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提升耦合协调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
2022-05-12苏小明骆培聪李欣然吴嘉丽叶珊珊
苏小明,骆培聪,2,李欣然,吴嘉丽,叶珊珊
(1.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2.智慧旅游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1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一直处在和经济、社会的互动之中[1],一方面,旅游业是促进地方经济增长、设施改善和解决就业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会带来诸如物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破坏等消极作用,而旅游地居民在旅游地生活时间更长、接触范围更广,因此其生活质量受到旅游业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2].十九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越发深入人心,各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民生情况被广泛关注[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旅游是人们群众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指标”,这里的人民群众,不但包括旅游者,也包含旅游地居民[4],研究旅游业对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对于保障目的地人民群众利益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随着共建共享理念在旅游发展中的应用,旅游地居民美好生活也已成为旅游目的地打造的重要方向,旅游发展不仅需要关注游客需求的满足,也要着眼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探讨旅游业发展与地区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如何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对于改善目的地旅游环境,提升目的地居民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业发展与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研究是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最早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5],目前旅游地居民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旅游学的一个专门领域,从研究角度来看,由于对生活质量的理解不同,目前对生活质量研究主要从客观生活质量[6-7]和主观生活质量[8-10]两个角度展开,前者将生活质量理解为人们客观生活条件的综合发展程度,其侧重点在于社会向其成员提供的各种物质文化条件的状况,后者将生活质量理解为居民对客观生活水平的主观评价和感受,并多采用旅游地居民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等术语进行描述;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旅游发展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11],旅游对居民生活质量的作用机理[4],产生的结果[12]以及旅游地居民生活质量的变化规律[13]等方面,从研究区域来看,包括乡村地区[14]、少数民族聚集区[15],以及历史街区[16]、景区附近[17]等多种区域;在研究方法方面,学者们多使用结构方程模型[18]、主成分分析[19]以及多元回归分析[17]等方法对旅游地居民生活质量进行分析和测量.综合来看,以上研究多将侧重点放在旅游业发展或居民生活质量某一方面,较少将旅游业融入居民生活质量进行研究,对二者之间的协调状态的研究也较为缺乏,因此本文以福建省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协调状态为研究对象,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来分析其演化规律和耦合机理,有助于引导福建省旅游业和居民生活质量协调发展,强化旅游业发展在地区民生改善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方面的作用,从而增强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1 旅游业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耦合关系
旅游业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有着天然的耦合关系,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行为,旅游既是民生的现实依据,也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20].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增长从有形产品到无形产品是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21],而人们对旅游产品的消费恰恰是以非实物的形式进行;从游客空间行为来看,中国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22],因此旅游目的地的吸引物会优先被当地居民到访,当地旅游在发展的同时也为本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出游机会并成为影响居民生活水平重要方面.随着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城镇居民对旅游产品消费逐渐增多,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标志.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业实现了从经济产业向民生服务的主题转变[23],旅游业已成为衡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24].
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看,作为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行业,地方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较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这不仅会带来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区域整体环境的提升,还促进了地方食住行游购娱等各行业的发展,发展旅游业为游客提供的各种便利条件,不仅满足了游客异地和短时的需要,更多的是被常住于此的地方居民享用,主客共享视角下,旅游与游憩双重功能的打造已经成为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新方向.此外,旅游业在减贫、增加就业和推动社区发展方面有国际公认的积极作用[25],因此,旅游和改善人们的生存质量紧密关联,和人们的生活的依存度高,具有明显的基础保障性[20].
由以上论述可知,地区旅游业发展与当地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两个复杂系统,其二者之间的互动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本文从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建立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框架,探讨二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具体内容如图1.
