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主客观权重的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2022-05-09陈文明赵玲赵海荣

中国商论 2022年9期
关键词:熵值法农牧民青海省

陈文明 赵玲 赵海荣

摘 要:为了解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水平及其存在的优劣势,本文通过构建基于个人基本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环境因素的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和最小信息熵原理分别确定了各指标主观、客观和主客观权重,并对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进行测算。研究发现: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地区差异明显,农业产值比重居中的市州其非农就业能力高,而较高或较低的市州其非农就业能力低;与仅从事农牧业活动相比,从事非农就业的农牧民在人力资本、环境因素、社会资本和个人基本特征等方面的非农就业能力更高;在本地从事非农就业的农牧民总的非农就业能力及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水平更为突出,而跨地区就业的农牧民仅在环境因素和个人基本特征层面有着部分相对优势。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主要受到人力资本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个人基本特征和社会资本的影响居于次要地位。

关键词:非农就业能力;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农牧民;青海省

本文索引:陈文明,赵玲,赵海荣.基于主客观权重的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商论,2022(09):-151.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2)05(a)--04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财富之源。作为连接城乡、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不仅能提升其家庭收入水平、促进地区整体经济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快速升级, 2019年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三产业产值比分别达到了38.6%和54.3%,表明非农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已完全占据主导地位。同时,非农产业中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产值规模近二十年增长了15倍,并且在第二三产业产值中的占比接近20%。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劳动者非农就业能力变得尤为关键。对西部地区的青海省来说,农牧民非农就业的实现不仅有利于提升农牧民收入水平、改变地区农村较为落后的面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还能促进地区整体经济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因此,系统研究地区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的现实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非农就业能力指劳动者在获得并维持就业方面的能力(Beveridge,1944)。本文围绕非农就业内涵,借鉴Mcquaid和Lindasy(2005)就业能力评价框架及张成甦和宋山梅(2014)提出的非农就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了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评价体系。此外,本文对因子分析法、熵值法(杨金凤,2009;罗明忠等,2015)等客观权重方法和层次分析法(张成甦等,2014)等主观权重方法进行有机结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及最小信息熵原理分别确定指标主观、客观和主客观权重,以便对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展开综合评价和分析,为提高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提供参考。

1 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1.1 指标选取

本文选取了关于农牧民个人基本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环境因素四个层面的信息,对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具体包括17个指标。第一,个人基本特征层面包括农牧民性别、年龄、吃苦耐劳品质和未来规划清晰程度。其中,性别、年龄会影响非农就业行业的选择,调研发现女性多从事餐饮、家政等服务行业,男性以工业建筑业等重体力行业为主;新一代农牧民多数从事餐饮、商贸、物流等服务行业。吃苦耐劳特征和未来规划清晰程度对农牧民持续稳定的非农就业具有重要影响。第二,人力资本层面包括受教育程度、掌握技能状况、健康水平、技能培训状况及普通话水平。农牧民前期的受教育水平越高,接受的培训和掌握的技能越多,健康水平越高,特别是在青海省除了方言以外的普通话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农牧民非农就业的实现和持续。第三,社会资本层面包括农牧民人际交往水平、工作信息获取难易程度、朋友及亲戚数量。调研发现,农牧民人际交往水平与非农就业职位获得及其稳定性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通过自己和亲戚朋友介绍而寻找工作的农牧民占比较大,表明亲戚朋友等社会资本在农牧民非农就业过程扮演着重要角色。第四,环境因素层面包括家庭成员最高学历、家庭成员普通话水平、所在村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周围邻居对非农就业的态度。调研发现,家庭成员学历或普通话水平越高,农牧民非农就业的倾向性越大,所在村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周圍邻居对非农就业的态度也影响农牧民的就业状况。

1.2 数据来源与说明

1.2.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课题组2020年寒假期间对省内农牧民的抽样调查,问卷采用分层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25份,获取有效问卷410份。

1.2.2 指标说明

为了使各数据相互比较,文中对指标在0~1赋值,各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2 评价方法

文中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分别确定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评价指标的主观和客观权重,再利用最小信息熵原理确定主客观权重,具体思路如下:

(1)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分为目标层(非农就业能力)、准则层(个人基本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环境因素),指标层具体包括17个指标。根据T.L.saaty提出的两两比较打分原则,构建准测层基于目标层、指标层的逐层判断矩阵,求出各个层级对上一层级的指标权重,进行相应的一致性检验。在通过层次单排序下一致性检验的基础上,求出指标层17个指标直接对非农就业能力的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且获得通过,结果如表2所示。

(2)熵值法确定客观权重。在对各个指标统一赋值的基础上,结合数据本身的特点和信息熵原理,利用以下公式得到17个指标对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的客观权重。先对指标数值列向量归一化处理如下:

根据指标归一化数值计算信息熵和客观权重:

为避免过大的信息损失,根据最小信息熵原理计算主客观权重:

其中,Wij为主观权重,W2j为客观权重。

综上,得出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及最小信息熵原理的主客观权重,结果如表3所示。

3 结果与分析

在计算青海省农牧民总体非农就业能力的基础上,根据行政地区、农牧民是否非农就业及是否本地非农就业分组测算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以比较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的异同。

3.1 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的地区差异

据测算,农牧民非农就业综合能力为19.402,其中人力资本、环境因素、个人基本特征和社会资本对非农就业能力的贡献度分别为49%、29%、12%和10%,表明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主要受微观人力资本和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个人基本特征和社会资本并非主要因素。

