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沃夫:一个民间避难所的故事
2022-05-07
俄乌冲突爆发后,乌克兰民众的生活状况备受关注。作为乌克兰西部最大的城市,利沃夫成为很多难民的避难或中转出境点。
中国留学生柯义在这里学画画,他的乌克兰房东将自己办公场所的地下室腾出来,成了一个小小的民间中转点。
以下是柯义的口述:
我在乌克兰的西部城市利沃夫学画画,2019年9月过来读博士。此前,因为疫情,我回国待了一段时间,为了完成学业,2021年12月我又过来了。
利沃夫毗邻波兰,历史上周边不少国家都控制过这里,如今是乌克兰西部最大的城市,距离波兰边境大约70公里。俄乌冲突以来,利沃夫的生活还算正常,城里的电车、公交都在运行,超市和药店也开着,还有不少人在上班。
正因为如此,很多东部城市的人都到这里来避难,还有很多人从利沃夫中转,前往波兰、匈牙利等国家。为了接待难民,我的房东就把工作室腾了出来。我的房东是利沃夫本地人,40多岁,其实我不太清楚他具体是做什么的,只知道他在工作室里教孩子们英语和舞蹈。
房东的工作室下面还有一个很大的地下室,将近600平方米,一共4间房,平时用来当教室,还带1个厨房和2个男女卫生间。2022年2月25日,我在工作室跟房東一起吃饭,防空警报突然响起,我就跟着他下去躲避。到了下面才发现,他把教室改成了避难场所,其中三间房放了床和床垫,可以供人居住,最大的一间空着,供周围的居民临时避难。
我第一次到那里的时候,是跟大约30人一起避难的,小孩、老人、中年人都有,还有人抱着狗,大家都很礼貌地打招呼,然后依次坐在靠墙的小凳子上。一直到防空警报解除,我们才回到地面。在这些避难的邻居里,有一位中年女性因为刚做过肢体手术,不方便跑来跑去,在那里住了好几天,后来难民越来越多,城里的安全状况也没有恶化,她才搬回家去。
我的本科和硕士分别是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和哈尔科夫读的,所以我在那边有很多朋友。留在利沃夫后,我接待的朋友都来自哈尔科夫,那里临近顿巴斯地区,同时与俄罗斯交界,是冲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我接待的第一批中国留学生是2022年3月2日过来的,叫我去火车站接他。其实冲突爆发后,除了家周围很近的区域,我还没走远过,不敢自己去火车站,所以叫上了房东的爸爸开车陪我。他60多岁,我俩一起开车穿过整个城市中心。那时能看到路上甚至还有环卫工,有说有笑的,让人感觉战争似乎很遥远。
但离利沃夫火车站还有1公里远时,车就过不去了,非常拥堵。我们只好找个地方把车停下,步行去火车站接人。路上人特别多,火车站门口搭了很多帐篷,还有一排排的大铁皮桶,里面烧着柴,很多人在那儿取暖。
我是早上8点接到朋友的,他是我硕士期间的同班同学,现在在哈尔科夫读博士,已经是最后一年了,本该在2022年12月答辩。看到他的时候,我抱了他一下,但他好像没什么反应,整个人看起来木木的,眼睛里一点光泽都没有。在路上,我问他,你还回去吗?他说答辩的时候再回去,他住的地方被炸了。跟他一起来的,还有两个男孩,一个女孩。
从哈尔科夫过来,他们一共坐了24小时(平时只需要不到12小时)的火车,一路上一点东西都没有吃,所以我赶紧把他们带到工作室,给他们炒了鸡蛋,煎了香肠,让他们吃早餐。吃早餐的时候,他们一直在谈论,怎么继续逃跑,要去哪里。他们当时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不安。我住的地方是一个古城,有不少石板路,车子压过的时候会发出“砰砰砰”的声音,我朋友听到了,会本能地喊,飞机来了!当时我跟他们讲话,感觉他们像一捧干花,碰一下就会碎掉。吃完早饭,他们商量着想去火车站看看,一直在想怎样坐车离开。后来,我朋友实在困得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就在我那儿睡了一会儿。3月2日15点,他们去了火车站,那里有中国大使馆安排的大巴,可以直达匈牙利。
不过也有朋友过来我没有接到。3月5日那天,有个年龄比较小的朋友说好让我去接他,还嘱咐我带些吃的,“哥,我太饿了”。我听得特别心碎,所以那天早上我煮了30个鸡蛋,还卤了一些菜,鸡翅、鸡腿、鸡爪,一部分拿给安顿下来的朋友吃,一部分就给他带了过去。结果他的火车晚点了,我没接到。另一个朋友也说好要从哈尔科夫过来,结果一个炮弹炸到他家门口,约好的车没法去接他到火车站,他等到第二天早上才赶上火车,后来去了罗马尼亚。
房东家的难民陆续增多,最高峰是3月4日,一晚上住了29个人,所以那天傍晚前我们都在搬床垫。找床垫也很麻烦,没地方买,有些地方价格还很贵,买好床垫还要找床单、找被套。不过工作室里条件整体算不错,地下室的暖气很足,有冰箱,能做饭。
这里成了避难点以后,每天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志愿者,会在下班后的不同时段过来帮忙。这里不会统一开饭,一般是志愿者在中午 12点和下午两三点过来做三明治——火腿肠切成片,放点芝士和黄油,夹在面包里,谁有需要谁就吃。
食材哪里来的?我不知道,可能是房东买的,也可能是别人捐的。我自己也买了一些饼干、茶、糕点、纯净水、鸡蛋放在那儿。这些钱不是我自己的,冲突过后,有一些朋友给我发了红包,我把一部分现金给了房东,其余的就买东西了。
来这里的人,有的住了一夜就走了,有的会停留几天,其中住得最久的是从基辅来的一家乌克兰人。这个家庭很苦,爸爸不在了,妈妈有腿病,两个姐姐成年了,但大姐有残疾,最大的儿子18岁,还有两个十几岁的未成年人。
这家的妈妈腿病很严重,需要做手术,但现在没有条件,房东联系了社区的一个医生,给她开了一些药。我有个朋友给我捐了一笔钱,我拿出一部分送给了这家人。在利沃夫,很多人的月收入不足2000元人民币,所以很多逃难的家庭,经济状况都不好。
我送钱的这家人有个小女孩问我叫什么名字,是不是很有钱。我说不是我给你们的钱,是其他中国人给你们的钱。我想,他们以后不会记住我的名字,但会记住中国。
以前我很喜欢利沃夫这座城市,这里有很多咖啡馆,很多啤酒厂,还有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和剧院,市民也特别友好,很悠闲,很包容,平时周围的欧洲游客都喜欢来这里旅游。但现在,很多东西都变得不一样了。
(摘自七一网七一客户端/《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