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纳粹集中营的中国女人
2022-05-07邹德怀口述
☉邹德怀 口述
◎叶小果 整理
2019年4月25日,我从宾夕法尼亚一位私人收藏家手里买下了4张旧照片,照片上是同一个中国女人。随照片附送的卡片上,有一行短短的英文介绍:Nadine Hwang,Chinese Joan of Arc(黄讷亭,中国的圣女贞德)。
我通过网络以及海外大学的图书馆一遍遍检索,从各种旧报刊、旧书、老照片中,终于慢慢还原了黄讷亭,一个几乎被遗忘的人,一个不平凡的女性。
一
1902年3月2日,黄讷亭出生在西班牙马德里,母亲是比利时贵族勃罗特小姐,父亲是清政府驻西班牙的外交官,名叫黄履和。
黄履和是浙江余杭人,22岁进京师同文馆英文馆学习,4年后被派往西班牙马德里任公使。
1912年,宣统帝溥仪退位。黄履和带全家登上回国的邮轮。很快,他被中华民国任命为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黄讷亭和妹妹黄玛赛在北京的一所天主教学校读书。
1980年第5期的《读书》杂志刊登了著名翻译家王央乐的文章《旧的回忆和新的印象——黄玛赛和她的自传》,其中有一段黄玛赛13岁时的回忆,摘自1972年她出版的西班牙语自传:“(1916年)有一天一个青年学生到我家来访问……这个学生是来指责我父亲错误的……他很快就明白我父亲不仅不是他要加以责问的官员,而且我父亲根本不赞成这样的措施,于是他们的谈话就更加活跃起来。这个青年在谈话中还想让我父亲承认,目前还没有办法在各省实现一项重大的改革,他说,他的许多同伴,周恩来……陈毅……已经去了法国,但是他自己在国内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
“‘好好注意这个年轻人,’他走之后,父亲对我说,‘要记着他,他将来也许前程远大。’”
“在告辞的时候,我知道,他的名字叫毛泽东。那时他23岁……”
黄玛赛结婚后便定居马德里,长期从事翻译工作,向西班牙以及欧洲人民介绍中国文化。现在西班牙还有一个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奖项“黄玛赛中国文学翻译奖”。
二
和妹妹黄玛赛不同,黄讷亭的性格更加活跃。
1929年《Estampa》杂志的封面照正是黄讷亭,她身着男装,标题上写着“中国的圣女贞德”。
在北京读书时,她就已经是一位思想进步的革命青年,教穷苦小孩识字,在集会上发表演讲,拉着朋友们跳西班牙舞蹈。她伫立在人群中,双眼饱含炽热的感情,高举着拳头大声演说的样子,深深地印在一位美国记者心中。这个记者将她称为“中国的圣女贞德”。
1921年,黄讷亭刚满19岁。在一场舞会上,她认识了一位名叫Ting的中国将军,后者正在组建一支中国空军。
舞会结束时,Ting将军上前攀谈:“这支舞蹈非常优美,你的服装也很美。”
黄讷亭回答:“是的,我经常穿男装……尤其是运动的时候,比如骑马、击剑、打网球。”
“这些运动你都会吗?”
“还有更多,游泳、赛艇、拳击……”
将军道:“你愿意穿上空军上校的制服吗?”
黄讷亭兴奋地回答:“当然愿意。”
“那你现在有一套空军制服了。”
第二天,黄讷亭就成了那支新军的上校。
身穿军装的黄讷亭
堂堂上校军衔居然随便送给一个在舞会上认识的姑娘?这种过于夸张的剧情让我非常好奇,Ting将军究竟是谁?
