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嵌入式社会结构视角下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效果研究

2022-05-13徐海霞

兵团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

[摘要]民族团结是多民族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也是新疆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本文通过相关理论的梳理,认为建构互嵌式的社会结构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举措,对实现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文章试图探索新疆在推进建构互嵌式社会结构、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格局基本形成的背景下,新疆各族群众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的情况,从而总结经验并获得新的启示。

[关键词]嵌入式社会结构;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2—0094—08

[作者简介]徐海霞,女,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问题提出与内在逻辑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指出,“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1同年9月,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系统阐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念,强调其是历史趋势,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會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2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论述,可以发现民族互嵌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交织,体现了两者之间在理论和逻辑上的密切关联。对于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界的主流代表观点认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思路和举措。其二者关系可以称之为“条件论”(见图1),即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建立, 推动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进而推动了民族团结的进程。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民族团结的因果链条中, 民族互嵌成了前提和基础, 发挥着间接推动作用。1

为此,本文基于此角度,认为扩大民族交往、增加民族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必须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形成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从而可以实现让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图2)。

因此本文基于新疆南北疆14个县、市的实地调研结果上试图探索新疆推进互嵌式社会结构,在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格局基本形成的背景下,新疆各族群众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情况。

二、新疆推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举措

新疆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始终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直以来,新疆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从日常的吃穿住行、风俗习惯、工作学习等日常环节抓起,促进新疆各民族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交往交流交融。

(一)构筑共居环境:共同环境是条件

共居主要指“民族互嵌”,即指不同民族之间在形成空间上各民族交错而居、自由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相互包容的精神关系。2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离不开“互嵌式格局”的支撑。社区作为当代国家的基本构成单元和基层社会组织,对促进民族交往发挥重要作用。只有加快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住在一起,才能让各族群众加深了解,增进感情。

首先,新疆各地采取经济补助、环境优化、教育资源倾斜等办法,对城市规划、社区规划的人口结构进行了调整,从统建房、保障房等方面入手,制定规划监管和政策引导措施,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的方式,推进商品房、保障房、公租房各民族互嵌式居住。此外,积极创办民族团结示范小区。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已打造了伊宁市六星街、伊宁县弓月小区等互嵌式示范小区,霍尔果斯市馕产业园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示范点。

其次,在嵌入式居住的社区,完善公共基础设施,解决居民就近就地上学、就业、看病、购物、娱乐等民生问题,从而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提供平台。此外,不断致力于社区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正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一领导谈道“我们的共居不仅要提供共居的工具,还要把这个社区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好。你说他要一块喝茶,没有提供一个喝茶的桌子,他怎么坐到一起去。所以说小区、社会的配套设施必须要跟上,把交往交流交融这个平台提供给人家。”

最后,新疆各地运用“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等有效载体,凝心聚力,培根铸魂,大力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通过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帮助解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促进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同时,当前新疆驻村干部分布在天山南北的大小村落,与各族群众同劳作,实现了基层全覆盖、干部全覆盖、任务全覆盖,促进了党政机关干部与各民族相互嵌入交流。

(二)创设共学环境:通用语言是纽带

共学是指各民族相互学习彼此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各族群众在不同的文化交流碰撞过程中相互了解、相互欣赏、共同进步,同时不断加深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增强文化认同,从而夯实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推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首先,推动教育互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通用语言文字是民族团结的基础。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增强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意义。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国家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均明确提出要“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为此,2016年以来,新疆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在南疆四地州实现城乡一体学前三年免费教育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覆盖,在各地学校实行国家通用语言授课的教学模式。同时在乡村,对普通居民以村(社区)“夜校”的形式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教育。

其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各民族嵌入式居住社区倾斜。近年来,新疆各地不断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积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同时通过人才引进和大力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政策的实施使得少数民族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新疆民族教育的發展。

最后,推进混合编班、混合住宿,让各民族学生从小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成长在一起。2014年新疆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自治区本科高等学校少数民族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 要积极倡导民汉学生混合居住, 营造各民族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良好校园环境。1近年来,新疆逐步推广“民汉合校”“双语教育”,学校不再划分汉族学校、少数民族学校,汉族老师和少数民族老师。所有老师、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工作、学习。

(三)打造共事基础:经济发展是物质基础

共事的内涵是指各民族心连心、齐心协力、相互帮助,共同为实现共同繁荣发展而不懈奋斗。2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理论,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各民族交往的根本性原因。从而,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3为此,新疆积极为各族群众打造共事的经济基础。各民族间经济上的互补、共生,为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格局注入了根本性力量。

