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产教融合模式探究
——以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为例
2022-05-11王云鹏胡丹映
王云鹏,胡丹映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0 引言
近年来,推动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而独立学院与一些以科研为主要目标的高等院校相比,所拥有的资源相对较少。2020年5月18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转设后,独立学院将难以发挥其与母校共享师资力量和场地的优势资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独立学院迫切需要向应用型大学的方向迈进,走上独立办学的道路。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于2015年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应用型本科教育,连续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文件,提出产教融合是独立学院应用型转型的主要抓手,为地方本科高校指明了应用型的办学方向[1]。如何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独立学院办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日益受到政、社、校、企的关注。本文以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为例,就独立学院如何进行产教融合以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探究。
1 独立学院产教融合的意义
1.1 促进高校应用型建设
首先,由于激烈的就业竞争,很多高校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是不对口的,学生学习脱离今后就业产业,不利于毕业生的职业道路发展,而独立学院进行产教融合,使学生既到学校学习又到产业一线实习,积累了丰厚的经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其次,当前大多数高校教师的科研是束之高阁的,科研停留在理论上、书本上,校企产教融合后能够真正地使科研成果面向企业的实际需求,解决企业一些技术性的攻关问题,真正把科研运用到产业一线,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1.2 促进企业盈利创收
校企合作所培养的人才大多数是要进入投资企业的,企业吸收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学生进入可以找到当前企业管理的漏洞,思考企业遇到的问题,重新制定战略,克服企业的瓶颈,推动资源、人员、技术、管理、文化全方位融合,使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的资金充足,员工就能够获得高额的工资,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进而提升企业的知名度[2]。以公牛企业为例,对比2015年的净利润为10 亿元,2016年为14.07 亿元,2017年为12.85 亿元,公司盈利创收有停滞的趋势;在信息管理、业务流程的管理控制、标准化管理及执行、现代化管理新思想、ERP的应用方面,公牛集团也存在很多问题,缺乏具有管理能力和有经验的高管。与公牛企业一样,其他的中小型企业迫切需要懂得先进管理技术、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忠于企业的人才。
1.3 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高等院校的传统职责是为社会提供知识型人才,这类人才毕业后多数的就业岗位是一些事务性的公务岗位。从事知识型的工作岗位固然重要,但社会还需要有勇于实干的工匠精神。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2017年,慈溪市GDP达1 037.77亿元,但慈溪常住人口仅100多万,更多的则是外来务工人员,很难留住来当地的人。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慈溪市18周岁以下、60周岁及以上人口分别为14.07万人、29.22万人,面临劳动力短缺的情况[3]。引进高校,推动高校产教融合,留住人才,向前发展,成为慈溪市政府面临的问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则解决了这两者之间的冲突,产业学院的设立培养出大量适用于本地企业和社会的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与此同时,学生获得了更多接触公司文化和地方文化的机会,这势必会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除此之外,有了高水平教师,地方高中和初中也可以邀请高校教师进行交流,分享经验,也会提高当地教学水平。
2 目前产教融合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校企合作缺乏明确清晰的目标导向
校企的合作不同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的使命是满足需求,获取利益,而高校则是教书育人。两者的目标如何通过产教融合进行协调和明确是合作的重要基础,否则在合作初期,会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企业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而产出相对较少[4]。在这一阶段,如果提前没有确立明确的共同目标,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合作积极性。
2.2 校企合作缺乏双方获利的办学机制
校企在合作的过程中,多元主体办学是必不可少的。在多元办学的情况下,就需要有主导、有跟从,否则很容易出现多头领导、管理混乱等问题[5]。除此之外,校企合作运用最广的方面是建立产业学院,产业学院是独立于高校下属其他学院之外,还是隶属于各个学院,目前仍缺少明确的办学机制[6]。这一问题关系到校企双方,尤其是企业的获利,决定了校企合作能否长远。
2.3 校企合作缺乏成熟稳定的办学模式
现有的办学模式多是高职院校提出,这些模式不具有普适性,不能满足独立学院进行产业融合的要求。企业是讲成本、讲利益的,如果实行一种办学模式后没有显著的效益,是希望对合作模式进行改变的。这时,独立学院就会陷入难题:寻求改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维持现状,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降低[7]。
2.4 校企合作缺乏明显多样的办学成果
产教融合办学成果稀少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和高校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合作初期,双方对合作的具体事宜、责任不明确时,通过校企合作的深入,这一问题会得到解决。二是成果难以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原因主要与高校研究方向与企业和地方产业不符、企业缺少研发能力、项目本身难以落地实施有关,这一问题是不能根除的,只能通过不断改进产教融合办学成果转化的模式来降低其负面影响。
3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产教融合的模式探究
3.1 明确产教融合目标
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及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下,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与当地企业明确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的产教融合目标(见图1)。该目标指导下,高校和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校企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目标,投入资金、学生、教师,最后输出人才、产品和场地。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通过明确合作目标,达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图1 “方向—激励”产教融合目标
3.2 建立“三元”合作产教融合机制
在中国传统高校教育体系中,起到主导作用的是高校本身,由高校进行产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高校教学安排和教学目标的完成,但其中缺少了学生以及第三方企业的参与,无法起到吸引学生兴趣、因地制宜发展的需要,造成理论与实践课程对接欠佳等问题。为此,一些学校采用了“341”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和“OBE 教育理念”。“3”个团队,包括校企混编管理团队、校企混编教学团队、校企混编科研团队;“4”个平台,包括校内实训平台、创新平台、创业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1”个专业集群,形成了一个面向信息通信行业企业的电子信息专业集群。“OBE教育理念”是指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变革和完善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但产生了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8]。