我查了很多资料,在1933年的《殖民地先驱报》上,黄讷亭曾对记者提起上司的名字叫Chang Tsong Chang。1928年的《每日新闻》也提到,她来自山东军。
两条线索叠加,指向一个名字——山东军阀张宗昌。不过,也有人认为,Ting将军指的是张学良。因为张学良字汉卿,“卿”在英语里的音译是tsing,也有被叫作Ting将军的可能。
无论张宗昌还是张学良,他们都来自同一个阵营。可以肯定,黄讷亭加入的是已经步入末路的北洋军阀。
穿上军装后,她失望地发现,自己不过是军队里的“吉祥物”。她去见了Ting将军,要求学习军事技能。最终,她如愿进了军校,并以顽强的意志完成所有课程,拿到了军官资格证明。
1925年,北洋政府派遣金融使团前往欧洲。通晓多国语言,并受过律师培训的黄讷亭上校担任秘书。一到巴黎,她就告诉随行同事,她要在布尔歇机场受训,成为一名飞行员。
回国后,黄讷亭已经能熟练地驾驶飞机。随即,她加入了当时还十分弱小的中国空军。
三
1926年秋天,黄讷亭的父亲患病身亡。第二年,她被当时的北洋政府总理潘复派遣到美国的俄勒冈州,从事外交工作。
紧接着,东北易帜,北洋政府倒台。她像一只飞上天的风筝,突然断了线。
1933年1月7日,在法国的普罗旺斯,一艘名为阿拉密斯号的邮轮结束其第一次远东之旅,顺利抵港。黄讷亭就是船上105位乘客之一。刚到巴黎时,她就加入了名噪一时的女作家娜塔莉·巴尼的沙龙。1月12日,从未做过演员的她在香榭丽舍大街登台演出,戏的名字叫《妃嫔》,她饰演其中一名妃子。
她为巴尼小姐工作,担任司机、秘书,偶尔做一回厨师。在当时的法国媒体上,她的曝光率很高。
1936年,黄讷亭准备去英国。自那以后,她的名字就从报纸上消失了。
一位华人学者说,他在耶路撒冷的犹太大屠杀纪念馆看到过黄讷亭被关进集中营的直接证据。那是一块绣满了字的红布,她的名字就在正下方,“黄China(中国)”。
1944年,黄讷亭在法国因参加抵抗纳粹运动被捕,被送往柏林北部的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拉文斯布吕克是臭名昭著的“女性地狱”,“二战”期间共关押过13.3万名妇女和儿童。她们被强迫从事修路等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有部分妇女被用来进行医学试验,有近5万人被迫害致死。
他们等待的那场营救行动叫“白色巴士行动”。1945年2月,瑞典政府派遣了一支身披红十字标识的远征军前往德国救援犹太人。为了避免沿途的误判,所有转移“囚犯”的巴士都涂上了醒目的白色油漆。
在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他们救出了7000名妇女,其中一半是犹太人。
出现在纪录片中的黄讷亭的影像
1945年的4月28日,摄像机拍摄到逃离集中营的她们到达瑞典马尔默港。在黄讷亭身旁,一个小女孩的脸上浮现着天真的笑容。那个小女孩名叫艾琳·克劳兹·费恩曼。
半个多世纪后,瑞典导演马格努斯·格滕在南非找到了年逾古稀的艾琳,听她讲述了从母亲那里听来的故事。“黄讷亭是从奥斯威辛集中营转移过来的。我妈妈非常喜欢她,她们经常在一起聊天。战争快结束时,集中营里的状况变得非常糟。那些人不断用喇叭催促我们转移到另一个叫作贝尔根·贝尔森的集中营。很多人都去了。但是黄讷亭对我妈妈说,别去。
“她从德国人那里听说,有一些涂满了白色油漆的巴士就快来了(白色巴士行动)。这些车会把名单里的人带出集中营,送到瑞典,然后就自由了。她设法把我们母女俩的名字加进了那份名单。
“当时,黄讷亭对我妈妈说,如果你的女儿今后结婚生子,并且生了一个小女孩,请用我的名字给她命名吧。”
艾琳欣慰地说:“我做到了。”她信守了当年的诺言,给女儿取名为“Nadine”。
四
战后,黄讷亭在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开始了新生活,陪伴她的是比利时人奈莉,后者也是集中营的幸存者。1972年,黄讷亭去世。
在那个渴望传奇的年代,人们从黄讷亭身上看到的是上流社会长大的混血名媛、中国的圣女贞德、极富冒险精神的飞行员和空军上校、北洋政府女外交官等等。有人说,黄讷亭的故事像一个有太多传奇经历的悲剧。而我觉得黄讷亭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她身上最大的光环就是冒险精神和开拓精神,包括她能从纳粹集中营死里逃生。
我希望,未来有更多人记住这位不平凡的女性,记住她的面孔、名字和传奇而不屈的一生。
(大浪淘沙摘自《杭州日报》2022年3月7日,本刊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