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书推荐

2022-05-11

全国新书目 2022年3期
关键词:信息

《冰雪故事会》任初轩 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22.1/39.00元

这是一本以讲故事的方式传播冬奥会知识的通俗读物。全书依据北京冬奥会项目分成15部分,每部分包括项目小百科和冰雪故事:小百科介绍了比赛项目起源、比赛规则等;冰雪故事则包括与本项目有关的运动员故事、赛场故事等。

“挑战每一个极限”:武大靖的完美2018

一年三破短道速滑男子500米世界纪录,夺得中国代表团在平昌冬奥会的唯一金牌,实现中国冰上男子单人项目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这些都印证了武大靖的2018年是多么无与伦比。“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荣誉纷至沓来,社会活动邀约不断。本命年的武大靖,影响力开始超出体育范畴。站在2019年的门口,眺望2022,武大靖有梦想,也有压力。

“用成绩来证明”

从平昌载誉归来,武大靖开始进入调整期,他缺席了2018年3月的蒙特利尔短道速滑世锦赛,迎来了大量的社会活动邀约。“奥运会把我的身体机能储备都消耗掉了,需要很长时间重新储备和调整。这段时间空闲多,不需要每天拼尽全力训练,想利用这段时间做点好玩的事儿。”武大靖解释道。时尚活动、综艺节目、颁奖典礼,这些尝试对于一名24岁的年轻人都是“新奇而有趣”的。更重要的是,武大靖认为,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中国冬季运动,宣传和推广也是必要的。“‘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我是努力宣传的一员。每次参加活动,我都说自己来自中国短道速滑队,给大家普及冰雪知识。这是我们运动员的义务也是责任。”

但不可避免的,“不务正业”“耽误本职工作”这样的言论开始困扰武大靖的生活。

“我是那种需要听外界声音的人。我需要听好的,听到不好的会很难过。”武大靖说话间带着一丝苦笑。“我没有耽误训练,还是按部就班去做。但是不理解的人就说你时间浪费了。”

当然,武大靖也很清楚,对于质疑,他只需要“用成绩来证明”。于是,在2018年11月新赛季短道速滑世界杯盐湖城站的比赛中,处于恢复期的武大靖,给了所有人一个惊喜。他以39秒505的成绩,再次刷新了自己保持的500米世界纪录。

“新赛季的全国比赛和世界杯比赛我的压力都非常大,好几次都是被搀扶到领奖台的。我的队友都很不理解为什么要那么拼命。其实如果我没有拿到好成绩,队里是可以理解的,也是规划内的事情。”武大靖表示。

“但是不这样(拼命)的话,会有不同的声音,认为你是昙花一现。”武大靖知道,自己还有新的梦想要去实现。

“为了2022年做铺垫”

谈及将来最大的愿望,常年在外训练比赛的武大靖表示,自己已经超过10年没有在家过春节。“陪父母过个春节,大家一起吃顿团圆饭,是最幸福、最奢求的一件事。”而对于更远的未来,武大靖心里始终紧绷着一根弦。“首先要做好运动员的本职工作,接下来所有的事情都是为了2022年冬奥会做铺垫。下一个梦想就是2022年在自己的主场,参加这个神圣的比赛并且取得好成绩。”武大靖说。

作为短道速滑队的新队长,他也向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光想着500米上有突破,在1000米、1500米、5000米接力,包括新增的项目2000米混合接力,都要尝试去突破,取得更好成绩。要在训练中静下心来,把每个细节做好。对每一个动作、每一堂训练课,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挑战每一个项目的极限,对我来说是动力,也是今年、明年、近几年的目标。”武大靖说。

(来源:新华社,2018年12月31日)

《毕淑敏奶奶说疫苗》(全四册)毕淑敏 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22.1/192.00元

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的女作家,国家一级作家,心理咨询师,周游世界的旅行家,内科主治医师,被王蒙称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毕淑敏的文字优雅、平和,充满了春风化雨般的情怀与挚爱,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作品多次获奖。

打疫苗是每个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经历,但很多小朋友不了解疫苗,甚至害怕打疫苗。为此我国知名心理咨询师、内科主治医师毕淑敏女士为中国儿童量身定做了一套疫苗绘本,这套绘本向小朋友分别普及了狂犬疫苗、天花疫苗、糖丸疫苗、新冠疫苗四种疫苗的作用及相关知识。

作者从儿童视角出发,通过主人公小雪和奶奶的对话,给全国小朋友讲解疫苗的科学知识,帮助孩子了解注射疫苗的作用,缓解孩子们对疫苗注射的恐惧,尤其在疫情严重的当下,更要树立正确的疫苗免疫意识。

天花永不开放

夏天,妈妈穿上漂亮的短衣和裙子。

小雪看到妈妈胳膊外侧,有两个椭圆形的瘢痕。

其中一个形状不规则,表面粗糙有花纹,

和碗豆粒大小差不多。

她问妈妈,这是什么虫子咬的啊?

