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园本教研 助推教师成长
——以“一课多研”教研活动为例
2022-05-11赵凤霞
文 赵凤霞
园本教研活动发挥群体智慧,关注教育价值、思维方式和保教行为。在具体实践中,园本教研往往“走过场”,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作为一名业务园长,我经常思考:教研活动的内容应该来自哪里?教研活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什么?教师希望得到什么?我园应该采取什么方式让教师在教研中有所收获?基于此,我园以“一课多研”教研活动为抓手,着眼优化园本教研,助推教师专业成长,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第一次尝试:中班数学活动“小动物逛世园”
“好课”是从实践中“磨”出来的。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磨课”。我园发现,每次“磨课”都花费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为此,我园把这种枯燥的“磨课”活动改为“一课多研”,大致流程为:教师示范—团队观摩、评议—教师一次修改—教师示范—团队观摩、评议—教师二次修改—教师示范,如此反复,直到满意为止。
这里,以第一次数学活动“小动物逛世园”为例。
活动安排:创设“小动物游世园”的游戏情境,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创设小动物坐火车的情境,引导幼儿尝试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按照不同方向排序;创设小动物爬山游戏,引导幼儿尝试从上往下排序;创设“送小动物回家”的情境,请幼儿操作练习从下到上进行排序;通过集体坐火车的游戏,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后排序的意义。
参加“磨课”的教师怀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组织完这次活动后,参与评课的教师交流了各自的意见。有的教师说:“教师善于挖掘身边资源,将枯燥的学习不同方向的序数的内容融合到逛世园的情境非常好,孩子们兴趣较高。”有的教师说:“可以以参加开幕式为活动开始,孩子们的兴趣会更浓。”有的教师说:“最后坐火车的情境有点牵强,不符合世园会的情境。”接着,磨课教师提出疑问:“怎么区分小朋友?”有的教师说:“用班级孩子的照片,这样他们更感兴趣,教师也容易区分孩子。”有的教师看完世园会游览图后:“世园会每个入口的编号都是序数词,这个可以融进教育活动中。”有的教师说:“如果以开幕式为引子,可以加上开幕式里的座位序数,这是孩子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通过评课,磨课教师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为第二次尝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第二次尝试:第一次修改后的中班数学活动“世园会,我来啦”
活动安排:以参加世园会开幕式为引子,创设“世园会,我来啦”的游戏情境,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创设排队检票情境,引导幼儿从前往后的不同方向的排序;创设瀑布前面合影的情境,引导幼儿从左往右,从右往左的不同方向的排序;创设演艺馆看开幕式的情境,通过让幼儿根据座位票找座位,引导幼儿从左往右的不同方向的排序;创设世园会观景台情境,引导幼儿从上往下的不同方向的排序;创设“小朋友回家”情境,引导幼儿掌握从下到上进行排序。
经过教研组反复讨论、分析,磨课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第一次修改:将游世园的“小动物”换成本班的幼儿,使幼儿更容易产生共情;以参加世园会开幕式为引子,引出世园会游览图中入口的序数;按照由易到难的过程设计从前后、左右、上下以及演艺馆的座位号的序数概念,让每个知识点融入不同的情境;接着,教研组给予了相关评议。有的教师说:“用小朋友游世园,比小动物游世园更贴近孩子的生活。”有的教师说:“第一个情境采用排队方式,自然导出前后的序数,对孩子们来说容易掌握。”有的教师说:“左右排序采用瀑布合影,情境很好。但是,左右的标志不要出现汉字,可以出现真实生活中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如太阳伞、岗亭等。”有的教师说:“拍照中左右排序可以加入教师和幼儿玩左右排序游戏的情景。”有的教师说:“将爬山的情境换成世园会观景台,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根据评课意见,磨课教师又进行了第二次改进。
三、第三次尝试:第二次修改后的中班数学活动“世园会,我来啦”
活动安排:创设“世园会,我来啦”的游戏情境,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引导幼儿从前往后排序;创设观景台情境,引导幼儿从上往下排序;创设拍合影的情境,引导幼儿从左往右、从右往左排序;创设演艺馆观看开幕式的情境,通过两排座位,引导幼儿根据票面选择座位;创设“小朋友回家”的情境,引导幼儿从下到上排序。
经过教研组讨论、分析,磨课教师又对教学过程进行了第二次修改:教研组老师做了以下评议:结合知识点的难易,调整上下序数的位置;将左右排序的知识点,加入太阳伞、岗亭作为参照物,并融入师幼左右排序游戏;将演艺馆的座位设置成两排,幼儿的座位不设在一排,对幼儿来说更有挑战性。参加评议的教师一致认为,这一次中班数学活动,从整合角度出发,充分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融合教育价值。整个活动中,数学因素和情感因素有机结合,既达到幼儿科学发展目标,又巧妙地融入情感教育。
“一课多研”教研活动开展时间不长,还需要教师不断完善教研流程。教育是一种“慢”艺术,教研亦然。教师只有沉下心来观察、反思,才能实现理论和行为的融合,促进自身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