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家解读雄安,迈向“理想之城”

2022-05-09武凤珠

人民周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新区规划功能

本刊记者 武凤珠

在华北平原上,环绕“华北明珠”白洋淀,一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未来之城”正拔地而起。肩负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历史重任,如火如荼建设中的雄安新区,即将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支点。

2017年4月,“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消息如春雷响彻大江南北,引来无数目光,汇集万千期待。精心谋划、设计蓝图;植树造林、调节水质;开工建设、引导疏解……五载寒暑,步履不停。

雄安新区设立5年间,取得了怎样的建设成绩?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布局中,雄安新区是否已经找到应有的定位、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本刊记者采访相关专家学者,畅谈雄安的现在和未来。

看成绩——建设进展显著,使命重任在肩

京雄城际铁路全线贯通、居民顺利入住容东片区精装房、白洋淀水质达到近10年来最好水平……规划建设5年间,雄安新区捷报频传。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监事长、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主任石敏俊认为,经过5年建设发展,雄安新区在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方面,已经取得五大重要进展。

——实体城市建设有序,“未来之城”雏形初显

157栋住宅楼建起,9147户精装修住房保障着近3万名居民的“安居”。2020年12月31日开始投入建设的容东片区安置房项目,是雄安新区首个集中建成区。

“容东片区以生活居住为主要功能,重点任务是为雄安新区起步区、启动区建设提供支撑和配套服务。”石敏俊介绍,自2019年雄安新区正式进入实质性开发建设阶段以来,启动区和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地上建筑以拔节之势“生长”,一座新城正在崛起。

“地上城市”塔吊林立,“地下城市”双层并进。在容东片区,双层结构的地下综合管廊干线已经实现贯通。石敏俊说:“下层集纳水、电、气、暖、网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管线;上层预留物流通道,作为提供物流配送服务城市职能的重要支撑。”

“实体城市”建设热火朝天,“云上城市”搭建孪生共长。由雄县、容城、安新3座县城及县域腹地迈向数字城市、智慧城市,雄安新区自规划之初便将智能化、数字化纳入建设理念,正在实现一座城市建在地上、一座城市建在地下,还有一座城市建在“云端”。

——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双双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0年12月27日,雄安新区开工建设的第一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雄安高铁站投入使用、京雄城际铁路全线贯通;2021年5月29日,京雄高速公路河北段建成通车……2021年,雄安新区步入大规模开发建设和非首都功能疏解同步推进阶段,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相继开工。

雄安新区容东片区G组团

目前,雄安新区“四纵三横”对外高速公路通道已全部建成,搭建起的电网体系也可为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提供充足电力保障。

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雄安新区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也在加速健全。2021年12月30日,北京市级示范幼儿园——北海幼儿园雄安园区实现竣工验收,正式移交雄安新区。同时为雄安新区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提供支援的,还有入选全国教育创新百所名校的史家胡同小学、入选北京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北京市第四中学,以及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北京市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的“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如今已经接近尾声。

——污染治理卓有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环绕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湖泊白洋淀,雄安新区自规划之初,便已经奠定“蓝绿交织”、水城相依的生态基调。

从治污为主,转向治污与生态修复并重,白洋淀淀区生态治理于2021年迈出一步重大跨越。退耕还淀、多源补水、实施淀内生态清淤、优化流域产业结构……打出一套生态环境治理“组合拳”,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白洋淀生态环境改善效果突出。

工业废水、电线电缆拆解废弃物和周边生活垃圾,造成了全长约17公里、总容量1350万立方米的唐河污水库。作为白洋淀水污染治理重点工程之一,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水土整治“双管齐下”。过去垃圾遍地、臭水横流的污水沟,正在“变身”为草长莺飞的郊野公园、景色宜人的“生态廊道”。

5年间,白洋淀淀区北污水库污染治理、南污水库生态环境修复等工作陆续开展。为治理污染、防洪排涝、修复生态,雄安新区加紧封堵截断入淀排污口,持续排查整治纳污坑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2021年1月至7月,白洋淀水质达到近10年来最好水平,湖心区平均水质达到IV类标准,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同比下降9.05%。