图1 旅游业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相互作用关系图Fig.1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residents’ living quality
2 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
2.1 研究方法
2.1.1 熵权法
熵值赋权法根据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来决定指标的权重,首先计算第i年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
(1)
然后确定各指标权重:
(2)
2.1.2 耦合协调度模型
鉴于旅游业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两大系统及其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运用物理学上的耦合度模型进行计算和评价,耦合度是描述系统或要素彼此相互作用影响的程度[26],能够较好地测算出两大系统的耦合程度,但其缺点在于不能反映出系统本身的发展水平,有可能出现2个低发展水平系统的高耦合的状态,因此,进一步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来准确评价旅游业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
(3)
T=αU1+βU2,
(4)
(5)
式中,C为耦合度,D为耦合协调度值,T为旅游业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综合协调指数,U1、U2分别表示旅游业发展和生活质量提升的综合评价值,α和β为待定系数,本文认为生活质量提升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更大,而且生活质量提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旅游业只是推动因素之一,因此α取值0.4,β取值0.6,这一取值与既往研究保持一致[27-28],C∈[ 0,1 ],D∈[ 0,1 ],C值和D值越接近1,表明两系统耦合和协调质量越好.在对耦合协调等级划分时,参考廖重斌、朱麟奇等人的划分标准[3,29],将协调度划分为7个等级,如表1.
表1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Tab.1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2.1.3 灰色关联度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属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概念之一,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寻求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数值关系,比较适合分析复杂系统中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运用灰关联度模型,定量测度旅游业系统中各指标的关联性,在进行关联性分析之前,首先对旅游业系统各要素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差异,最后计算关联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6)
2.2 指标体系
旅游业发展系统与居民生活质量系统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在确定旅游业系统指标时,充分借鉴了以往研究成果[30-33],并咨询了多位专家的意见,总结发现,目前已有研究对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主要从市场需求、供给能力以及旅游发展溢出效应等方面进行构建,而且居民由生活质量提升与旅游业的多方互动关系的结果也最终表现在这3个方面的提升,本文最终从旅游市场规模、旅游供给水平和旅游发展效益三方面构建包含10项指标的旅游业系统;在生活质量测量方面,由于对生活质量的理解不同,其测量指标也存在较大差异,现有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指标选取:第一种是客观生活条件方面,另外一种则是从人们的主观感受方面选择指标进行定量评价,其中主观感受一般以客观条件为基础,且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标准难以统一[34],本文在图1的基础上,考虑到旅游发展更多的是从经济、文化、生态、设施和社会保障等客观方面对人们的生活质量的优化,用客观指标来测量居民生活质量,同时指标选取时坚持以下原则:①综合考虑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35-37],选取较为常用的指标;②指标选取的科学性与全面性;③坚持可比性原则,力求在可比性上获得更多利益[38].最终从经济收入、文化教育、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6个准则层和18个指标层完成生活质量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表2).
由于旅游业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系统包含指标众多,各指标原始数据之间量纲不同,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各项指标的量纲差异.在对数据标准化之后,需要计算两大系统的综合评价值,线性加权法由于简单、易操作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旅游量化研究中[39],因此使用线性加权法测算两大系统的综合得分,在确定各指标对系统的贡献时,熵值法根据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来决定指标的权重,被认为是较为客观的赋权方法[40],本文运用熵值法赋权计算各指标在系统中的权重值.
表2 旅游发展与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系统指标评价体系及其权重Tab.2 The index evaluation system and its weigh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system and urban residents’ quality of life improvement system
3 实证研究
3.1 研究区概况
福建简称“闽”,省会福州,全省下辖9个地级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将旅游业作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打造,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在福建部署,福建省旅游业发展迎来了重大发展,2019年,福建省旅游总人次达53 65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8 000亿元,近年来,福建以“清新福建”作为旅游名片,打造“全福游,有全福”精品旅游路线,进一步促进了福建省旅游的发展,2021年福建省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要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旅游幸福感和获得感,通过发展旅游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已经成为福建省旅游发展重要方向,旅游目的地居民生活质量作为福建省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福建省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源泉之一.
3.2 数据来源
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平潭纳入福州市)为分析对象,旅游业系统数据来主要自2011—2020年《福建省统计年鉴》、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以及各设区市旅游政务网,少数缺失数据在当地旅游主管部门网站申请政府信息公开获得,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系统数据大部分来自2011—201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部分缺失数据来源于历年的《福建省统计年鉴》、各设区市统计年鉴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公报,对于个别数据缺失和异常值现象,文章基于实际情况,采用插值法进行数据补齐.根据所构建的两大系统的指标体系共获取到福建省九地市10年间的2 263条数据,为避免数据代入模型计算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对系统指标和影响因素进行极差标准化处理后,进行方差膨胀因子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均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VIF<10).
