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今父母,面对五个为什么的大哉问

2022-05-13鹿永建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22年5期
关键词:生育人格婚姻

鹿永建

小孩子喜欢问为什么,当父母的有时很怕孩子这一招。但是,有五个为什么,是孔子所言的大哉问,是绕不过的人生大问题。当今的父母一定要自己清楚,并帮助孩子一起面对。如若不然,这五个大问题,要困扰孩子很久,甚至一生。

这五个为什么是什么呢?

为什么我要活着?

有的父母,费尽千辛万苦,把孩子送进大学,也把孩子抛入了一个巨大的怀疑旋涡:生命的意义何在,我为什么要活着。一个人走上社会之后,必然要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价值拷问的激流,常常全身湿透。但是,那些带着父母和家庭赐予的装备的,纵然一时狼狈,却仍能从旋涡中浮起。

这装备就是,代代相传的生命的意义,纵横交错的亲人的牵挂。

江西师大生死哲学和生命教育教授郑晓江,我曾有缘邂逅,至今存有他生命教育书稿。后来惊闻,这位研究生命教育的著名学者跳楼而亡。理性上确认无权处理自己生命的学者,生命的价值飘摇之际,学理研究的知识、高校所长的职务、教授头衔,这些金灿灿的成就居然失去挽留的分量。

生命如同早晨的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唯有爱与生命的浇灌,才能奠定人生的价值感,其中最不可缺少的是亲人之爱的确信与不能割舍的亲情牵挂。

一个人在童年所得到的爱的呵护,可以在最困难的时候滋润他,鼓励他,挽回他。爱是人生命的本质内核。爱一个孩子,是塑造他的开机密码。血肉之缘、亲子之爱、手足之情、祖孙之乐、亲朋之念,都是关于爱的最切实的教育。

家庭中,最切实诠释了因爱而创造生命,因爱携手责任与生命,爱赋予生命以意義。除了家庭,不可能有更近距离的活生生的生命教育。父母对生老病死无言的态度、自觉的诠释,都是深入内心的生命教育。如果给孩子人生价值的长期体会、当下活生生的拥有,还能将对未来福乐的坚信、盼望活出来,这样的生命教育最佳。

为什么我要做一个这样的人?

当今孩子早熟,问题也来得早:非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吗?做好人值得吗?还是,做一个正常的人,做一个健康的人?做一个能够不断自我完善的人?

如果父母的人生对此保持沉默,当孩子长大,面对茫茫人海,面对种种做人的不同道德标准,他找不到选择的依据。因为,一个人想挺起腰板做正直人,背后必须有默默站立的父辈、祖辈活出了这种品格。

两百年前,泱泱大中国一片混乱,外有列强,内有叛乱,上有狭隘的清朝权贵,身边是苦难而茫然的人民,有位心有圣贤志的读书人,心中急需人格力量,祖父星冈公刚毅的身影在身上挺立起来。

这位读书人就是曾国藩,开书生办武装之风,将中国从内乱中救出来,又从中国先贤中寻找资源,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风气。这么大的人格力量,居然是从农民祖父星冈公身上汲取的。曾国藩一生敬重祖父,在书信中屡次提及。品格与道德的教育,就是赋予人格以道德力量。

人格是内在的人,不是干什么职业,而是以什么样的态度从事职业;不是取得多大的成就,而是以什么心态面对世间得失;不是获得多大的知识与权力,而是以什么姿态驾驭知识与权力、影响力。内在力量,驾驭所有的身外之物。

品格的锻造,在天生性格的基础上锻造。锻造的火种,来自人类文明的近乎超自然的方式流传。那火本身则是父母和家人的行为和言语。使火熊熊燃烧的则是言行如一,这是氧气。道德感的内核:是非感、正义感、荣誉感、超越感、勇气、自制、牺牲精神。道德感不一定在家庭中得以完成,却在家庭中奠基,来自父母的提倡与管教。

为什么我要选择这种习惯?

当代人最关注的是能力的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是其一。但是,如今的父母可能要面对孩子拧着脖子问:为什么非得这样,凭什么?

