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波政策推出我国造船业迎来新风口

2022-05-13吕龙德熊莹

广东造船 2022年2期
关键词:造船业造船发展

吕龙德 熊莹

人间三月正芳菲,扑面暖风斗志扬。虽然全国两会早已结束,但其释放的能量令人难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直面時艰,着力破解制造业困局,推出了一大波诸如“加强科技创新”、“继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扩大内需与开放”和“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等利好战略部署。这些政策彰显了前瞻性,又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对市场回暖下的我国造船业必然会带来强大的发展动力。面对新机遇,我国造船业必须紧跟国家步伐,在利用和落实政策过程中乘势而上,推动行业迈向新高峰。

“加减法”,提供纾困减压动力

今年两会对企业的助力纾困力度空前大,主要体现在税费政策的“—”和金融政策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减税与退税并举。一方面,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另一方面,综合考虑为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促进就业消费投资,大力改进因增值税税制设计类似于先缴后退的留抵退税制度,今年对留抵税额提前实行大规模退税。据预计,今年退税减税将达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去年新增减税降费是1万亿元,可见今年降减规模更大。实践表明,减税降费不仅直接有效,实际上也是“放水养鱼”、涵养税源。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会上指出,退税降费是在做减法,相当于给登高山的人输氧。在提供金融支持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引导金融机构准确把握信贷政策,继续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和企业给予融资支持,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进一步推动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此进行了具体部署,中国人民银行也于近日决定从2022年4月25日开始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央行降准将促使更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为制造业注入血液。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还强调要“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清理转供电环节不合理加价”、“引导大型平台企业降低收费”和“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等。总之,减的是企业税费负担,增的是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加减之间有助于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增加企业现金流和发展动力。

去年,全球造船市场回暖,许多船企暂时摆脱了困难。今年船市仍有延续迹象,虽然前三个月势头稍有放缓,但整体走向仍值得期待。据统计,2022年1~3月全球新签订单261艘,造船完工400艘,手持订单3426艘,同比波动不大。尽管这样,各种不利因素叠加仍存在,特别是国内外疫情反弹给市场和企业带来了困难,船企依然面临着来自供应链、原材料、用工生产等方面的考验。且不说今年市场走势充满变数,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就是去年行情大好,接单喜人、生产热火朝天,但由于原材料等成本推高,许多船企并没有赚到多少钱,有的更是亏钱了。这种情况下,国家给予更多减税降费,既为船企提供真金白银,又帮助行业树立发展信心。

如果说减税降费是解决短期问题的举措,那么金融和财政支持则是立足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造船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其生产经营、科技研发都需要大量资金来维系和支撑,离不开金融机构支持。而现实是融资难、融资贵一直困扰着造船业,虽然国家对此展开了各种探索,也取得一些突破,但总体效果还是差强人意。这次两会提出的金融支持政策不仅涉及面更广、方法更灵活,而且针对性更强、整治手段更坚决,随着政策实施推进,加之造船业整体经营在市场向好情况下得到改善,金融机构放贷偏见可能有所改变,船企特别是中小船企获贷渠道将更加便捷畅通,“不愿贷、不敢贷”问题或得以有效解决。这是造船行业愿意看到的结果,也必定会助力船企实现轻装上阵,减轻资金链压力,进而提升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

“乘除法”,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此着墨非常多,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增强制造业竞争力和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周密部署,如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支持各地加大科技投入、弘扬科学家精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和推进5G规模化应用……用一条条创新之策勾勒了创新驱动发展的路线图。显然,创新引领发展是一道乘法题,可乘出活力、效能、高质量发展和迈向制造强国的加速度。实践证明,只有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力,才能让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不断涌现。《政府工作报告》还致力于做好除法,提出了“对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要同步落实监管责任和措施”、“进一步压减各类证明事项”、“基本实现电子证照互通互认”等去羁绊、去弊端、去壁垒、去藩篱等举措,让科技创新焕发生机、百花齐放。可以说,这一整套“乘除法”为我国造船业的科技创新铺设了宽敞路径,创造了良好土壤,赋予了源源动力。