妈妈说,这是打预防针留下的痕迹。

小雪看了看自己的胳膊,

只有一个椭圆形的疤痕,就问妈妈,

我为什么只有一个痕迹,而你有两个呢?

是第一针打得不够,又补打了一针吗?

妈妈说,不是。我打的是两种不同的预防针。

一种是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

另外一种是预防天花的牛痘疫苗。

小雪问, 那我少打了哪一种疫苗?

妈妈说,你没有打预防天花的牛痘疫苗。

小雪问,什么叫天花?

是天上撒下来的花吗?

我为什么没有打?

妈妈说,在埃及发现的3000多年前的木乃伊身上,就有天花的痕迹。几百年前,欧洲每年约50万人死于天花,亚洲约80万人。

整个18世纪,欧洲死于天花的人数超过1.5亿。

连至高无上的国王也难逃厄运。

小雪纳闷,一会儿是人痘,一会儿是牛痘,怎么回事啊?

牛也会感染这种病毒吗?

牛痘是从牛身上取得的痘吗?

琴纳很担心女工的安全,女工胸有成竹地说,我已经感染过牛痘了,不会再得天花了。

《概括力:三步学会精准表达》[日]山口拓朗 著/冯元 译中信出版集团/2021.11/49.00元

曾为记者、出版社编辑,2002年成立独立的工作室,22年间共撰写3000余篇文章,目前通过演讲、研修等活动向更多的人传授沟通、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主要作品包括《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不动笔就能学会写文章的训练法》《好好接话》等。

本书讲述了普通人通过“三步”就能学会高效精准表达的沟通术,帮助“沟通困难者”把复杂的信息有条理、有主次地概括出来,并在书中列举出概括力强者和弱者表达方式的对比,在此基础上还给出了精准表达的“标准答案”,读者可以举一反三,为提高工作效率、日常社交提供了实用的学习方法。

足够的有效信息,才有好的概括

如果聊天的话题恰巧是你目前正在沉迷的事情,比如运动、游戏、旅行等,你一定可以滔滔不绝地说上一两个小时,因为你拥有足够的信息量。反之,如果是一个十分陌生的话题,比如别人突然让你说一下埃塞俄比亚的经济情况,你很可能会缄口无言,因为你没有这方面的信息储备。

综上所述,话多(可以展开话题)与话少(不能展开话题)大多是因为信息量的不同。因此,展开话题的基本前提是拥有足够的有效信息。而且,为了概括出精髓,并且能够高效地传达给对方,我们必须收集精确的信息。

确保信息来源真实可靠

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人交流。工作中,由于职业、专业等不同,我们也会与人或多或少地交流。而交流中不仅要输出(说),也要输入(听)。其实与上司、下属、同事、客户等的交流,其本身便是收集信息的过程。通过交流,我们能够从对方那里得到怎样的信息,便决定了之后概括信息的“质”。

当然,资料、目录、策划案、提案书、会议记录、调查数据等文本也是十分宝贵的信息。此外,你还要从报纸、杂志、书籍、电视、网络、社交软件等方面入手,高效地获取信息。你在现场用五感获得的“感觉”,以及你内心产生的想法、心情等,也都是重要的信息。

同时,不可盲目地认为信息越多越好,因为有些信息并不可信。因此,获取信息时重要的是确保信息来源真实可靠。

优秀的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几乎都有值得信赖的信息来源。同样,在优秀的经营者和商务人士中,也有不少人拥有值得信赖的信息来源。对他们而言,信息就是生命。

正因如此,他们在信息来源的选择上非常谨慎。优秀的经营者在掌握高质量的信息后便可以开展一系列活动。比如,构建新的商业模式,开展新的项目,召集、培养优秀人才,建立危机管理体制,提高收益,做出最好的投资决策等。

