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庆龄支援抗日根据地的文教事业

2022-05-12齐超儒

百年潮 2022年4期
关键词:抗大鲁艺白求恩

齐超儒

1939年,宋庆龄在香港

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在抗日革命根据地相继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北公学等一系列高等学校,用以培养革命干部和人才。在这些机构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宋庆龄与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及时伸出援手,多次给予经费和物资支持。此外,保盟将这些机构的教育情况以及中国青年在陕北的生活介绍给国内外,许多青年正是受其影响来到延安,为抗日战争贡献自己的力量。

抗日军政大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31年创建于江西苏区的中国工农红军大学。长征胜利后,1936年在陕西瓦窑堡改名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抗日红军大学随红军迁至延安城内,并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抗大成立之初,在校舍、教具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当校址由瓦窑堡迁往保安时,“在破旧的小土城内除了一个庙宇比较完整外,其余全是破壁残垣……在那里连进食的小米也困难买到,至于布匹及日常用品更是无处购买,书籍纸张简直没有。”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也记录了抗大最初开办时的情景,并对抗大艰苦办学的精神十分钦佩,“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

1937年1月,抗大开始了第二期的教学。从这一期开始,除了培训红军干部之外,还要招收从外地来延安的知识青年。随着学员数量的增多,抗大在物质条件方面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延安时代的校舍,虽然较之保安宽敞得多了,但与整个人数比较起来,还是异常困难的。教育上的设备、校具、教育用品、教材以及軍事、政治教员等更感无法应付。此外,还有许多新的困难,特别是经费困难得不可终日的状态,粮食的情形更坏,随时都有断炊的危险,即连很粗糙的杂粮如苞谷、高粱之类都经常弄的‘上顿不接下顿’”。许多抗大的学生在回忆中也都提及当时艰苦的情况,“学校没有宽的校舍,更没有教学楼和图书。有的是在黄土高原的半山腰上,新挖的一排排窑洞。既是宿舍,又是学习室,砖石块是课凳,并拢的膝盖是课桌”。食堂则被戏称为“新式”建筑,梁柱是木头的,顶棚是蒿草的,墙壁是秫秆的,饭桌椅子是土坯垒的。1938年12月在晋察冀创办的抗大二分校,由于营养不良,全校学员、干部中有85%的人得了夜盲症。每个人每星期只能吃五钱油,每星期发半两羊肉,每年只能发一套单衣,三年一套棉袄,八年只发过一床被子。

当宋庆龄和保盟得知抗大的境遇后,积极伸出援手,在海内外为抗大募集资金。《保卫中国同盟年报(1938—1939)》和《保卫中国同盟年报(1939—1940)》,先后两次向海外介绍抗大的情况,并对抗大在抗战中所发挥的作用给予高度评价。“抗大—位于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这一名称是中国青年心目中的希望和光荣……在游击队里、在正规军中、在敌后新中国的各部门里都有抗大的毕业生,不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或者是无党派者,在战斗和工作着。”年报中也指出了抗大所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即使竭尽节俭,经费还是不够,如果有更多的资金,目前抗大工作中存在的许多缺陷是可以弥补的。可以增加一些人员和设备,学生们不必经常把时间花在求生上。最迫切的需要是捐钱和捐书。”并积极呼吁:“请帮助我们为中国现代的斗争和中国未来培养战士,请支援抗大—这个抗日的大学。”在宋庆龄和保盟的努力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40年2月29日,共筹集了923.87港币支援抗大。尽管数量不多,但是对于抗大来讲,仍然十分重要。因为在抗大,每月每人只有一元钱的生活费。

至1945年抗战胜利,抗大总校先后办学8期,并在全国创建了14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培养了十多万德才兼备的干部,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文学院在延安成立,由沙可夫担任副院长。成立初期的鲁艺与抗大一样,在校舍、教具、书籍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学校没有固定地址,先是借用鲁迅师范学校的几间房子。后选定在延安旧城北外西侧的一个山洼里几间窑洞作为宿舍,山下坎坷不平的旧文庙废墟当作活动场所。在饮食方面,“主食主要是小米饭,基本上没有什么副食,肉更是难得吃上一次,几乎顿顿是盐水煮土豆白菜汤或南瓜汤。菜煮熟后,烹上一勺葱油,泼到锅里一搅,算是沾点油腥。”

