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的爱情

2022-05-12吴圣哲顾庭毓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苏轼妻子

吴圣哲 顾庭毓

摘要:苏轼是北宋的著名文人,是当时文坛的领袖。他将词从曲中分离开来,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框架,扩大了词所吟诵的范围,开创了豪放词派,为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苏轼的爱情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苏轼写了不少跟爱情有关的作品,这些作品千古流传,被奉为精品。

关键词:苏轼 妻子 爱情词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人,诗、词、书、画样样精通,是当时的文坛领袖。苏轼对词的创作有着巨大的贡献,他将词从曲的范畴中分离出来,使得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同时,苏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束缚,扩大了词所吟诵的范围,将花前月下、闺房之事扩大到大漠边疆、豪情壮志,开创了豪放词派。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豪放派词的代表作品,“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是千古传唱的名句。

除了这些豪放派的词作,苏轼也擅长创作婉约词,特别是苏轼写给爱人的词,都是感人肺腑的作品,也表达了苏轼对爱人最真挚的情感。苏轼一生娶过两任妻子王弗和王闰之,还有一位关系非常好的侍妾王朝云,苏轼都为她们写下了情真意切的词作。

一、结发之妻:王弗

王弗是苏轼的结发之妻。她与苏轼是同乡,在十六岁时就嫁给了苏轼,与苏轼一起生活了十一年,二人育有一子苏迈。王弗知书达理,聪慧谦谨。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会陪伴在侧,一直不离开。当苏轼背诵有遗忘的时候,她便会从旁提醒。两个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苏轼在准备科举考试时,王弗一直鼓励着苏轼。王弗性格稳重,常常以自己洞察世情的慧心照顾苏轼,帮助苏轼明辨人情是非。a这样令人羡慕的爱情在王弗二十七岁那年戛然而止,王弗的去世对苏轼的打击是相当大的。苏轼的词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就是写给王弗的,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等一的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任官时所写,感情真挚,充满着哀伤与凄婉。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b整首词字字千钧,表现出苏轼绵绵不尽的思念和哀伤。苏轼结合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写下了这首催人泪下的千古绝唱。词的上阕写实,开头第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长久郁结在心中的悲叹,是从心底里迸发出来的声音,也为整首词定下基调:凄哀至极。王弗病故到苏轼作此词正好十年,这十年的时间,苏轼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

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并没有冲淡词人对亡妻的深刻思念,反而历时愈久情感愈深、愈浓。如此深切的情感却因生死相隔而不得一见,这多么让人悲叹惋惜。“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不可名状的空寂凄凉之感。“两”这个字说明,孤独凄凉不只是词人一方面的心情和感受,也是九泉之下的妻子的感受。生者與逝者有着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愁,虽然有词人的想象,却更能见得苏轼与王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第一句中的“两茫茫”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凄婉而沉痛,一直笼罩着整首词。

“不思量,自难忘”表现出哀思万缕。那种缠绕心间、摆脱不掉的思绪,通过这六个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这是词人郁结在心中十年的情绪,不愿去想,却也忘不了,这六个字一下子把苏轼的情绪带到更加深沉悲痛的方向。爱妻王弗的坟墓在老家四川眉州,一个人独卧九泉之下,孤孤单单,该是何等的孤寂与凄凉。眉州与密州相隔千里,苏轼无法将满腹的悲情和愁绪向千里之外的爱妻诉说,便将自己悲痛的心情具体化了。“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句将现实与梦幻混同,是词人的想象与假设。这十年时间,苏轼在政治上受到了不小的打击。苏轼因与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和,在朝廷中受到排挤,便申请外放调往杭州做通判,后又调往密州做知州。虽然在地方上政绩突出,大有作为,但苏轼离开了政治的核心,仕途不顺,日子过得非常不好,生活的压力让他的鬓角泛白,显得苍老。苏轼在此做了一个假设,如果此时夫妻相见,当王弗看到满脸尘土、鬓角泛白的他,一定也认不出来了。这三句话寥寥几个字,不仅刻画了苏轼的外在形象,还表现出他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苏轼的生活会过得这么苦?是因为妻子不在自己身边啊。一位遭受生活折磨、饱受痛苦煎熬、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词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苏轼将自己与妻子去世后十年来的痛苦经历和感情都蕴含在了“尘满面,鬓如霜”这六个字之中了。