我国造船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而后者也必然成为我国从造船大国走向造船强国的第一动力。当前,我国的造船核心技术和高端前沿技术还比较欠缺,诸如关键核心配套、船舶设计软件、造船效率等与造船强国都有较大差距。《政府工作报告》对此给出了清晰的解决方法,其中有三点最需要抓紧抓实:一是推动基础研究,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三亚考察时指出: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我国船舶基础研究还较为薄弱,原创性研究成果占比相对少。这种情况带来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正如全国人大代表刘征说:没有原创,没有从零到一的跨越,是没有持久力和生命力的,在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领域就会被“卡脖子”。我国造船业必须具备高度的危机意识,时刻抓住“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这个“牛鼻子”。从《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也可以清晰感受到国家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和支持。随着规划深入实施,相信我国船舶基础研究将会迎来新局面,推动更多核心技术层出不穷。二是加强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在趋势领域确立领先优势。当前,智能造船和绿色造船两大技术炙手可热,代表着造船行业的未来方向。一方面,智能制造是我国造船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补齐船舶行业用工短板的根本方法。未来,我国一定会在智能船厂、智能船舶生产线建设及智能船舶建造上出台更多政策,不断推进我国造船业的智能制造水平。另一方面,绿色环保船舶越来越多,绿色动力已成为了海运界未来最重要技术之一。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彥庆直言:未来谁掌握绿色动力,谁就掌握船舶工业发展的命脉。三是加强科技体制改革,让科研“松绑”、经费合理使用和科研积极性得到最大释放。早在几年前,我国就推出了“揭榜挂帅”、科研经费“包干制”和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的改革措施,并在造船领域取得不俗成效,但仍存在难落实、形式化的问题。为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改进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管理方式”。这表明国家更大决心为科研人员“减负放权”、创造科研创新良好环境,努力使资金、人力真正用在刀刃上。

此外,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等提法也展现了国家在新时期聚焦创新驱动发展的魄力。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2年工作计划》,提出要“推动5G在船舶总装建造中应用关键技术研发,完成5G融合网络部署以及典型应用场景示范”。毫不夸张地说,中国造船业的科研创新迎来了最好的时代,各种利好政策正在不断完善和健全中。这种形势下,船企更应紧抓机遇,立足于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全力提升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的攻关能力,在波澜壮阔的科技自立自强浪潮中闯出新天地。

供给侧改革,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今年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实施多年,今年再次强调,其意义和用意自是不同,不仅表明“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初心不改,而且预示更多去产能削存量新动作将会出现,制造业加快步伐转型升级成为可能。这将为我国造船业实现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提供重要保证和原动力。

纵观当今世界造船产能,过剩远大于需求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由于上轮繁荣周期造成的大量造船产能过剩,而全球经济一直在下行中徘徊,加之近年疫情影响,各行各业遭到重创,经济复苏遥遥无期,使得造船业积攒的过剩产能要想通过市场上行来实现化解已是不可能。这从去年开始的这波市场回暖也可略窥一斑,即使航运市场火爆带来造船订单激增,各种原材料价格飞涨,造船价格还是上不去。这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过剩产能偏大,无序竞争仍然存在。更令人堪忧的是,这种反弹的原因是港口拥堵、疫情导致本地生产供应滞后等,并非全球经济基本面真正向好,暂时的假象终究掩盖不了危机,所以上涨行情哪天会突然终止都是可能的。

具体到国内市场,造船产能过剩有过之而无不及。据估测,我国造船产能就几乎可以满足全球需求。这些年,我国造船业通过市场淘汰、整合转移、产能置换等方式虽然化解了逾千万载重吨过剩产能,但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局面还没根本扭转。尤其是由于近年海上油田开采陷入停滞,大批海工产品搁置,去库存之路仍旧艰难。如果不减少乃至杜绝这些无效供给,就会使船企生存压力陡增,更会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障碍。

