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南园滨江公园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实践

2022-05-10

绿色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南园水体景观

江 皓

(上海金锐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上海 200020)

1 引言

随着水体生态修复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如何更加高效地开展水体保护和修复工作,成为许多地区重点关注的内容。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上海南园滨江公园经常会出现不合理用水和水污染问题,若不能及时对其进行处理,将造成水生态不断退化,从而影响到整个公园景观和周边环境质量[14]。

2 上海南园滨江公园水体的基本情况

滨江南园公园湖位于龙华东路800号,水域面积为2669.26 m2,水体深度为70~120 cm,湖泊呈现不规则形,西北角上游连通原有小型水池,有连绵景观微型水榭瀑布;中央湖面为景观大喷泉;南北由跨水廊桥相连,南部为人工溪流,尽头为景观水幕墙。目前湖岸仍有富余高度,具备良好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水体透明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平均透明度水平为60~80 cm,水色呈现翠绿色,表明水体浮游藻类生物量较高,夏季存在水体藻类爆发风险。有相关数据表明南园公园水体2019 年水质水平处于Ⅲ~劣Ⅴ类,2020 年水质水平处于Ⅲ~Ⅳ类,两年间 7~8 月份水质较差[1]。

3 公园水体存在的问题

3.1 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目前公园水体水质为中-富营养化状态;局部存在蓝绿藻复发,水体整体呈现翠绿色,透明度差。南园公园水体环境中存在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的问题,此问题主要是指水体环境中磷元素、氮元素等营养物含量过高,导致水体内藻类生长速度过快,造成水体环境生态系统失衡,从而带来严重的水质污染问题。2019 年资料显示,总磷年平均浓度 0.028 mg/L,处于中营养化状态;总氮年平均浓度 0.665 mg/L,处于中-富营养化状态。综合营养处于轻度富营养。2020年资料显示,总磷年平均浓度0.017 mg/L,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总氮年平均浓度0.729 mg/L,处于中-富营养化状态。综合营养处于轻度富营养[2]。

3.2 水体自净能力不足

水体的自净能力是指水体对于进入到水体中污染物,展开复杂多样化处理,从而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或者让污染物消失的性能。而目前公园水体净化能力存在严重不足,导致此类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如下:

(1)公园总体水储备量较低,周围雨水携带的有机物进入到水体后,水体无法对其进行净化处理,而且也没有配备相应的自净系统,从而造成水体污染严重化的情况。

(2)水体中污染物较多,在公园开放期间会有许多游客投放面包、鱼食等,投放量过多造成水底堆积问题,从而影响到水体工作状态的稳定性。

(3)公园湖底容易积泥,加上现有锦鲤、黑鱼、鲫鱼等鱼类及龟类的排泄物在水体内堆积,无净水系统从而导致水体通透性能变差。

3.3 水体清理方法落后

公园水体边角区域,尤其水动力缓流区,存在漂浮絮状垃圾,水体景观性差。在对水面垃圾进行清理时,会使用到较为原始的清理方法,如人工打捞漂浮的垃圾等,更多情况下,这些杂物会沉到水底,在微生物分解下转化为有机物,进一步加剧了水体污染。

4 水体治理的目标

4.1 提升水质、清除富养化

在对公园目前运行情况进行治理时,需要确保水体能够重新恢复自我调节能力,积极提升水质、清除富养化,从而使系统能够进入到良性循环状态。在具体的作业活动中,需要在修复时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身的修复功能,深入了解导致水生生态系统出现破坏或者退化的关键内容,围绕此情况来制定相应的保护修复措施,确保公园水体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可以重新恢复,并且进入到良性循环状态。

4.2 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公园内水体的主要功能是做到污染物自净,提供景观观赏,针对现阶段存在的运行问题,在实际处理中,首要工作目标便是顺利恢复水体环境的自净能力,并且园区水体生态系统也需要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这样在系统重新恢复到以往状态时,如果面临外界因素干扰,可以利用丰富的生物链来快速适应改变,从而形成良性运行环境的生态系统,提升系统的功能性和可靠性。另外,在自净能力的恢复处理中,也需要加强其他要素的融入工作,如植物、水体、动物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匹配的动植物,从而使水体的自净能力可以得到有序提升,满足相应的使用要求。更能提供优良的景观价值,进一步美化和净化城市[3]。

4.3 提升水体景观、优化公园自然环境

公园水体生态修复必须确定合理、适度、现实可行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目标,同时也要满足优化公园自然的环境。水体生态修复的最终目的,是对公园水体的自然环境进行改善,从而确保生态环境可以和自然保持和谐的发展关系,也是提高生活品质和城市品位的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15]。

5 南园公园水体生态修复实践

5.1 公园水体修复前期准备

首先,通过放水降低公园水体水位。水位降低后,清理湖底碎石、沉积的残枝落叶、生态沟垃圾、其他杂物等。其次,安排人员利用80目渔网对水体中的鱼进行捕捞,运输转移到指定地方。最后,对沿岸花槽投放底质改良剂,改善底泥;为后期投放水生动、植物做好准备工作。

5.2 植物修复

5.2.1 净水型沉水植物种植

沉水植物种植范围为主湖区,此次修复湖区目标水位保持在80~100 m左右,种植面积为2000 m2,品种为矮生耐寒苦草(Vallisnerianatans(Lour.) Hara)。在对其进行种植时,需要根据水体的具体深度来进行合理布设。由于公园湖底为硬底,下方有隧道,本次采用生态毯(单片生态毯尺寸:50 cm×100 cm)铺设方式种植。从主湖一侧定向铺设生态毯,铺设避开潜水泵吸水口2 m范围,每张生态毯间隔不超过5 cm。整体铺设完毕后,在边缘缺省位置按需裁剪填补,调整铺设边缘,使其连贯,优化铺设效果。待生态毯铺设完毕后,种植苦草。为确保枯草鲜活度分3次进场,种植密度为200株/m2[4]。

