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园村:绽放在城市的边缘
2022-05-10杨晓彤
杨晓彤
屋前农家小院诗情画意,屋后原野美景自然生动……春日午后、阳光明媚,记者走进了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植物园村。
三角檐、白粉墙、小青瓦……一幢幢古色古香的农居,家家户户院外栽满果树;38幅800平方米的主题墙绘,有时尚动漫,也有国潮新风,不仅扮靓了这座移民村,还将这里变成网红打卡地;原本闲置的彩钢房披上独特绚丽的主题彩绘,摇身变为农产品展示厅……在初春灿阳沐浴下,美丽乡村画卷令人赏心悦目。
近年来,金凤区良田镇植物园村深入实施自治区“四大提升行动”,以打造民俗一条街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农旅产业品质,拓宽移民致富增收渠道。
金凤区良田镇植物园村民俗一条街的沿街商铺规划齐整:菜店、超市、油香铺是棕色底金色大字的招牌,凉皮、麻辣烫、水盆羊肉等特色小吃店大门装修一致,富兴农家乐、祥鸿农家菜馆的旗子在风中招展。
“环境美了,村里名气就大了,从市区慕名而来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每逢周末,顾客多得忙不过来,生意越做越红火。”从固原市西吉县移民搬迁过来的马小宁,在植物园村经营椒麻鸡店已经5年了,近两年的变化让他印象深刻。通过此次村上打造的“特色网红美食街区”工程,马小宁的椒麻鸡也成了当地的一道“招牌美食”。
“在老家我干过餐饮,移民到这儿快30年了,这两年又重操旧业!”村民吴明全一边欣赏着门口刚刚立起的大红门面,一边向记者讲述着他的餐饮创业经历。
他笑着说:“我要把家里收拾得利利索索的,还要把我们西海固的荞麦饸饹、蒸鸡、搅团、生汆面,都带过来,让游客都来尝尝我的手艺。”吴明全家的大红门面和门前凉亭都是镇政府出资搭建的,就连墙上的彩绘也是镇政府找的专业公司设计绘制的。
植物园村党支部书记李君告诉记者:“民俗一条街将整合28家农家乐,除将沿街商铺改造成特色店铺,我们还动员村民们自愿加入乡村民宿的开发阵营中来,计划打造至少10家高标准农家乐。”集中了农家乐、特色店铺、乡村民宿的民俗一条街将于4月底运营,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农旅休闲服务。
在乡村产业方面,植物园村更是向“农旅融合”的道路大步迈进。
“我属于返乡创业人员,以前是搞绿化的,2021年我回到村里,正好踏上‘农旅融合’的路子,承包了4个棚,1个棚承包费1.2万元,1个棚年收入能达10萬元。”捧着刚摘下来的草莓,植物园村村民秦广勇笑着告诉记者,通过大棚种植,他增收致富的心气儿更足了,每天都绞尽脑汁想着种些新品种、赚些采摘钱。
秦广勇的脑子活泛,他从外地取经,在温棚里用上了立体栽培架。“我们用的都是无土栽培,传统的草莓种植过几年就得换品种,使用无土栽培就没有这样的烦恼了,1个架子上可以种180株草莓,1棚27个架子能种4860株草莓。我还用了滴灌系统,这样的温棚节水又降尘,采摘环境好了,谁都愿意来。”秦广勇介绍起自己的经验。
秦广勇还把草莓温棚的外墙刷新一番,立起了木栅栏,在温棚内铺了地布、摆了茶台,又买来漂亮的石材,打算铺在温棚前的巷道上,“铺上石材后,过往的游客腿脚上就不沾泥了,我还打算找人给温棚外墙再画个彩绘呢。”
村里有人种草莓,有人种樱桃,还有人种水果西红柿和小吊瓜,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选择种植更能吸引游客采摘的作物,经济收益大大好过传统作物。
据李君介绍,植物园村现在共有185个设施温棚,有4个大棚已经实现了智慧化管理。记者顺着李君手指的方向望去,一台“智慧气象站”悬挂在大棚里,这是“智慧温棚”的“大管家”,可以实时抓取温棚里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PH值、二氧化碳等数据,再将数据传送到系统平台,村民可以通过手机远程查询温棚内的实时数据,通过精准操控为果蔬营造最佳生长环境,从而达到高效农业的目的。
“智慧温棚”只是植物园村提升内涵的一个缩影。瞄准“农旅融合”的目标,村子将通过更加智慧化的休闲采摘、农旅观光体验,为游客们提供深度服务。“以后走进‘草莓小镇’,游客登录一个小程序就能精准获取到各种特色果蔬的采摘路线,还能随时查询吃住行游购娱等一揽子农旅服务信息。”李君告诉记者,随着村子智慧农旅服务体验升级,全镇的农旅资源都将集中在一个平台上,届时游客们就可以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元的农旅服务。
今年,金凤区还计划在植物园村改造趣味宠物乐园、游乐场等,并新建农服中心,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全力推进设施农业转型升级。
随着乡村旅游、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商品购物、文化展演等配套服务逐渐完善,这里将成为银川夜游经济特色村、银川人周末近郊休闲地。
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农业产业为支撑、以美丽乡村为依托,植物园村全面探索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美丽“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