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重民致阿英书信浅疏*

2022-05-07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阿英书信敦煌

姚 明

(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 100029)

书信又称为信札、尺牍、书简,相较于正式发表的出版物,更能体现“随性、率真、温情”,更能体现写信人的真实的思想情感,是学术研究中重要的一手参考资料[1]。近年来,随着图书馆学史研究的深入,国家社科基金先后立项重大项目“《王重民全集》编纂”、一般项目“王重民书信与年谱研究”与“王重民生平与学术思想研究”,关于信札研究的成果相继发表,如王重民致伯希和书信[2]、法国吉美博物馆藏罗振玉、董康致伯希和书信[3]、王重民与刘脩业书信往来[4]、何多源致袁同礼书信[5]、沈祖荣与沙本生往来英文书信[6]、叶启勋与柳诒徵往来书信四通[7]、王重民致向达书信[8]、王重民致邓衍林信札[9]、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所见王重民信札[10]、胡适与王重民十年书信往来[11]等等。本文通过对王重民、阿英两人往来的六通书信进行浅疏,展示老一辈学者在交流学术问题过程中的诸多细节,同时也为中国图书馆学史的研究提供一些史料。

1 阿英与王重民交往论略

阿英(1900-1977),安徽芜湖人,原名钱德富又名钱德赋。从1915年开始,以“梅隐”的名字在上海《中外日报》上发表译作,1919年开始使用“钱杏邨”笔名,一直用到1941年到达苏北解放区,解放后全部用笔名“阿英”[12]。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与蒋光慈等人组织“太阳社”,大力倡导与推广“革命文学”,1930年3月2日,根据党的指示在四川路中华艺术大学举办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阿英当选为常委[13]。抗战期间留在上海,与郭沫若、夏衍创办《救亡时报》,主编《文献》杂志[14]。1941年转移至苏北解放区继续从事文艺工作。解放战争期间,先后担任华中文协常委、大连市文委书记等职务[15]。解放后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天津市文联主席[16],兼任《民间文学》主编等职务[17]。

阿英一生著述160余种,涉猎广泛包括小说、话剧、散文、诗歌等诸多文体,同时还在古籍校点、目录编纂等领域有所建树[18]。发掘整理文化史料、编纂晚清文学作品是其二十世纪五六十代的主要贡献,搜集材料之广之细,颇具特色与影响[19],编纂的《晚清文学丛钞》更是填补了文学研究资料的空白[20]。茅盾先生称赞其“嘉惠后学匪浅,甚成钦佩”[21],阳翰笙赋诗“笔阵纵横五十年,书香文采留人间”[22]高度概括他的创作生涯。

王重民(1903-1975),河北高阳人,青年时期求学于保定,1923年在北京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回到保定六中筹设社会主义青年团团支部,因从事革命宣传工作而受到北洋军阀的通缉。1928年毕业之后,他先后在多所高校任职,在辅仁大学任职时兼在北海图书馆整理古籍、编纂书目索引。1934年被派往国外搜求流散于国外的珍贵文献,1939年受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负责整理国会图书馆馆藏的中国善本古籍。抗战胜利后回国任职于北平图书馆,并兼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此期间创办了图书馆学专科。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担任北京图书馆副馆长,1952年辞去了北京图书馆职务在北大专职教学,1956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系主任,主持制定全国图书馆学发展规划,为新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图书馆学专业人才。

由文献可见,两人的交集不多,于1956年左右因为学术交流而结缘。1954年,时任中国文联秘书长的阳翰笙找到阿英,提及自己将出国,希望他能来中国文联任职,之后由中宣部同意,阿英正式调任中国文联任副秘书长,分管研究、编辑和图书资料工作,他利用文联空余房间,筹办文艺俱乐部,以便作家、艺术家来此喝茶、聚谈,进行创作交流。俱乐部内设茶座、弹子房、小卖部等[23]。郭沫若题写了“文艺俱乐部”五个大字,周恩来总理称赞文艺俱乐部“搞的不错”。在主持日常工作之余,他开始编写晚清文学史系列文学集,将1937年写成初稿的《鸦片战争文学集》重新进行审订,在此期间与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系教师的王重民先生进行了通信交流,王重民也就敦煌相关文集的编纂与出版情况与阿英交流并得到鼓励与支持。在这一段时间里,阿英的《鸦片战争文学集》[24]出版,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与《敦煌变文集》相继出版,1958年王重民完成《阿英目录学工作述评》,是两人学术交流的重要见证。

