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湘高速公路复线工程(巴南至彭水段)建设标准研究
2022-05-09周生强田锦标
周生强,田锦标
(中铁长江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 400000)
渝湘高速公路重庆段归属国家高速公路网包头—茂名高速公路G65,是国家高速公路网“7918”规划的第7纵线,也是我市规划的“三环十二射七联线”主骨架高速公路网中重要的射线之一,设计速度为80 km/h,路基宽度24.5 m。 G65渝湘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将渝东南片区的重镇南川纳入重庆“1 h经济圈”,是重庆通往东南沿海的主要通道。
1 G65渝湘高速现状
渝湘高速(巴南至彭水段)全线贯通后的交通量年均增长10%以上,2014年—2017年重要断面日均交通量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渝湘高速2014年—2017年重要断面日均交通量情况
根据2018年1月交通量统计,G65渝湘高速公路巴南至南川段交通量约38 000 pcu/d~45 000 pcu/d,已超过设计服务水平。2018年7月暑期交通量主城至南川段平均交通量为47 791 pcu/d、南川至武隆段交通量为33 014 pcu/d、武隆至彭水段交通量为23 338 pcu/d,渝湘高速公路交通压力日益增长,夏季避暑出行高峰,处于常态拥堵状态,特别是巴南至南川段已不堪重负,急需在现行研究及设计规范要求下寻找新的高速公路通道[1-16]。
2 交通运输需求分析
本项目首先考虑铁路方式运输分担之后的剩余公路交通量,由于经贵州至湖南长沙路线的概率极低,因此直接影响区范围不含贵州,具体为:重庆主城区、南川区、武隆区、彭水县、黔江区、酉阳县、秀山县、长寿区、涪陵区、丰都县、石柱县的公路交通量。
高速公路的设计年限交通量按20年预测,则本项目预测基年取2018年,主城至武隆段按2024年建成,武隆至彭水段按2026年建成考虑,本次预测综合考虑确定预测年限为2024年—2045年,未来特征年为2024年、2026年、2030年、2035年、2040年、2045年。未来30年交通量预测结果如表2所示,是否拟建该项目对渝湘高速的影响预测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1可知,若渝湘高速不实行扩能改造,至2024年将处于过饱和状态,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该项目的扩能改造势在必行。
3 建设条件
3.1 地形地貌
项目沿线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边缘与川东褶皱山地交界处,地形受构造控制,起伏较大,背斜呈条状中低山,向斜呈宽缓低山丘陵谷地,构造线与山脊一致,呈北东向展布。地势总体西低东高,沿线最低处高程180 m,最高处高程1 544 m。沿线地貌主要可分为河谷地貌、构造侵蚀丘陵低山地貌、侵蚀溶蚀中低山地貌及溶蚀构造中低山地貌。
表2 交通量预测结果
表3 拟建项目对原渝湘高速交通量预测结果 pcu/d
河谷地貌内4条主要河流支流水系极其发育,沟谷纵横、流域广。由于长期处于间歇性的上升,河流强烈侵蚀下切形成纵坡下降较大的深切河谷。在泥(页)岩、砂岩与泥(页)岩互层,泥质灰岩与泥岩互层的地区河段多呈宽谷段;在碳酸盐岩层、坚硬砂岩地区的河段多呈深“V”形峡谷。
3.2 区域地震、地质构造与工程地质
沿线附近主要地质构造为遵义基底断裂带及齐耀山基底断裂带,附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其余大部分路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则≤0.05g,地震基本烈度VI度。
项目沿线出露的地层岩性为:第四系、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奥陶系、寒武系。侏罗系地层岩性以砂岩、泥岩及页岩为主,为线路区的主要地层;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地层岩性以灰岩为主,夹白云质灰岩和角砾岩,为线路区的次要地层。
4 功能定位与技术标准
4.1 功能定位
渝湘高速公路扩能是重庆主城新增的一条射线高速公路,预测交通量大,交通通行能力要求高。
4.2 设计速度的初步拟定
作为重庆主城的射线高速公路,其设计速度不宜低于100 km/h,若地形条件好,桥隧比例低,可考虑采用120 km/h的设计速度。
1) 120 km/h标准适应性分析
