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性生命教育促进儿童青少年灵性发展

2022-05-10美国加州整合大学

成才 2022年9期
关键词:灵性关怀生命

■ 美国加州整合大学 李 瓒

儿童青少年的灵性生命教育的层次应高于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智慧教育。基于脑成像技术的研究证据显示,低水平的灵性与抑郁症、滥用药物、高风险行为相关,灵性强的人某些脑区发达、健康、较厚,能调节皮质醇水平,而抑郁症患者相同脑区较薄,易导致激素失调损伤大脑和身体,使孩子发育迟缓。有的孩子即使富足顺遂,也会有无意义感,易患空心病、抑郁症,这就是灵性虚弱导致幸福的积极体验少。通过探索心灵世界、挖掘灵性潜能、培养灵性意识、健全灵性人格,在享受生命和哀思生命的过程中启发灵性,便可以达到提升灵性意识、精神品格、生存质量和死亡质量的目的。

1 灵性生命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教育目标之一

灵性生命教育与灵性品德、灵性人文、灵性创造力、灵性想象力、灵性适应力统合为灵性教育,是最高境界的教育目标。灵性是人类认识和创造事物的最高层次,是高于智慧、悟性的精神状态,是创新发展的能力和精神资源,也是对潜能开发、精神追求的理想信念。灵性与任何宗教没有必然联系,宗教灵性和非宗教灵性可能互补,但不相包容。

2 灵性生命教育与姑息关怀、临终关怀结合将推动社会和谐繁荣

对生命最初的关怀就是对宇宙万物产生连接感的启蒙,善良、思想开放的人更有灵性,灵性能催生亲社会行为,带来人生的满足和社会的繁荣,愿意临终关怀有慈悲之心的人便是有灵性觉醒潜质的人。临终关怀时的死亡体验是一种特殊的人类体验,它影响健康、幸福感、信念、态度、动机、价值观、意义和灵性的转变。

2.1 灵性生命教育能最大程度触发灵性觉醒

灵性生命教育相对于积极教育、PBL深度学习更能触发灵性觉醒和心智顿悟。当遇到重大危机、死亡和灾难时,积极心理学学者会过于强调理性行为、忽视灵性本质,淡化和忽视苦难悲伤、绝望痛苦等现实的深层意义。见证死才能接触灵,生发出灵性触角,只有重视死亡教育,生命教育才能形成完整闭环,本文将死亡教育和生死观教育统称为灵性生命教育。人虽天生就有灵性,但是要想从中发展出善,就必须后天教育,否则灵性就不能实现,政治和经济要为发展灵性教育而服务。临终关怀使人从终点回顾生命历程,从穿越时空的四维视角看到生命全景,从开始、转折到结尾,死亡使人的一生与社会和大自然的关系脉络清晰,因此适度的临终关怀更能触发儿童青少年的灵性觉醒。

2.2 医教结合实现多方共赢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力杀医、学生自杀等热点事件后,人们普遍意识到开展医教结合的灵性生命教育很有必要。将医疗、学校的心理健康资源整合,根据科学原理和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多重干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使儿童青少年获得灵性发展的机会,认识生死、培养大爱之心,善待、珍惜、尊重生命。同时患者和家属获得灵性指引和超然体验,构建灵性意义,得到更好的死亡体验。

医教结合遵循了生命教育的原则,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互相渗透、幸福快乐的原则,对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了积极影响。心理学未来的发展必然是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姑息科正是走在姑息医学与心理、灵性关怀融合道路上的前沿开拓者,组织了多次关怀活动。

2.3 问卷调查接受程度高实施具有可行性

使用问卷星随机抽样调查,家庭版调查对象共354人,校园版12人。家庭版95.49%的调查对象接受灵性生命教育,97.74%认为开展相关教育很有必要,69%认为灵性生命教育可以从2~5岁开始,100%的调查对象认为生命教育缺失会造成极端恶性事件。校园版中教师和校长100%支持灵性生命教育。79.38%的调查对象愿意让孩子参加临终关怀,38.42%愿意和孩子一起参加,8.19%顺势而为,4.51%不参加。

表1 是否会让孩子参与临终关怀活动

表2 生命教育是否能减少极端恶性事件

调查对象更担心政府、医院和校方不支持。教师群体表示生命教育已经到了不得不开展的地步,特别是在治理校园霸凌、发展个人意识、避免空心病、构建人生观价值观中能发挥重要作用。认知差距不仅存在于高低学历间,还存在于不同行业和社交圈层之间,医疗、教育、心理学、律师、记者行业和高端社区接受度更高响应更积极。高学历者虽认可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对人性的怀疑程度也更高,低学历者则更信任灵性生命教育的社会功能。

2.4 音乐舞蹈能激起精神和灵魂的超然体验

灵性临终关怀通常设置为音乐、舞蹈、祈祷祝福、朗诵等文艺节目形式。在此过程中儿童青少年和临终患者之间便建立起治疗关系,没有任何歌唱家的声音能比儿童纯洁的天籁之声更加疗愈。他们可以帮助患者唤起对生命的希望、对人生的感悟、对无奈和不良情绪的释放,最大限度帮助临终患者减轻生理疼痛,实现生活质量上的改善,达到提高死亡体验和死亡质量的目的。

灵性关怀活动前需简要学习姑息关怀、临终关怀基础知识。比如关怀活动要将情绪调节在温和优美、轻松快乐的状态,避免刻意伤感和激情热烈;光线要柔和,人数要控制,拒绝激烈怪异乐曲,防止患者的心脏和血管受到损害、产生烦躁抵触情绪,音量控制在70分贝左右,禁止大声喧哗;勿劝阻别人流泪哭泣,这样会阻碍压力释放;了解生命末期的症状,坦然面对患者的疼痛、乏力、呼吸困难、厌食、呕吐、焦虑、情绪低落、抑郁、谵妄等。志愿者通常不会害怕,对患者有同理心,尽心尽力,表示活动意义非凡。绝大多数患者和家属非常感恩关怀活动,互动过程充满温馨感动。

无论他们是否有宗教信仰,都有灵性需求,即希望和意义的再次建构,被爱和接纳、得到人性关怀的需求,尊严死亡的需求。

2.5 灵性关怀活动的其他形式

志愿者将患者的人生历程制作成画报、文章、相册、PPT、视频影像等。

3 结论

灵性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权利和天生的生理机能,灵性生命教育将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灵性关怀源远流长早在1600年前的佛教生命智慧中就有所建树,承袭着中华民族最高境界的精神追求,是深埋已久的文化宝藏,灵性体验可与宗教交叉也可分离。灵性生命教育能增加灵性体验,帮助儿童青少年在面对新冠病毒、地震洪水灾害、心理精神问题等特殊境况时,构建灵性意义维持健康心理。

猜你喜欢

灵性关怀生命
让小学作文课堂充满灵性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借助电子白板构建富有灵性的数学课堂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灵性”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开拓华语文学的灵性空间——初论“灵性文学” 的诠释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