2 王重民致阿英通信浅疏

通信一

阿英同志:昨晚找出从巴黎抄来文件,均在三元里之内,然伯驾一贴,骂耆英是夷人奴才,骂官无血性,从反帝到了反封建,是一篇极为宝贵的文章,所以抄呈敬备摘摭。原件藏法国国立圕,编号为couant1310.我已经忘了原抄本的情况,是由我夹出了这篇,呌我太太钞下来的,手边適有couant编的中國书目系,他记载原钞本的情形如下:Collection de declet,annêtér,etc.le volume Ponto la note manuscuite:chinese edict,placanda,etc.,punnished to the “china mail”and punnished in that younnal clning the yew 1846.pnescnted by the editon 1847。据此,china mait 可能有更多记载。“云南”未见,正向北大圕查找。“敦煌叙录”蒙介绍,极感。但整理有待,出版不亟之。敬礼。王重民上,二,廿五。

图1 王重民致阿英书信之一

在此通信中主要说了三件事,第一件是:王重民先生向阿英提供了旧时从巴黎图书馆中抄录而来的关于三元里的一篇文章,文章中记录了三元里人民反抗英国侵略的情况,同时也提到文中大骂“伯驾”是“夷人奴才”“官无血性”,可见文章的意义,人民不只是反帝而且反封建。并且向阿英提供了当时抄录的目录简介的原始记录,为法文记录。

第二件:“云南”未见,正向北大图书馆查找。信中用了极具图书馆学特色的“圕”字,回应了阿英向王重民先生求助“云南”这一文献的情况,正在查找。

第三件:王重民向阿英对于“敦煌叙录”向有关单位推荐介绍的情况表示感谢,用词“极感”表示“极其感谢”,非常富有时代的语言特色,并表示“敦煌叙录”正在整理出版不亟。落款时间为二月二十五。

笔者查询考证,1934年8月王重民以“教育部派考察图书教育”官员身份前往法国巴黎,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搜集我国流失海外的图书资料相关信息。在此期间他先后前往德国柏林普鲁士图书馆、梵蒂冈图书馆搜集流失于此的太平天国文献、明清时期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翻译与撰写的书籍等,1937年4月在巴黎与刘修业女士结婚。次年,与向达同赴英国伦敦博物院图书馆阅读该馆所藏的由敦煌“劫略而来”的敦煌卷子[25]。与信中所提及的史实相对应,王重民将当年在法国期间的笔记与材料找出,向阿英提供了文献线索。

通信二

阿英同志:北大图书馆有“云南”十三册,对镜狂呼客撰的“死中求活”连续登在第二号到第十二号上。因是旧期刊,不能借出,您若需要全文,可寄稿纸来,我托人抄上,寄上。但若想看之,我亦可使之送上,即带回。敬礼。王重民上,二,廿八。

与写完上封信后三天,王重民先生落实了第一封信中关于查找文献“云南”的约定,向阿英说明在北大图书馆里找到了“云南”这一期刊十三册,找到了连载的笔名为“对镜狂呼客”的小说“死中求活”,从第二号到第十二号分11册刊载。并说明按照北大图书馆规定“云南”是旧期刊,不能借出,如果需要全文,就寄稿纸来北大图书馆,我托人把相关内容誊抄后寄过去。如果想看到原件,我可以带着原件去给您看,但是看后我就得带回来,不能留在您那里。

笔者查询与考证,《死中求活》是历史小说共十三回,目次署“社员”1906年7月到1909年之间出版,小说主要内容为刘永福率领黑旗军抗击法国侵略者之事,小说歌颂中越人民反帝国主义入侵的英勇斗争,也揭露了越南封建统治者、清政府的丑恶行径,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色彩。由于《云南》杂志的终刊,《死中求活》未能全部刊载刊出。相应章节后来出现在阿英编《中法战争文学集》之中,印证与呼应了信中之内容。