3.3 结果分析
3.3.1 总体发展现状
通过计算,得出福建省2010—2019年旅游业发展系统和生活质量系统综合值及其协调度均值,由表3可知,考察期内,福建省旅游业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水平都得到显著提升.10年间,旅游业系统综合评价值均值从2010年的0.127上升到2019年的0.393,年均增长率达11.93%,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2010年,旅游业系统综合评价值最高的地市为厦门市(0.342),最低的为宁德市(0.020),2019年,处在旅游业系统综合评价值两端的地市没有变化,但二者差值从10年前的0.323扩大到10年后的0.752.由此可见,尽管10年来福建省旅游业整体发展迅猛,但福建省不同地市旅游发展的差距进一步加大,原因在于,以厦门为代表的旅游优势发展区依托良好的旅游资源和知名度容易吸引更多客源,并通过先发优势进一步产生旅游业的极化效应,从而拉大了旅游业发展的地区差距.生活质量系统在考察期内呈现稳步提高的趋势,但整体发展速度和区域差异均不如旅游业系统显著,分析其原因发现,旅游业系统发展受投资、政策以及居民出游需求的影响比较明显,地方旅游投资的增加、基础设施改善以及出游人数的增长会直接作用于旅游业的发展,因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即时效应,而居民生活质量系统本身涉及的方面比较复杂,旅游系统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效应需要及进一步的传导和转化才能作用于地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旅游的滞后效应比较突出.
表3 福建省2010—2019年旅游业发展系统和生活质量改善系统耦合协调度Tab.3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system and life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2010 to 2019
3.3.2 耦合协调度时间演化特征
通过表3可知,福建省2010—2019年旅游业发展系统和生活质量改善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其均值处在0.3~0.5区间内,对照协调度划分标准,总体上处于轻度失调和基本协调的发展阶段,其中在2016年实现了由失调向协调的跨越.尽管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但其本身增长速度并不突出,10年间两大系统的耦合度年均增长率仅为4.48%,小于旅游业系统的11.93%和生活质量提升系统的7.30%,由此可见,与两大系统本身的高速度发展不同,系统间耦合协调度的变化相对比较平稳,其相互作用关系会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并在增长速度上滞后于某一子系统的发展.同时可以看到,尽管考察期内福建省旅游业发展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两大系统协调度的总体水平偏低,说明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对居民生活质量及系统耦合度的提升并未发挥充分的作用,未来应进一步调整旅游业发展的结构,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强化旅游业对本地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正向作用.
从增长幅度来看,耦合协调度的变化存在一定的时段差异,例如,考察期内的前五年内协调度提升了0.072,小于后五年的0.081,说明旅游业发展系统与生活质量提升系统由失调发展到协调阶段后,其耦合协调度获得了更大的增长.总的来说,2010—2019年间福建省旅游业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耦合协调水平不高,增速平稳,整体保持着由失调向协调的发展方向.
3.3.3 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演变
由图2(a)可知,2010年福建省旅游业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各地耦合协调度值分布在0.155到0.445之间,全省耦合度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厦门、福州和泉州,排名最低的3个地市为宁德、莆田和三明,其中宁德市旅游系统和生活质量系统综合得分均处于全省末位,属于旅游和生活质量系统双低水平下的系统失调,厦门则与此相反,处于双高系统水平下的协调状态,两地的耦合协调度成为全省的两个“极端”;在耦合协调等级上,全省共有4个耦合协调等级,最高的厦门市协调度值为0.445,处于基本协调阶段,福州和泉州协调度值分别为0.370和0.330,处于轻度失调阶段,宁德市最低,为0.155,属于严重失调状态,其他地市协调度值在0.206~0.266之间,均为中度失调状态,总的来看,2010年福建省旅游业系统与生活质量系统耦合等级形成了以中度失调为主、基本协调和严重失调分处两端的基本格局.