词的上阕写尽了相思之苦,下阕则转入题目中的梦境。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思是梦的基础,梦是思的幻化,思与梦结合在了一起。上阕一直在写思念,下阕的“梦”则是思念的延伸。梦可以超越时间,跨越空间,打破冥间与人间的隔阂,让相思的两个人见面。苏轼展开了联想,自己梦回故乡,看到妻子王弗正坐在窗旁的梳妆台打扮自己。这是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苏轼抓住这一具有典型特征的生活片段来表现当时苏轼与王弗夫妻二人关系的融洽。这一幕场景在生活中经常出现,所以成为苏轼永恒的记忆,无法磨灭。夫妻再见,并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场面,只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想说很多话,却一句也说不出,无言胜过有言,“此时无声胜有声”。四目相对,两心相印,尽管没有只言片语,但浓浓的情意尽在其中,也将苏轼思念妻子的情感推向顶峰。

词结尾的三句又从梦境回到现实,是感情发展的最高峰。梦中的情景让苏轼感到如此的真切,但梦是不长久的,醒来的时候一切都化为乌有。一切都是虚幻的,得而复失让人更加痛苦。在千里之外,有一个长着小松树的山冈,亡妻的坟墓就在那里。当月光洒在大地上时,会是一种怎样的孤寂与凄凉?此情此景,苏轼怎么会不感到肝肠寸断呢?词中的“断肠处”便是妻子的坟墓,而“断肠人”应该就是他们两个人吧。苏轼将自己失去妻子的痛苦写到了极致,也从侧面反映出两人感情的深厚。词的最后一句与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遥相呼应,首尾相接,整首词浑然一体,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以虚写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显著的特点。由现实到梦境,再由梦境到现实,借助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更能显示出词人的情真意切。全词凄婉哀伤,语句悲苦,每一个字都写在苏轼的痛苦之上,无人读后不会感动。这首词被众多评论家称为“千古第一悼亡词”,实至名归,无可争议。

苏轼写给王弗的作品不只有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其早期的作品《一斛珠·洛城春晚》也是上等的作品:

洛城春晚。垂杨乱掩红楼半。小池轻浪纹如篆。烛下花前,曾醉离歌宴。

自惜风流云雨散。关山有限情无限。待君重见寻芳伴。为说相思、目断西楼燕。

学界大多认为这首词是写于公元1056年,苏轼等人到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途经洛阳时触情而作。

词上阕第一句“洛城春晚”点明了时间和地点。春天已逝,意味着美好的事物即将结束。后两句是苏轼所见之景,杨树枝杂乱地遮掩着半栋红楼,微风吹过,在池面上留下了波纹。苏轼看到这样的景象,联想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妻子,想到了两人之前在烛下读书,在花前赏花,以歌劝酒,在离别时醉倒的场景。苏轼由景生情,想起了与妻子平时生活的样子,思念起自己的妻子,这也从侧面表现出苏轼与王弗情深意切。

上阕用景写情,表现出苏轼对妻子的思念。下阕又从情写到了景,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融入眼前的景物之中,借助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特别是最后一句

“为说相思、目断西楼燕”更是将苏轼的相思之情烘托到极致。此时两人天各一方,却情丝缠绵。由景生情,由情入景,将两人的情谊深厚、恩恩爱爱、分离两地的相思之苦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

王弗虽然很早就离开了苏轼,但苏轼时常会记起王弗,回忆两人过往的点点滴滴。

二、患难之妻:王闰之

王闰之是苏轼的第二任妻子,是王弗的堂妹。传说王闰之被苏轼对堂姐的一片深情所感动,非常仰慕苏轼的文采和人品,所以愿意嫁给姐夫。王闰之性格溫和,善解人意,与苏轼共同生活了二十六年。两人育有二子:苏迨与苏过。

