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应急救援装备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2022-05-10赵乃瑄宋依伦
赵乃瑄,许 睿,宋依伦
(1.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09;2.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0 引言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人为事故等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发展。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使得我国应急管理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探索减少突发事件损失的有效途径,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有效的应急救援需要借助先进的救援装备来实现,202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重大灾害救援装备的研发,以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应急救援装备是指应急救援人员为应对自然灾害与事故灾难在开展日常训练和应急处置全过程中所必需的仪器、设备和工具等[1]。根据其功能与用途,应急救援装备主要可以分为6 大类产品:新型应急指挥通信产品、特种交通应急保障产品、专用抢险救援装备、专用紧急医学救援产品、智能无人应急救援装备以及监测预报预警和灾害信息系统等。
江苏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应急救援装备产业起步较早,产业规模位居国内前列。本文通过研究江苏省应急救援装备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环境下其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探讨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以期助力江苏省应急救援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1 国外应急救援装备产业发展特点
1.1 美国:以火灾救援为重点领域,应急救援装备总体种类与产业规模有限
美国应急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为迅速,其中火灾领域的防灾救灾装备发展最为成熟[2],此类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在整个应急救援装备产业中占比较高,经费和平台支持力度也较大,相关装备设施的技术非常先进(如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开发局研发的火灾动力学模拟器fds),但其他领域的应急救援装备生产研发较少。此外,由于美国的应急救援装备多依附于建筑、消防等其他产业及政府采购,导致其产品种类和生产规模均有限,难以应对新冠疫情等非常大型的紧急突发事件。
1.2 日本:应急救援装备专业性强、科技含量高,但产业规模较小
由于地震、台风、火山等自然灾害频发,日本在应对灾害的过程中建立起了较为成熟的应急产业体系。其应急救援装备主要集中于与地震、火灾等相关方面,具有极高的科技性与专业性,产品线覆盖防灾、备灾应灾、救援过程中的各种应急工具、救援机器人,以及融合了IT和通信技术的应急地理信息系统等[3]。虽然日本的应急救援装备已经渗透至灾害救援的每个阶段,但由于政府对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较小,导致应急救援装备产业并未得到长足发展,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发展速度较慢,规模也较小。
1.3 德国:政府大力支持产业发展,应急救援装备侧重于工业安全与社会安全
德国的应急救援装备产业的发展依托于健全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先进的应急管理理念。政府建立了应急救援支撑体系,积极推动应急产业化,并在内政部下设专门的应急救援机构——联邦救援局(BBK)和技术救援部门(THW),负责国家应急救援管理与培训工作。德国应急救援装备产业专业化程度高,更侧重于工业安全和社会安全(如消防装备和危化品处置装备),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紧密结合,注重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安全操作系统。
2 我国应急救援装备产业发展情况
2.1 我国应急产业的发展历程
相比国外而言,我国应急产业整体起步较晚,主要经历了以下4个发展阶段。
(1)1949—2003 年:单灾种、分部门的应急管理模式。该阶段设立了16个与应急管理相关的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配合,效率较低。
(2)2004—2007 年: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该阶段国家先后颁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等政策文件,应急管理相关理论与实践开始兴起,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基本建成。
(3)2008—2013 年:深化建设应急管理体系。2013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通过,应急管理体系逐步改革,应急管理模式开始向多部门、综合性转变。
(4)2014 年至今:应急管理提升为公共安全治理,应急管理部门化、专业化、常态化、规模化的应急产业逐渐形成。2015 年工信部和发改委印发了《应急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按照领域、发展方向、细分产品和服务的三级结构,明确了应急产业四大领域下的15 个发展方向,细化到266 项细分产品和服务,分布到4 个重点领域分别为69 项、49 项、108 项和 40 项[4]。自此,我国的应急产品开始由零散状态向体系化、产业化转变,逐步形成了一个覆盖面广、产业链长的新兴产业。
2.2 我国应急救援装备产业现状
我国应急产业分布基本构成了“一轴两带”的总体空间格局:(1)以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州组成的“东部发展带”,该地区日常面临较多海洋灾害,对应急产业的需求量相对更大,加之其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应急产业建设资金充足,因此产业总体规模最大,其中以江苏省和广东省为代表,产业规模位居国内前列。(2)以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组成的“中部连接轴”,将“东部沿海地带”和“西部地震带”相连接,该区域产业定位具有较强的综合布局,很好地连接了东西两带的发展。(3)以内蒙、陕西、重庆、贵州、四川、新疆组成的“西部崛起带”,该区域省份多位于我国地震带沿线,由此形成了西部的“安全+应急”产业带。“西部地震带”受制于资金因素,目前应急产业建设仅处于初级阶段,但随着“十四五”规划出台,国家提供一系列专项资金支持,该地区或将成为未来应急产业发展空间最大的区域[5]。