——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改革试点

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全国样板,雄安新区之“新”,在于城市建设之“新”,更在于体制机制之“新”。

被赋予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雄安新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有了更大自主权。从国家“赋权”到河北“赋权”,石敏俊对雄安新区被“赋权”的历程做出细致梳理:2019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逐步赋予雄安新区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021年7月29日审议通过的《河北雄安新区条例》,通过地方人大立法方式,赋予雄安新区管委会参照行使设区市政府的行政管理职权、行使国家和河北省赋予的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更大自主权,意味着雄安新区有了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更大空间。“《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及相关政策文件赋予了雄安新区在公共服务、数字创新、开放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的改革自主权。在此背景下,雄安新区管委会积极探索推广‘大部制’管理体制。”石敏俊解释道。

在管理体制创新基础上,雄安新区拓展区块链技术实践应用场景、启动法定数字人民币试点、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5年间,一批改革创新试点项目陆续开展、蓬勃发展。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带动河北创新驱动发展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雄安新区建设最重要的初心与使命之一。

“雄安新区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为出发点,以辐射带动河北创新驱动发展为落脚点。”石敏俊表示,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已迈入起步阶段。

2019年以来,雄安新区加快承接北京总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步伐。石敏俊对这一进程作出分析:“一方面,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全力提升承接能力,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着力培植内生发展动力,积极引进高端高新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期辐射带动河北创新驱动发展。”

如今,在京央企设立在雄安新区的分公司、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已达100余家。作为首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央企,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总部基地已启动建设程序;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中国电信雄安互联网产业园已处于开工建设阶段;中关村科技园等一大批高科技项目正在洽谈落地。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清单内的高校和医院,雄安新区也正在积极对接。目前,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等在京高校正在筹划建设雄安校区,北京协和医院已经确定进驻雄安新区。

“经过为期5年的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建设和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石敏俊认为,这是雄安新区5年建设取得的又一项阶段性进展。

论规划——详细规划“引路”,塑造城市形象

“雄安新区的城市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汇集规划人才最多的一次规划编制。”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管理系副主任、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邹永华介绍。

数十位院士、数百个团队、数千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编制形成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为统领,以雄安新区总体规划、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为重点,以26个专项规划为基础支撑的“1+4+26”规划体系。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塑造新时代城市风貌,《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为新区规划建设指明方向。何为新时代城市风貌?其一,打造标志性建筑、标志性区域,塑造城市新形象;其二,做好“水”的文章、“绿”的文章、“景”的文章,打造生态新形象;其三,形成具有强大包容性和感染力的文化氛围,打造人文新形象。

塑造城市新形象,强化建筑与城市景观设计是重要一环。《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对新区城市建筑风貌作出明确要求: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不能到处是水泥森林和玻璃幕墙;精心设计建筑顶部,优化美化建筑第五立面……“改变了常见的、千篇一律的水泥森林城市形象。除城市设计外,还增加了建筑风貌设计,对屋顶形式、颜色、材质等都做出细致规划。”邹永华认为,雄安新区正在通过规划建设,努力构建“未来之城”新形象。

“蓝绿交织”,是《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明确的新区生态底色。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仅表现在提出“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的硬指标,也表现在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不仅表现在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也表现在先期划定以白洋淀核心区为主的生态保护红线。“坚守‘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定位,雄安新区把生态建设落实到城市建设细节中,新建的公共建筑将全面执行三星绿色标准。”在邹永华看来,雄安新区正在以生态新形象助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实现。

“北城、中苑、南淀”,是对雄安新区总体空间格局的规划;“一方城、两轴线、五组团、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万顷波”,是雄安新区规划对城市设计空间意象的表达。中心“方城”,布局规制对称、街巷尺度宜人,传承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城市营造理念。南北中轴线展示历史文化,凝聚城市精神;东西轴线集聚创新要素、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承载中心功能。“雄安新区的城市设计坚持中西合璧、以中为主、古今交融,突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邹永华认为,无论空间结构设计还是空间意象表达,都脱胎于对中国千年文化的传承,这些也都是对雄安新区人文新形象的生动呈现。