从功能定位上分析,起点至南两高速公路河图段直接与主城相连,交通量大,通行能力需求高,若按照120 km/h标准设计更合理,但由于该路段地形为Ⅲ类地形,地形相对高差大,桥隧比为59%,隧道比为22.9%,互通、服务区设施共8处;多处隧道与互通净距不能满足规范要求,且受设计速度视距限制,隧道段平面半径需在2 000 m以上,而本项目受地形条件及互通设置条件的限制,部分隧道难以满足平面半径要求,如起点—河图段(FK2+650~FK50+647)尚且如此,而河图—水江—彭水段则根本无法满足要求。
2) 100 km/h标准适应性分析
由于地形条件恶劣,桥隧比高,互通、服务区设置严重受限,根据上述120 km/h标准适应性分析,本项目不适合按照120 km/h标准设计,需按照100 km/h标准分段进行分析。
起点—南两路河图段(FK2+650~FK50+647)基本能满足《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JTG/T D21—2014)[3]中的要求,因此该段基本适宜按照100 km/h标准进行设计。
南两路河图—三环水江段为Ⅲ类地形,地形恶劣,地形相对高差大,桥隧比例为81.44%,隧道比例为58.2%,互通2处,服务区1处,从地形及桥隧比例上不宜采用100 km/h设计标准。但分析鸣玉互通及水江服务区设置条件,由于二者与前后隧道之间的净距基本能满足100 km/h标准的要求,且该路段位于重庆三环高速公路以内,交通量较大,因此该路段基本适宜采用100 km/h标准进行设计。
三环水江—彭水段为Ⅲ类地形,地形恶劣,地形横坡陡,地形相对高差大,桥隧比例为85.36%,隧道比例为69.9%,互通5处,服务区1处,从地形及隧道比例上不适宜采用100 km/h标准,全段特长隧道多,特大桥梁有8座,互通及服务区设置极为困难,对5处互通及1处服务区设置条件进行分析,无一处能满足100 km/h标准的基本要求,仅能满足80 km/h标准中的最小值。因此该路段不适宜采用100 km/h标准进行设计。
综上所述,起点—水江段采用100 km/h的速度设计标准,水江—彭水段地形条件恶劣,宜采用80 km/h的设计标准。
3) 车道数的拟定
在预测交通量条件下,拟建车道数与工程造价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通过预测交通量计算出的车道数与经济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起点—南川河图枢纽互通段,8车道的优点为:1) 通行能力强,服务水平高;2) 具有较强的前瞻性。缺点为:1) 造价高(165.18亿元)、工程规模大、招商难度大;2) 存在7座单洞4车道大断面隧道,地质条件较差,施工风险较大,造价控制较难。由于主城至水江段未来存在新增通道的条件,若高峰时段出现拥堵情况,附近还有老渝湘高速、南两高速、沿江高速等3条高速公路通过交通管制进行分流,因此从降低造价、便于招商方面考虑,推荐采用6车道方案。
南川河图枢纽互通—南川水江枢纽互通段:该段的车道计算值、服务水平处于适中水平,其调整空间较小,推荐采用6车道方案。
南川水江枢纽互通—武隆中咀枢纽互通段经综合比较,采用6车道的优点为:1) 通行能力强,服务水平高;2) 具有较强的前瞻性。缺点为:1) 造价高(157.39亿元)、工程规模大、招商难度大;2) 受地形限制,白马山互通设置困难,水江枢纽互通、武隆南互通设置难度更大。但水江至武隆走廊通道资源稀缺,高铁、高速均位于同一走廊,未来加宽或新建高速均困难,推荐采用6车道比较合适。
表4 拟定车道数论证
武隆中咀枢纽互通—彭水靛水枢纽互通段:该段的车道计算值、服务水平处于适中水平,推荐采用4车道方案。
综上,结合本项目功能定位、交通量及交通特征、地形地质条件、桥隧比例、互通服务区设置条件、工程造价等因素,提出了起点—南川河图段、南川河图—南川水江段均采用设计速度100 km/h、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南川水江—武隆段采用设计速度80 km/h、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标准;武隆—彭水段采用设计速度80 km/h、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即6+6+6+4的方案。
5 建设方案
结合本项目周边建设条件,分别进行了原路扩建和新建等方案研究。
5.1 原路加宽方案与新建方案的选择
高速公路扩能的常用方式有:1) 开辟新的走廊道,修建高速复线;2) 在原有道路上拓宽改造(包括单侧加宽、两侧加宽、局部分离等)。2种方案优劣比较如表5所示。
表5 2种扩能方案特点比较
由表5综合分析比较可知,原路拓宽方案存在的问题较多,建设条件复杂,从增加主城高速公路出城通道、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考虑,推荐新建高速公路通道方案。
5.2 起点论证
确定为新建方案后,结合重庆市路网规划,考虑本项目在路网中的作用、城市规划以及道路分流作用,充分分析路网功能,并结合城市道路路网规划及火车东站规划,基本满足接线条件的接线点有鹿角互通、茶园互通。综合分析接线点,拟定了3个接线方案,分别为B线、F线、F1线,与路网间的关系如图1、图2所示。
图1 接线点与附近路网之间的关系
