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成为山西新时代文学品牌
2022-05-12
近几年,山西连续开展了生态文学创作系列采风活动,组织出版了《走进一条河流》《黄河边上的绿太阳》《沁源绿》《沁水长流》等生态文学作品。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同志曾评价,山西组织作家推进生态文学创作在全国开了个好头。现在,生态文学已经成为山西文坛的一个颇具吸引力的文学活动品牌。
李景平:山西连续组织开展生态文学采风创作活动的现实背景和原因是什么样的?
杜学文:归纳起来,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层面来看。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们文学工作者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以文学创作的组织和活动方式,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走向山西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线。
二是从山西自身的发展来看。山西是资源大省,是国家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绿色发展的难度很大。山西这些年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效。我们有责任把这一历史进程表现出来。
三是有关部门具有积极自觉的文化意识。特别是山西省生态环境厅,非常注重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文化推广工作。山西省生态环境厅连续与山西省作家协会组织相关的采风考察,走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作了一批生态文学作品。
四是山西作家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创作积极性。作家们参与生态环境活动,或者蹲点深入,或者徒步考察,深入采访,积极创作。一些作品受到了中国作家协会的扶持,或者成为国家重点出版项目,或者获得了省内外不同的奖项,或者被省内外文学杂志发表,被各类新媒体转发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可以说,这些作品为山西生态文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李景平:山西的生态文学在新的创作实践中推出了一批怎样的文学作品?
杜学文:近年来由山西作家创作的可以归入生态文学的作品不少。我没有全部阅读,但不妨列举几个例子。
从小说来看,葛水平的《嗥月》是不错的。她主要通过“人”与“狼”的故事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从散文来看,我觉得玄武的《种花去》很有特点。这部作品主要描绘人与植物之间的情感形态,语言有古风,表现出传统小品文的特色,但却是现代人的生活与情感。黄风最近的一系列散文似乎集中在对大自然的感悟与描写,《满目都是“十八公”》《哦,大太阳》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语言大气磅礴,识别度强,有一种自然之力的感觉。葛水平的《河水带走两岸》是作者在沁河沿线深入采访创作的纪实散文,表现出对历史与大自然的敬仰,以及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河流之凋零的反思。从诗歌方面看,张二棍的《入林记》《搬山寄》充盈着植物、动物和荒野的形象,在人与自然的抒写上表现出自己独到的情怀。侯良学专事生态诗创作,出版了《让太阳成为太阳》《自然疗法》《侯良学生态诗赏析》,在国内生态诗界颇具影响。
报告文学方面的作品较多。如哲夫《爱的礼物》,虽然主要描写的是晋北山区岢岚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但却是从生态的角度切入的;他的《中国水土》延续了关注重大问题的基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景平的《流淌进一条河的文学行走》是反映山西汾河生态环境演变的报告文学,写了奔流的汾河、断流的汾河、复流的汾河、长流的汾河,呈现了生态文明时代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给汾河带来的巨大改变。赵树义《折叠的时空》也可以说是一部生态报告文学作品。这部作品以山西沁源县的历史文化、现实变化为题材,描写了沁源的自然生态、花草树木,以及发展变化,有多重含义多个层面的呈现,对自然现象的描写尤为引人瞩目。任勇、石囡、周智海创作的《火山红 黄花黄》讲述了晋北大同地区发展黄花产业的故事,从黄花产业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石新民的《苍河颂》表现了右玉县数十年初心不改,绿化造林,把不毛之地改造为塞北江南的历史,是“右玉精神”的生动展示。表现右玉精神的报告文学还有郭虎的《英雄地》,作品聚焦右玉数十年绿化造林奋斗历程的个体,既是右玉精神的诗意展现,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李景平: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山西推进生态文学创作有什么新的举措?
杜学文:一是要认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选题落实到具体的文学组织和创作活动中。二是要加强规划,在年度创作以及相关创作的组织和扶持中强化生态文学项目。三是继续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合作组织生态文学采风,协调帮助支持作家深入生活,感受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和采访生态环境保护的故事。四是要加强生态文学理论建设与舆论引导,进一步宣传生态文学作家的作品,开展生态文学研讨评论活动,扩大生态文学创作的影响。五是要跟进作家的创作,通过改稿、交流、讨论和评论,帮助作家提升生态文学创作的艺术水平。
总之,我们要采取多种手段多项措施,推进山西生态文学创作的发展和繁荣,使山西生态文学创作走向新的高地,使之更绿更亮地成为山西文学发展的现代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