反之,获取低质量的信息很可能会对企业和商务人士造成致命的伤害。比如,听信错误信息、谣言等,甚至会引起重大的工作失误,造成麻烦或损失。

所以说,无论是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还是出于对自身的保护,确保信息来源值得信赖,都尤为重要。

在脑海中架构信息收集天线

可以说,收集信息是好的概括的第一步。那么,如何提高收集信息的效率呢?在此,我推荐一个方法——在脑海中架构信息收集天线。

假设A、B两人走在同一条路上。A喜欢美食,B喜欢时尚。自然而然,A会关注新开的咖啡馆、很多人在排队的拉面馆、美食杂志上刊登的超受欢迎的意大利料理店等。

由于对时尚毫无兴趣,他不关心自己的穿着自不必说,也毫不在意B的穿着打扮。

而B总是不由得一边逐一观察身边人的穿衣品位、时尚感,一边分析最近的流行趋势以及他们的穿着打扮。当然,B最喜欢观察陈列在橱窗里的模特。

就这样,他们二人虽然走在同一条路上,但却像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究其原因是他们大脑中架构了不同的信息收集天线。

这个结论可以用脑科学中的网状激活系统来说明。简而言之,这个系统就是一个从眼前的信息和事件中,筛选出要认识哪些、屏蔽哪些的过滤器。上述例子中A先生对美食信息的捕捉和B先生对时尚信息的捕捉便是受到了网状激活系统的影响。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会收集信息,就针对自己想要收集的主题的信息,在大脑中竖起一根收集信息的天线。架构天线的方法很简单,只需命令大脑即可。当你向大脑发出命令后,大脑就会自动开始收集与该主题相关的信息。

《一地霜白》陈年喜 著/山东文艺出版社2022.1/59.00元

1990年开始写诗。1999年外出打工,从事矿山爆破工作16年。2016年应邀赴哈佛大学等名校进行诗歌交流,获首届桂冠工人诗人奖。2017年其主演的纪录片《我的诗篇》上映。2020年受邀做客中央电视台节目《朗读者》。2021年入选《南方人物周刊》2021魅力人物“100张中国脸”。

本书收录作者47篇非虚构散文,勾勒命运长途中的足迹,记录同路人的生死。书中除了讲述矿山生活和城市漂泊之外,作者还深情回望故园春秋,回到当矿工前的自己,诉说苦寒童年的残酷与温情,讲述至亲至爱间的感动,并为村居生活做见证式留影。

不说再见

半生里,我们有过不少于一百场离别,但从不说再见。

我们初见于饥饿的童年,那时村子正处于我们所经历过的岁月中唯一的鼎盛期,有六十来口人,到了夏天,庄稼铺排得无边无沿。打麦场上,你跟着一群孩子绕着麦堆疯癫,扎一对小辫,穿一件碎花小衫。那一天,天热得凶狠,知了的叫声在树上连成了长调,和大人们密集的连枷声纠缠在一起。

我和一群大孩子放学回来,站在场边看着你们疯。疯是童年唯一的快乐。一群差不多年龄的孩子里,你个头最小,但最灵巧,像一只燕子,总是超越前面的人。突然,脚下一滑,你摔倒了,膝盖磕破了皮。我把你从地上牵起来,我看见你眼里闪过一串倔强的泪花,你揪了一下我头发,转身往家里跑去。我知道你家在另一个垭口,你一定是第一次见我。那一年,你五岁。那一刻,我们还不懂得说再见。

二〇〇〇年,儿子一岁。打工成为时代的主调,村里的劳力们近水楼台,都去秦岭金矿打工了。这一年,我们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也仅仅是吃饱肚子。孩子的奶粉钱成为每天的燃眉之急。

一天黄昏时分,接到同学口信:在西秦岭金矿某坑口有一个架子车工的空缺。你为我收拾了行李,那时峡河还没有通客车,要连夜赶往工人集结地。寒冬腊月,天地落下一场新雪。我们各打一只手电,一路无语。你走在前面,在雪地上蹚出一串新痕。雪落下来,又快速将它们掩埋。

在深雪盈尺的山口,我回过头,周围的树木因为背负了大雪显得更加庄重。一个身影站在原地,依旧亮着手电,目送另一个人翻越垭口。天地苍远,谁也没有说出那一声再见。两只手电光柱长长地静静地在空中交织着。