的确,习惯养成可以助力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比如,就生活习惯而言,生活自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分担能力、服务他人能力,都是未来竞争的能力。学习习惯的培育呢,主要是随着年龄的变化,配合学校与老师,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思考力、行动力。父母的想法是:让孩子养成好习惯,从此成为良好习惯的永动机。

然而,习惯的养成从来没有遇到今天这样强大的、新的对手,就是娱乐与新异的诱惑。假期刚开始,父母们一片哀鸣:手机加上短视频,如何得了。其实,这还没有完,老对手还在,老对手是什么?人的天性,从根上讲不愿意受到约束,无论大人孩子。

所以,自律的习惯,一定要镶嵌在节制的美德之上,而节制的美德必须用一条金链子与人的尊贵紧紧连接。节制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它本身就放射着神圣光芒。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怀着敬仰的心,心甘情愿与父母一起培育习惯的橄榄树。

这一点,我们要向古人学习。百年的疫情教给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当代人,自律与节制,这是人类习惯养成的不二根基。这一点,既无中西之别,也无今古之变,只关乎对错之分。明确这一点,方能解决生活能力与学习能力双赢的问题。

为什么我要这样做人?

做人,做,是在人面前做人,就是人际关系教育。

以良好家庭关系生发健康社会关系。家庭关系的真实性、日常性、互助性、利他性,无可替代。其中,利他性,可以赋予人友爱的性格。

一个人在混乱的家庭关系中长大,要他给同事、邻居带来和谐有序的关系,这可能吗?一个男人在暴虐父亲的巴掌下长大,他能以仁慈之人对待他人吗?和谐美好的社会一定是从健康家庭关系开始的。

家庭关系的要诀是两条。一是人格平等,二是角色不同。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家庭角色的差异与各自定位、性别差异与各自色彩、年龄身量的差异与不同责任,才使得家庭关系有爱、有尊重、又有次序和色彩。

互联网时代,虚假的一切皆平等的氛围,常是促进销售噱头,而家庭关系承担着塑造真实而美好人际关系的重任。既要提倡互相尊重,又不宜把政治领域投票决定结果的民主原则,过度移植到家庭生活中。人在尊重父母中学会尊重尊长和权威,在友爱弟兄中学会与朋友相处,在爱护小弟弟妹妹的过程中学会保护弱者。

为什么我要看重婚姻与生育?

职场如江湖,活得这么累,为什么还要进入婚姻这个围城?入托、升学,样样都是泪,为什么还要生孩子?然后,还要教育他们结婚、生孩子?

中国成为世界上未富先老的国家。婚姻与家庭的教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急迫,却像烫手的山芋,有人抛,没有人接。

这一代人的生育意愿降低了,却要让他们教育下一代婚姻和生育的意义。可是,除了这一代的母亲,谁能造就下一代的妈妈?除了这一代的父亲,谁能用行动诠释父亲的责任?这是一个教育难题,但似乎别无选择。老龄化、低生育、家庭冲突多发的时代困境中,家庭教育有针对性,才有前瞻的效能。尊重婚姻、保护家庭,从娃娃抓起,方能营造中华民族活力未来。

古老的真理是这样的:家庭中的生养、各种各样的职业与工作,是人类最重要的两项使命。家庭与生养是首要的使命,也是第二项使命的前提。

谁来帮助现在这一代年轻父母?他们如果不能体会和经历婚姻的美好,生育的幸福,那么下一代人就更会畏惧婚姻与生育了。重新发现和经历婚姻与家庭的美好、生育的价值。保护家庭、支持婚姻、促进生育的公共政策也是一个标配,不然,纵使提倡节俭的生活,又有多少人愿意为国育儿?

这一代父母,是觉醒的一代,自主意识超过前人,对权利敏感发达。也许,先要解决他们这五个为什么的大问题,接下来,他们才能面对下一代的大哉问。无疑,这是家庭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

(新华社高级编辑)

编辑 东篱

猜你喜欢

生育人格婚姻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医改和生育 两大重点有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