首先,以促进就业为基点,创造各族群众“共事”条件。一是,通过持续实施扩大就业惠民工程、不断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等举措保障和促进新疆各族劳动者广泛就业。二是,新疆各地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就业政策,并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扩充就业容量,努力实现劳动者稳定就业、持续就业、长期就业。三是,新疆各地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就业,实行转移就业、重点人群就业、就地就业等渠道实现充分就业。

其次,鼓励群众组团发展,改善民生,共同致富。新疆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脱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南疆到北疆处处可见民生建设的场景。同时,随着新疆民生的逐步改善以及政府的带动和引导,越来越多群众走出家庭,自主就业、创业,走向社会。

最后,援疆工作深入开展,创造各族群众“共事”机会。各援疆省市建立起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方面援助机制,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帮助新疆各族群众解决就业、教育、住房等基本困难的同时支持新疆相关特色产业的发展,提高新疆自身的 “造血”功能。

(四)营造共乐氛围:价值理念是核心

共乐是各族群众获得充分的幸福感,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1“共乐”是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为使各族人民达到“共乐”的目的,就要按照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的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首先,从文化层面,通过互嵌式文娱活动促进各族群众共乐,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当前,新疆不少社区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充分利用节假日、重大纪念日和党建、团建、精神文明创建等时间节点,不断丰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形式和内容。此外,各社区分别成立文体队伍,成为开展社区文体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上述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大大消弭了民族间的隔阂,拉近了民族间的距离,激发了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主人翁意识。

其次,在思想层面,加强思想引领。新疆各社区积极制作和展出宣传长廊,分发宣传手册,举办专题讲座,以及网格联络员入户宣讲,从而加强各族群众对“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思想的深入理解,营造出多民族一家亲的社区氛围,奠定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嵌入式社区思想基础。同时,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打造融媒体。发挥短视频、微信、客户端等网络媒体“滴灌式”宣传作用,市、区(县)开设互学语言、歌舞等专栏,通过手机客户端等传播方式全方位、多形式宣传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强化“五个认同”。

最后,在生活方面,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紧紧围绕民族团结和民生改善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让各族群众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把着力解决好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群众在生活中共享发展成果,从而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三、新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指示精神下,天山南北呈现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喜人景象,民族团结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巩固发展,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在和谐共居中增进情感认同

情感认同一直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维度之一。涂尔干曾提出集体情感的概念,以此来解释分散的个体如何构成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个体之间如何形成共识等问题。而互嵌式共居的形成,使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各民族在空间上亲密无间地交往、畅通无阻地交流、自然而然地交融,从而形成情感认同。

首先,随着住房商品化的推进、老城改造、许多传统的民族“小聚居”形态被打破,换之以新的各民族杂居小区。共同的居住格局打破了过去封闭、单一的居住格局,换之以开放、丰富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变也极大地改变了各族群众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就如察布查尔县一地方干部指出“嵌入式的居住格局,里面各楼栋有不同的民族,效果是非常好的。不同民族的人,融入这个生活圈。他的生活方式、个人素质以及孩子的教育都有很大的变化。比如我们在结亲的过程中发现,有的人他不刷牙,或者是睡炕,然而当他融入城市的生活圈后,他生活习俗中原有的那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就改变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还是要通过实践去推动”。

其次,互嵌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形成,促进各民族密切交往,各族群众在生活中互相帮助,结成深厚情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一社区干部说道:“我的片区主要是维吾尔族,有一户她的娃娃本来就是有点脑瘫,但是她把其他民族的一些残疾的小孩也一起照顾,帮助其他的残疾小孩。我们这边人比较多嘛,而且是多民族,这种民族之间的互相帮助还是挺多的。”正是在不断地互相帮助中,各族群众之间增进感情、加强团结。

最后,一系列促进民族交往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效显著。首先,大规模、常态化的“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认亲活动促进全社会各民族广泛交往,加深了群众之间的情感沟通。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市一哈萨克族居民指出:“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影响大啊,肯定大啊。这个活动使我们了解的更深。只要你是中国人,不管是什么民族,这个节日不仅是你的,也是我的。这不是一个民族的,尤其是过年。”“访惠聚”工作促进干部与各民族群众常态化交往,加深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情感沟通。1和田地区一社区书记谈道:“现在随着以社区为阵地,拉近了和居民之间的关系。然后我们也会有意的去组织这样的活动。党群和干部群体之间的关系,居民和居民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二)在互帮共学中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各族群众在长期共同奋斗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其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首先,在各族群众、学生中广泛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了各族群众、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喀什地区统战部书记提道:“走到学校的文化楼,进去一看孩子们在写书法,这个在我们各个学校都比较普遍了。国学书院建得非常好,孩子们全在练毛笔字,也有老师在教,那边在唱唐伯虎,唱戏剧,穿的民族的服装唱的有板有眼,还有跳各种舞的,我觉得这种就是潜移默化,这个形式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而且效果特别明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各族群众、学生领悟其思想美丽、精神实质,增强文化自信,