图2 接线点与重庆主城路网关系
针对3个接线方案,分别从路网结构、交通分流减压功能、与重庆铁路东站的干扰程度、道路交通出行习惯性及便捷性4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路线方案分析对比
经表6综合比较,鹿角互通起点接线的F线,既能使重庆市高速公路网和市政区域路网有效结合,接线条件较好,又能达到快速进出城、过境车辆快速通过,且能分流快速路四横线交通量的目的。
5.3 终点论证
在充分研究路网结构、本项目路线总体走向及功能后,提出了终点接彭酉高速的方案。新建高速接线后能与彭酉高速形成新的渝湘高速通道,使路网更加合理。经研究,彭酉高速平纵面及隧道间距满足接线条件的有2处,如图3所示,综合考虑里程、地质条件、工程造价因素,最终选择了接线方案2作为终点。
(a) 终点平面接线点
(b) 终点纵断面接线点
5.4 走廊带及线位选择
根据本项目的功能定位,在拟定路线走向时,以鹿角、姜家、东泉、黎香湖、鸣玉、梓里、白涛、白马、土坎、武隆、靛水为主要控制点,经实地踏勘调查,提出了3条走廊带,即北走廊(A+D+C2线)、中走廊(C1+D+C2线),南走廊(F线),共计研究了18条路线方案,如图4所示。
北走廊的优点:利用了梓白高速。缺点:1) 对G65内环至南川段的交通分流作用太弱,缓解不了至南川的交通压力;2) 与龙潭至马武一级公路存在重复建设,高速公路在该段车流少,财务评价困难;3) 地质条件差,不可控因素较多;4) 与3条铁路交叉并行,与铁路干扰大;5) 梓里互通设置难度极大,互通区地形恶劣,南涪铁路影响大,对刚建未通车的梓里4路交叉枢纽互通会造成较多的报废工程,社会影响恶劣。
与北走廊比较,南走廊的优点:1) 至南川与G65距离相当,能有效分流内环至南川的交通压力;2) 至湖南方向的运营里程较北走廊短约8 km;3) 地质条件较好,不良地质可控;4) 互通设置条件好;5) 能较好带动黎香湖、白马山等沿线景区发展;6) 平纵面指标较高。缺点:扣除北走廊利用的梓白高速后,实际建设里程长1 km,桥隧比略高4.6%,总造价高9.98亿元。经综合比较,北走廊可比性差,综合考虑项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旅游源开发利用、公路网现状及发展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等因素,经综合论证,南北走廊相比,确定南走廊为推荐方案。
中走廊方案无明显优点,与南走廊相比,其缺点:1) 里程长8.5 km,总造价高15.67亿元;2) 互通设置条件差,从凤来至黄草段很难找到互通设置位置;3) 地质条件差,滑坡、崩塌体多,处治难度大;4) 鸭江隧道地质十分复杂,不良地质多;5) 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很小,且避开了大力开发的白马山景区。
经综合考虑,推荐南走廊方案。南走廊途经惠民、二圣,再从姜家与东泉之间穿过,跨观景口水库后至白沙,再沿黎香湖南侧外围布线,经河图、鸣玉、水江、白马山北侧至武隆,从武隆中咀跨乌江,交垫丰武道高速公路后,在黄草附近再跨乌江,经长隧道后终点接彭酉路。
图4 各方案线位关系
6 结论
1) 根据G65渝湘高速是否拟建渝湘扩能项目,其未来30年交通量预测结果表明,现有道路通行能力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急需扩能缓解路网交通压力。
2) 通过对原路扩建和新建复线方式的比较表明,G65渝湘高速原路扩建方案存在较多问题且建设条件复杂;从增加主城高速公路出城通道、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考虑,推荐新建高速公路通道方案。
3) 按照功能定位和技术标准,选择起点—南川河图段、南川河图—南川水江段均采用设计速度100 km/h、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南川水江—武隆段采用设计速度80 km/h、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标准;武隆—彭水段采用设计速度80 km/h、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即6+6+6+4的建设方案。
4) 综合起终点方案及各走廊方案比较后,最终选择南走廊方案。
渝湘高速公路复线工程是重庆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大部署,既可通过优化行驶路径,形成便捷高效的向东、向南大通道,进一步完善国家高速路网,又可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提供重要支撑,促进重庆主城与渝东南、湘西地区的经济联系和物资交流,构建自然资源、生态农产品、绿色旅游的快捷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