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D-D、FDP 及血清hs-CRP 联合检测用于腔隙性脑梗死辅助诊断中的效果
2022-05-10耿玮
耿玮
(江苏省邳州市人民医院 检验科,江苏 邳州 221300)
0 引言
脑梗死属于临床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1]。据相关调查统计发现,在脑卒中患者中,脑梗死发病率高达80%,给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2]。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死,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长时间处于高血压水平,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从而形成小的梗死灶[3]。壳核、内囊、脑桥以及丘脑等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常见发病部位,呈现多发性状态,好发于中老年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腔隙性脑梗死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加[4]。因此,尽早诊断和治疗腔隙性脑梗死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尽早确诊疾病,制定治疗方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残疾率。鉴于此,本文将8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与8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分析,试探讨血浆D-二聚体(plasma d dimer,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以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serum hyper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联合检测对疾病的诊断价值,报告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例数172例,研究时间2020年3月-2021年1月,研究对象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研究组,n=86)与健康体检者(对照组,n=86)。研究组中男女占比为51:35,年龄50~82岁,平均(67.24±3.16)岁。对照组中男女占比为53:33,年龄51~82岁,平均(67.48±3.25)岁。从一般资料对比分析可观察到,本次研究的两组患者自身一般病例信息具备较高的相似性(P>0.05)。本次研究患者及家属知情并主动配合开展研究。
纳入标准:对86例研究组患者进行CT检查或MRI检查,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并且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中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5];患者的精神正常,医护人员可以与患者进行简单的交流;患者的各项资料比较齐全。
排除标准:患者的心、肝、肺等器官发生重大病变;患者存在免疫性疾病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存在恶性肿瘤疾病;患者的精神异常,不能配合完成检测;患者的配合度极差或近3个月内接受过重大外科手术治疗。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开展血浆D-D、FDP以及血清hs-CRP联合检测,详细方法为:①血浆D-D、与FDP的检测方法:在无菌环境下空腹抽取1.8mL静脉血,随后加入0.2mL的枸缘酸钠抗凝剂进行抗凝处理,轻轻摇晃抗凝管10次,确保抗凝剂与静脉血充分混合,注意不能用力振摇,随后采用美国实验仪器公司(Instrumentation Laboratory)生产的全自动凝血仪及配套试剂盒(型号:ACLTOP-750)检测患者血浆D-D与FDP水平;②血清hs-CRP的检测方法:在空腹的状态下为患者抽取3mL静脉血,进行离心分离后获取血清,之后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试剂盒厂家:北京百奥莱博科有限公司)检测患者血清hs-CRP水平。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的检查结果,统计单独血清指标检测与联合血清指标检测的阳性例数,计算阳性率。血浆D-D的正常值为≤0.3mg/L,FDP的正常值为≤5mg/L,血清hs-CRP的正常值为≤10mg/L。若是上述血清指标的数值超过正常范围,则视为阳性。
(2)观察研究组的预后效果,86例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有68例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有18例患者的病情没有控制。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评价分析两组血浆D-D、FDP以及血清hs-CRP水平
在血浆D-D、FDP以及血清hs-CRP水平上,对比对照组,研究组更高(P<0.05),详见表1。
表1 评价分析两组血浆D-D、FDP以及血清hs-CRP水平的差异(,mg/L)
表1 评价分析两组血浆D-D、FDP以及血清hs-CRP水平的差异(,mg/L)
2.2 对比分析两组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阳性率的差异
从表2结果能够发现,在单独血浆D-D、FDP、血清hs-CRP检测以及联合指标检测的阳性率上,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对比分析两组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阳性率的差异[n(%)]
2.3 评价研究组患者预后效果的差异
从表3结果可以发现,在血浆D-D、FDP以及血清hs-CRP水平上,病情控制组明显低于病情未控制组(P<0.05)。
表3 评价研究组患者预后效果的差异(,mg/L)
表3 评价研究组患者预后效果的差异(,mg/L)
3 讨论
脑梗死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主要是由于脑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或者血栓形成等,导致脑组织血流供应出现不足情况,从而使脑组织出现局部坏死[6]。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特殊的脑梗死类型,主要是由于高血压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致的脑部小动脉病变,好发于中老年有长期高血压疾病史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且女性的发病年龄较男性晚,但是病死率高于男性[7]。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后,容易出现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眩晕以及智力减退等症状,且随着病情的增加,容易进展为脑血管性痴呆、吞咽困难、肢体麻痹和肌肉运动障碍等,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8]。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腔隙性脑梗死患病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因此,临床上加强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临床大多数学者认为,腔隙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也有学者认为,炎性因子在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推动作用[9]。血清hs-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在全身炎性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临床衡量早期组织损伤的重要指标[10]。当机体发生腔隙性脑梗死时,机体的血清hs-CRP水平会快速升高,加重血管病变程度,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越重,其血清hs-CRP水平就越高,患者的病情就越严重,死亡的风险性越大[11]。血清hs-CRP水平的高低能够直接反映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临床常把血清hs-CRP作为衡量腔隙性脑梗死的敏感指标[12]。随着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深入研究,临床发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的血清指标(血浆D-D、FDP)会发生变化,临床可以通过检测血清指标水平来诊断疾病、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13]。血浆D-D是纤维蛋白降解后的产物,其不仅能够反映机体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的激活情况,还能够反映机体血栓形成和高凝状态,是临床鉴别诊断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实验室指标[14]。机体发生腔隙性脑梗死后,血浆D-D水平会快速升高,并且机体的病情越严重,血浆D-D水平上升越明显;当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稳定后,血浆D-D水平会慢慢下降至正常水平。FDP可以检测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功能,判断血管内的凝血状态。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时,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会附着在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导致血栓的形成,最终诱发神经功能障碍[15]。机体发生腔隙性脑梗死后,FDP水平会迅速增加;当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稳定后,FDP水平会降低,可作为临床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辅助指标。但是,血浆D-D、FDP以及血清hs-CRP单独检测的漏诊率比较高,为了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性,需要联合进行检测。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在血浆D-D、FDP以及血清hs-CRP上,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病情控制组低于病情未控制组(P<0.05),提示血浆D-D、FDP以及血清hs-CRP可作为疾病诊断和预后的评估指标。本次研究发现,在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上,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合检测对于腔隙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血浆D-D、FDP以及血清hs-CRP用于腔隙性脑梗死诊断效果显著,可作为腔隙性脑梗死的辅助诊断指标,能够充分反映患者病情,为疾病确诊以及预后提供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