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不起
2022-05-13李蔚红
李蔚红
1
傍晚,我在路上看到一位年轻母亲,把两三岁的小男孩推到墙壁处,厉声地呵斥:“你要什么就得买什么,谁惯的你!你这是错误的行为!”听得出来,这位母亲的本意,是不想惯着孩子、让他有一些不良行为。但她严厉的声音与使用的“错误、行为”这些名词,都是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能理解的,他也不知道面对一些诱人的物品,应该怎么克制与表达自己的需要。所以他只是委屈地哭着,不知道怎样回应母亲。
去年底,北京某小学老师把批评学生的视频转发到家长群,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与议论。视频内容是班里在举行迎新年活动,一个男孩子朗诵诗歌时,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用手捂住了耳朵。老师认为她的行为不礼貌,与精心组织的新年活动不和谐,当场对她进行了教育,并对这个女孩使用了“你讨厌、滚、民愤、德行”这些词语,小女孩可能都不很理解,她能够感受到的,只是老师厉声的批评。
在这个事件中,小女孩因为年幼,有些礼仪还不太清楚,她的神情茫然无措,需要理解和学习。老师也有着自己的无知,她不知道不应该对小女孩使用这样粗鲁的词语;不知道小女孩捂着耳朵时,她可以采用更好的方式来教育;她更不知道不应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这样对待一个孩子。她只是在使用成人的标准,使用自己的方式,忘记了小女孩尚幼小无知,忘记了小学教师应该有的职业修养。
在家庭、学校中,有很多教育者对孩子实行着这样的教育。他们用成人的观念、语言要求孩子,而没有去理解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同年龄段的不同孩子,并且让他们去理解和知道:为什么不能这样,正确的行为应该怎样?
2
幼小的孩子,其实都是无知的,他们成长过程就是学习。他们接受教育,就是要理解和知道各种事物与行为规则,一点点一步步地学习,由无知逐渐成为具有生存知识、技能与符合社会道德的人。
命令与打骂等强迫性教育,虽然也能让孩子明白事理、遵循规则,但这样的教育,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压抑与愤怒,导致产生心理问题。虽然顺从着家长、老师的要求,却难以开心、热情、主动地做好被要求的事情。
对孩子们实行强迫甚至粗暴教育的教育者,应该读一读雷米特的《父亲所忘记的》。
雷米特是美国的一位年轻父亲,他深爱着儿子,却总是用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一天晚上,他在批评与惩罚儿子后,坐到儿子的床前,看着儿子睡去的脸上挂着的泪水,突然意识到,儿子还只是一个五岁的孩子。他深刻地反思着,写下了给儿子的一封信:
……
孩子,我觉得我对你太苛刻了。你早晨穿衣服的时候,你用毛巾轻轻擦了下脸,我就责备了你;由于你没有把鞋拭干净,我也责备了你;当我看到你把东西乱丢在地上时,我也大声地责备你。
……
如果你沒有睡去,我向你说出这些话,你幼小的心,也不会了解的。从明天起,我必须要做到的是,做一个真正的好父亲。你笑的时候,我也跟着笑,你痛苦的时候,我愿意陪着你一起承受痛苦。
当我有时要责怪你时,我会咬自己的舌头,把它们阻止下来。我会对自己不断地这样说:“是的,他才五岁,还只是一个幼小的孩子,他还是个小孩子。”
我却经常把你看作一个成年人。我现在看到你疲倦地酣睡在小床上,我明白过来了,你还是个小孩子。昨天,你还躺在你母亲的怀里,你把头脸依偎在她的肩上。是的,你还是个眷恋着慈母爱抚的小孩子,我对你的要求,实在太多、太高、太过了!
3
作为教育者,我们面对孩子时,真的会经常忘记,他们还只是幼小的孩子,他们正仰着稚嫩的脸,用清纯的眼睛望着我们,好奇地询问着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期待我们原谅他们在成长中不时犯下的一些过错,告诉他们正确的行为应该是怎样的。
谁也不是一出生就什么都会,什么事情都能做好的。所以,教育者首先要理解幼小的孩子,他们会不时地犯错误,是处在由无知到有知的学习过程中。
然后要有耐心,更要有学识、认知,来理解每个不同的孩子,对他们实行正确的引导、教育,让他们理解和知道:天空为什么有时是蓝色的,有时却飘着云彩;路口为什么要有红绿灯与指挥交通的警察;我为什么要坐在教室里,学好课本知识,也认真地倾听同学的演讲,并且为同学鼓掌。而不是把他们推到墙角呵斥,对他们粗鲁地使用“讨厌”“滚”“你是最笨的”等词语,伤害他们的心灵。
被教育者的问题根本上是教育者的问题。
在对幼小孩子的养育、教育上,我们还有很多现象需要认识、反思,弥补我们的无知,甚至需要坐到孩子的身边,对他们说一声对不起。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教育者先学习、有知,真正承担起养育、教育者的美好职责,也才能教育好孩子们。
编辑 王淑娟 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