从市场层面来看,应急救援装备市场的供给方主要为相关生产企业,目前我国生产应急产品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此外,现阶段我国应急产业的主导者与参与者以政府等官方机构为主,企业主要通过政府采购或投标竞标的方式参与应急产业布局,由企业主导发展的应急保障建设项目相对较少,企业的市场主导力尚待进一步提升。2020 年,我国应急产业在各项灾难领域的市场需求金额已经超过万亿元[6],庞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令人期待的产业前景,随着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等突发事件带来的公共安全应急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及各项支持政策、规定的不断出台,我国应急产业已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应急产品产能也在当前背景下持续提升。
3 江苏省应急救援装备产业现状
3.1 产业基础良好,集群效应显著
长三角区域是我国应急产业最聚集地区,产业基础良好,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较高。江苏省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在高端个体防护装备、建筑安全装备、交通安全设备、危化品安全应急装备及安全服务等领域均有着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截至2021 年,我国国家级应急产业基地共计20个[7],其中江苏省有3个,分别是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长三角(如东)安全产业园以及常州市溧阳经济开发区,另有江苏省泰州姜堰经济开发区建设的中国(泰州)智能应急产业科技园,每个产业基地均有自己的发展特色(见表1)。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是全国首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其发展特色涉及矿山安全、危化品安全及交通安全等多个领域;长三角(如东)安全产业园以个体防护装备为发展特色,主要制造先进安全材料、检测与监控设备与应急救援设备等产品;常州市溧阳经济开发区发展特色主要包括预防防护产品、救援处置产品以及柔性化应急防护材料等;中国(泰州)智能应急产业科技园以智能应急产业为发展定位,产品链涉及消防、安防、应急通信等多个领域。
表1 江苏省应急产业基地发展特色
3.2 持续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
2018 年1 月,工信部与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推进安全产业加快发展的共建合作协议》,还出台了《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苏政办发〔2018〕99号),并且连续9年举办了安全产业协同创新推进会,持续助力我国安全和应急产业的发展。2020年2月,江苏省应急管理厅发布《关于组织应急装备企业录入信息数据的通知》(苏应急电〔2020〕8 号),旨在培育多元、开放、繁荣的应急装备创新发展生态,指导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救援队伍先进应急装备的研发、配备和推广。2021年3月26日,江苏省宜兴市、浙江省长兴县、安徽省广德市三地应急局,签署《“长宜广”应急管理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在安全生产、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方面建立合作机制,打破区域壁垒,构建资源共享格局。2021年9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将“提升应急救援救灾装备保障能力”列为当前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相关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江苏应急救援装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动能。
3.3 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2021年,江苏省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危化品相关应急救援基地4 个,分别是: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南京基地、国家油气管道应急救援华东(徐州)基地、江苏沿江(江阴)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以及连云港徐圩新区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标志着危险化学品处置救援装备需求将进一步提升。
除了应急救援基地不断推进,江苏省省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网络也已初步形成,各类防汛抢险、防灾救灾物资储备库100余个,共储备10大类200多个品种的救灾物资和应急救援装备[8]。“十四五”期间,江苏省还将继续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布局,并进一步丰富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品类。由此可见,未来江苏省内消防救援、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生产安全等领域的各类应急救援装备需求巨大,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4 江苏省应急救援装备产业发展策略
当前,江苏省应急救援装备产业的产品广泛分布于建筑消防、个体防护、矿山安全等领域,产品类型多样,应用前景广泛,产业规模与技术水平均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未来,江苏省应急救援装备将以智能化、生态化、数字化为发展方向,将智能制造、大数据及工业互联网作为抓手,发展智慧安防、智能工业制造及防控设备、新型安全材料等细分领域;同时,向国外先进企业看齐,提升高端智能应急救援装备的研发生产能力,如多功能工程救援装备、生命探测装备、矿山井下关键救援装备、航空救援产品等。
具体而言,江苏省应急救援装备产业的发展策略主要包括6 个维度:优化产品结构、研发高端智能化产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拓展国内外市场、强化人才储备以及完善产业管理体系。
4.1 优化产品结构,生产多元化应急救援装备
