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乘用车换挡器球头拔脱力模型及优化研究
2022-05-12邝志辉陈建国唐林丁
邝志辉,陈建国,唐林丁
(广汽零部件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广州511447)
0 引言
随着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市场对消费产品的高品质要求,对产品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特别是国内外随着汽车行业不断的发展[1],对汽车使用性及体验感方面要求越来越高。首先就是在汽车外饰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是造型曲线感[2-3],华丽上档次。其次是内饰部分,需要优雅精致、舒适等。因此每个乘用车企业根据自己的客户群体,制定了特有的要求、标准,然后根据此要求及标准进行内部零件的开发及制造,对于一些装配件,需要保证装配精度及强度[4],特别是影响安全性、使用性的关键零部件,但随着国家新四化的推行,汽车轻量化方面也发展迅速,因此使用一些塑料或其他轻量化材料结构件代替,也能满足安全性、使用性的要求。
朱江[5]对汽车横向稳定器进行了轻量化设计,并通过仿真对其轻量化设计后的疲劳寿命分析,发现高温尼龙塑料可以满足结构强度要求,也降低了零部件的质量。也有很多学者从结构、材料等方面入手,研究了零部件的装配性、强度的影响因素[6-10],而对于汽车中控换挡器部分,主要功能是用于换挡,实现驾驶员操纵性的最重要的零部件,鲜有学者研究报导,因此本文将以此作为切入点,设计一种可拔脱的球头结构,研究了换挡器球头拔脱力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客户体验感及操纵性提供理论依据及一种可行性方案,也为汽车中控零部件的设计提供一种良好的借鉴。
1 可拔脱结构设计、拔脱过程方案及拔脱模型分析
1.1 可拔脱结构设计
根据输入,设计出一种可以满足要求的拔脱力模型,包括球头及换挡杆两部分,如图1所示,其中球头部分包括换挡杆1、球头尾套2、球头本体3、球核4、下装饰板5、中装饰板6、上装饰板7、螺钉8、球头上盖9、卡簧10等零件,以及总成装配件11。换挡杆为换挡器中的一个零件,主要作用是用于与球头装配,实现换挡功能。
图1 球头总成及爆炸图Fig.1 Ball head assembly and exploded view
1.2 拔脱过程
球头总成与换挡杆是属于两个部件,首先将球头通过球头孔位装入换挡杆,直至卡簧扣入换挡杆角度槽位,此时换挡杆完全装配至球头球核孔位中,完成装配,如图2所示。
图2 球头总成拔脱过程Fig.2 Ball head assemblypull-outprocess
在拔脱时,固定换挡杆一侧,将球头向上拔脱,此时卡簧受到力F1使卡簧发生弹性变形,促使卡簧向右变形,换挡杆相对球头的脱离力F2向下,直至卡簧在力F1受力下从换挡杆角度槽位弹出,此时继续向上拔脱球头时已无阻力抵挡,球头即可顺利拔出,实现整个球头拔脱,如需要再次安装,可以重复上述过程即可。
2 实验要求及方法
2.1 设计要求输入
某乘用车根据前期试验条件开发需要,并结合调研结果,对球头拔脱力的测试条件提出了要求,即设计要求是拔脱力测试同一个件需进行5次,前2次拔脱力值需大于250 N,后3次拔脱力值大于180 N,这样才能满足要求。
2.2 材料选型
根据某乘用车对球头拔脱力的要求,并结合拔脱力结构分析,拔脱力与换挡杆角度、卡簧刚度及接触条件有关,因此针对以上从换挡杆角度、卡簧材料、接触条件进行验证,寻求一种能够满足条件要求的拔脱力模型,并且根据轻量化及强度的要求,对换挡杆采取铝合金材质,球头部分除换挡杆、卡簧、螺钉外,都采用塑料注塑实现轻量化。卡簧具体选取的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卡簧材质Tab.1 Material of circlip
2.3 测试设备
本文使用的是综合测试平台,搭配瑞士生产的kisler5073A型的传感器,通过专用治具将换挡器及球头固定在测试设备上,并通过自动控制拔脱的方式,传感器自动记录并将拔脱力数值输出,能够准确地评价出拔脱力真实情况,某换挡器拔脱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拔脱力测试设备Fig.3 Pull-outforcetestequipment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不同卡簧材料对拔脱力的影响
图4所示为不同卡簧材料对应35°换挡杆的拔脱力。由图可以看出,此条件下3种材料都不满足条件,首先对于卡簧65 Mn材料,初次拔脱力最大,约为133 N,前3次拔脱时力消退明显,第3次仅为88 N,第3次后拔脱力达到稳定,其次对于卡簧T9A材料,首次拔脱力仅为94 N,第3次达到稳定为78N左右,最后对于卡簧SWPB材料,首次拔脱力约为122 N,第3次后达到稳定,为79 N左右,5次拔脱力的趋势和65 Mn接近一致。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拔脱力随着拔脱次数的增加是下降的,这个主要是因为换挡杆槽位处磨损导致,拔脱第3次后卡簧与换挡杆接触条件达到平衡,因此此时拔脱力消退较小。
