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恐龙时代的活化石
2022-05-10颜士州
文/颜士州
“大鲵”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生疏,要是提到它的别名—“娃娃鱼”,你应该就熟悉了吧。因为它的叫声如同婴儿的哭声,所以人们俗称它为“娃娃鱼”。目前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之一,它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约1.7亿年,曾与恐龙生活于同一时代,被认为是“活化石”。
用鳃和肺呼吸的两栖动物
大鲵个头较大,体形看起来像鱼,但它不是鱼,而是一种两栖动物。它的躯干粗壮扁平,身长约2米。体重一般在20~25千克,头大,且扁平而宽阔。大鲵的体色会随着栖息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过背部由于经常裸露的原因,颜色相对较深并有不规则的斑点,背面大多呈棕褐色,腹部色淡。大鲵四肢较短,前肢有4指,善于爬行,后肢的5趾间有蹼,便于水里游行,它的尾巴又扁又短。
大鲵的呼吸方式有些特殊,刚出生时由于没有肺,所以只能用嘴两边的鳃呼吸,如同鱼儿一样,只能在水里生活。等它们渐渐长大后,身体有了肺,就可以用肺呼吸了,这样它们就可以到陆地上生活了。虽然大鲵有腮也有肺,在水陆环境都可以生活,但它们成年后在水里活动时间较短,因为在水里时间久了它们会感觉闷得难受。所以它们大多时间会游到陆地上,这样便于呼吸新鲜空气。
别以为大鲵长大后就可以完全用肺呼吸了,其实大鲵的肺部功能并不完善,它们还要借助皮肤的辅助作用,因为它们皮肤的微血管也能吸收一定的氧气。大鲵喜爱干净的场所,往往栖息在河流、深潭、岩洞石穴中。大鲵在我国长江中上游一带地区分布较广。
昼伏夜出的夜猫子
大鲵白天喜欢藏匿在水质较清的洞穴内,它们把长长的身体匍匐在岩石空隙里,身子几乎一动不动,这样既便于休息又便于捕食和避敌,一旦遇到惊扰,它们便立即缩回身子或者向深水里游去。
夜幕降临的时候,大鲵开始出来活动了,它们离开巢穴时,四肢总是紧贴腹部,完全依靠着腹部往前游行,显得小心翼翼。别看它们看上去动作迟缓,然而在捕食的时候却异常凶猛。它们常常守候在流水口处,活泼的流水往往吸引着小鱼小虾前来嬉戏,这时候,大鲵会突然蹿上前来将小鱼小虾带水一口吞下,小鱼小虾在胃里慢慢消化,水则会从嘴里吐出来。
大鲵的胃口很大,一顿往往要吃很多,鱼虾、青蛙、螃蟹、蛇、蚯蚓等都是它们的食物,甚至躲在草丛中的飞鸟和老鼠也成了它们的口中之食。别看它们看起来呆头呆脑的,但捕捉食物时很聪明。它们知道山溪石缝中经常有石蟹出没,为了引诱石蟹出洞,大鲵将自己的尾巴悄悄地伸进洞里,尾巴会分泌出一种腥味,石蟹闻到腥味就会用螯来钳,这时,它们顺势将石蟹拉出洞口,一口将其吞进肚里。
冬眠后大量补充能量
大多数两栖动物都有冬眠的习惯,当然大鲵也不例外。正常情况下,到了秋天它们的食量开始大减,到了冬天就不吃东西了,春暖花开的季节到来时,它们才渐渐苏醒过来。大鲵的耐饥饿能力特别强,即使长时间不吃食物,它们的体重也不会下降。
由于将近半年的时间不吃不喝,大鲵体内的营养成分几乎消耗殆尽。一旦结束了休眠期,它们必须开始大量地补充能量。春日的夜里,它们几乎在不停地捕捉食物,不管是水里还是陆地上都是它们捕食的场所。只要是能吃的东西,它们统统填进肚子。
在水里捕捉食物是大鲵的拿手本领,那到了陆上它们身体笨拙怎么办?不急,它们自有办法。天上的小鸟它们一样能够捕捉到。春季气候干燥,大鲵在河边喝足了水,然后爬到小鸟栖息的树旁静静等候。它们把自己伪装成一块朽木,张开大嘴,嘴里装满了水,为了等候猎物,有时候几个小时一动不动。
从远处飞来的小鸟,飞倦了会栖息在“树上”,当小鸟忽然发现一泓“清泉”时,便迫不及待地飞落下去张嘴就喝,这时,聪明的大鲵将嘴里的水慢慢下咽,看到水快没了,小鸟干脆把头伸到大鲵的嘴里喝水,这时大鲵猛地把嘴闭上,小鸟便成了送上门的美餐。
近年来,由于长江水污染严重,而大鲵又非常依赖水环境,并且大鲵的迁徙能力是动物之中比较差的,所以,野生的大鲵已经成为濒危动物。目前大鲵已成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