其次,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效果显著。语言文字是族群之间交往最直接、有效的工具。互学语言、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是民族交往的基础。同时,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千年,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一退休民警指出,他认为在新疆推进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对新疆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语水平的提高意义非常大,比如像咱俩现在说话,如果我的国语水平不好,那么咱俩现在交流就没有办法这么顺畅。所以国语水平提高可以促进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可以促进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就是促进各族群众之间相互交流、繁荣各族文化的过程,就是体现我国文化自信,加深文化认同的过程。

最后,学生混班、混学、混宿,加深了各族学生之间的深度交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县一汉族教师:“现在的察布查尔县高级中学,民族是比较多的,学校的学生是多民族的,老师也是多民族的,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满族都有,汉族和锡伯族通婚的孩子也多,我们学校有几十个民族呢。少数民族学生占到了70%多呢,大概是占76%多。我们现在整个中学在2018年的时候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去年9月份的时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部覆盖了。所以老师的办公也全部都是混的。学生是混合编班混合住宿,班里面各民族都有。像这样的局面,以前想起来都是不可能做到的。”同时,各类学校规规范化的“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促进各民族师生深度交往。伊宁县一哈萨克族居民说道:“我孩子班上也是好多民族在一起,现在他们一起玩的也是汉族同学、维吾尔族同学什么的,都在一起。也没有说他是什么民族、我是什么民族,没有这个想法。他们都一起出去玩。他们学校对民族团结这一块讲的也比较多。经常有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来家里找她玩。”通过混班、混学、混宿,各族师生广泛交往交流,实现各族文化的深度融合和共同繁荣发展,对实现中华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自信。

(三)在团结共事中树立共同理想

各族群众团结共事,是新疆各族群众在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基础上,为实现各族群众美好生活,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不断奋斗。

经济发展是新疆各族群众团结共事的基礎。新疆经济发展成绩喜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经济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97.58亿元,比上年增长3.4%。同年,新疆剩余的4.09万户16.17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59个贫困村退出、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和南疆四地州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消除,新疆308.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当前,南疆北疆、疆内疆外,各民族经济交往日益密切。经济交流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质基础,当前民族经济交流主要涉经济上的协作、相互依赖、互惠互利等。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各族成员间的经济交往显著增加,促进了疆内疆外的共同繁荣。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一居民认为“旅游对促进各民族之间交流的意义特别大。内地来新疆旅游可以看到新疆的美丽,新疆人民也可以看到内地人身上的优点。旅游的发展促进新疆和内地之间人民的相互了解。同时,旅游的发展让更多内地的朋友来到我们新疆,通过交流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国语水平。”

生活水平提高是新疆各族群众团结共事的重要目标。新疆始终坚持紧贴民生推动发展,通过实施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农村学前三年免费教育以及农村安居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建立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等政策措施,让各族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新疆各族群众的收入逐步提高,实现了从吃饱到吃好、从有房子住到住好房的巨大转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一居民指出:“变化很大,各种各样的。以前我们住的房间,以前是那个样子的,现在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买了楼房。”喀什地区一居民指出:“现在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很多,吃的都是有营养的,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好。居住环境也在改变,环境也在变得好了,以前是平房,现在是楼房。”

团结共事的能力源于新疆各族群众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新疆各族群众团结一致、团结共事,才能树立和实现崇高的共同理想,不断增强新疆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改善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

(四)在共享共乐中坚定理想信念

巍巍天山,万物秋成;累累硕果,全民共享。当前,新疆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享共乐,在天山南北绘画民族团结新图景。

新疆营造各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共同娱乐,展示才艺的机会。百姓大舞台的开展促进各民族美美与共,在娱乐中坚定理想信念。就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一社区干部说道:“我们就会经常搞一些这样的活动,让他们在这展示自己的才艺,他们也很有那种成就感,其实就是在家里面没有这样的平台啊,这样社区给他创造这样一个平台以后,他们也很乐意,然后这样子以后我们也促进我们工作了啊,而且他们自己也非常的开心、高兴,我们就想的是能够把他们吸引到社区,把社区当成一个大家庭。那这样子我们的这个基层组织工作就算是做到位了。”