二〇一五年四月十五日,十三朝古都西安槐花似锦。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巧的护士长拿着册子通知说:“今天手术,现在给患者洗一洗澡。”

洗手间也是浴室,有一面长方形镜子在墙上。淋浴的龙头很无力,细水淅沥。你在我头上身上打了肥皂,手势缓慢而有力。这是一双拿捏了三十年锄柄的手,数不清的日子和生活,被它们抓住,又从指缝漏走了。一个女人最美的青春被这双手撒在了阴晴圆缺的风尘里,被风吹尽了。在镜子里,我看见你一脸凝重,你像对待一件器物,一丝不苟,不放过任何一点隐蔽的地方,最后,你又打了一遍香皂。

时间到了,我拿着自己的资料袋,走向一道白色的门。门内,人影匆匆,左右各有一条长廊,长得仿佛没有尽头。我知道,这里通向重生,也通向死亡;通向希望,也通向失望。

门无声关上了,那一瞬,我转过身,向门外所有的人摆了摆手,他们不认识我,但我知道他们会为我祝福。

此去山高水长,路途迢远,我不知道能不能回来,但我知道一定有一个人,在那道门外飘啊飘,像一道细小炊烟。

昨天夜里,你打来电话,说老房子要被拆了,你说你用手机拍下了一百张照片,作为纪念,也作为道别。高塬,峡河岸上最小的村庄,一个仅有二百来年人居记录的村子,即将从烟火的版图上消失了。从此天涯路断,我们将没有故乡也没有故居了。

命运里,对于事物,对于亲人,对于过去与将来,我们从不说再见,意识里,再见,有时预示着不见。放下电话时,我们都没有再说一句话,我们没有离别,故相见永在。至于正灰飞烟灭的三分故园,相见更是必然,不过那将是时间的另一面。

不说再见!

二〇一九年十一月一日

《〈浮士德〉发微》谷裕 选编 谷裕 等译/华夏出版社2022.1/118.00元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主要从事歌德《浮士德》研究。主要作品包括《隐匿的神学:启蒙前后的德语文学》《德语修养小说研究》等。

本书组织翻译了德国《浮士德》研究的重要代表性文献。包括《浮士德》最新注释本的出版前言,研究史概要,新近出版的学术专著的导论,就某个问题、某个场幕的深度解读。文献选择既有经典研究,也有基于新理论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

《浮士德》研究的各种结论

们也可以从整个文字世界(dargestellte Welt)出发去理解。如果对二百年间《浮士德》研究中的精髓做一个巡礼,如果暂时剔除意识形态成分,那么结果显而易见:在泛滥成灾、枝节旁生的公共讨论中,通过讲述18、19世纪之交德国和欧洲社会制度最核心领域所经历的断裂,歌德做出了多么卓越的贡献。

这部剧的出发点是主体的重新建构。它探讨了男性市民主体如何转型成为无休止的发动机,占领创造力的理论制高点,完成对大自然的实际改造。而这些都须他们自己负责。这里涵盖两性之间的新型权力分工及女性的矛盾角色,即在情感领域被拔高,而在真实生活层面受压抑。当前市民阶层的男性个体身上的效绩能力,体现在医学、物理、化学等核心科学领域,体现在具有生产力的自然科学领域、交通系统、扩张世界的贸易领域、国家经济、国家宪法和战争领域。这个新型社会制度下男性个体的统治,一直延伸到自产自销型男人的茕茕孑立,在浮士德的极度孤独中尤为明显。放眼望去,皆是对立:一边是工作,一边是享乐;一边是通过有效利用自然实现自主自治,一边则是公共领域的宏大叙事和利他主义;一边是高高在上,一边则是俯首称臣,在守成者与破坏者、新建者之间抗衡——这些都是新世界的组成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发源地。