由此可见,实行供给侧改革,努力化解过剩产能,既是我国制造业的一项长期工程,也是不容松懈的重要任务。《政府工作报告》虽然没有过多阐述供给侧改革的部署,但言简意赅的背后是:未来肯定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力量,继续推进和完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三去”工作,推出更多深化改革的指导性与强制性相结合政策,促使我国造船业进一步消除资源重复和资源浪费的弊端,加快步伐实现中高端转变。在国家层面的推动下,行业也将会围绕政策精准发力,抓好配合和落实工作,使造船业在供给侧改革中实现更快速度、更强力度和更高成效。化解工作的推进和成效的放大,也可能一定程度上吸引金融机构助力。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胡晓炼说,进出口银行近年就十分关注船企的转型升级,支持产业链向高端发展。未来仍会在培育制造业优质企业、服务更多产业链龙头企业上下力气。不难想象,当过剩产能得到实质性化解的时候,我国造船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健康有序水平必将迎来大踏步提高。

深化体制改革,助力不同所有制船企共同发展

今年两会用较大篇幅阐述了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战略部署,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企业发展都提出了很多新举措。《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依法平等保护企业产权、自主经营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促进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民營企业改革创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弘扬企业家精神,制定涉企政策要多听市场主体意见,尊重市场规律,支持企业家专注创业创新、安心经营发展。”这些部署不亚于为制造企业输送定心丸,为造船企业注入活力和信心。

企业强则国强,尤其是作为国民经济中坚力量的国有企业,其强大与否至关重要。因此,国企改革一直扮演着我国经济改革的重头戏角色。其中有两点是重中之重:首先,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2020年,我国推出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其核心要求是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上取得明显成效,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综合实力。两年来,国资委围绕《方案》精神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国企改革行动落实的具体措施,而众多国有船企则主动对标先进找差距补漏缺,努力提高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取得了一定效果,如中国船舶集团等三大造船央企在坚决执行改革措施中呈现了良好发展势头,生产经营稳步增长。但是,有些国有船企还存在行动怠慢、执行形式化和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今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收官之年,从《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看,今年是必须完成这个行动任务的,所以后续在国企活力、现代企业制度和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将会加大建设力度,狠抓落实和扫尾工作。此外,随着三年行动时间节点逼近,一些计划中的国有船企合并重组也肯定会加快步伐实现预期目标。可以想象,今年国企改革必将是一派热火朝天、有声有色的景象。其次,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国企混改的目的是通过引进不同所有制的多元投资主体来达到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使国企更具活力和效率。这项改革在造船界是相当成功的,也很有特色。尽管这样,有些国有船企观念固化、制度僵化,不想改、不敢改的思想依然存在。这不利于国企做强做优,更不利于培育具有可持续健康发展能力的一流国有船企。接下来,深化行动显然会给那些消极对待混改的国有船企以触及灵魂的冲击,致力于扫清来自意识上的改革阻碍。

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补充和促进作用。《政府工作报告》十分注重民营经济发展,明确要求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保护产权、经营权、合法权益,以及营商环境、创业创新、资本信贷等多层面支持民营企业。透过表面看实质,在不可预知的市场因素影响下,有些民营船企之所以破产倒闭,有的是因为技术落后、经营不善,但也有的是来自政策和营商环境的压力,包括融资、人才引进、行业话语权和产业垄断等。今年两会加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努力为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有利条件,对民营船企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都是一股强大正能量。未来,随着国家陆续出台更深层面、更宽范畴的扶持政策,民营船企必将进入良性营商时期,放心办企、安心经营、公平竞争、平等参与成为现实。

两个“扩大”,拓增造船市场需求

2020年疫情爆发后,面对全球市场断崖式下滑,我国提出了“国内国外双循环”战略,并千方百计拉动国内外需求,为制造业度难关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造船业能够度过市场寒冬迎来市场回暖,这个决策功不可没。但是,在全球经济仍然下滑、疫情远没结束的现阶段,市场是孱弱的,激发两个市场需求有待继续用力。正是基于此,《政府工作报告》推出了更加磅礴有力的战略部署,如扩大内需上提出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主要包括: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政府投资更多向民生项目倾斜;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等。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上提出要多措并举稳定外贸、积极利用外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深化多双边经贸合作,主要办法包括:加强出口信贷支持;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扩大优质产品和服务进口;加快国际物流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优化外资促进服务;推进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拓展“一带一路”合作新领域;推动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签高标准自贸协定等。

