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策略
2022-05-09王玉花
王玉花
摘 要:应用题解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综合展现,其中包含了数学问题解读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也是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目前,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中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完善。本文分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模式及方法,以期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仅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题;小学数学;生活情境;审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3-0050-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3.017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通过对数学应用问题的分析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对数学应用问题进行解答,也可以巩固数学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培养数学情怀,激发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主体意识,让学生能够自发自觉地解答数学应用问题,以此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现状
(一)忽视培养审题能力
若想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效率,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审题素养,这也是学生能够了解题目要求,并解决应用问题的前提基础。但是,结合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小学生在解决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存在将关注点放在分析问题及计算结果层面,却本末倒置地忽略审题这一首要因素。这种方式容易使学生出现理解偏差,在误解题意的情况下,学生计算应用问题的结果自然会出现错误。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教师在开展小学应用题解题教学时,实施的审题教学手段过于程式化,没有通过科学的思维引领侧重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审题能力,导致学生在分析数学应用题的题面内容过程中整体的感官思维欠缺灵活性和延展性。这样一则容易引发学生对数学应用题内容的逻辑理解错误,二则也会严重削弱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审题能力,从而致使学生在解答数学应用题过程中遭遇诸多思维阻滞,难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题效率和数学素养。
(二)片面强调解题结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大都过于关注解题结果。为了让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可以得到提升,教师要求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套用公式。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解答出数学问题,提高解题的正确率[1],但是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制约了学生想象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对于小学数学教育体系中任何课型的开展和完善,教师都应该坚守强化学生数学探究能力和综合思维的教学改革核心立意,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也概莫能外。然而就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的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都过度追求提高学生解题正确率,而鲜少结合应用题的具体内容为学生搭建思维跳板。这种解题教学模式一则对学生综合思维以及数学探究能力的训练效用微乎其微,二则也难以从根本上破除數学应用题解题教学中存在的弊病,从而造成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思维以及探究意识僵化发展的不良局面。
(三)缺乏逻辑分析能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数学应用问题的过程中会从理论层面引导学生如何分析数学应用问题的题目。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但却缺乏深度的逻辑引导,使学生的思考能力被表象桎梏,难以帮助学生建立逻辑思维分析体系,降低了学生应用问题的学习质量。逻辑分析能力不仅是学生高质量、高效率解答数学应用题的必备思维品质,同时也是学生解决更多复杂实际应用问题的基本保障。教师在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中要全力启发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这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以及关键能力品格的构建和完善起到直观重要的奠基作用。但是反观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现状,绝大多数教师都将学生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设置为次要的教学目标,学生的逻辑分析思维在应用题解题学习中一直处于沉睡状态,势必会造成学生解题结果的错误。这一教学缺陷如果得不到妥善的修复,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认识和解答很容易陷入非理性思考的误区,从而导致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以及整体数学素质发展根基不稳。
(四)生活教学意识欠缺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但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单纯地对学生讲解数学理论内容,但这种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反而会使学生的学习陷入误区,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也制约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从本质上来讲,数学应用题实际上就是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片段的截取。数学应用题教学主要考验小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迁移变式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涉及学生综合思维以及数学素质培养的各个维度。然而,教师在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中疏于夯实生活教学意识,一则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孤立于生活实际之外,二则也无法充分发挥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对学生综合思维、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功用,从而造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和新时期的素质教育目标以及生活化教学原则相背离的不良局面,进一步增大学生应用题解题技能和高阶思维品质的发展和完善阻力。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策略
(一)逐层递进深刻审题
大部分数学应用问题其含义都并非单纯题意表层的意思,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审题,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问题本质。这样,学生的解题效率才会提高[2]。小学数学应用问题的解题步骤仅需加减乘除运算就能够解决,因此,分析题目之间的变量关系是解决应用问题中最具难度的环节。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小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的方式帮助学生审题,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对数学问题中的变量关系形成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简化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并引导学生尝试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还可以在演算纸上将分析出的条件进行罗列,也可以用线段图表示,帮助学生梳理清楚解题思路,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后续的数学应用问题的计算,使学生能够通过正向思维的模式理解应用问题。除此之外,教师在应用逐层递进模式训练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审题能力时,还应该重点开发和利用学生审题过程中产生的错误资源。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审题中的常见错误汇总起来制成微课件,在学生分析数学应用题数量关系时展示微课件,引导学生时刻注意规避这些常见的审题错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掌握科学有效的审题思维方法,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应用题解析能力。
