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常时候”与“关键时刻”

2022-05-12胡建新

杂文月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关键时刻品行小儿子

胡建新

每次回家乡,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跟乡友们拉呱聊天。每次聊天,都会获知一些逸闻趣事,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

前不久回老家,听说了这样一件事:有位七十来岁的乡民,生有两个儿子,平时大儿子对父亲不冷不热,还经常性地与父亲顶嘴、抬杠,老人一点也不喜欢他;小儿子对父亲可谓百依百顺,日常生活中常有孝顺之举,深受老人喜爱。可前年老人遭遇车祸,落下终身残疾,日常起居需要别人服侍。这时,小儿子似乎变了一个人,对父亲表现出了明显的厌恶,不愿照顧老人的饮食起居;大儿子也是一反常态,端屎端尿、忙里忙外,表现出了难得的孝心和耐性。于是,村里人发问:“平常时候”的孝顺与“关键时刻”的孝心,究竟哪个更好、哪个更值得称道?

这实在是一个看似很有意思却又颇难回答的问题。

记得20世纪70年代末,我所在连队要抽调人员上前线,有位平时表现很一般的老兵第一个咬破手指写下血书,坚决要求参战。事后,我在一次班务会上发言,高度称赞他的“英雄之举”,说平常时侯表现好,不如关键时刻过得硬。谁知,有人立即提出反对意见,说如果大家只在关键时刻过得硬,平常时候都懒懒散散、稀稀拉拉,那平时大量的工作怎么做、日常繁杂的任务怎么去完成?后来想想,觉得这种观点也很有道理,“平常时候”毕竟是大多数,“关键时刻”毕竟是极少数嘛!

显而易见,理想的答案应当是“平常时候”与“关键时刻”表现一样出色、一样过硬,既能在“平常时候”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又能在“关键时刻”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就普通人来说,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按照人之常情、德之常规、职之常律为人处事。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距离,“平常时候”与“关键时刻”在有些人身上往往难以两全其美。如果非要二者选一不可的话,那么,很可能一部分人喜欢“平常时候”,一部分人赞赏“关键时刻”,概因立足点、侧重点不同所致。

人们常说,党员干部要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冲得上去。这当然没错,也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党员干部也确实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也有一些党员干部,“平常时候”每每混同于普通老百姓,让人看不出应有的模范之行、先进之处;但他们中的一些人却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勇于做自己该做能做的事。譬如,有的基层干部平时工作很是一般,有时还对群众摆点架子、耍点脾气;可到了诸如疫情暴发、自然灾害突发等“关键时刻”,表现就毫不含糊、十分出色。这就很难让人笼统而简单地对这些人作出究竟是“好”还是“不好”的评价。

大致而言,“平常时候”更多地体现了一个人的常规处世状态,“关键时刻”则反映着一个人的应急处事姿态。一个真正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的人,“平常时候”的表现也应该不差;一个“平常时候”能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关键时刻”也会为人民利益挺身而出、大义凛然。很难想象,一个“平常时候”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的人,会在“关键时刻”奋不顾身地捍卫群众利益。有些人看似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了,其实很可能是乘着几分热度逞一时之勇,热度衰退之后,未必还能一如既往地恪守正义、弘扬正道。还有一些人虽然在“关键时刻”表现不错,但很可能是无奈而为,因为他们知道,“关键时刻”不履职尽责,就会被革职追责,其考虑更多、更直接的往往是自己的得失而非群众的利益。

然而无论如何,“关键时刻”能够站出来,哪怕站出来一次两次,总比遇见困难和危险就退避三舍要强,理应给予肯定和褒奖。但如果站出来只是出于一时激情、逞一时之勇,必然经不起长期考验,终究也是靠不住的。正如“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坏事”,一个人逞一时之勇并不难,难的是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将正直、勇毅、担当、善良、仁慈等优秀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由此看来,评价一个人的品行,既要看“平常时候”,也要看“关键时刻”;而一个真正品行优秀的人,必然在“平常时候”与“关键时刻”都经得起考验和检验。

猜你喜欢

关键时刻品行小儿子
优良品行
关键时刻,人大代表送来救命药
一鼓作气,不胜不休!——写在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时刻
一鼓作气,不胜不休!——写在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时刻
山鸡舞镜
善念是一种高贵的品行
富川县安监局开展“ 讲道德、有品行” 专题学习研讨会
爷仨钓王八
关键时刻
彭林军:诚实守信 砥砺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