当前,扩大内需对于造船业仍然非常重要,这有三方面因素:一是国内市场本身巨大。二是全球市场虽然回暖,但稳定性和持续性极其脆弱。三是疫情形势依旧严峻,不仅消费需求受打击,而且用工和生产均被拖累。今年来,国内香港、深圳和上海陆续出现疫情大面积反弹,特别是作为中国极其重要的造船基地上海,这次疫情十分严重,扩散快、确诊多,防控难度和社会影响都非常大,许多属地船企或被迫停产或困难重重。总的来说,这几年的扩大内需战略为我国造船业解决了不少订单问题,尤其是在疫情和全球市场滑坡最严重的2020年,我国新船接单量之所以在当时独占鳌头远超日韩,很大程度是因为中资船东订造增加,国内造船需求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上,我国造船业也积极用好政策紧抓机会,努力挖掘与把握粤港澳湾区建设、深海养殖装备和海上风电等显性和潜在需求,获得了不少生产业务,为船企的正常运转解了燃眉之急。纵观国家今年扩大内需决策,最大亮点当属“加强各种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等六方面任务。这些决策和措施催生的巨量蛋糕必然会推升水上运输需求,从而释放新一波造船订单,为国内造船市场再掀热度。面对利好的政策倾斜,船企应紧跟国家步点,密切关注和跟踪有关项目和新兴市场,主动布局筹划,积极参与国内建设,在国内需求提振中寻求新的增长点。

我国造船市场主要在国外,出口占据绝对比重。目前,全球造船市场仍有延续去年回暖趋势,这是造船业值得鼓舞和庆幸的事。但是,中日韩的竞争始终激烈,加之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十分大,所以国内船企必须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一刻也不能放松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正是为了接轨和利用国外市场促进国内制造业发展,我国长期坚持对外开放,并多次重申“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李克强总理曾说:“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会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长江、黄河不會倒流。只要是有利于扩大高水平开放的事情,我们都愿意积极去做。”对比以往对外开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更具开创性和触角性的新要求,如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和国际物流体系建设等。这些开放政策必将为我国造船业的外贸出口铺造更宽广的道路,为助力船企开展国际竞争创造有利条件。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考察了洋浦展示馆、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小铲滩港区,深入了解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情况。这可以说是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部署的一个前奏,从中传递的信号必然是投入更大力量加快建设。船企应对此予以足够重视,并从中寻求新机遇。此外,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中,我国造船业也要领会《政府工作报告》赋予“拓展合作新领域”的崭新内涵,争取在新一轮共建过程中实现更大作为和收获。

绿色低碳发展,契合造船趋势

国际环保要求日益严苛已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大势所趋。2015年,《巴黎协定》签订并提出本世纪后半叶全球实现温室净零排放。作为排碳大户的航运造船行业率先践行减排使命,国际海事组织明确提出:2030年所有船舶碳强度至少减少40%,到2050年则减少70%。我国也在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国际海事规则和国内环保要求表明绿色造船和船舶低碳乃至零碳化将是造船业的方向,船企只有坚定不移地沿着这个方向前进,才会在未来赢得生存并发展壮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绿色低碳放到了更加重要地位,不但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任务,而且制订了具体措施,如强化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大重要河湖、海湾污染整治力度;推进能源低碳转型;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等。这些升级版举措除了倒逼我国造船业进一步转向低碳环保发展,还预示着未来会有更多鼓励和支持绿色船舶研发建造的政策出台,这将有助于我国造船业在契合世界造船发展潮流中走得更稳更快。

