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2022-05-10邢昊

科学家 2022年4期
关键词:栽培管理防治措施农作物

邢昊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农作物种植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其对于农作物栽培、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地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农业种植业对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引入现代化技术、更新现代化设备,推进新型科技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从而实现农作物科学种植与病虫害综合防控的现代化升级。

关键词: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措施

1农作物科学种植与病虫害综合防控的内涵

农作物的科学种植是指根据本地区的地理特征、气候条件,结合本地区的市场需求以及农业经济发展规划进行农作物栽培种类、种植面积的科学合理布局,并借助智能温室技术、物联网技术、现代化机械设施以及生物基因技术等现代化技术与设备,对农作物进行精细化的栽培与管理,创造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环境,从而实现农作物的丰产丰收。

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技术,是指通过对农田生态系统内的病原微生物和靶标害虫的种类进行详细的调查与分析,结合农作物各生长阶段的基本特性以及生态系统的气候特征,进一步分析病虫害下一步的发生、发展,从而制订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方案,并科学合理地利用生物农药技术、生物天敌技术、高端施药设备等技术进行病虫害精准化防控。

由上述定义可知,农作物的科学种植与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农作物的栽培、管理有机结合,创造有利于农作物健康生长的基本条件。

2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

2.1轮作

要想保证农作物栽培质量,相关人员需提前处理播种土壤,应确保土壤平整度良好,为后续灌溉等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在结束栽培工作后,相关人员需结合实际地形与气候环境,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开展灌溉工作,以此提高农作物质量,保障农作物出苗率。

2.2播种技术

在播种阶段,要做到掌握正确的播种时机并做好种植密度的管理工作。在播种时机的选择方面,要根据作物的具体情况和具体的环境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播种时间。例如,早稻与晚稻的种植时间要求各有不同,一般来说需要按照既定的时间进行播种,但如果该年的气温出现不正常现象,就要充分考虑温度对水稻种植的影响,应及时更改水稻种植时间。

在播种密度管理时,要结合品种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播种方式控制植株密度。例如,玉米作物就具有单行播种、双行播种等不同的播种方式,如果采用双行播种方式,就要适当缩短植株之间的距离,保证科学分布玉米植株。要做好播种阶段的栽种技术应用,保证栽种质量,在播种阶段保证高产栽培技术的科学性。

2.3科学灌溉与施肥

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离不开对水资源和营养成分的需求。因此,应依据农作物在各生长周期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的浇水与施肥操作。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节点,比如玉米的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番茄的花期、果实膨大期,要注意及时补充水资源以及各类营养物质。

在施肥过程中,应注意施用富含氮、磷、钾元素的控释肥或缓释肥,从而保证营养物质的持续性供给;注意补充Zn、Mg、Ca、Cu、Fe等微量元素,确保农作物生长的全营养供给;引入现代化设备,传统的农作物灌溉技术以大水漫灌为主,存在水资源和肥料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土壤土质破坏严重等问题。

因此,依据农田生态系统的地理特性,结合农作物的栽培密度,合理引入水肥一体机、微喷、滴管等现代化设备,对农作物进行精准灌溉与施肥,从而提升灌溉效率,缓解农业用水、用肥紧张的问题,降低过量肥料对环境和土壤的污染。

2.4贮藏

在收获后,若贮藏方式不当,也会导致农作物出现各种问题,甚至患上病虫害。例如,当收获甘薯后,若农户未采取正确方法进行储存,则极易导致甘薯患上黑斑病,进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对此,农户需高度重视农作物的贮藏问题,合理选择贮藏环境,以此减少不良问题的发生概率。

3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3.1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技术是应用比较成功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投入低、持续控害等优势。其基本理论为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创造利于农作物生长而遏制有害生物扩散的基础环境,具体包括以下措施。对于被病原微生物或靶标害虫侵染的农作物叶片、花穗、果实应及时采摘和集中销毁,从而有效降低有害生物的传染源;部分病虫害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节点为害较为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农作物提前或延后播种以及提前收获等措施,规避病虫害的为害高峰期与农作物特殊生长时期,从而降低其为害概率;大部分病原微生物和靶标害虫适合在隐蔽、高湿的环境中发展和传播,且容易侵染长势较弱的植株,因此可以通过合理规划栽培密度、定期对农作物进行枝叶修剪及疏花、疏果等操作,从而增强农田生态系统内空气的流通性、降低空气湿度、增强光照强度、提高农作物抵御病虫害侵染的能力。

3.2化学防治

结合实践得知,科学的化学防治法极为有效,且成本较低,具有良好效果。同时,化学防治法符合大面积的防治要求,可以显著提高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有效性。但在绿色生态理念的影响下,采用化学防治法时需注意环境污染问题,应最大程度选择污染性小、毒性低的化学防治药剂。此外,农户可结合实际情况,尽量选择可替代化学制剂的产品,以此满足病虫害防治需求,从根本上保障农作物安全。

3.3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主要借助相关设施对靶标害虫进行捕获,从而降低其危害。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技术。一是灯光诱捕技术。主要是利用美国白蛾、斜纹夜蛾、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的成虫的趋光性,在固定的地点设置太阳能黑光灯对其进行捕获,在黑光灯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选择特定光波,从而有效提高其对于天敌和有益生物的保护性。二是糖醋液技术。主要是将红糖、米醋、白酒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复配后,利用桃小食心虫、甜菜夜蛾、烟青虫等靶标害虫成虫趋味的特性对其捕获。三是黄蓝板技术。利用部分靶标害虫趋色的特性进行捕获,其中黄板主要针对蚜虫、烟粉虱,蓝板主要针对蓟马,在黄蓝板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其悬挂高度一般为黄蓝板的底部高于农作物生长点0~20cm较为合适,并依据农作物的生长定期调整高度适宜。

结论

农业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贯穿作物从选种到病虫害防治的各个环节,在不同环节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方法。相关农业技术的推广也需要技术、资金、产业等方面的支持。总的来说,两项工作都具有多元性要求,因此必须要充分采用多种手段,提升农业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水平和农业技术的推广水平,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全面发展,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黄泽天.农作物科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浅析[J].农村实用技术,2019(7):42.

[2]王传丽.农作物科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浅析[J].农业与技术,2019(12):98.

[3]孙权实.桐城市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成效与发展思考[J].农业机械,2016(1):95-97.

[4]时玉强.浅析农作物种植、病虫害的防治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5):121.

[5]姚沁伶.淺析植物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子科技,2017,35(3):98.

猜你喜欢

栽培管理防治措施农作物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盆栽红掌的温室栽培管理技术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如何做好林业产业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