专用产品仅用于特种紧急突发事件,而兼用产品既可作为防灾救灾必备应急物资,也可作为家庭配备的日常急救物品。在美国和日本,诸如灭火器、便携急救包等兼容性应急救援装备已发展成为家庭常备物品[9]。因此江苏省相关企业可在应急救援装备品类间寻求适当平衡,挖掘具备社会生活常态化的应急救援装备市场空间和发展契机,保持产品的研发能力和生产线的搭配能力。
同时,生产企业应注重提升应急救援装备的可操作性与利用率。部分新装备、高精尖装备仅供展示使用或领导参观,归根结底是许多人不会用、不敢用。采购新装备的人员调离原岗位后,装备培训、训练便无人管。因此企业应加强对新装备的实用性研究,让采购单位的使用者会用、好用。使用者越多,生产企业的市场就会拓展,利润也会随之增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4.2 加大高精尖技术研发投入,发展高端智能化应急救援装备
2018 年国家已提出新基建概念,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家正式提出把新基建作为产业转型、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工作。在新基建的推动下,社会形态将会发生重大变化,未来在产品的开发和技术系统的设计方面,也应注重研究新基建给未来的社会形态所带来的变化。基于此,江苏省应急救援装备产业必须不断地进行自主创新,加大在高精尖技术上的投入力度,将大数据、智能智慧与装备制造相结合,生产既能使消费者在常态化生活中高度接纳,又能应对大型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产品,推动创造更加智能化的应急救援装备产业。
4.3 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突破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
(1)引导江苏省内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各级重点实验室、企事业单位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应急救援装备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2)推动江苏产研院等研究机构与本省应急救援装备企业的协同创新,打造应急救援领域技术与装备的顶尖创新平台;(3)支持省内应急产业园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安全与应急产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现核心技术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4)鼓励企业组建应急救援装备研发创新载体,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突破领域内关键核心技术;(5)完善应急救援装备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度,促进先进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持续完善和优化省内应急物资储备网络。
4.4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目前,国内应急救援任务正朝着“全灾种、大应急”的方向发展,江苏省应急救援装备产业基础良好,产品种类丰富,在提升产品质量和科技能力的基础上,还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例如,成立国际应急救援装备产业论坛及展览会,提升江苏省应急装备产业的国际影响力;鼓励省内相关企业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国外应急救援装备领域的先进技术;鼓励企业、技术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牵头或参与建立国际应急救援装备产业创新联盟;鼓励企业参与并购、合资、参股国际先进应急救援装备企业或设立海外研发中心;针对应急救援装备产业链节点,打造江苏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
4.5 强化人才储备,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专业人才是科技创新、产业技术升级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障,当前江苏省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多以消防队伍为主,专业技术人才较为短缺[1]。因此,江苏省应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应急救援装备产业人才培育和服务体系,培育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的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和科研团队,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经营管理人才。
首先,应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自主培养,在省内高校加强应急管理类专业学历教育和相关专业建设。其次,加强应急管理优秀人才引进,在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内组建应急管理决策咨询队伍,投身于高精尖应急救援装备的整个研发生产过程,提供全链条专业理论及技术支持,引领江苏省应急装备产业可持续发展。
4.6 完善应急救援装备产业管理体系,优化市场管理机制
关于推进江苏省应急救援装备产业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主要包括5个方面:(1)健全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2)促进应急装备标准委员会建设,健全应急救援装备标准体系,促进产品和服务的推广应用[10];(3)完善产业链协作体系,构建多方合作、共建共享的产业发展格局;(4)健全投融资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投资服务体系;(5)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健全应急救援装备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除了完善产业管理体系,江苏省应急救援装备产业的蓬勃发展还需构建企业主导、政府引导的应急救援产业市场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将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政府通过有重点的规划与布局,引导应急救援装备和服务的生产,通过政策优惠和激励补偿机制,鼓励社会和法人机构进行生产,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促进应急救援装备产业的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