王闰之与苏轼生活的二十六年是苏轼人生中跌宕起伏的二十六年。这二十六年间,王闰之经历了苏轼在朝为官、八年外任、乌台诗案、遭贬黄州、返回朝中、再次外放等时期,与丈夫在政治的惊涛骇浪中起伏升沉,饱受磨难,却始终保持着朴实诚挚的品格。王闰之并没有因为苏轼遭到贬谪而口出怨言,也没有因为苏轼在朝中受到重用而喜形于色。在与苏轼生活的二十六年中,王闰之既不贪图荣华富贵,也不在危难时刻离弃。苏轼的弟弟苏辙对王闰之也佩服不已。王闰之虽然不像王弗一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但她很理解自己的丈夫,处处为丈夫着想。苏轼《后赤壁赋》中曾写道:“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这里的“妇”就是王闰之。当苏轼与朋友游玩,想要喝酒时,王闰之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了。在愉快的宴饮之后,苏轼留下了与《前赤壁赋》一样优秀的《后赤壁赋》。尽管苏轼写给王闰之的诗文不如写给王弗的有名,但苏轼的很多作品都与王闰之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除了《后赤壁赋》,《减字木兰花·春月》也是与王闰之有关的作品: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这首词是苏轼在颍州任知州时所写。当时苏轼政事繁忙,心情不好。一天晚上梅花盛开,王闰之认为春月令人和悦,便让苏轼招呼朋友来喝酒。苏轼非常高兴,乘兴创作了这首词。

词的上阕写景。月下赏花、饮酒赋诗,这些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也是对当时喝酒场景的描写。月光倾泻在酒杯中,随着客人们的举杯而摇曳,好似在跳舞。作者借助月光在酒杯中的摇曳来表现宴饮时的场景,这是两人举杯喝酒的豪兴。苏轼从寻常的景象中寻找到了不寻常的词意,在不经意之间表达自己的情感。月光是皎洁的,梅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如此美景让苏轼不禁离席,在回廊上漫步。美丽的景色让苏轼沉醉其中,尽情享受美景与美酒带来的喜悦,以至于物我两忘。

词的下阕议论,着重写离人的伤感。夜晚有薄雾,透过薄雾看梅花似乎有着朦胧之美。自古以来,花前月下都是“少年行乐处”,苏轼借少年之名称赞友人,给自己带来快乐。“不似秋光”是夫人王闰之关于月色的议论,苏轼记下词句为这一生活片段做纪念。秋是让人悲伤的,但此时的月光是春天的,是带来希望的,所以更要抓住这段时间好好享受生活。这是王闰之传递给苏轼的一种信念,不仅表现了年过半百的苏轼旷达闲适的神态,也表现出王闰之对苏轼积极的影响,让苏轼从政治的得失中解脱出来。

类似这样的词还有很多。在与王闰之生活的时光里,苏轼的各方面都受到了王闰之的影响,文学作品也更加成熟。

三、灵魂伴侣:王朝云

王弗与王闰之是苏轼的正妻,而王朝云是苏轼的侍妾,地位较低。但与两位夫人相比,王朝云的名气反而是最大的。苏轼为她留下的笔墨颇多,特别是在王朝云去世后,苏轼写了不少思念王朝云的作品,如《悼朝云并引》《朝云墓志铭》等祭文。王朝云早年家境贫寒,在歌舞班沦为歌妓。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王闰之怜悯王朝云的身世,便将她买下来作为侍女,当时她才十二岁,此后王朝云便一直随苏轼辗转南北。在宋代,侍妾是荣华富贵的美丽点缀,她们没有义务与主人荣辱与共。当主人遇到困难、不再富贵时,她们可以选择离开,不用与主人一起经历磨难。当苏轼深陷“乌台诗案”官司中,当苏轼被贬岭南时,他都曾想遣走王朝云,免她与自己一同受苦,但王朝云不肯,执意要与苏轼一起共渡难关。王闰之去世后,王朝云毅然承担起主妇的责任。在苏轼的影响和帮助下,王朝云也开始读书习字,能与苏轼讨论文学,甚至非常了解苏轼开的玩笑。她与苏轼超越了旧时一般的侍妾与家主的关系,达到了志同道合的境界。王朝云三十四岁时在惠州去世,苏轼悲痛到无以言喻。苏轼与王朝云的感情引起后世不少有才情之士的共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贾雨村之口,把王朝云等古人看作与贾宝玉同类的“情痴情种”。

