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派阀政治的来与去
2022-05-12唐奇芳
唐奇芳
派阀是日本政治中的特有名词,在世界政治中也是较为独特的现象。这是日本现代政治特定历史条件和传统社会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很长时间内,派阀在日本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甚至关键性的角色。然而,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派阀政治弊端的显露,派阀逐渐式微,这在最近一次自民党总裁选举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派阀政治的前景走向,也反映了日本政治乃至社会的未来趋势。
日本派阀的产生与“五五年体制”密不可分。二战后日本在美国主导下进行民主化改革,实现了政治结社自由,陆续成立了三四百个规模不等的政党。为赢得选举,这些政党不断分化重组,逐渐形成保守势力和革新势力两大阵营。到1955年,先是作为革新势力代表的社会党左右两派合并组建了统一的社会党。为应对这一动态,保守势力阵营最大的自由党和民主党也进行了力量整合,合并成立了日本自由民主党(自民党)。由于日本民主化改革并不彻底,保守势力的强大资源和影响都得以留存,其能量远远超过革新势力。因此,在1955~1993年长达38年的时间内,自民党一直能够获得国会多数席位,日本社会党和日本共产党等无力与之抗衡。这种自民党一党长期执政前提下的多党竞争性共存制度,就是通常所说的“五五年体制”。
自民党由多个保守政党整合而成,背后有各种错综复杂的势力,从成立开始就分为多个利益主张不同的派别,构成了派阀的雏形。由于自民党长期“一党独大”,多党制下本应在不同政党间进行的轮流执政,实质上转化为在自民党派阀间的轮替。在自民党总裁公选制度和中选举区制度两大因素的作用下,这一模式逐步显化、固化,形成“五五年体制”下的派阀政治。
日本多党制下的首相由赢得选举的政党党首担任,在自民党长期独大的前提下,赢得党的总裁选举就等于当上了首相。因此,自民党总裁选举的激烈程度,比国会选举有过之而无不及。总裁公选章程规定,总裁候选人必须是自民党国会议员,且要得到20名国会议员联合推荐方具备候选人资格。这一规则意味着,只有得到一个或多个派阀支持才能成为总裁候选人。即便成为候选人,也还要尽可能多地得到党所属国会议员、党员、党友的支持才有机会获胜。因此,“五五年体制”下的自民党总裁候选人和总裁基本都是派阀首领,竞选过程也是派阀之间的纵横捭阖。候选人争取支持的主要方式,则是许诺成功当选后在自民党党内职位和内阁职位分配上给支持者以回报。
日本众议院议员选举中每个选区议员定额大多为3~5人,通常被称为中选举区制。这个制度曾在1928~1942年、1947~1993年两个时期实行。在中选举区制下,自民党通常在同一选举区提名与议员定额大体相当的多名候选人,这些候选人一般会来自不同派阀。候选人首先要获得自民党提名,同时要面对本党和其他政党候选人的激烈竞争,需要强大的资金和人脉作为后盾才有可能赢得选举。在提名与竞选过程中,候选人的通常做法是与特定派阀结盟,依靠派阀获取资源。由此,自民党在中选举区制度下的竞选活动重心,从政党转移到派阀。
除了上述两大制度因素,日本派閥政治的形成也和其传统社会文化中的纵向支配与服从关系密不可分。日本古代是典型的封建社会,派阀首领与成员之间形成了支配与服从的关系,再加上自民党内、阁僚职位及金钱等利益的润滑,这种组织运行原理使得自民党内派阀相对稳定。反过来,稳定的派阀政治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五五年体制”的长期维持。
历经几十年的变迁,进入新世纪后日本派阀政治已渐渐式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自民党内无派阀议员剧增。即使在派阀鼎盛时期,自民党内也存在一定数量的无派阀议员,但数量较少,通常只有十名左右,无法形成强大的势力和影响。进入21世纪,批评自民党“有派阀无政党”的小泉纯一郎上台后,无派阀议员数量开始增加。2003年大选后,无派阀议员从11人增加到18人,2005年大选后增加到30多人。2009年自民党大选失败更是加快了派阀议员“出走”的步伐,2011年无派阀议员已达48人,成为党内最大势力。即便2012年安倍晋三率领自民党“夺回政权”,也未能遏制这一趋势。2013年,无派阀议员多达124人,超过所有派阀。目前,无派阀议员也是自民党内第二大势力(77人),仅次于安倍派(94人)。
