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垃圾分类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05-09朱莞怡胡俊祥陆静怡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2年4期
关键词:垃圾桶垃圾居民

朱莞怡,胡俊祥,王 宇,陆静怡

(1.南京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南京 2100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生活垃圾产生量急剧上升,对环境构成严重污染。追本溯源,垃圾也是一种资源。想要物尽其用,对它们进行分类是必不可少的。

1 国内垃圾分类现状调查

截至2020年底,我国46 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从上海等地情况来看,我国推行的垃圾分类初有成效,但全国范围内推行力度较弱。试点城市的政策具有代表性,但无普适性,地方的垃圾分类需要量体裁衣。

1.2 我国垃圾分类现状

垃圾分类是个复杂且系统的工程,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环环相扣,目前重难点还是分类投放,它是整个工程的首要任务。为切实了解社区垃圾分类现状,课题组发出200 份问卷进行调查,有效问卷为200 份,作答人群分布在江苏、广西等地。调查数据显示(见图1),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占比过半,但剩下的未分类群体也不容轻视。

图1 社区垃圾分类相关调查

放眼全国,这个比例也比较大。本次调查中,很多作答者表示,自己所在社区并未强制要求垃圾分类,分类与否完全取决于个人自觉性。有接近一半的居民所在社区无专门人员或不会定时清理垃圾。这种情况多见于乡村地区,居民需要将垃圾运送到汇集点,而汇集点又远离其居住地,这就可能因无人监管而造成垃圾不分类的比例提升。因此,对多数地区来说,社区垃圾分类制度的执行能力还有待提高。从频率上看,多数人每一两天就要扔一次垃圾。在生活垃圾中,废纸、废塑料瓶的占比较大。若未分类处理,则将白白浪费可回收垃圾的价值。调查发现,目前还有硬件设施落后、管理人员工作跟进不到位等问题。多数居民都有垃圾分类意识,但易混淆垃圾种类,这也反映出社区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还不够到位。目前,我国垃圾分类践行效果与所提倡做法还存在一定差距。从垃圾回收利用情况来看,人们还没有完全从“要我分”转变到“我要分”中来。

2 垃圾分类问题成因分析

2.1 主观原因

2.1.1 个人时间有限

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早出晚归,平时就是分开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有的社区是定时投放垃圾,赶不上投放时间的上班族就只能匆匆一放。若要分理好每种垃圾,要花费大量精力。对于时间分配紧张的居民来说,烦琐的步骤成了他们分类垃圾的一个阻碍。

2.1.2 从众心理

由于社区并未强制实施垃圾分类,居民普遍存在一种心理:别人不分类,我也不分类。这种心态会让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停滞不前。

2.1.3 分类意识和习惯未养成

从图2(a)可知,很多人从自身角度出发审视垃圾分类,这一角度明显与垃圾分类的初衷相悖。垃圾分类的初衷是希望全民参与,而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只停留在“这是别人要我做的事情”上,因垃圾分类的成效并没有显著地影响自己,便觉得事不关己,不愿分类。

图2 影响垃圾分类的因素饼状图

2.1.4 分类知识匮乏

从社区方面来看,很多居民知道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却不了解垃圾分类,没有掌握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如图2(b)所示。为了方便,有些人只好凭感觉投放垃圾。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厨余垃圾仅仅是“在厨房产生的垃圾”,居民对垃圾种类的界限认知还处于模糊阶段。人们并非反对垃圾分类,而是不知如何分类。

2.2 客观原因

2.2.1 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本次调查中,对其社区所设垃圾桶不满意的居民占43%。有居民表示,自己所处社区的垃圾投放点只有一个垃圾筐,或只把垃圾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而居民日常垃圾种类较多,现有垃圾桶满足不了垃圾分类要求。另外,一些小区不能灵活响应垃圾分类政策,如设置了垃圾桶开放时间,影响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2.2.2 社区宣传力度弱

大部分社区即使提供了支持分类的垃圾桶,也不硬性要求垃圾分类。这就存在“分类垃圾桶常有,分类不常有”的问题。虽然社区内有标语,但居民没有接受过垃圾分类指导。若不提高居民这一最重要的主体的参与率,垃圾分类工作就难以进行。

2.2.3 资金投入匮乏

目前,社区处理垃圾的方式大多是用同一辆车将垃圾运走,分类好的垃圾最终很难保持分类后的状态。若增加不同的车辆运输,则面临资金和交通的压力。在处理环节,我国缺乏处理各类垃圾的专项设备。城市的垃圾处理职责分散在不同行政管理部门,其在执行过程中缺乏专门的负责机构。垃圾分类的各种成本指标都高于不分类,并非每个城市都能承担得起,最终落入高开低走的境地。

3 对策建议

3.1 提升企业环保意识

对于企业过分包装产品的问题,德国采用绿点模式,即产品生产厂家都要对自己使用的包装品原料的环境影响负责。厂家以包装物年度总量为依据计算包装费率,费率越高,则使用的材料越不环保,有绿点标记的商品表明其生产厂家已缴纳过产品回收费用。垃圾分类不应该只被定义为公益事业,应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将其融入日常工作。

3.2 包装加印类别标签

多数人扔垃圾时都有分类困扰,社区的分类宣传海报也只是举了有限的例子。对此,可在商品包装纸上写入分类告示,对于一些类别混合的商品,如奶茶,可以列出处理步骤引导。

3.3 完善奖惩机制

罚款可以起到一定震慑作用,因社区不对居民进行处罚,居民便有恃无恐,无视垃圾分类。但处罚只是手段,而非目的。除了硬性规则的约束,还需要加强激励,使每个人真正认同垃圾分类的价值观。

3.4 细化管理

虽然国家颁布过不少政策,但垃圾分类法律体系尚未健全。地方相关部门可以实施网格化管理方式,将城市划分为单元网格,每个单元网格都有相应负责人负责该区域的垃圾分类管理,将责任具化到具体部门和个人,激发地方实施垃圾分类政策的积极性。

3.5 与智能技术相结合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3%的居民希望有智能垃圾桶协助分类。可通过对上传的不同垃圾照片进行机器学习模型训练,将输入设置为已分类的垃圾,输出设置为未分类的垃圾,根据输入结果与输出结果的匹配度,提示居民投放位置。智能垃圾桶也可以解决无人定时清理垃圾的问题,剩余容量不够时会向属地管理部门发出倾倒申请。研发带引导性的智能垃圾桶可以起到辅助作用,要想将垃圾分类工作做好,还要提高居民环保意识。

4 结语

当前,社区垃圾分类存在分类难、管理难等问题。当务之急是培养大众的垃圾分类意识。相关对策还有许多不足,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自身的垃圾分类方案。总之,夯实垃圾分类根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猜你喜欢

垃圾桶垃圾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垃圾去哪了
垃圾桶等
投进垃圾桶的信
投进垃圾桶的信
飞进垃圾桶
石器时代的居民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倒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