图4 不同卡簧材料拔脱力测试结果Fig.4 Pull-out force test results of different circlip materials
针对以上验证,换挡杆角度可能是最大的影响因素,而65 Mn材料是最能满足要求的卡簧材料,因此接下来通过卡簧65 Mn材料针对不同换挡杆角度进行验证。
3.2 不同换挡杆角度对拔脱力的影响
图5所示为不同换挡杆角度对应65Mn材料的拔脱力。由图可知,首次拔脱情况下,角度越小,拔脱力越大,但此条件下3种角度也都不满足条件,首先对于25°的换挡杆,初次拔脱力最大,约为785 N,符合要求,但第2次拔脱时力时消退明显,仅为230 N,不满足要求,第3次拔脱后达到稳定,仅为140 N左右;其次对于30°的换挡杆,均不符合要求,第1点首次拔脱力为205 N,第2次达到稳定为170 N左右;最后对于35°的换挡杆,首次拔脱力为90 N左右达到稳定,拔脱力均不符合要求。从结果中可以看出,25°的换挡杆磨损程度很严重,不适用拔脱力模型的选型,但角度过大时,即35°的换挡杆拔脱力基本退化很小,这主要是因为角度过大后,拔脱力减少对换挡杆的摩擦也随之减少。
图5 不同换挡杆角度拔脱力测试结果Fig.5 Pull-out force test results of different shift lever angles
针对以上验证,排除了卡簧材料和换挡杆角度是最大的影响因素,球头结构方面可能不适用,因此通过对球头球核结构进行改善,增加限位挡边,结合以上验证在换挡杆角度30°时比较接近要求,接下来通过球核增加限位挡边在30°换挡杆情况下、验证不同卡簧材料的影响程度。
3.3 限位挡边对拔脱力的影响
图6所示为不同卡簧材料对应的拔脱力。由图可知,3种卡簧材料首次拔脱都已满足条件,但第2次之后只有65 Mn卡簧材料满足条件,具体表现如下所述:首先对于65 Mn材料,初次拔脱力最大,约为381 N,第2次时拔脱时力消退明显,仅为251 N,在要求值的下限,第3次后拔脱力达到稳定;其次对于T9A材料,首次拔脱力为320 N,满足要求,但第2次仅为233 N左右,不满足要求,第3次达到稳定,为173 N,拔脱力也不满足要求;最后对于SWP-B材料,首次拔脱力约为350 N,满足要求,但第2次仅为243 N左右,不满足要求,第3次达到稳定,为190 N,直至第5次为176 N,不满足要求。
图6 限位挡边拔脱力测试结果Fig.6 Pull-off force test result of limit stop
针对以上验证,已找出能够满足条件的参数,但参数中某些力值已经接近条件要求的下限值,存在不满足的风险,为了能够得到大批量符合条件,因此通过对卡簧和换挡杆配合处接触条件进行改善,即增加润滑条件,由于以上验证在不同卡簧材料都比较接近条件,接下来通过增加卡簧和换挡杆配合处的润滑情况下、验证不同卡簧材料的影响程度。
3.4 接触条件对拔脱力的影响
图7所示为不同卡簧材料对应的拔脱力。由图可知,增加润滑条件后,3种卡簧材料5次拔脱力全部满足要求,具体表现如下所述:首先对于65 Mn材料,初次拔脱力最大,约为342 N,第2次时拔脱时力消退至264 N,第2次后拔脱力基本达到稳定,退化较小;其次对于T9A材料,首次拔脱力为300 N,第2次时拔脱力减少至243 N左右,临近下限250 N要求,不满足要求,第3次时达到稳定,之后下降较小;最后对于SPW-B材料,首次拔脱力约为322 N,满足要求,第2次为252 N左右,满足要求,第3次达到稳定,之后下降较小。
图7 接触条件拔脱力测试结果Fig.7 Pull-off force test result of contact condition
针对以上验证,找出能够满足条件的参数,65Mn与SWP-B材料的卡簧在球头球核有挡边且增加润滑情况下满足拔脱力要求,但SWP-B卡簧材料第二次拔脱力值已经接近下限,存在不满足的风险,为了能够得到大批量符合条件,因此结合上述实验结果,选用30°的换挡杆、65Mn材料的卡簧,加限位挡边的球核及增加润滑条件作为最终选定方案。
3.5 受力模型建立及分析
卡簧10和换挡杆1处于装配状态,针对以上建立拔脱力模型进行受力分析,如图8所示,球头拔脱时带动卡簧向上运动,卡簧与换挡杆接触,换挡杆角度为α,卡簧张开时受到力F1,卡簧在换挡杆槽位处对换挡杆的反向力Fn,此时球头需要拔脱需要克服卡簧张开时的力F1和反向力Fn,即拔脱力:
由此可知,拔脱力F与反向力Fn、张开力F1成正相关,而张开力F1与卡簧材质本身刚度成正相关,卡簧刚度越大,张开力F1越大,即拔脱力F也越大。同样,换挡杆角度α越小时,拔脱力F也越大。
对比图4不同卡簧材料拔脱力与图5不同换挡杆角度拔脱力测试结果图,发现测试结果符合理论分析。
4 结束语
(1)通过对球头及换挡杆进行结构设计,实现了一种可拔脱的机构。
(2)从理论上分析拔脱力与换挡杆角度、卡簧刚度及润滑的关系,随着卡簧刚度增大,拔脱力增大;换挡杆角度增大,则拔脱力减小,增加润滑条件可以减少换挡杆槽位的磨损从而能够增加拔脱力的稳定性。
(3)对可拔脱的机构进行实验研究,对比不同角度的换挡杆、不同材质的卡簧、球核有无限位挡边及润滑情况下拔脱力大小,发现相同换挡杆角度下,65Mn拔脱力最大,增加限位挡边后,能够增加球头拔脱力,增加润滑条件后,拔脱力稳定性提高。
(4)对于3种卡簧材质,65Mn刚度最大,其次为SPW-B,T9A刚度最小,而且在卡簧配合处增加润滑油后摩擦因数也减少,上述验证结果结合理论分析,符合实际。
(5)找到一种能够满足拔脱力要求的方案,为今后拔脱力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及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