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RCEP最优货币区的思考
2022-05-09邓庆莹姜学军
邓庆莹 姜学军
摘 要:基于最优货币区(OCA)理论的传统标准,本文对RCEP各国的要素流动性、贸易开放和结构、金融一体化和通货膨胀率相似性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探讨RCEP组建最优货币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加强区域人员流动、健全和完善区域金融市场体系、加强人民币与区域其他主要货币的合作等具体对策建议,通过货币金融渠道促进RCEP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
关键词:RCEP;最优货币区;OCA理论;货币合作;人民币
本文索引:邓庆莹,姜学军.<变量 2>[J].中国商论,2022(09):-010.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2)05(a)--03
2020年11月15日,由东盟十国主导,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参与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下简称《协定》)正式签署,标志着现今世界上包含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协定》历经八年谈判才最终签署,成果来之不易,势必会给区域内各国的经济贸易发展带来新的增长动力,与之密切相关的结算货币也将迎来一场变革。为促进区域内贸易更好更快地发展,RCEP最优货币区建设必须提上日程。
1 RCEP最优货币区的必要性
最优货币区是区域货币合作的最高形式,是指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使用单一的共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或相互之间使用具有无限可兑换性的几种主要货币),区域内货币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区域外货币则为联合浮动汇率制度,以实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的欧元区是最优货币区理论的首次成功实践。欧元的启用,绕过了美元的铸币税,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区域内要素、产品和服务的流动。从致力于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的角度,RCEP区域内组建最优货币区是顺理成章之事。
1.1 促进区域跨境结算与贸易需求相符
RCEP区域内的经贸往来与货币结算密切相关,自亚洲金融危机后,为提高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亚洲各国加快了货币合作的步伐。其中,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就是《清迈协议》,该协议不仅扩大了东盟互换协议(ASA)的数量与金额,还建立了中日韩与东盟国家的双边互换协议,但区域内的货币合作仅限于此,进展缓慢甚至有所停滞。在RCEP建立货币区,将有效促进区域内各国金融机构的服务合作,提高跨境结算的效率,促进经贸合作的便利化,扩大经贸往来的范围和层次,从而进一步深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内涵,为将来的亚洲经贸一体化积累广泛的经验。
1.2 降低区域内贸易对美元体系的依赖
RCEP区域内十五国的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29.3%,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27.4%,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30%,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而且未来贸易增长空间巨大。目前,各国之间的主要贸易结算货币依然是美元,而不是区域内某个或几个国家的货币。其实,域内贸易与美国的关系并不大,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调整和实施,美元波动频繁,增加了域内国家的贸易风险,损害了美元储备国利益。因此,RCEP区域内国家应在贸易协定的基础上组建自己的货币区,选择新的域内结算货币。这个域内结算货币可以是某国货币,也可以发展共同货币,以发挥最优货币区优势,降低域内交易风险和费用,同时减少域内贸易对美元体系的依赖,减少美国对RCEP协定实施与未来发展的可能干扰和限制。
1.3 推动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
货币区需要将域内主要国家的货币作为货币锚,而中国是RCEP其他参与国的主要贸易国和亚太区域的贸易核心,无论是在经济体量还是贸易规模方面,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人民币很有希望成为未来货币区的货币锚,这就会倒逼中国金融体制进一步改革和对外开放,从而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 RCEP最优货币区的基础分析
2.1 要素流动性
蒙代尔在1961年提出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要素流动性标准,认为相互贸易的两国之间要素自由流动,可以在汇率不发生调整的情况下消除需求转移带来的经济不平衡,所以建立最优货币区可以使区域内的要素自由流动,以抵御外部经济冲击,维持固定汇率和充分就业。要素流动一般包括资本流动和劳动力流动,目前RCEP区域内要素流动呈现两个特点:一是资本流动不均衡,二是劳动力流动限制较多。
2.1.1 资本流动不均衡
从2019年RCEP区域内各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看,中国以1558亿美元位居区域第一,新加坡以1054亿美元位居第二,远高于区域内其他国家,资本流动性最强;澳大利亚、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的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在200亿美元以上,资本流动性较强;其余国家都在200亿美元以下,资本流动性较弱,尤其是文莱和老挝两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均不足10亿美元,资本流动性最差。