造船业是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所以推动高耗能、高污染设备升级改造,推广应用新型工艺装备,抓紧研制绿色技术装备,进一步提高能效,减少生产管理过程的环境污染是我国造船业的未来着力点,也是船企应尽的社会责任。李彥庆秘书长说,中国船舶工业要充分考虑生产制造过程的绿色发展,特别要考虑节能降耗、减少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通过采取绿色发展的措施,促使生产过程从用能用料到用工都体现精益制造,力争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船海领域国际绿色发展的引领者和示范者。我国许多船企改变粗放式发展模式,加大绿色制造投资建设,取得了明显进步,低碳环保效果日益彰显,如广船国际实施“建设无废工厂,实现绿色制造”的环保新战略,努力攻关“绿色喷涂系统”等多项新技术,实现了工业垃圾产生量、碳排放量强度持续两年下降,于2021年被广州市政府评为“绿色工厂”,为行业减污减排树立了典范。

要迎合国际海事减排要求,我国造船业就必须提升低碳船舶LNG动力船、甲醇燃料船和零碳船舶锂电池船、氢燃料电池船、氨燃料船的设计建造水平,在绿色船舶研制领域建立优势。首先,LNG动力船。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LNG动力船建造国家,特别是沪东中华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最近,该公司首获卡塔尔4艘LNG船订单就是实力证明。在华南,广船国际和黄埔文冲也是双燃料船舶建造的有力竞争者。但是,我国LNG动力船建造整体能力跟韩国还有一定差距,仍需加强技术攻关。目前,我国正在推进“绿色长江”、“绿色珠江”工程,掀起了新一轮内河LNG动力船建造热潮,如中国船舶605院为广东省港航集团设计的50艘LNG单一燃料动力船将于本月底实现17艘交付。近日,湖北开阳星造船有限公司也正式开建国内首批2艘万吨级三峡低碳节能型双燃料江海直达船。其次,甲醇燃料船。目前,这种动力船备受全球关注,并在研发上取得相当大进展。我国在这方面已然走在了世界靠前行列,如江龙船艇研制了国内首艘自主知识产权甲醇燃料动力船艇;广船国际为瑞典Proman Stena航运公司建造的甲醇双燃料油船也实现了试航。再次,锂电池船。近年,我国积极开展纯电动船研发,大批锂电池动力船涌现,如“君旅”号游览观光船、 “蓝海豚”等珠江游船等。最近,宜昌枝江鑫汇船厂还交付了全球最大电池容量的锂电池动力船舶“长江三峡1”号。上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此方案实施,必将带动长江锂电池船舶建造进入激增阶段。第四,氢燃料电池动力船。我国氢燃料电池船舶研究虽然在近年取得了较大突破,并在小型船上进行了试验性应用,但总体水平与先进国家还存在一定距离。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并提出,要积极探索氢燃料电池在船舶等领域的示范应用。这应该是促进我国氢燃料电池船研发推广的一股强劲助推力。最后,氨燃料船。虽然全球至今没有实现氨燃料船实船应用,但各国的研发热情十分火热。我国上船院先后完成了18万吨氨燃料散货船、7000车位汽车运输船设计,获得DNV船级社AIP证书。此外,中船动力集团也推出了氨燃料发动机研发计划。我国造船业应加紧研究,力争快速占领这一新能源船舶制高点。

为了推动净零排放目标实现,海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产业正在崛起。这也催生了二氧化碳储罐、二氧化碳运输船、二氧化碳浮式存儲平台等海上装备需求。面对新的市场机遇,我国造船业必须积极布局,努力从中分到更多份额。为此,全国政协委员董强建议:要加强技术研究,提升技术成熟度;要启动示范项目建设,打通产业链;要强化支持力度,创新融资模式。此外,政府要建立支持鼓励机制,设立相关产业基金,共同推动我国海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乘着两会“东风”,只要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积极融入国家战略部署,把机遇转化为动力,勇于开拓进取,中国造船业就一定会实现伟大目标,跨入世界造船强国之列。携手努力吧,美好未来就在脚下!

猜你喜欢

造船业造船发展
日本造船业行贿案对中国反腐建设的启示
区域发展篇
我国造船市场现状及发展建议
图说共享发展
1~2月中日韩造船三大指标实现情况
SPP造船洽商10艘MR型成品油轮建造合同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不惧的船
全球造船业订单量持续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