(二)重视过程提高效率
小学生年纪小,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而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应用问题理解能力,通常都会片面地追求解题步骤的高效性以及正确的解题结果,让学生套用公式解决数学应用问题。这虽然在表面看起来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效率,但从长远发展角度进行分析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突破这一教学模式,不仅要重视解题步骤和结果,也应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分析数学问题,以此在基础层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能够为后续的数学问题学习做好铺垫。教师应在学生审题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再次描述题目表达的内涵,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也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掌握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题目的内涵。在交流学习心得的过程中,若发现学生对问题内容存在认知不清的情况,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语言表述中了解到学生的认知局限,以此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在帮助学生理清分析思路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应用问题,这会是对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解题思路而进行的考查。教师也应要求学生不仅要将解题步骤以数字计算的方式进行表示,也应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字面描述,使学生的数学解题思路能够通过语言、数字、文字三个层面进行表现,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多维度、立体化地解决数学问题。通过长时间针对性训练,学生的数学解题思路可以得到突破性提升,而这种厚积薄发的学习过程,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效率,使学生的数学应用问题理解能力可以得到升华。
(三)发散思维逻辑引导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弱,学生大都以形象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这种思维模式不利于学生分析、理解数学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并逐步帮助学生构建逻辑思维体系,让学生能够多视角地分析数学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使学生的解题思路不断得以规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同时,由于数学知识涵盖了数字问题和图形问题,这在数学应用问题中也有所体现,因此教师也可以在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认知,让学生能够拓展学习视野,从更加多元的角度理解数学问题[3]。发散思维逻辑引导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
第一, 图示教学法。数学应用题给出的数量条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给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带来不小的考验,教师应该运用图示教学法促进学生对应用题数量条件和逻辑关系的直观理解。如在小学数学应用题常见的植树问题解题教学中,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还可以细化分解为线形植树、环形植树、方形植树、三角形植树以及面积植树,每种数量关系都有其相对应的解题公式,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薄弱,他们无法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植树问题数量关系,进而容易在公式运用方面出现错误。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这类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时,可以在黑板上画出相对应的图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掌握植树问题的类型,然后再精准运用解题公式,从而科学引导和发散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助益学生高效破解数学应用题。
第二, 多媒體工具模拟法。这种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方法既富有趣味,也能更好地向学生呈现题目中条件信息的变量关系。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上,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画图、删除和缩放等功能,为学生模拟演示数学应用题中的条件变化情况,使学生完整探知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条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和应用题解析效率。如在含有相遇问题的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电子白板的画笔功能,模拟应用题中两个运动物体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而行以及在途中相遇的过程,同时在对应位置标注出题目给出的数量条件,引导学生透彻理解题意,并厘清各个数量条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清晰完整的解题思路。这样,学生就可以习得科学的应用题解答逻辑思考方法和变通方法,从而顺利化解学生的解题思维阻滞,增强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质效。
(四)结合生活创设情境
小学生受其年龄限制,思维能力缺乏成熟度,对于逻辑性较强的数学知识缺乏学习兴趣,甚至会对数学问题形成一种抗拒心理。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内容与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有机融合,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解题情境,从而降低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分析和破解难度。生活化解题情境的具体创设和应用方法主要有两种:
第一, 教师可以在应用题解题教学中为学生还原题目所反映的生活情景,为学生策划设计相对应的生活化解题探究活动。如在解决盈亏类型的数学应用题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人数条件和物品数量条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分配活动,真实还原题目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亲身经历物品分配有余或者不足的过程。这样,学生就可以顺利梳理和构建解题思路,联系生活化情境正确求得人数或者物品数,培养学生的互动探究能力和生活化解题意识。
第二, 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实物,为学生演示呈现数学应用题中表述的情景以及条件信息。生活实物取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生的认知经验具有贴近性和契合性,因此教师应用生活实物为学生创设生活化解题情境,有助于同步提升学生的解题兴趣和解题效率。如在含有时钟问题的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生活实物钟表作为解题教具,根据应用题给出的条件,在钟面上进行对应操作,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到两针重合、两针垂直、两针成一线以及两针夹角的具体度数等题目条件信息,深化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在演算纸上画出教师演示的两针关系,培养学生将应用题解答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思考的解题习惯,最后引导学生按追及问题或者差倍问题列出正确的解题算式,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思考、分析与解答能力,发挥生活情境的创设实效。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第三启蒙期,而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多元视角看待和认知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解答数学应用题,提高自我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知识学习习惯。同时,这也能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意识,使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突破,进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卓越.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4):137.
[2] 陈花娥.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如何提升学生审题解题技能[J].科技资讯,2020(15):239.
[3] 何勤.试论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6.
[责任编辑 杜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