2.1.2 劳动力流动限制较多
相较欧盟国家较小的文化语言和宗教信仰差异,RCEP区域各国在语言、宗教信仰、民俗和政治法律方面有很大不同,对劳动力流动产生了较强的壁垒效应。目前,RCEP十五国中只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加坡是移民国家,其他各国的移民政策和有关永久居留及工作签证的规定区别较大,其中马来西亚、泰国、文莱、柬埔寨、缅甸虽然均有关于投资移民的规定,但人员流动相对来说并不是很难,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老挝和越南等国家对移民限制较为严格,在连续居住期限、语言掌握、配偶、个人收入和对所在国家的贡献方面有详细、严格的要求,影响了区域内劳动力的流动。
综上,各国的要素流动性并不乐观,暂时还不具有构建最优货币区的要素流动条件。
2.2 贸易开放和结构
2.2.1 贸易开放
麦金农在1963年提出了最优货币区建立的经济开放性标准,并且认为一个经济社会中的贸易商品占总产品的比例越大,该社会的开放程度就越高,而在贸易关系密切且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之间建立相对封闭的貨币区是最为合适的,可以减少汇率波动对区域内物价和居民收入的影响。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衡量一国贸易开放度的指标,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计算公式为:对外贸易依存度=(出口额+进口额)/国内生产总值。依据世界银行数据库,RCEP十五国中新加坡的贸易开放度为326.94%,位居区域第一,属高度开放国家;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柬埔寨四国的贸易开放度也超过了100%;而中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贸易开放度较低,均在50%以下,但都在35%以上。RCEP十五国的平均贸易开放度为100.56%,远超欧盟组建初期的45%。所以总体来说,RCEP区域内各国的贸易开放性较高,在经济开放性标准层面比较适宜组建最优货币区。
根据RCEP协定,域内十五国之间将充分开放彼此的市场,各自货物贸易的90%要么立即降至零关税,要么在规定期限内降至零关税,可以预见贸易的开放度不会成为设立货币区的障碍。
2.2.2 出口产品结构
从RCEP各国的出口产品结构来看,中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柬埔寨、缅甸和越南十国2019年的工业品出口占总出口比重的70%以上,其中中国的工业品出口比例高达93.20%,位居第一;澳大利亚和文莱倾向于资源类商品的出口,集中于燃料和矿产品,如文莱的燃料和矿产品出口比例高达91.3%;农产品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是新西兰,占比72.7%;印度尼西亚和老挝的出口产品结构较为均衡,各类出口产品比例之间相差不大。由此可见,RCEP域内各国的出口类型较全,互补性较大,有利于降低区域内贸易不对称的冲击,在出口产品结构方面形成了较好的货币区基础。
2.3 金融一体化
1973年,依格拉姆提出了国际金融一体化标准,认为在金融一体化程度较低的区域内,不充分的金融市场交易将导致各国利率的巨大差异并引起汇率波动;相反,如果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较高则会较好地避免这种情况,从而有利于建立最优货币区。
从RCEP各国近十年的利率波动来看,中国、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和越南的利率波动较大,但近年趋于平稳。例如,中国近五年的利率没有任何变化,一直固定在1.5%,缅甸更是如此,八年来的利率始终是8%;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柬埔寨和文莱近十年市场利率变化也很稳定,波动较小。
从横向看,十五国的利率水平差异较大,日本、新加坡和文莱利率水平均在0.5%以下,其中新加坡稳定在0.15%左右,而缅甸和印度尼西亚都在6%以上,缅甸更是高达8%。
总体来看,RCEP国家之间利率波动幅度和利率水平差异都较大,大多数国家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老挝的利率数据甚至一直未公开过。因此,RCEP区域内的金融一体化程度很不乐观,组建最优货币区的基础较薄弱。
2.4 通货膨胀率相似性
哈伯勒和弗莱明分别于1970年和1971年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通货膨胀率相似性标准,认为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最可能的原因是各国的货币政策、发展结构及工会力量的不同而引起的通货膨胀率差异,通货膨胀率差异会诱发投机资本的流动及汇率的波动。所以,区域内各国的通货膨胀率如能保持一致,就可以较为有效地避免汇率波动。
通过对各国通货膨胀率的纵向分析发现,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和文莱的通货膨胀率变动相对稳定,而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老挝、缅甸及越南的通货膨胀率起伏较大,但新加坡、老挝、泰国和越南四国的通货膨胀率近几年已经趋于稳定。横向对比,缅甸的通货膨胀率明显较高,近五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超过了7%,属于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而文莱的通货膨胀率最低,近五年平均通货膨胀率是负值,说明其处于通货紧缩状态,其他国家除印度尼西亚比较正常外,普遍比较相似,处于低通胀状态,新加坡、泰国和日本的通货膨胀率则接近于0。
总体来看,RCEP区域内大部分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变动和水平还比较相似,并且多数国家都处于低通胀状态,较适宜组建货币区。