图2 2010和2019年福建省旅游业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的耦合协调度分布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life quality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2010 to 2019
相比于2010年,2019年(图2(b))福建省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居民生活提升的耦合协调水平显著提升,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尚未出现优质协调地区,处在失调状态的区域为莆田、三明、龙岩、南平和宁德,其中,宁德耦合协调值仍为全省最低,但其生活质量系统综合评价值提升较大,已属于旅游业发展滞后的失调类型,2019年协调区域增加了福州、泉州和漳州3个城市,其中漳州的变化较为显著,耦合协调度提升了两个等级,原因在于漳州市旅游业发展和生活质量提升系统的综合得分均平稳提升,并未出现因某一系统突进或滞后而造成二者耦合度降低的情况,从而保持了旅游业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之间的均衡性.厦门市进入中度协调阶段,旅游业与生活质量系统发展水平始终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从地区来看,厦漳泉都市区整体耦合水平较高,闽西三地市整体耦合水平较低,福宁莆都市区耦合水平极端不均衡.总体来看,福建省旅游业与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系统耦合协调的空间分布呈现东-西、南-北的空间分异规律,耦合协调值闽东大于闽西、闽南大于闽北.
4 旅游业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协调性影响因素分析
4.1 旅游业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
由以上分析可知,研究期内旅游业系统和居民生活质量系统综合评价值及其耦合协调度均稳步提升.本文以10年间数据分析全省各设区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由表4可以看出,除个别设区市外,全省旅游业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旅游业系统和居民生活质量系统的耦合协调性越好,通过灰色关联进一步计算得出,全省旅游业系统与耦合协调度的灰色关联度(ξ)得分均值为0.518,说明二者存在较高的关联度,其中厦门、福州、泉州这3个旅游业综合得分较高的地市的灰色关联度得分均大于0.5,最高的泉州市甚至超过了0.7,而旅游业综合的分最低的龙岩、三明、莆田和宁德4个地市的灰色关联度也较低,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地区旅游发展对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正向影响.对于旅游业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来说,关联度较低的原因主要是旅游业发展对目的地经济带动和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的作用较弱,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也处在较低水平,旅游业成为影响系统协调度提升的限制因素,因此,未来要实现旅游业同居民生活质量系统的协调发展,重点在于旅游业系统水平的全面提升.
表4 福建省各地区旅游业发展同耦合协调关联度分析Tab.4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in various regions of Fujian Province
4.2 旅游业系统各指标对协调度的影响
为探究旅游业系统各指标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差异,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福建省旅游业系统各指标与耦合协调度的关联度进行整体测算.在对各指标关联度进行分析时,为更加精准确定旅游业系统各要素的影响程度差异,只选取了旅游业系统的7项单一指标进行分析,利用灰色关联度公式计算得出2019年旅游业系统7指标与居民生活质量系统的关联度(ξu2)和与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值的关联度(ξD),通过关联度大小确定旅游业系统中哪些要素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和耦合协调度的关系密切,具体结果见表5.
通过关联度可知,旅游业系统各指标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系统的关联度均在0.5以上,总体关联度比较高,说明福建省旅游业发展同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的关系较为密切,具体来看,关联度排在前两位的是入境旅游人次和入境旅游收入,入境旅游通过赚取外汇收入,带动关联产业发展,解决居民就业以及增强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作用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系统.近年来,福建省借助良好的大环境,通过“海丝”国际旅游节、海峡旅游博览会等活动的举办,入境旅游实现了稳步增长,并通过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等方式促进旅游业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此外,福建省与台湾省地缘相近,2019年台湾游客占福建接待入境游客总人数的40.45%,独特的闽台优势成为福建省入境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并对福建省居民生活质量提升产生了重要作用.而A级景区数量和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系统的关联度较低,说明A级景区建设对福建省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作用有限.
