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分享中国音乐
——访著名扬琴教育家、演奏家刘月宁
2022-05-12文/安妮
文/安 妮
十年努力 为民生大计建言献策
在政协的履职岗位上,十年来,刘月宁为国家重视艺术教育和美育工作鼓呼、为促进中外艺术交流合作奔走。
例如,2019年3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一层中央大厅北侧开启了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刘月宁走上通道,向媒体介绍“如何让中国音乐更好走出去”——丹麦、北美等国家的一些音乐学院已经开设了中国音乐的学分选修课,在“合而不同、尊重分享”的前提下,音乐文化的交流拉近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心。
中考关系到千家万户,刘月宁在2021年的全国“两会”上提出有关艺术素质测评纳入中考的提案。为了科学、切实地论证“艺术素质测评是否要纳入中考以及怎么考、具体考什么内容”,刘月宁带领调研小组赴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13 中学锁金分校、第九中学初中部进行实地考察,观摩了这两所学校的初中音乐课及社团活动,并与玄武区音乐调研员张艳丽以及两所中学的音乐老师座谈;作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及九三学社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她在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理论研究会和参政议政部的支持下,与北京市的部分音乐艺术专家举行了北京艺术测评进中考测评实施座谈;她通过媒体广泛征集意见,了解广大学生与家长的意见。她将这些翔实的调研资料写成近万字的调研报告、归纳总结成提案,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提出,为民生大事建言。
刘月宁的提案受到各方关注,例如,2013年,她提出关于“设立海外传播专项艺术基金”的提案,获得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文旅部(原文化部)随后推出了“国家艺术基金”。近几年,民办艺术教育的境况有了显著改变:从无人管辖到规范运营,从业余到逐步走向专业化,民办艺术教育得到了政府各级部门的重视和家长们的认知和支持,正在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音乐教育人才进入民办艺术教育,民办艺术教育已然成为专业艺术教育很重要的土壤。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她的《新时代呼唤美育教育评价新作为》入选全国政协大会书面发言。
薪火相传 投身艺术教育
刘月宁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招收的首批学生之一,师从桂习礼教授。她的成长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央音附中,韦丹文、朱亦兵、范磊、何红英、王峥嵘、王跃玲、张强、王晓南、赵欣、刘新、孔宏伟等后来享誉海内外的优秀演奏家都是刘月宁的同班同学。他们成为国家改革招生制度后考入附中的第一批少年音乐人才,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还专门为这届学生拍摄了新闻影片《春蕾》记录这次招考,时任央音院长赵沨在影片中对这次招考做了全面介绍。
1983年,刘月宁考入央音本科,师从项祖华教授。在项老师的建议下,她选修了第二专业古琴。大学期间,她开阔了视野,独立思考以及乐队排练合作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升。
“从小到大,我遇到的老师都很好,他们非常敬业、珍惜人才,对我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无私地帮助我,给我的人生以正能量。我也在默默地传承这样的精神——爱护学生、精进专业,对专业好、有才能的学生我会尽最大努力去培养。”自1987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刘月宁在教学和科研领域不断进步。2004年,她晋升为教授,成为国内最年轻的扬琴专业教授。
刘月宁致力于做一个音乐使者和学者型的演奏家、教育家,她一直关注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2008年,她创建中国第一个以重奏形式演绎世界经典作品的“茉莉花”扬琴重奏团,并应邀于8月24日奥运会闭幕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了首场音乐会;同时发行CD 专辑《茉莉花开》。该团参与过很多海内外重大演出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2018年,在茉莉花乐团成立十周年之际,刘月宁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的艺术中心成为第一位“名师领衔——小茉莉扬琴艺术班”导师,致力于青少年扬琴艺术教育。在刘月宁团队的悉心教导下,60 多名4-14 岁的琴童,在两年多的时间就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小茉莉”们远涉欧美国、意大利、伊朗等世界扬琴家族的重镇,登上了世界排名第一的纽约伊斯曼音乐学院音乐厅、意大利威尔第歌剧院、国际扬琴艺术节等国内外的展演舞台,荣获国内外多项专业赛事头奖,有些“小茉莉”已通过了中央音乐学院社会音乐考级高级别评定。
迄今为止,刘月宁出版了20 多本教学教材;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专题)和中英双语中国音乐海外传播视频书谱系列教材《中国音乐轻松学》的主编,促进中国音乐的海外的深度传播。
兼收并蓄 将中国扬琴发扬光大
“在中国乐器中,扬琴是少有的兼具广泛世界性和鲜明民族性的乐器,它的特性促使着我不断思考,想走出去看一看世界范围内扬琴的发展。匈牙利是欧洲扬琴发展中心,有较完整的扬琴教学法、有自己的传统。于是,2004年,我申请了国家基金委的访学项目,作为教育部派出的访问学者赴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进修。”随后的两年,刘月宁带着中国扬琴分赴欧洲13 个国家举办讲座和音乐会,与各国同行交流分享扬琴演奏与教学。这段访学经历让她开阔了眼界,切身体会到各国扬琴教育发展的不同。
2006年4月20日,刘月宁在李斯特音乐学院举办了一场独奏音乐会,特邀三位钦巴龙(欧洲扬琴)顶级演奏家——现任李斯特音乐学院扬琴专业教授鲍罗格·卡尔曼、阿格奈施·苏卡伊和现任世界扬琴协会的会长海伦莎·维克多莉娅,用中国扬琴和匈牙利扬琴共同演绎《乌苏里船歌》。
这是第一场由中国音乐家在欧洲举办的扬琴专场音乐会,开启“中欧扬琴对话”的历史新篇章。时任李斯特音乐学院院长的鲍德·安德拉什教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这场跨越时空的音乐会之后,2007年,李斯特音乐学院成立了民族民间音乐系,钦巴龙这个曾经的王牌专业在时隔60 多年后重新回到了该院教学课堂。