在对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城市风貌的塑造中,雄安新区规划不忘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容城南阳遗址,春秋战国时期燕国易都的遗迹保存至今;燕南长城遗址,烽火遗迹留存千年;雄县宋辽边关地道,古代中国战争文化底蕴深厚……根据规划,这些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将被建设为陈列馆、遗址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雄县、容城、安新的水乡生产习俗、民俗文化活动、红色革命文化和传统村镇、历史古城等,也将在保护中得以传承、在展示中得以弘扬。“在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一批凝聚传统文化基因的历史文物和乡愁遗存将被妥善保护。”邹永华说。

打造城市新形象、生态新形象、人文新形象,是对雄安新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根本遵循的有力实践。邹永华认为,其中体现出国际一流规划理念所具有的前瞻性和引领性,反映了我国规划师对“理想之城”的展望。

聊产业——引导产业转型,立足“五新”目标

入驻雄安新区的新产业,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明确,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

雄安新区具备一定的传统产业基础。雄县,曾有不少气球生产厂家集聚;容城,曾被誉为“北方服装之都”;安新,制鞋业一度蓬勃兴盛。那么,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疏解地,定位于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的雄安新区,应当如何妥善处理本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之间的关系?

“在雄安新区设立以前,雄县、容城、安新三县的本地传统产业就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副主任、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王琛认为,当前,雄安新区传统产业依旧承担着吸纳老百姓就业、保障民生等重要功能,这些传统产业也是当地政府的重要税源。“因此,雄安新区有必要在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同时,将传统产业转型纳入新区发展规划和重点工作范畴,强化政策扶持、鼓励和引导。”一方面,应加快建立健全京雄两地联动发展机制,尽可能确保本地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引入之间的衔接性和连贯性;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引导作用,引导一部分不符合新区发展定位的企业转向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从而健全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为承接北京企事业单位转移疏解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建设者们在雄安新区夜以继日地奋战。

形成新形象、建设新功能、发展新产业、聚集新人才、构建新机制,是《关于加快实现“五新”目标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雄安新区建设发展“五新”目标。在王琛看来,发展新产业与聚集新人才、建设新功能之间有着紧密严谨的逻辑关联。

“从整体上看,发展新产业、聚集新人才、建设新功能必定是一个紧密联动、互为依存的逻辑闭环。”她分析道,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的衍生和发展需要一批高端高素质人才的支撑,而高素质人才集聚有利于营造城市创新氛围,这将反过来带动新产业发展。“新产业发展和新人才集聚有利于提升城市吸引力,倒逼雄安新区城市功能的培育与完善;而城市新功能的建立健全则能够进一步吸引高端人才集聚,进而助推雄安新区加快构建高端高新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新机制,是明确新区发展工作思路和行动路径的必由之路。王琛认为,雄安新区应当率先推进新产业落地扎根,利用新产业培育壮大“新动能”,加速聚集新人才。

“现阶段,雄安新区不仅应当积极承接来自北京的企事业单位,还可以主动招商引资,加快推进符合新区发展定位的新产业项目落地。”王琛说。

谈未来——精准把握定位,建设“典范城市”

城市建设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过5年实践探索,雄安新区已初现“未来之城”雏形。

立足一域,思谋千秋。从“平地起新城”,到建设成为《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定位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人类发展史上的典范城市”,雄安新区要跨越的距离还有多远?