换言之,19、20世纪被称作“浮士德式天性问题”的东西,说到底都是男性在近代社会生活中挥之不去的基本矛盾。歌德用以开启(也用来结束)剧情的第一个矛盾是,“现代”男性有征服大自然的要求,但这个要求却无法完全得到满足。第二大矛盾在于,一切行动都指向人类幸福,同时又伴随个体的毁灭。这些个体受制于巧取豪夺者,从坠入爱河的女人到归隐内心的邻家老者(第五幕中的浮士德),他们无不受到体制的压迫。这个体制自私自利,占取基本资料、工作、产品。浮士德过去的经历,成为更有意义的选择:按照希波克拉底誓言,医生的行为当以患者福祉为最高目标,然而这位医生又因对自然缺乏控制,结果走向反面。第三大主要矛盾介于追求和毁灭之间。追求的是爱情和家庭幸福,毁灭的则是爱情对象——在感官私欲、对心爱女人的占有欲、性满足之后产生的负疚感共同作用下毁灭。第四个主要矛盾在于,从事创造性工作和享受工作产品,二者从根本上无法达到平衡。

世界观则经历了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到市民资本主义的转型,这个过程被赋予广阔天地。从“天堂序曲”经由魔鬼形象直到“山涧”中彼岸世界的人,该剧讲述了基督教世界观的内在消解,让位给以近代自然科学认识论为特征的世界观;该剧参与了关于地球及其居民、植物和动物起源引发的争议,它表现了启蒙理性与情感喜好之间的冲突。冲突的导火索是,新的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私吞,财富的聚敛和囤积,以及如何采取新方法从经济上巩固国家与统治。该剧还证明了歌德的一套譬喻、影射、相对化与戏谑体系,几乎涉及所有重要的世界观潮流,从古代神话到神学,从新柏拉图到泛神论。这一切都融入了歌德自己的世界观。

戏中的世界观,以及进一步而言,歌德的世界观,分散在不同角色身上,包含了关键的价值定位:理性与尘世,机械的世界观。17世纪、18世纪初的自然科学、现代化,这些都由梅菲斯特所代表;浮士德则代表泛智学(Pansophie)、神秘的世界观。这部剧及其作者借助彼岸的边缘角色,站在形而上的一方,鞭笞经验主义。启蒙,因将宗教近乎解构成无神论,而被架空、撤销。

必须承认,改变征服自然的形式、转变社会结构、重建主体、关联彼此,皆堪称天才洞见和非凡之语。在《浮士德》中,歌德将资本主义中本质上无穷无尽的工作过程,塑造成超验的、超出经验现实的、形而上的过程。在新的生产过程中,人们必须一再超负荷工作,而无法到达哪怕一个相对终点;从这一正确分析出发,歌德得出的结论是,浮士德所践行的是一种有所为的、自我认同的、尘世的形而上学。

《岁时节俗知多少》马大勇 著/Dodolog 绘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7/99.00元

南宁市作协会员。2000年于北京鲁迅文学院作家班毕业。主要从事中国文化普及读物的写作,已出版多部关于中国节日民俗、插花、雕塑、衣冠礼仪等方面的作品。

原名刘帅,毕业于上海大学艺术系设计专业。自由插画师,网络作者。主要作品包括《Fairy COCO-Dodolog手绘水彩插画集1》《洛花簪——Dodolog手绘水彩插画集2》《日日有花开》等。

这是一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普及读物,旨在介绍中国的节令之美,其中包括四季节日的起源、来龙去脉等,注重叙述节日中蕴含的农耕文明、传统美德。年画、剪纸、赏红、龙舟、乞巧、拜月等各种美术、游艺之俗,全面揭示了中国传统节令的深厚文化内涵。

立春节的装饰、饮食

春日,有很多节日装饰,无非是围绕着迎接春天的主题出现。

古代,以青色为春天的象征。立春日,百官穿青衣戴青帻(头巾),立青色旗帜,叫作立春幡,以示迎春。

古代妇女还要在立春日戴春胜于发髻上。春胜又叫幡胜、彩胜,以彩绸或彩纸剪成燕子形或幡形。《荆楚岁时记》载:“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岁时风土记》载:“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这种风俗后来又移到花朝节中去了。但这且不管它,单说为何要剪彩为燕呢?原来,春神句芒在神话中就是一个鸟神,剪彩燕便是由祭句芒变异而来的。直到清代,《点石斋画报》还记述,民间立春有一种放鸠鸟之习俗,认为“而农事方起,此鸟飞鸣于桑间,云五谷可布种也。故曰布谷”。其实也是由此类古俗演变而来,但离《荆楚岁时记》所记的原初面貌很远了。