5.2.2 景观型挺水浮叶植物种植

景观型挺水、浮叶植物种植位置分为挺水植物靠沿岸,浮叶植物点种于湖中心,共计115 m2,品种为睡莲(Nymphaeatetragona)、再立花(学名:ThaliadealbataFraser)、千屈菜(LythrumsalicariaL.)。在此次设计中,睡莲种植采用缸栽形式,其余种植在原有的种植平台,同时也会在雨水净化槽位置种植一些挺水植物,既能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又能提升景观艺术性。另外,对于湖区中的不规则区域,如拐角、廊道等位置,也会种植一些浮叶植物,以提高造景结果的有效性。在种植中需要注意的是在部分植物下方布置根控器,防止植物蔓延[5](表1)。

表1 挺水浮叶植物选用

5.3 生、化修复

5.3.1 噬藻型水生动物投放

原公园水体内养殖了一定数量的景观锦鲤,水生动物数量及种类非常单一。在此次修复中,为了提高公园水体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噬藻型水生动物投放工作。水生植物种植完毕后,沉水植物生长逐步茂盛,开始投放一定数量的鲢鳙鱼和底栖动物(螺[6]、蚌、虾类),将食物链进行延长,提高水体环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且对水体中的浮游藻类有效滤食,在抑制水中藻类爆发的同时,也可以防止蚊虫的大量繁衍,使水体生态逐渐恢复到稳定状态。同时要做好观察水生动植物成活情况,适时进行水生植物补种及水生动物的优化放养[7](表2)。

表2 底栖动物特性、作用

5.3.2 发散式缓释强化脱氮除磷模块

发散式缓释强化脱氮除磷模块建设[9],作用是将水域环境内的氮元素和磷元素长期控制在较小范围,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藻类爆发,加快水体环境的生态修复速度;其技术优势在于模块材料为非溶性材料,用量少、持久性强、无需频繁更换,底泥覆盖不影响材料的有效性。在此次修复中,共计布设6套设备,每套设备中也会布设2~3组小型发散装置,从而更好地控制水体中的氮元素和磷元素浓度,并将其布设在水流缓冲区域、浮游生物密集区域等[10]。

5.4 物理修复

5.4.1 水体生态拦截沟工程

公园内原有两套水泵活水系统,这也为湖区生态拦截[11]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生态拦截沟底部铺设10 cm生态填料,填料采用“硫铁矿+沸石+麦饭石比例为1∶1∶1,填料数量为12.5 m3。

在此生态拦截沟的布设工作中,结合两套水泵活水系统,搭建在湖泊西北部的活水系统回流主湖区分叉处,在具体的布设中,在该区域设置相应的过滤净化系统,提高出水水质,从而确保活水系统的可靠性。并在湖区东南角雨水净化槽的对应位置,布设生态拦截沟,其作用是对进水水质进行合理控制,减少进入水体环境的悬浮物、氮元素、磷元素总量,减少后续进入到水域中营养物总量,营造良好的生态恢复环境,可以进一步降低藻类的爆发风险,加快生态系统的搭建速度。

6 结论与讨论

本次南园公园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中,具有占地小、效果佳、运行简便等优点。尤其是水体污染控制和生态维护等,通过水生植物种植、水生动物投放以及提升水体净化系统,与周围景观有机融合,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12]。

结合上海南园滨江公园水体的修复过程,总结出公园水体环境质量改善是一个长期过程,水体质量已影响到城市景观;目前水体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仍处于发展阶段,水体治理技术和维护管理的相关规范、条例有待完善。基于此,在后续发展中,也需要加强各治理阶段反馈信息整理,及时做出水体治理内容的优化,以加快水体环境的治理进度,切实保护公园景观水体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维护城市公园水体健康、实现公园水体功能永续利用,以更好地发挥城市公园的城市居民休闲游憩功能(图1)。

图1 修复后效果

7 公园水体生态治理建议及未来展望

7.1 注重科学规划、拓展创新

水面自动收集系统的布设,建议可以在合适位置布设太阳能水面漂浮物自动收集装置,其作用是对表面的垃圾进行自动采集,从而确保水体的洁净度。例如,在夏季降雨量比较充沛的时间段,可以将其布置在死角位置,冬季则将其布置在迎风向的位置,从而确保漂浮物可以集中采集,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的采集能力。依照我国的生态文明理念,低能耗、低消耗、可持续利用必将成为水生态发展的主流趋势。

7.2 完善规范、推进生态治理

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有关水体生态保护的相应规范完善度也会不断提高,规范的约束性和指导性也将提高,这样也为水体生态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会借鉴其他实例,从中吸取相应的开发经验,并以此为基础来完成创新工作,使其可以更加贴合目标区域,从而更好地推动治理工作。另外,随着公园水体生态修复的经验积累量不断增多,在拟定治理策略时也会更加契合实际情况,梳理突出问题、合理分解修复目标、区分轻重缓急、分步实施,从而提高最终的治理效果[13]。

猜你喜欢

南园水体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与农村污水处理程度探讨
唐诗赏读——南园之一
唐诗赏读——南园之三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本市达到黑臭水体治理目标
南园词话三十七则(接上期)
南园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