新疆促进营造各族群众共同欢庆节日的机会,每逢节日佳节,各民族群众便邀请各民族的朋友、同事来家共同庆祝。塔城地区一达斡尔族居民在访谈中指出“我们民族有自己的节日,我们会庆祝粮食丰收,这是我们最大的节日。同时我们会过春节,我们的习俗其实和汉族差不多,也和其他民族的习俗有相似之处,平时唱歌跳舞都是必不可少的。像平时婚庆啊、结婚啊,都会搞一些宴会。我们就是喜欢玩啊、跳啊、唱啊这样子,这时候也是各个民族都有。亲朋好友都是各个民族的。在我们这,各民族都是一样的,没有说存在什么差异。因为塔城这个地方,民族融合的特别好,一个家庭有好多个民族,而且生活的都特别好。全国来说,只有这里一个地区就聚集了27个民族。现在可能还不止27个。”

随着新疆各族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逐渐提升,新疆各族群众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更加深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县一维吾尔族退休人员谈到,“新疆当前的优惠政策很多,国家非常重视。当前新疆的发展很好,特别是教育。有了好的教育才有后代的发展,没有好的教育的话,我们很难发展。我很感谢中国共产党,要是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话,就没有现在的好日子。”

四、启示

新时代,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为根本遵循,不断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确保民族团结之花落地生根。

(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巩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把握现代民族发展规律,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指明了新时代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一是强化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干部群众心灵深处。同时,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中华民族大团结故事,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五观”,树牢“三个离不开”思想,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营造浓厚氛围。把握不同群体的文化心理和信息接收习惯,找准宣传教育与群众心理契合点和情感共鸣点,注重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的宣传教育。三是增进文化认同,深入挖掘和集中打造一批主线突出、特色鲜明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多渠道、多方式、多层次扎实推进各族干部群众主线教育。同时加强对模范典型的树立和打造,用身边模范故事教育和影响群众,扩大民族团结宣传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使民族团结的故事家喻户晓,营造崇尚模范、学习模范、争当模范的浓厚氛围。

(二)持续推进各民族繁荣发展增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凝聚力

发展可以克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遇到的障碍,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既是各族群众的迫切需求,也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和理想方式。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为此,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根本的是缩小发展差距、最长远的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民族团结。

一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是解决新疆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根本途径。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不断增强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此外,在大力加强物质发展的同时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在推进物质发展的同时也要推進精神方面的发展。二要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新疆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肩负着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任,为此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统筹资源、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产业。三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没有终点,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为此要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口援疆力度,促进各民族团结奋进、共同发展;四是要始终坚持发展成果惠及各民族群众,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

(三)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营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氛围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推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抓手,是巩固民族关系的战略举措,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方式。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涌现的模范集体和优秀个人,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1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民委相继出台关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以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等相关政策法规。

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创新创建方法,切实增强创建的广泛性、实效性、长期性,从而营造出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社会氛围,让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收获满满。一是不断扩展创建工作的领域和阵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要从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宗教活动场所”向进“村(乡)、军(警)营、医院、家庭”等扩展,从而涵盖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强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主体多元化、以治理的思路和方法构建新型民族事务服务体系,从而实现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要持续创新载体建设,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走深、走实。持续、常态化开展结对认亲活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深入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结对活动,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努力营造各民族共学共居共事共乐共享的社会条件,引导各民族逐步由空间互嵌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互嵌。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长期以来,新疆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已基本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晓霞.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70年回顾[J].新疆社会科学,2019(4):23-32+148.

[2]马瑞雪,李建军,周普元,李蕾.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35-46.

[3]张文龙,王建华.新时代新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影响因素與时代转向[J].兵团党校学报,2018(6):98-102.

[4]高向东,高鹏飞.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创新举措:民族互嵌格局研究进展与未来进路[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16-124.

[5]郝亚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3):9-13.

[6]罗彩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22-26.

[9]张云,张付新.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44-47.

[10]王延中,章昌平.新时代民族工作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5-27.

[11]唐志君,覃小林.民族交往与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的生成路径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5):22-28.

[12]张朝霞.新疆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实现路径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33-139.

[14]姚文遐.推进各民族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调查[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8(2):45-49.

[15]郝亚明.民族互嵌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逻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8-12.

[16]马炜泽.对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科学内涵和内容的探析[J].实事求是,2016(4):84-88.

责任编辑:杨建平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专场发布会举行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迪庆州启动实施第四轮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
江永县第三小学:讲好民族团结故事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俄罗斯 民族团结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