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取记叙的角度
2022-05-10王淦生
王淦生
有这样一则经典的故事:宋代画院一次招募画家,出的考题是“深山藏古寺”。多数画家都是在卷面上借用山坡、峰峦、树林、云雾等物来遮掩古寺,仅露出古寺的一角来吻合考题。唯独一位画家没画寺庙,只画了一位老僧在深山泉边汲水,最终这位画家力拔头筹。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选择了一个巧妙的角度来体现题目要表达的意思,令人叹为观止。
苏轼望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记叙文的角度选择也一样,从不同角度切入,你就能绘出不同的风景。切入角度巧妙,就更易于将自己的感悟转化为新鲜可感的文字,更利于挖掘题材内涵,抒发情感,凸显主题,给读者留下更深更好的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鼓励记叙角度巧妙,但是巧要有基础,要有度,不可矫揉造作,不可故弄玄虚。任何一味玩弄技巧、故弄玄虚的文章都会令人生厌,难以得到读者认可。
作文记叙角度的选取,要注意“新”。“新”是指有自己的特点,不与别人雷同。学生平时的作文,较多的是写亲身经历的事情,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经历的,往往是一些平常事,接触的往往是一些平常人。假如写文章没有独到的视角,没有全新的思考,那么写出来的作文往往会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对这些平常的人、平常的事,写作时如果能变换一下叙事角度,情节安排上多作一些变通,记叙顺序上作一些精巧设计,就可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人发现,就会收到“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写作效果。
我们还要多留心生活中不引人注意、但实际上又颇含意蕴的材料,抓住那些富有新意和质感的细节,来展示人物的特点,揭示事物的本质。有一篇中学生习作《拨慢时光》,主题是表现“慢生活”的,这类主题的作文在很多同学笔下都有几分矫情——因为让这些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用来背书写作业的中学生来写阳台品茗、窗前听雨、水边望月总显得有些做作。而这位同学借一次手腕骨折需要父母料理生活,且不能骑车上学的“被动”的慢生活中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平日匆忙中难以感受到的一切,有新意,更有真意。
初三下学期的一个细雨蒙蒙的夜晚,出于对一只莽撞的猫的礼让,放学骑车回家的我摔折了左手手腕。于是,在绷带的牵绊下,伴随我的时光一下子变得慢了下来。
虽然只是左臂吊上了绷带,但走路时的平衡总是难以把握好。写字的姿势也变得笨拙,早晨穿衣服的工作又回到了妈妈的手中——像是时光齿轮倒转,我又回到了以前牙牙学语的日子。一切简单的动作与过程都变得很慢,慢得有条不紊,慢得平心静气,平静之中一切事情都显得那么纹理清晰。
我闲了下来,父母却加倍地忙了——早晨为我穿衣刷牙洗脸做饭,之后送我上学,路上再三叮嘱我平时少动、记得吃药。中午我还没有到家,他们已经一遍一遍揭开锅盖,看看大骨头汤熬到了几成。他们忙里忙外,我却只能坐在桌前观望,等着他们擦干汗,端出一盘盘喷香可口的菜肴。初中以来,我和父母相处时间有限,少有机会像这样细细端详他们脸上的皱纹和眼眸里流淌的爱。
晚自习结束之后,不再像往常一样骑车回家,独行的时间变得特别充足。一个人等着红灯,一个人穿越街道,一个人看着身边的车队来了又走……思维被放得很空。仰起头,星空正好。北极星缀在天空,那是不属于闹市的风景。脚下的路有路灯照着,让我可以踏实地走;头顶的星星也未在灯光中隐去光华,依旧闪烁着显示它们的存在——真是幸福得恰到好处。
在慢行中,我开始思考我的中考,思考着我人生中的第一场战役,想象着这一场必将到来的盛宴。中考,就像是一位素未谋面的神交者,在静静地等着我去赴一场神秘的约会。我不知道她长相如何,见面时又该如何交流,是否只要一个眼神便可心照不宣……我第一次认真而且平静地想象着这位朋友,想象着我们见面的情景,想象着该为她准备些什么见面礼,好让她不对我失望……
你看,文中的内容让人感到非常新鲜,同时又十分真切。要想写出富有新意且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就需要注意多观察生活,多感悟生活,如此我们的大脑就会成为一座写作素材的富矿,我们也就不会为自己描写不细、构思不巧、内容不新而烦恼了。
心中有沟壑,自然就能勾画出巍峨高山;心中有江河,自然就能描绘出滚滚波涛。要想写好记叙文,就需要我們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感悟、多积累;同时还要多阅读、多汲取、多训练,如此我们一定能写出构思新巧、描写细腻、内容新鲜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