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D模式下施工方案数字化应用分析
2022-05-07孔德宽于建业
孔德宽,李 伟,于建业
(瑞森新建筑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0)
0 引 言
建筑行业在项目施工、整体运作上都有着复杂的流程,再加上人员数量多,部门协作效率难以保证等原因,导致经常会出现资料文件审核时间长,审核质量差等情况,使得整体效率大幅降低,给施工单位造成不同程度损失。本文以施工方案编制审核为例,简述传统方式与数字化应用对其的影响。
1 施工方案的作用
工程项目施工的前提与基础是制定全面分析、综合考量以质量、工期、安全及技术经济条件等指标为基础的施工方案[1]。施工方案是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前编制的,用于指导施工,保证分部分项工程按施工工艺流程、工序顺利完成。
2 传统模式存在问题
在我们相当一部分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对施工方案的认知不够清晰,对其意义不够重视,仅仅将其作为应付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和监理单位等相关部门的检查而制定的。项目施工过程中,平时方案是作为内业资料锁在文件柜中,只有在相关部门检查时才拿出来。由于对方案的不够重视,在方案在经编制完成后,难有其他相关部门、人员进行严格审核,导致编制出来的方案针对性、实践性不够强,不能用于指导工程施工,失去了制定方案的初衷。
2.1 方案编制不规范
公司内部未建立方案编制标准(例如:页眉、页脚、页边距、字体、字号、行间距等)且未对其他项目所编制质量较好方案建立公司内部方案资源库,造成不同管理人员在不同建设项目对同类别的施工方案编制,做了大量且不必要的重复劳动,降低工作效率,浪费大量资源。
2.2 经济效益差
施工方案编制仅注重组织技术措施而很少考虑经济效益,施工管理过程中忽略经济社会成本的重要性,致使建设项目难以实现总体经济效益目标。这也进一步导致施工管理效益与经济效益难以有效结合,不能发挥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以施工质量、安全及进度为依据,选择成本最低的施工方案,并对方案实施的影响因素和可靠程度加以综合考虑,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2]。
2.3 方案与实施背离
在建筑行业中,绝大多数人将施工方案仅作为技术管理资料中的一个摆设或形式环节,过于教条化,并没有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基本上是由技术本门的几个技术人员独自负责编制施工,项目内部并没有组织现场责任师和相关部门人员参与编制,现场责任师仅负责方案实施,中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进而演变成方案编制部门与现场施工部门分离的现象,这类方案编制方式无疑是闭门造车。
管理人员缺乏施工方案观念,不注重施工方案在现场的使用,盲目施工,造成一种不按施工方案要求施工或无施工方案就已在施工的坏现象。即便有好的指导性施工方案也未真正应用到施工现场,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致使施工方案只是个形式与摆设,没有指导现场施工的实际意义。
施工方案执行情况检查督促落实差,相关部门在检查上流于形式、审查不严走过场,对施工方案的落实情况不重视不关心,产生麻痹思想,更有甚者不重视现场检查结果的反馈情况,导致施工方案中不合理及不适用部分得不到及时更新与调整,从而使得施工方案应有的现场指导作用发挥不出来。[3]
3 IPD模式及数字化优势
上述所谈到的各种问题,严重阻碍了建设单位与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建筑市场的完善。企业要想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和压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具备建造大中型复杂项目的技术力量,获得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达到健康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对施工方案编制与利用进行优化和重视。利用IPD模式可将项目的风险以及不确定性与项目产出相关联,项目各方相互协作共同管理风险,因此IPD项目与传统项目相比风险更小[4]。下面以广联达智慧建筑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基地项目为例,对IPD模式下施工方案的数字化应用优势进行全面分析。
3.1 方案编制具有实施性
施工方案必须根据不同项目特点,进行分项设计,从而使其具备针对性及指导性。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案,保证工程质量,减少索赔事件的发生,有利于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从而合理确定工程造价[5]。
沟通管理从根本上说是信息的管理[6]。IPD模式下,集成组织促使业主、建筑师、工程师和施工人员每天在同一工作空间解决复杂问题,同时在编制各分项施工方案初始阶段,由项目技术质量部、BIM技术中心、工程部及分包单位相关管理人员、施工经验丰富的班组长,组成方案编制小组。
小组成员分工协作,通过可靠和高效的沟通方式,使“集成信息”公开透明,同时根据不同分项由技术人员提供相关技术要求,同时咨询现场管理人员及施工经验丰富的班组长(例如:模板支撑体系中,现场施工时梁侧模加固所需操作面,确定梁两侧立杆起步位置),总结出施工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设计不同施工方案,BIM技术中心技术人员制作BIM三维模型实现模拟仿真和可视化,小组成员进行沟通交流,比对方案优劣。
从策划、组织、设计、编制到实施,技术和现场实际施工人员全过程参与,成员高效地分享知识及整合信息,以及每一步均进行可行性论证分析。此外,还应对方案编制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做出评估,确保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及实施性,实现施工方案和现场施工相对应的一体化战略目标。
3.2 数字化应用
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环节,数字化让工程管理更趋于规范化、科学化,使其管理针对性与准确性更加提高,为实现高效率管理提供助力[7]。
传统方案审批流程,需进行方案打印报审,通常是拿着方案找项目领导审核修改,通过后再找监理单位审核再修改,通过后再打印终版方案,其中多次审核修改导致审核时间长,资源浪费,人员耗费精力大,项目成本增加。
项目内部制定施工方案编制统一标准,方案编制完成后通过“明仕58云平台”项目OA协同办公系统,施工方案实现线上审批,实现数据一次性录入,多处共享,且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在线进行审核(例如:疫情期间各单位部分人员居家办公,施工方案由线上审批),项目领导及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审核意见一次性提出,根据审核意见进行修改上传复审,最终线上通过确认及签署,极大地提高了组织内外协同办公的效率。
施工方案审批通过后再进行线下打印,并胶装成册,将施工方案整理汇总至联合办公室看图台,项目各参建人员可随时随地查看施工方案,真正地将施工方案应用到施工中。同时在平台建立公司内部方案资源库,将已审批通过的方案存入资源库内,并根据项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更新完善,为公司以后的发展做好知识储备,并为公司其他项目中类似分项工程方案编制提供参考。
3.3 IPD联合检查
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总承包单位、分包单位各相关负责人及现场班组长组成IPD联合检查小组,对施工方案现场实施情况进行联合检查。对于发现的不合格事项给出妥善处理整改意见,并督促要求其限期整改,针对检查出的重大变更事项,重新严格履行审查批复手续。充分利用动态控制原理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到施工方案内,将方案内不合理或者需要调整的部分结合现场实际检查整理情况进行优化与调整,使其更新后更加具有实际的现场指导意义,发挥出施工方案的重要作用。
4 结束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持之于恒,使命必达。”IPD交付模式及数字化应用使项目各参与人员能够协同工作、相辅相成,项目成员不断学习,快速适应并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有效集成,明确和快速解决需要综合权衡的问题,在施工方案编制及实施方面实现突破性进展,从基础工作做好数字化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