通信三

阿英同志:何玉成的“揽翠山房诗辑”有有关三元里的其他诗七首,不知已见之否?这是广东文史馆张友仁先生辑印的,他最近来参加政协会议,知道的不少,想您或者已见之,若没有,请一方面向他要,另一方面我可先钞呈!敬礼,王重民上.三.五。

七天后,王重民先生再次写信,向阿英推介何玉成的“揽翠山房诗辑”,认为其中有七首诗歌是关于三元里人民抗英情况的,并且提供了“诗辑”的文献来源与编辑者近日来参加政协会议的情况。

笔者查询与考证,何玉成是1841年三元里抗英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著《揽翠山房诗草》,传本极少,遭世多故,濒于绝迹。1953年,广东省文史研究馆成立,下设近代革命史研究会,通过成立特定领域的课题研究小组开展广东地方特色的文史研究,其中“三元里抗英史料研究组”深入三元里地区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取得了很多一手的、全新的史料,其中通过对一位私塾教师何凤侍的口述采访与资料交流,抄得“玉成遗诗”39首,之后又按照有关调查线索进一步深入追踪,通信函询四川省射洪县政府,通过查询《射洪县志》又获取了何玉成诗8首,这47首诗被收录到广东省文史研究馆辑印的《揽翠山房诗辑》(油印本)之中。并在1957年古籍出版社阿英编《鸦片战争文学集》中第九二七页找到何玉成《揽翠山房诗》,印证了信中内容。

图3 王重民致阿英书信之三

通信四

阿英同志:奉接六日 手教,印录出何玉成诗,奉上。“死中求活”正觅人赶钞,希望本周末钞完,寄上。北大写字人不少,只因装订成两册,只能由两人钞写。闻有大批新诗出现,又不能排入,暂为作补编如何?蒙向古籍介绍,极感。徐题记共“敦煌曲子词”外,比较现成材料,一是“敦煌诗辑”,可补“全唐诗”所缺者,皆是知名作者。(无名与本地人作者拟为第二辑),一是“敦煌俗曲子集”,于十二时十二月五更时一颊。一共不过六七万字,印刷不难,只是还要梳理一下,方能付印。可是五月份以前,不能有这样时间,可蒙古籍设法,第三季度末(九月末)这三种:题记,诗、俗曲皆可完成。王重民上,三.七。

信中说明,阿英在接到三月五日的通信三后,立即进行了回信,所以王重民先生在新的开头写:“奉接六日 手教”。

信中共说二件事情:

第一件:何玉成的诗已经印出来寄给您,小说“死中求活”本来想周末抄完寄过去,但是因为期刊被分别装订为两册,需要找两个人一起抄,还没有抄完,并建议阿英对于新出现的诗,如不能编入正文,可以暂时作为补编。

第二件:感谢阿英向古籍出版社介绍王重民编的敦煌有关文献,并表示到了九月末可以将“题记,诗、俗曲”三种完成整理编纂,届时可以由古籍社出版。

图4 王重民致阿英书信之四

通信五

阿英同志:昨奉十二日,手教,过奖我写的纪念杨先生论文,并阅怀我的旧稿。至为感谢。敦煌题记出版,我同意您的看法,可能不很难。惟古籍发行社自己不管印刷,势必和出版家商议,想因此迟之。万一不易进行,或可与科学出版社联系。至于敦煌诗与俗曲,字数不多,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较好,请您便利和负责同志一谈。订入第三季度计划,印之。

王利器思想行为均有问题,闻最近已捉出处理,文怀沙同志知之最详。年末因梳理敦煌变文,清查旧稿,不见“韩朋赋”,而王利器适刊表出来。所摘五种写本,正和我的找本相同;我曾摄来六本,悉在北京图书馆中。果着王君观找,应六而非五。我遗其一,因为散在英法两处,一时不易备齐,他能六本齐备,为何独遗其一,反复思维,若不是窃之我稿,似不可能!故不敢和他再有什么来往!