——优化营商环境,让人才与新区一起成长

产业兴旺,是支撑城市蓬勃发展的“源头活水”。良好营商环境,是培育优质产业的“肥沃土壤”。

优化营商环境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雄安新区陆续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河北雄安新区关于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雄安新区关于加快打造新产业的实施方案(2021—2023年)》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

王琛认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雄安新区正在努力打造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服务最优的“雄安服务”品牌,但是仍然有两个关键点不容忽视。

“一是为新产业发展和非首都功能疏解提供高效服务保障和信息平台。”王琛分析道,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不仅包括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来企业投资,而且涉及政府政务能力的提升。她建议雄安新区一方面改善投资环境和扩大招商引资并行并进、并重并举,不断提高有效应对市场投资变化趋势和有序承接北京企事业单位转移的能力;另一方面,适当调动雄安新区建设“国家大事”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加快推广“雄安服务”品牌,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关心雄安新区招商工作的舆论氛围。

吸引人才,是雄安新区优化营商环境不容忽视的第二个关键点。在王琛看来,吸引人才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之钥”,应当确保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汇集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才能进一步推动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形成良好发展生态。”邹永华认为,这有赖于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非营利机构共同积极参与雄安新区建设。

国有企业是我国公有制经济主体的主要代表,在不同时代被国家赋予不同的使命担当和社会责任。在雄安新区建设中,国有企业也“身先士卒”,起到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目前,已经有首批3家央企总部落地雄安新区,央企在雄安新区设立的分公司、子公司和各类分支机构已经超过100家。邹永华表示,这对于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疏解起到强大的示范作用,“未来将引领更多机构和资金参与到雄安新区的建设中”。

资源汇聚后,理顺市场机制、优化政企联动,通过公平的市场化竞争让优秀人才能够成就事业,雄安新区才有可能建设成一个世界级“典范城市”。邹永华说:“要千方百计让创业者能够与雄安新区一起成长,享受城市发展的红利,这样才能使雄安新区成为一座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能发展,又充满活力的城市。”

——以创新激发活力,发挥“承上启下”作用

在石敏俊看来,雄安新区全面绘就建设“典范城市”的行动“路线图”,既需要遵循规律,也需要敢于创新。

建设雄安新区,是党中央向雄县、容城、安新三县释放的巨大政策红利。石敏俊认为,雄安新区在继续用好行政手段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市场力量调动北京企事业单位的实际业务向雄安新区疏解转移的积极性”。

为此,他建议雄安新区加快理顺产、城、人之间的逻辑互动关系,为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奠定更坚实基础。“一方面,主动对接在京产业、机构、项目和人才等的疏解需求,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配套齐全、提档升级;另一方面,在‘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竣工后,加强动员优秀师资和医生进驻并参与工作,从而切实提升雄安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

创新带来活力。石敏俊建议雄安新区适当拓展建设发展思路,汇聚国内外创新要素,为全面建成高质量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注入更强劲动力。“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打造政、产、学、研、金协作互动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汇聚全国乃至全球创新要素,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持续激发创新发展新动能。”

根据《河北雄安新区关于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对于成功申报国家级重大研发项目或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的企业,获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获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及在孵企业等,雄安新区都将给予资金支持、补贴或奖励。

“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打造区域创新系统,提升雄安新区的内生造血功能。”王琛认为,雄安新区应加快建立健全创新服务平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从而突破长期以来的产业“低端锁定”困局,为未来的新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此外,还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外部创新要素植入,驱动本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现有企业向价值链更高位置攀升。”石敏俊说。

而一切关于雄安新区未来的展望与思考,都应建立在精准把握雄安新区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雄安新区要建成“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需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背景下思考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石敏俊为雄安新区提出两点“主攻”方向建议:一方面,发挥反磁力中心作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建成现代化新型首都圈“一核两翼”的关键一翼;另一方面,建成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弥补北京虹吸效应强劲、辐射作用有限的不足,支撑首都圈成为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中心和功能枢纽,进而辐射带动冀中南地区产业转型发展,扭转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落差过大的格局。

“要准确把握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和河北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两大功能定位,逐步强化其‘承上启下’的辐射带动作用与纽带节点作用,提升北京参与京津冀域内产业循环的强度、河北各县市区融入京津冀产业链的程度。”石敏俊说。

猜你喜欢

新区规划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雄安新区的期许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宁波三门湾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