分地区看农牧民非农就业综合能力排名前四的分别是果洛州、玉树州、海南州、黄南州。考虑样本和统计处理偏差后,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呈现出的这种地区差异格局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以2019年为例,排名前四的地区农业产值比重较高,基本超过20%;而排名靠后的各市州,除海北州外,其余各市州农业产值比重都明显偏低,如海西州和西宁市不到5%,表明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的差异与地区农业产值比重存在倒“U”型关系。产业发展初期,在非农行业高效益的吸引下,一部分就业能力强的农牧民从农业流入非农部门,使得其非农就业能力进一步提高。当非农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起初从事非农活动的农牧民已经在非农行业长期扎根,于是由农村向城市迁移,改变了农村人口质量结构,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反而会降低,如表4所示。

3.2 从事农业与非农业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差异

从表5可以看出,仅从事农牧业的农牧民在各方面的得分均比从事非农就业的农牧民得分较低;而这四个方面越完善的农牧民在非农就业方面则更有优势,其在非农就业活动中通过“干中学”积累了一定的非农就业经验,其非农就业能力因此得到提高,最终形成一种非农就业活动与非农就业能力提高的良性循环。

3.3 农牧民本地与非本地非农就业能力差异

由表6可以看出,在本地从事非农就业的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得分高于非本地农牧民,并且本地农牧民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方面的得分较非本地农牧民要高。究其原因,与在外地就业相比,在本地生活的农牧民或多或少会接触到本地的生产活动,在本地非农生产活动上势必会积累一定程度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其在本地非农就业的能力自然会更为突出。但是,本地农牧民在个人基本特征和环境因素方面的得分较非本地农牧民要差,表明非本地的非农就业环境因素比本地更好,但对农牧民在个人基本特征方面的要求更高。

4 结语

本文利用构建的非农就业能力评价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和最小信息熵原理确定不同权重的基础上,对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进行系统评价后发现:

一是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主要受微观人力资本和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个人基本特征和社会资本并非主要因素。为了实现更好的非农就业,对于农牧民个人,应积极主动提升自身技能和健康水平,获得较高人力资本,更要清晰规划未来,利用好已有社会资本。对于地方政府,在引导农牧民非农就业活动时,一方面应该创新非农就业技能培训方式,提高农牧民非农就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最根本的还是坚持发展教育,提升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另一方面,注重地区经济环境改善,结合地区发展实际,积极发展有利于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非农产业。

二是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产业结构中农业产值比重较低地区,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反而较差。因此,在提高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的同时,对于政府,应该注重地区产业结构差异背景下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的差异性,提高非农产业发展比重高但农业产值比重低的地区农牧民非農就业能力,正确引导非农产业发展比重低的地区农牧民非农就业方向。

三是仅从事农牧业活动的农牧民在人力资本、环境因素、社会资本和个人基本特征方面的得分均比从事非农就业活动的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得分低。对仅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的农牧民来说,应主动了解和把握地区政府及社会提供的各种非农就业机会,通过“干中学”,在实践中提高非农就业能力。

四是在本地从事非农就业的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高于非本地从事非农就业活动的农牧民。地方政府不仅要注重地区就业和经济社会环境改善、吸引农牧民本地就业,同时积极鼓励农牧民跨地区就业,优化农牧民非农就业的区域结构。

参考文献

Beveridge W.H. Full Employment in a Free Society[M].London: Geoprge Allen & Unwin,1944: 17-22.

Mcquaid Ronald W,Lindasy Colin.The Concept of Employability[J].Urban Studies,2005,42(2) : 197-219.

张成甦,宋山梅.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力评价体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92-99.

杨金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能力与外出动机之间的关系分析:以山西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09(3):53-62+95.

罗明忠,刘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对农地流转影响的实证分析[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5,30(2):73-84.

罗明忠,罗琦.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能力对其非农就业稳定影响的实证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5(6):144-152.

石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力的分析与建议: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2(1):91-93.

王丰,杨少垒.西部地区促进农民工就业的产业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7):145-150.

張艳华,李秉龙.人力资本对农民非农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6(6):9-16+22+80.

袁蕴.西藏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6):158-160.

闫蕾蕾.我国新生代农民工非农就业能力提升与转型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9(8):75-77.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Non-Agricultural Employability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in Qinghai Province Based on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Weights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810016

CHEN Wenming  ZHAO Ling  ZHAO Hairong

Abstract: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ability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in Qinghai Province,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capacity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based on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human capital, social capit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employment 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entropy value method and the principle of minimum information entropy, determines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indicators and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weight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non-agricultural employability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The non-agricultural employability of cities and states with the proportion of agricultural output value is high, while the non-agricultural employability of cities and states with higher or lower agricultural output value is low. Compared with those only farming and animal husbandry activities, farmers and herdsmen engaged in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have higher non-agricultural employability in human capit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social capital and personal-based characteristics. The overall non-agricultural employability and human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level of local farmers and herdsmen engaged in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are more prominent, while the inter-regional farmers and herdsmen employed only have parti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basic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non-agricultural employability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is mainly affected by human capit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ile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capital is secondary.

Keywords: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abilit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entropy method; farmers and herdsmen; Qinghai Province

猜你喜欢

熵值法农牧民青海省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绩效研究
灰色关联模型在白酒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
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5单元知识中考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