“死中求治”迟未抄完,因字数不少,而文只能由两人分抄口口。钞讫印挂号信寄上。王重民上。三,十四。

图5 王重民致阿英书信之五

信中说明,阿英在接到三月七日的通信四后,于十二日进行了回信,所以王重民先生在新的开头写:“昨奉十二日,手教”。

信中共说三件事情:

第一件:就“敦煌题记”有关问题王重民表示同意阿英的看法,古籍出版社没有印刷机构,如果在那里出版则还要另外寻找印刷单位并安排落实有关印刷事宜,恐怕会耽误进度,如果出版受阻就再与科学出版社联系,敦煌诗与俗曲字数不多,希望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请阿英同志帮忙联系,列入第三季度的出版计划。

第二件:为王重民先生对于王利器的意见,并述说了其在发表有关成果时存在文献获取的逻辑问题,极有可能是剽窃的王重民先生的稿件,以后都不再与之往来的情况。

第三件:经过十几天的誊抄,小说“死中求治”即将抄完,一旦抄完会立刻寄挂号信。

经笔者查询与考证,关于出版的问题,从后续出版情况来看,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因种种原因最终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195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敦煌变文集》195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关于“剽窃”问题,笔者找到中华书局1955年版《文学遗产增刊》第一辑,这一辑中有王利器的两篇文章:“水浒全传”田王二人传是谁所加、敦煌文学中的“韩鹏赋”,其第二篇文章与信中所说相关,是王重民信中所说的事由来源,文章开篇即说明:“韩鹏赋”的文本为五本,称名甲、乙、丙、丁、戊[26],与信中所说情况相似即“应六而非五”,按照王重民所说韩鹏赋之有关材料来源一份存于王重民处,一处存于北京图书馆,如果文献来源于北京图书馆当为六种文本。由此敦煌文学“韩鹏赋”由王利器所首发,从后来的研究轨迹上看,王重民在敦煌研究领域成果频出,而王利器成果则集中于古代文学等其他领域,涉及敦煌文献研究的成果不多。

通信六

阿英同志:倡检“定夷诸集”有历史小说“败军骁将”是讲中法战争中宁裕明的故事,不知参考过了没有?用文言写,不算好,但是有用,我可将原书寄上,敬礼,王重民。三,廿五。

图6 王重民致阿英书信之六

三月二十五日,王重民在《定夷说集》中找到了《败军骁将》这一历史小说,他认为这与阿英所编纂的图书有关有用,便将书寄给了阿英。

经笔者查询与考证,《定夷说集》作者李定夷,上海国华书局1919年出版,分为2编,前编收《一片石本事》《谢恩里》《义和团琐拾》等16篇历史小说,并附《王昭君墓》《楚霸王》等笔记小说79篇,后编收《美人魂》(亡国惨史)、《绝命书》(华侨惨史)、《蜜月风光》(艳情小说)等16篇,并附《读书小志》《论小说家》《惜花词》《赠妓诗》等杂文和诗词105篇,既有古代小说,也有近代以来关于中法战争与义和团等历史事件的小说,《败军骁将》涉及中法战争,而阿英编《中法战争文学集》中并未收录这篇文章,具体情况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3 结语

以上是王重民给阿英的六封书信作出的简略考证。相关的信件均未标注年份,根据有关内容可以推定通信来往年份应为1956年2月与3月之间,使用的是北京大学稿纸。如有考释未尽之处,还请学界予以指正。限于条件,相关通信为阿英保存的收到的王重民书信,对于与之相对应的阿英寄予王重民的书信尚未见到,还有待更多的史料发现。从信中我可们可以感觉到老一辈学者对于学术研究的热忱与互帮互助的高风亮节,在信中一段关于“学术剽窃”的论述更是为我们揭示了一段未知的历史,王重民先生的正直与敢言,也为后续的一些事情埋下了伏笔。进一步深化中国图书馆学史的相关研究,需要史料的支撑,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本文就是精卫所衔的一枝微木,是试图填平沧海的一种努力。

猜你喜欢

阿英书信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打分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遭遇男神
共 筑
显年轻
别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