春季天气回暖,燕子等候鸟飞回北方,也就等于春天回归,所以远古以鸟为春神。

《荆楚岁时记》又记,当时人们在立春日贴“宜春”二字,以祈求吉祥,后来演化为春帖(不同于春联)。用长尺余、宽三四寸的红纸裁成,上书吉语与诗词。《苕溪渔隐丛话》载:欧阳修有“不惊树里禽初变,共喜钗头燕已来”,郑毅夫有“汉殿斗簪双彩燕,并和春色上钗头”,都是立春帖子诗。民间则多在立春前后,贴“牛马平安”“出门平安”等吉祥语。

立春节的节日食物也很有特点。古代要吃韭菜、萝卜等较辛辣的菜,以迎新春。

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春季正月时人们要用韭菜祭拜先祖。这大概源于汉代的“五辛盘”。据晋人周处说,元旦这天人们要吃五辛盘,盘中有五种辛辣的菜:葱、蒜、姜、韭、萝卜。后来才发展为立春日也吃生菜、迎新春。五辛盘也就称为春盘。据《摭言》说,晋代已经有春盘,放萝卜、芹菜等。唐代杜甫《立春》诗也说:“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可见当时春盘已经很普遍了。后来春盘越造越精细,成为今天蔬果雕刻艺术的起源之一。

为何迎春要吃辛辣菜呢?据说是因为辛菜有发五脏气之功效。春天人们容易产生困倦之意,这是由现代医学证实了的。吃辣菜去春困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至今广西一些地方在打春时还要吃蛋,吃酸萝卜、酸姜等酸味,也说是可去春困。立春日更流行的是吃春饼。据《四时宝镜》说,唐代立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饼,并酒以赐近臣。盘中生菜染萝卜为之装饰,置奁中。”春饼是用白面烙制成的薄饼,卷了生菜来吃。有的还卷上腊肉、腌肉、粉丝、鸡蛋等,至今仍很流行,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力。又有春卷、春茧等食物。春卷是薄面皮包菜馅,炸制而成。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就写到薄皮春卷、子母春卷。

立春日过后,民间开始准备春耕,备种,修农具,积肥……还要用好草料喂牛。

繁忙的农耕很快就开始了。

《书法创作理论研究》徐利明 等著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1.11/78.00元

文学博士,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主任。

本书为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的理论成果,旨在将古代理论现代化、外来理论中国化、经验记述理论化,也即是对大量散见于古代、近代书法理论著述及各种杂论、笔记中有关书法创作的论述进行整理与甄别,将其精义与妙理融入本成果中,汲取东西方现当代艺术理论中的先进学术思维,以加强书法创作理论的内在思辨逻辑,对古代及近现代书法家的创作经验加以整理和提升,并融入了作者自身的创作体会与理论思考的研究性著作。

觉心理学认为,审美观照通常以视觉中心为支点,各构成要素以此保持视觉意义上的力度平衡。在视觉世界中,物象的大小、轻重、色彩等会引发视觉平衡判断而影响审美心理。在实际生活中,平衡是动态的特征,如人体的运动、鸟兽的飞翔与奔驰、自然界的风吹草动、流水激浪等都是平衡的形式,因而平衡的构成具有动态性。平衡可分为物理平衡、视觉平衡等,书法艺术中影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笔墨语言构成的视觉重力和笔势造成的视觉张力。艺术创作中常见的平衡形式有对称平衡、均衡、整齐等。在书法艺术中,均衡是各种书体单字间架结构法和通篇章法安排的主要形式原理。

黄庭坚行书《山预帖》

《韩美林的动物艺术世界》韩美林艺术基金会 编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1.11/68.00元

本书包含了40个动物主题的创意艺术手工,每个主题都以艺术家韩美林的作品为灵感,并提供了多幅相关的简笔画作为造型参考。书中涉及的创作手法比较多,例如泥塑、拼贴、创意绘画等。示例的讲解步骤非常详细,适合读者上手尝试创作。

《中国少儿百科知识全书·第1辑》(全10册)焦维新 等著/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12/350.00元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返回与再入专业委员会、中国气象学会空间天气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系副主任。

本书将科学知识的传播普及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将中国视角和世界眼光结合起来,给中国孩子讲身边的科学和人文知识;内容讲述有逻辑,有层次,有意思;知识版块丰富,阐述形式多样;图文混排,配以大量实拍图和透视细节图;设置动手、实验和知识拓展环节。

猜你喜欢

信息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超市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