术服务业占比超过两成,海洋产业呈“三二一”稳定产业结构。

诚然,目前深圳在海洋科技领域没有优势可言,深圳海洋大学尚在筹建中,本地高校几乎没有海洋类专业,大型涉海研究院所也不多。不过有专家认为,这些劣势是动态劣势。深圳在市场、资本方面的优势可以弥补技术劣势。

相比青岛科创优势难以落地而言,深圳立足于传统科研机构少、现代科技企业多的实际,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规划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区域、扩大海洋教育研究机构、聚拢海洋领域专业人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设立海洋基金等极具本地特色的办法,将海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三体合一,形成独特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数据显示,青岛拥有涉海科研人员近6000人,八成以上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而深圳科创呈现出“6个9”现象:九成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九成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九成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九成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九成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九成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青岛扬长避短 深圳全面出击

为了扬长避短,青岛未来三年将重点推进海洋科创引领、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海洋人才引进培养、海洋产业集群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壮大、海洋传统产业提升、数字海洋建设、航运贸易金融创新、海洋生态环保、海洋国际合作等“十大工程”。

以产业提升为目标,青岛还出台首部精准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性产业政策,提出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现代渔业、航运服务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促进海洋新兴产业突破发展,支持青岛重点发展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青岛对传统海洋产业的全面升级。

如果说青岛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打法是“扬长避短”,那么深圳则是全面出击,发现机会点就迅速反应。“筹建海洋大学、深海科考基地,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深圳将基础科研、金融支持视为海洋经济的“后勤作业”。

深圳以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吸引资源聚集,包括西部海洋新城、蛇口国际海洋城、盐田东港区、大鹏海洋科学岛、深汕海洋智慧港……东部地区重点建设大鹏新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西部地区重点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高端装备、邮轮游艇、海洋金融等现代海洋服务业。

深圳海洋中心城市的载体——核心区、承载区层次分明。《盐田区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实施方案(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该区要形成千亿级产值海洋产业集群,海洋生产总值占比达到20%。大鹏新区则“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在海洋科技创新、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生态治理等方面先行先试。

从海洋经济“一线”来讲,深圳新兴海洋产业与本土优势产业密切相关。海洋经济与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交叉,产生了大量新兴、垂直的“海洋+”行业,成为深圳海洋经济体系中创新浓度最高、创新产品最为丰富的领域。从这个角度讲,如果说青岛是“海洋产业2.0”模式,深圳则是“海洋+产业”模式——青岛升级了赛道,深圳开辟了新赛道。

沿海城市仅凭区位优势就轻易獲取海洋资源的时代已经翻篇。依靠科技创新,结合本土优势产业链、提升海洋资源附加值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海洋经济重镇青岛“逐渐转向”,而海洋经济“洼地”深圳开始狂奔。海洋经济当然也受制于区域经济整体大环境,从这个角度讲,处于大湾区、包袱更轻的深圳也许很快就会追上来了。

(据搜狐城市)

猜你喜欢

生产总值青岛深圳
2020年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
2019年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什么将取代国内生产总值?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本地生产总值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青岛明月申牌?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