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特色产业园区是如何“炼”出来的?
2022-05-09朱冠楠
朱冠楠
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成熟产品的过程常被称为“死亡之谷”。制约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实现市场化,不仅包括技术因素,也有体制机制瓶颈。区别于以往细分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形式,功能型平台以成果转化落地为导向,整合各类创新要素,创新体制机制,聚焦政策资源,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具备技术溢出、企业孵化、产业培育等综合性创新服务功能。
举一个例子,2015年,临港集团与临港管委会、上海交大共建上海临港智能制造研究院,提供中试线、测试平台等基础设施和研发与转化公共服务,把上海交大具备学科优势、具有市场应用前景、与智能制造紧密相关的科研项目放到临港产业区转化。2016年,临港集团与上海交大共同成立上海交大临港智能制造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进一步完善“平台+项目公司”模式,增强科技孵化和产业培育功能。
透过临港集团的案例,笔者认为,要“炼出”氢能特色产业园区,第一步是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氢燃料电池金属极板是智能制造功能型平台重点培育的“五朵金花”之一,聚焦氢燃料电池关键领域核心环节,依托产学研合作,引进上海交大关键技术,孵化培育出治臻新能源、唐锋科技和上海氢晨等自主创新型企业。
此外,还需要形成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特色产业。目前,临港新片区已形成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四大优势。在产业链方面,以氢晨、治臻、唐锋等项目为基石,在供氢系统、膜电极材料、动力总成控制系统领域引进头部企业,加快形成电堆、双极板、膜电极等核心零部件和控制系统产业链,同时,在光伏制氢以及储氢等环节开展技术探索和研发转化。在应用场景方面,新片区首批氢能源公交车投入运营,首座氢油合建站也已投入使用。在制度创新方面,依托临港新片区政策从优、自动适用、自主改革创新的政策优势,重点支持氢能产业发展。依靠洋山综合保税区,为氢能产业链的贸易全球化、产品国际化提供有力保障。
从前沿领域的角度看,由于当前智能网联产业正在弯道超车,这对于发展氢能特色产业园区也带来一定的影响。
众所周知,智能网联产业以车路协同为核心特征,融合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新能源等新兴技术,将引发未来出行模式的全方位变革。临港集团南桥科技城围绕奉贤区打造上海汽车产业“第三极”的发展目标,将智能网联产业确立为园区主导产业,推动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研发与公共服务平台落地园区,建设跨界融合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体系。
一方面,需要构建智能网联创新功能链条。从临港集团的案例来看,2019年5月,临港集团、上海交大和殷承良教授领衔的技术团队三方共同成立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作为智能网联功能平台的运营单位。功能平台充分发挥政府、高校、园区资源优势,除提供全生命周期产品安全检测、评估、咨询服务外,还先后引进了上海交大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信息内容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前瞻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专家工作站、本硕博实训基地等,提供全方位的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服务。2020年4月,临港南桥智行生态谷成为上海市首批26个特色产业园区之一。
另一方面,需要打造“智慧全出行链”示范应用场景:2021年1月,国内首个自动驾驶开放测试区在南桥科技城投入使用,测试区融合了“社区、园区、校区、景区、城区、商区”等常用出行环境,示范应用场景涵盖传感器、5G、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边缘计算、云计算、大数据、交通信号灯切换、交通信号流的指挥、交通标志标识等各项技术,形成车路协同、车网融合的标准体系。
同时,还需要推动智能网联特色产业发展。此前,南桥科技城通过科创链、功能链、人才链、金融链、服务链和载体链的整体配置,推动创新要素资源集聚,为智能网联产业发展提供高能级驱动力。计划到2025年,初步建成“未来空间”智慧全出行链产业生态,汇聚和构建智慧出行产业创新集群,加快车、场、网、路、端、云等技术产业融合,引进行业加快产业落地,培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领域高成长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国内形成显著的产业和社会影响力。计划到2030年,发展成为以智能网联科技研发与检测服务为特色的国际汽车产业中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迎面“十四五”,我们要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创新高地。通过建设智能制造功能平台和智能网联功能平台,形成显著的产业创新和产业带动效应,为填补重点前沿领域产业空白,促进产业链固链、补链、强链提供有效的技术路线,也为培育特色产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生动的实践案例,值得全国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吸收和借鉴。特色产业园区可以通过建立完善产学研用多方合作机制,协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孵化培育科技创新企业和领军企业,带动新兴产业集群成熟壮大,打造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