表5 2019年福建省旅游业同居民生活质量关联度分析Tab.5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ourism and residents’ living quality in Fujian Province in 2019
从关联度ξD来看,2019年福建省旅游业系统各指标与耦合协调度的关联程度在0.546~0.780之间,关联程度较高,但旅游业系统各指标和协调度的关联度相对于生活质量的关联度明显较低,原因主要是耦合协调度是两大系统互动的结果,其影响因素会更加复杂.从各关联度的排序来看,国内旅游人次和收入对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影响较大,其关联度分别为0.780和0.772,究其原因,目前福建省旅游业发展主要还是靠国内旅游消费驱动,2019年福建省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占到福建省旅游总数的98.21%和91.26%,是推动福建省旅游业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由此可见,国内旅游在协调旅游业系统和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系统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旅游业系统要素中星级饭店数量与耦合协调度的关联程度最低,对两系统协调性的影响程度最小,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近年来酒店业发展结构失调,一些酒店建设并非为了满足游客住宿需求,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地产投资和增值的工具,因而对旅游业发展和地方居民生活质量系统协调发展的作用较小.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本文以福建省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协调状态为研究对象,在对两大系统相互作用关系论证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业与生活质量系统的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度分析了2010—2019年福建省旅游业与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系统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得出结论如下:
(1)福建省旅游业系统与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系统相互促进,彼此影响,但目前旅游业系统发展相对滞后,对生活质量系统提升的作用有限,未来要实现两大系统协调发展,重点在于旅游业系统水平的提升.
(2)2010—2019年福建省旅游业和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逐年递增,增速平稳,但整体耦合协调水平不高,总体处在轻度失调到基本协调的发展阶段.
(3)福建省旅游业同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闽东大于闽西、闽南大于闽北的空间分异规律,其中厦漳泉都市区整体耦合水平较高,闽西三地市整体耦合水平较低,福宁莆都市区耦合水平极端不均衡.
(4)旅游业系统中的入境旅游人次、入境旅游收入是影响福建省居民生活质量系统提升的主要关联因素,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则在促进旅游业系统和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系统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A级景区数量、星级酒店数量对两大系统耦合协调性的影响较小.
5.2 讨论
从研究结果来看,福建省旅游业系统综合得分整体偏低,大多数地市属于旅游系统滞后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目的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已有研究表明,只有当旅游业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时,旅游业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民生改善作用[15],因此全省应坚持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加大对全省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提升旅游业的经济社会效益.根据本文研究结论,福建省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格局可分为3大区域,分别对三大区域内两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提出3点针对性建议:(1)首先是厦漳泉都市区,该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和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均较高,未来具有发展为良好协调阶段的潜力,可将旅游发展成为本区域的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和幸福产业,将旅游业的重点由经济效益转移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发挥上,增强旅游业在惠及民生方面的作用;(2)其次是福宁莆都市区,该区域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值内部差异很大,域内各地市耦合协调水平极端不均衡,且均为旅游滞后发展类型,该区域未来应重点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同时谋求旅游业的区域协同发展,采用共同举办旅游节,串联闽东北旅游线路等方式增强旅游发展的区域联系,政策上可适当推出旅游补偿策略,如为福州居民发放宁德和莆田的旅游现金优惠券等方式以缓解福州旅游发展对这两地的“虹吸”和遮蔽效应;(3)最后是闽西地区,该区域耦合协调度值整体较低,但也存在域内差异,如三明市和龙岩市旅游业系统和居民生活质量系统综合评价值均为低值状态,未来发展可以采取旅游发展和改善民生双推进战略,加强区域一般性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项目的投资和落地应重点考虑其在促进本地居民就业增收方面的作用,避免高星级酒店和旅游综合体的盲目建设等.
本文以福建省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协调状态为研究对象,在视角上将旅游业融入居民生活质量,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二者的协调状态进行定量分析,不同于以往侧重于旅游业发展或居民生活质量某一方面的研究,在视角和方法方面有一定的突破;此外文章还从旅游发展角度分析了影响两大系统耦合协调的具体因素并分区域提出了若干建议,对福建省旅游业与居民生活质量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城市发展阶段的不同,对居民客观生活质量的衡量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因此需要一些新的、与时俱进的指标对其进行测量,文中仅依靠现有的城市年鉴统计获取的指标条目显然有不全面之处,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更新指标体系,并借助互联网手段获取足量的大数据指标;此外,文中影响因素部分虽重点分析了旅游业及其内部要素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然而居民生活质量及其构成维度对协调度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未来有必要从生活质量角度考虑更多要素,对二者协调关系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