3 RCEP货币区建设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RCEP组建最优货币区的弱项是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流动性的差异与金融一体化程度低两个方面,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加强区域人员流动。域内各国在制定工作签证、长期居住及移民政策时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减少劳动力在区域内各国之间往返的限制和流程要求,比如向特定人员发放区域内通用护照、国家之间相互免签等,促进劳动力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进一步优化劳动力在整个区域内的结构分布,以提高区域的整体生产效率。
其次,健全和完善区域金融市场体系。区域内发展中国家应根据各自国情,采取合理措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形成更合理的汇率机制,依托域内大宗商品贸易,规范发展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促进股权融资发展和信贷市场的多层次建設,逐步扩大区域各国资本账户开放合作,加强各国金融机构跨国服务合作,并做好区域内金融建设落后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金融体制衔接,逐步建设完善的协调发展的区域金融市场体系。
最后,加强人民币与区域其他主要货币的合作。同是国际储备货币且为RCEP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前三种货币——人民币、日元和澳元最有希望成为未来最优货币区内的共同货币甚至是亚洲统一货币亚元的货币锚,三方之间的互换与合作的加强势必会增强RCEP区域内的货币合作凝聚力,从而提高最优货币区建立的可能性。目前,人民币、日元和澳元两两之间已经签订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但彼此之间的货币合作还处于较低层次,三方应扩大互换协议的适用范围和提高协议签订的货币价值,并加强进一步的货币合作,维持彼此货币汇率的稳定直至固定汇率的形成,将货币合作提高到新的层次,同时注意保持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东盟的货币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陈波.签订RCEP意义何在[N].第一财经日报,2020-11-23(A11).
杜方鑫,支宇鹏.中国与RCEP伙伴国服务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1,37(8):132-135.
杜金富,张红地,王远卓.RCEP对中国的积极意义[J].中国金融,2021(3):46-48.
李俊久,蔡琬琳.“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货币合作的可行性研究[J].亚太经济,2020(4):39-48+149.
马涛,徐秀军.新发展格局下RCEP签署与东亚区域经贸合作的中国策略[J].东北亚论坛,2021,30(3):60-70+127-128.
龐笑晨.“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民币区域化可行性分析[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20.
易庆玲.中国-东盟大宗商品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路径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20(12):44-48.
张军,于晓宇.货币同盟、全球化与经济周期协同性:最优货币区标准“内生性假说”的检验与解释[J].国际金融研究,2019(5):45-54.
Thin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CEP Optimal Currency Area
School of Finance,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Liaoning 116000
DENG Qingying JIANG Xuejun
Abstract: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standards of Optimal Currency Area (OCA)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factors liquidity, trade openness and structure, financial integration and the similarity of inflation rate of RCEP countries. Furthermo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the optimal currency area in RCEP.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RCEP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rough monetary and financial channel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regional personnel flow, improving the regional financial market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RMB and other major regional currencies.
Keywords: RCEP; optimal currency area; OCA theory; monetary cooperation; R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