苏轼的名篇《蝶恋花·春景》,虽然不是为王朝云而写,但据说与王朝云有关: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是一首伤春之作,全词描绘了一幅日常生活的小景,却意象鲜明。这是苏轼贬谪岭南后所写的作品,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词的上阕第一句“花褪残红青杏小”交代了时间为暮春。花已经凋谢了,树枝上的杏子还非常小,尚未成熟。燕子在天上飞,河水围绕着村落人家。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美丽而生动的春景。然而,花瓣的凋零足见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描写。春天将要逝去,树上的柳絮被风吹得越来越少,但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花花草草。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但苏轼并没有就此消沉,他看到芳草茂盛,又是另一番景象,最后两句透露出作者无限留恋春光的情感。

上阕描写暮春景色,春天行将逝去,所以苏轼会留恋春天。下阕从写景转向写事:墙内传来荡秋千的声音与佳人玩鬧的声音,秋千上佳人的笑声搅动了墙外行人的情思。但墙内到底是怎样的场景,作者并没有具体描写,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一般来说,词的字数少,忌讳重复,但下阕的前三句反复出现“墙内”“墙外”,不仅没有啰唆之感,反而有一种节奏感,足见苏轼艺术技巧的高超。

墙内一派欢快、富有朝气的景象,墙外的行人呢?作者再次留白让我们想象。“笑渐不闻声渐悄”,墙内的笑声没有了,四周都安静了,但行人的内心平静不下来。只听见声音却不见佳人,行人的心情起伏跌宕,而女子并不知道墙外有人正为她苦恼。行人多情,女子无情,多情的人被无情的人所伤,这便是“多情却被无情恼”。作者意在表现佳人难见、美景不常之意,与上阕春光易逝有着内在的联系。全词表现了作者对春光流逝的叹息,以及自己的情感不为人所知的烦恼。词意婉转,词情动人,清新中有哀怨,婉转中有伤情,意境朦胧,读后余味无穷。据说苏轼曾请王朝云演唱这首词,王朝云演唱后却泪满衣襟。特别是在吟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时,情绪不能自已,竟一病不起。她深深理解苏轼的苦闷,又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便十分伤感。后来王朝云每当心情不好时,就吟咏“枝上”二句,最后郁郁而终,苏轼为此极为伤心痛苦。

这三位女性,不仅成就了苏轼的人生,也成就了苏轼的文学,她们在苏轼的不同阶段,给予苏轼最需要的关怀和体贴。正是这样深厚的情感,成就了苏轼许多超绝古今的抒情诗篇,也构成了苏轼的文化人格。

a康震:《康震讲苏东坡》,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178页。

b陶文鹏、郑园:《苏轼集》,凤凰出版社2014年版,第144页。

参考文献:

[1]陶文鹏,郑园.苏轼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

[2]谭新红.苏轼词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5.

[3]康震.康震讲三苏[M].北京:中华书局,2018.

[4]王照水,崔铭.苏轼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吴圣哲,文学学士,南京外国语学校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学语文教学;顾庭毓,南京外国语学校在校高中生。

编辑:赵斌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苏轼妻子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为何妻子总是忧心忡忡?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女儿要富养 妻子要暖养
道理重要,还是妻子重要?
苏轼吟诗赴宴
最应该富养的,不是孩子是妻子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