鲁艺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受到宋庆龄和保盟的关心支持。1940年2月29日保盟公布的收支报告中,有9800港币和25992国币的支出用以援助鲁艺。在《保卫中国同盟年报(1939—1940)》中,专门刊载了鲁迅艺术学院编译部主任萧三撰写的《鲁迅艺术学院》一文,介绍鲁艺的发展过程及所取得成就。学校开办第一年,创作演出了50多个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剧本以及100多首歌曲,在木刻、宣传画、油画、文学等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此外,还成立了一些专门研究部门和编辑出版部门。文章在最后还特别强调,“鲁艺不作大肆宣扬而是坚定向前,如今它已成为铸造战斗在解放中国最前线的文化工作者的领先和主要力量”。

全民族抗战期间,鲁艺先后开办了五届音乐班、戏剧班、美术班,四届文学班,累计培养各类学生685名。此外,还开办了各种短期学习班,如“前干班”“普通班”等,为中共培养了大批的文艺干部,许多毕业生赶赴前线,发挥着文艺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

保卫中国同盟1940年2月的账目表, 记载着对鲁迅艺术学院、抗日军政大学等的捐助

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医药卫生事业长期处于落后和停滞的状态,全民族抗战爆发时几乎没有一所专门的医学学校。为解决医疗卫生人员匮乏的问题,更好地促进根据地医疗卫生工作的发展以适应抗战的需要,中共先后建立了八路军卫生学校、陕甘宁边区医药学校、西北医药专门学校、白求恩医科学校等,用以培养医疗卫生人员。

设立在延安的八路军卫生学校,建立初期,学员的教室、宿舍都是借用群众的旧房后简单修整,课桌、铺板多是借群众的旧门板临时搭置。由于经济困难,教学设备很差,各种挂图都是从书上描下来的,解剖也只能用死动物。1943年《保卫中国同盟》年报在介绍晋察冀根据地的白求恩医学院时,也指出“医学院教学上的主要困难是缺乏最新的医学教材、当期的各种期刊、实验室物资以及配有适当设施可向学员提供实习的医院”。为此,宋庆龄和保盟通过各种方式,在海内外募集资金和物资,为根据地的医学院提供帮助。1940年,保盟用加拿大维多利亚医疗援华会的一笔捐款,购买了一批医学教科书和参考书籍,帮助延安八路军卫生学校建立了一个图书馆。除了捐赠书籍外,保盟也为医学院校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1945年,保盟向白求恩医科学校提供经费384.4万法币。全民族抗战期间,先后受到保盟帮助的医学院校有八路军卫生学校、西北医学院、中国北方大学医学院、白求恩医学院。

《保衛中国同盟年报》对鲁迅艺术文学院的报道

正是在宋庆龄和保盟的支持和帮助下,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医学院校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医务人员,为中共的抗战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医疗保障。威廉·班德在访问晋察冀白求恩医学院后指出:“如今已培训了不少军医、药剂师和护士,输送了700多名医疗人员到边区各个部队,边区内几乎所有的山谷中都有他们输送的医疗人员……目前晋察冀边区每一个分区都有一所分院,每个分院至少有一位合格的医疗负责人,他们都受过外面或白求恩医学院的正规训练。”

(责任编辑 崔立仁)

猜你喜欢

抗大鲁艺白求恩
纪念白求恩
我们从抗大走来
延安鲁艺“小调大王”——安波
王俊秀:村民们心中的“白求恩”
罗瑞卿在抗大(上)
鲁艺精神的写照——宋惠民
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
延安“鲁艺”音乐系里的“广东仔”
“鲁艺精神”与鲁迅美院油画系
白求恩在中国的最后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