回国后,刘月宁把欧洲扬琴及其教学方法带进央音课堂,她的研究生谭昕在毕业音乐会上用欧洲扬琴演奏《曼舞的匈牙利人》,获得好评。刘月宁还派中国学生去欧洲学习,在扬琴的专业教学上形成了国际化的联系。在学校的支持下,2010年,她出版了译著《欧洲扬琴音乐文集》,专家评价“这是该学术领域的文献在我国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并编辑出版的文集,对我国扬琴艺术的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2008年,刘月宁作为福特基金“亚洲学者”赴印度德里大学音乐系研修印度古典音乐体系。在为期9个月的研修期间,她举办了很多中印音乐文化的交流互鉴活动,例如,2009年5月4日,她在印度加尔各答举办了世界范围内的首场“中印对话”音乐会,吸引了众多音乐人的目光。回国后,刘月宁把印度音乐家们请到中国交流,2009年12月13日,“当东方与东方相遇”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2016年,刘月宁当选中国表演艺术界首位中美“福布赖特”研究学者,开启了赴美研究中美扬琴在民间与爵士乐合作的全新课题。她和美国作曲、指挥及爵士钢琴家丹尼斯教授,青年扬琴演奏家大卫,多乐器演奏家、创作型歌手保罗,多乐器演奏家、音乐制作人雨苇以及打击乐演奏家扎克共同组成了一支中美联合乐队——“新丝路探索者”,在中国传统音乐与美国民间及爵士音乐的对话方面开展了深入交流和探索,创作了20 余首原创曲目。2017年,她带领乐队在中国和美国的12 座城市举办了22场主题音乐会、专题工作坊,产生了广泛影响。
带着“寻根”的情怀,2018年,在全国友协的支持下,刘月宁带领“茉莉花”扬琴重奏团和“小茉莉”扬琴艺术团又赴扬琴发源地伊朗交流,与伊朗扬琴音乐家和团队举办了三场中伊扬琴艺术交流音乐会,将中国和伊朗的音乐合作向前推进一大步。
正如中国音协世界民族音乐学会会长陈自明教授所说,在世界扬琴艺术发展方面,刘月宁思想开放、勇于实践、探索——她吸收全世界各种扬琴的特点并发扬光大,创造出更新、更美好的音乐,在整个扬琴界乃至民乐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分享音乐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音乐是流淌在不同国度人民之间的“通心河”,与世界分享中国音乐,一直是刘月宁的理念和目标。
2012年,在孔子学院总部的支持下,中央音乐学院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合作建设了全球首家“音乐孔子学院”,由此拉开了音乐孔子学院全球建设的序幕。2014年,中央音乐学院与孔子学院总部共建全国唯一的音乐特色汉语国际推广基地——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2019年6月中央音乐学院与乌克兰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共建的全球首所独立“音乐孔子课堂”揭牌运行,同时成立了中乌合璧的“八音”乐团;2020年3月,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与英国切特姆音乐学院共建的全球首家“中文音乐教室”揭牌运行。
“央音音乐孔子学院是一个国家层面的文化战略工作,我很有幸能够负责这项工作。通过音乐孔子学院和基地两个平台,向国外输送了很多的音乐教育人才,让越来越多的’央音人’活跃在各国孔子学院的舞台上,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外籍中国音乐传播专家。”刘月宁说,孔子学院为央音走向世界插上了翅膀,通过外派教学活动不仅让我们的学生和教师都得到了锻炼,央音与孔子学院的合作为孔子学院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和文化内涵,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舞台。
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在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以下简称:语合中心)的支持下,中国首位(同时也是央音首位)扬琴国际研修生——捷克共和国青年扬琴演奏家马泰(Matěj Číp)来到央音学习中国扬琴及中国文化。语合中心与基地合作的各类国际研修和交流项目,将为中外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开辟更多新路径和发展新机遇,也使央音与世界各国的国际交流更加深入和紧密。基地将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中国音乐教师项目,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和世界音乐交流互鉴搭建平台,同时,也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教育、文化等方面展开更多合作。
守正创新 助力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扬琴艺术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既是一个民族传统文明的历史积淀,也始终跳动着时代的脉搏。目前,在世界扬琴大家族中,中国扬琴有较高的地位、广泛的传播渠道和教育教学体系。在中国演变的数百年间,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扬琴在制作、演奏、创作、教学、研究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与刚传入时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前几代人努力的基础上,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对中国扬琴的创作范式和乐器进行更进一步的改良,以便更好地融入世界。”刘月宁认为,音乐教育没有守正就没有根,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2019年,她与乐器厂合作,带领“茉莉花”团队研制出便携式茉莉系列扬琴,并获得四项国家专利,为促进中国扬琴国际化发展而革新。中国扬琴发展日渐繁荣,离不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刘月宁也尝试创作一些扬琴新曲目,取得了不俗的凡响,她自信地说,“中国扬琴将会成为世界扬琴家族的领跑者。”
繁重的教学、演出、科研、中外文化交流、项目管理……这些巨大的工程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来扎实推进,身兼数职的刘月宁像“超人“一样根据不同身份职务的要求,自如地切换。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她说,是肩上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自己不敢松懈,希望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对艺术教育的发展和中国音乐的传播做出示范和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