宁大科院的产业学院把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开创了学校+学生+企业,“三元”合作的产教融合机制,实现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见图2)。对于学校,可以疏散管理职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科研方面;对于企业,获得了提前“选拔”人才的机会,有助于改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于学生个人,可以增加自己的专业能力,多一份就业的机会。从学校方面、企业方面、学生方面做好机制建设,产业学院的发展就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使高等教育发展与企业发展新需求相 统一。
图2 “三元”合作教育模式
3.3 创新产业学院模式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产教融合与企业合作实现“六共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同派遣教师、共同享受成果(见图3)。具体应用在公牛学院和慈星智能产业学院。2019年10月10日,由宁大科院与公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领誉(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共建的“公牛学院”在宁波大学新校区正式揭牌。公牛集团投资3 000万元作为公牛学院的运转资金。公牛学院每年招收一个班级的学生,采取“2+2”的办学模式。学生在大学的前两年在原专业学习,大二第四个学期进行选拔,表现优异者进入公牛学院。公牛学院培养的是精益管理人才,对于原专业是非管理学专业的学生授予双学位。这样一来就解决了人才的培养问题。慈星智能产业学院是慈星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 000万元成立的产业学院,主要培养智能类契合慈溪当地智能制造产业的人才。采取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师生会在慈星产业园区接受不同的公司提出的项目,师生共同开发,学生能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在实践中检查完善[9]。
图3 项目驱动产教融合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宁大科院正计划试验产教融合新模式——院际间联合培养专业,由管理学院与机械工程学院联合推出的“智能制造管理模块”,这一模块将放在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模块下面,用来带动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实现多样化就业。
除产业学院外,宁大科院还采取了产业融合班。如长华班、励学班等,用来解决成果难以向企业的生产力转化的难题。这些班级是以项目驱动的形式,针对汽配产业,招收机械专业的学生。企业给予学生基础奖学金,学生学习模块课程,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汽配行业就业,企业也希望能因此留住学生。在科研方面,企业往往会遇到研发受阻、资源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解决产业升级中的技术性难题,宁大科院采用了科技成果转化机理模型,将高校的科研资源优势和企业的产品及市场资源优势结合,通过政府和中介机构的政策支持和专业引导,使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10]。具体表现为宁大科院和企业共同建立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教师可以在实验室里进行科研,把科研成果转化到产业之中。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采用的是“项目驱动结果导向”的产教融合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经过产业学院的培养后,学生可以选择直接进入企业就职,即使不选择当前企业,拥有了双学位的学生就业前景也十分可观。教师有了更多的培训机会,培训是不仅仅针对企业员工的,高校教师经过技能培训,能够将科研成果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企业工程师经过培训,能够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价值[11]。企业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经过产业学院,可以将企业的文化、价值观融入学生的教学课程中,获得忠于企业的员工;另一方面,通过设立产业学院,能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中国教育新闻网曾对宁大科院的产教融合模式做过评价:“项目驱动结果导向”的产教融合模式进一步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难题,高校技术型人才也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产业学院作为转型发展的切入口和着力点,推动该校走出了一条带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办学之路。
4 产教融合模式构建的关键点
4.1 加快政策落地,政府出面引导
首先是国家政策,独立学院在将国家政策转化为高校政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方实际,将其与学院学生培养计划相结合,建立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的产业学院;其次是政府政策,地方政府要积极出面,把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的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中,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指导作用,政府从共赢的角度去规划、考虑、对待,为地方高校和地方企业的合作牵线搭桥[12]。
4.2 建立师训平台,提高教师水平
企业的工程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面临着对学生技能、理论知识背景不熟悉,教授过程方法不恰当,知识背景不了解等管理难、教学难的问题。这时就需要高校和企业合作,建立师训平台,为其提供专门的备课场地,给企业工程师培训,使其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这样既有利于工程师技能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13]。
4.3 明确教学主体,落实教学责任
转变思路,从以学校为主导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做法,转变为校企平等合作办学。如在“2+2”模式的前两年由高校主导办学,后两年由产业学院主导学习。变更教学的主体,给予产业学院充分的自主权,如产业学院成为独立个体,不再嫁接于各个学院之内,对产业学院实行事业部制,自负盈亏。构建以产业学院项目驱动与项目管理的协同创新与育人机制,突出企业与高校的双主体责任,建立同投资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机制[14]。
4.4 加强双方交流,实时调整方案
产业学院要注重为企业和地方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树立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办学理念[15]。校企共同建设资源共享的信息交流平台,根据企业的相关要求和发展战略,实时调整教学计划。企业应意识到产教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犯营销近视的错误,不能急于求成,要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注重长期效益。
5 结语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模式的总体思路在于共同目标、多元主体和成果转化。关键点在于政府如何进行引导,激发校企的合作积极性;明确办学主体,转变产业学院办学中的思路和校企的深度交流,找到彼此的关注点,注重长远效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独立学院面向应用型大学建设,走上自主办学的必经之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各地产业结构不同,行业发展不平衡,高校水平不一,企业实力存在差异,独立学院应采取权变的思想,根据本学院、本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