二是派阀对所属议员影响大幅下降。这在最近一次自民党总裁选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2021年9月自民党总裁选举前夕,党内90名少壮派议员集结组建了“党风一新会”,力争打破派阀政治的传统。他们向各个派阀进行游说,要求让议员在总裁选举中不再全部遵从派阀意见,而是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投票。这个意见得到干事长二阶俊博等元老的支持,二阶派和麻生派等大多数派阀都允许所属议员自主投票。
这次选举标志着派阀政治的进一步衰落。选举过后,12月2日,石破派(亦称水月会)首领石破茂表示,由于该派阀所属议员减少,组织形态将由“派阀”变更为“议员团体”,其成员可以同时加入其他派阀。因此,日本自民党内的派阀数量减少为六个,按照议员人数规模依次为安倍派(94人,即清和会,会长安倍晋三)、麻生派(53人,亦称志公会,会长麻生太郎)、茂木派(53人,亦称平成研究会,会长茂木敏充)、岸田派(44人,即宏池会,会长岸田文雄)、二阶派(44人,亦称志帅会,会长二阶俊博)和森山派(7人,亦称近未来政治研究会,会长森山裕)。其中,安倍派、麻生派、茂木派和岸田派被日媒视为自民党中的“主流派”。
需要说明的是:自民党内派阀变化太过复杂,往往令人眼花缭乱;人们常以其首领的名字称呼该派,因此派系名称也常随其首领的更替而变化。
派阀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时代变迁引起的日本政治环境变化。1993年,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巨变和自民党长期一党独大带来的僵化腐朽,导致“五五年体制”崩塌。从1994年起,日本改行以小选举区为主的选举制度,使得确定议员候选人的主导权回到自民党执行部。《政党助成法》的实施以及《政治资金规正法》的不断修订和实施,使得政治资金主体流向自民党执行部,派阀以金钱吸引掌控议员的能力骤减。总裁—首相权力的不断强化,使得派阀逐渐失去分配党内和阁僚职位的人事权。简而言之,“五五年体制”下自民党一党独大局面的结束,使得日本政治从独特的“派阀政治”逐步向普通的政党政治回归。
派阀自形成之日起,便一直遭到日本政界和社会舆论的批判。一方面,派阀被很多人视为阻碍日本政治民主化的一个因素。派阀与根基深厚的保守势力联系密切,其凝聚力并非共同的政治目标,而是金钱权力。派阀之间的斗争也是围绕利益的恩怨纠葛,而非政见分歧。日本舆论普遍认为派阀是长老统治、密室政治、金权政治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派阀政治的影响范围很广。就连之前的民主党和如今的立宪民主党等保守在野党都有派阀,因为它们都与自民党有深厚的渊源。这种影响还超越政治范畴,扩散到整个日本社会。在日本企业中,普遍存在基于部门或同乡、同好、校友等纽带的派别,按照类似派阀政治的模式运行。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企业凝聚力,也降低了企业效率。因此,随着日本社会打破自民党长期执政下僵化陈腐政治模式的呼声日益高涨,舆论环境将对派阀越来越不利。
然而,派阀仍然会在日本政治中存在很长一段时间。这是因为其制度和文化基础并没有彻底消失。在制度上,尽管中选举区不复存在,但自民党总裁公选候选人需由20个议员推荐的规定,从自民党成立起就没有改变。这使得派阀的存在依然有其重要意义。在文化上,尽管日本纵向支配与服从的传统权力架构备受诟病,但它根深蒂固的影响并非朝夕之间可以改变。这使得派阀的存在依然有其心理基础。
派阀政治也是现代日本政治发展进程的缩影。事实表明,僵化保守的日本政治已经无法适应国家创新发展的需求。然而,由于保守势力影响根深蒂固,利益盘根错节,日本政治改革仍然是一场前途漫漫的艰苦旅程。
(摘自《世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