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编辑做好科学传播的实践探讨
2022-05-07邵华
邵华
摘要:在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进步和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公众对科普内容供给的要求不断提高。本文结合案例重点探讨在新时代科普编辑应如何积极改变传统的出版思维,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秉承“服务大众”的思想,坚持把“弘扬科学精神”当作使命,用“科学与人文结合”的理念指导作者,充分运用“编创互动”的行为打造科普精品,积极利用“融合出版”满足读者新需求,做好科学传播工作。
关键词:科普;图书;编辑;科学传播
在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进步和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公众对科普内容供给的要求不断提高,科学传播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媒体的出现和繁荣发展,使科学传播更广泛、更深入,也对传统的纸质媒介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据《2020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在2020年整体图书市场同比出现负增长的大环境下,科普类图书市场同比上升4.93%。[1]可见公众对科普图书的需求呈上升态势,科普图书作为科学传播的重要形式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普编辑作为阅读的设计者、文化的传播者、思想发展的助力者[2],不仅是科普图书的“造型师”,还是科学能量的传播者,负责选题策划、组织作者、内容呈现等多项工作。进入新时代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科学传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普编辑也应跟随时代的脚步,以创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变工作方法,促进科普图书的发展,进一步做好科学传播工作。本文尝试结合案例,重点探讨在新时代科普编辑应如何积极改变传统的出版思维,运用创新发展理念开展科普图书的策划出版工作,以满足新时代公众对科普的需求,希望能够引发同行的思考,共同为做好科学传播、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始终秉承“服务大众”的思想策划选题
沈致远在《科学是大众的》一书中提到科学应该走出象牙塔,为大众所领会、欣赏和应用,同时科学属于大众,应为广大民众谋福利。[3]科普图书本身的功能就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服务社会大众。因此,作为科普编辑,在策划科普图书时应秉承为大众服务的理念,做满足广大读者需求的图书,做使广大读者受益的图书,做符合大众认知的图书。
那么如何了解广大读者的科普需求呢?在大数据时代,科普编辑需要学会使用互联网了解读者,了解市场需求。我国从2015年起每季度发布《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分析了我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搜什么”“谁在搜”“用什么搜”等情况,对确定的8个热门科普搜索主题的具体数据分析可以加强科普编辑对选题方向、公众需求、读者对象的判断,从而策划出反映时代特色、读者对象准确、符合大众需求的科普精品。例如,在2015-2020年的互联网科普需求搜索数据中,航空航天、气候与环境均在8个热门主题之中,2017年航空航天科普主题搜索指数跃居第三,与卫星相关的主题词逐渐成为热点。大众关注的科普热点的改变,引起了气象出版社的科普编辑团队的注意。编辑们迅速展开市场调研,发现卫星领域的科普图书少之又少,现存的几本书讲得过于深奥,难以理解。如何结合本社专业优势,迅速占领市场,策划出版满足大众需求的气象卫星科普图书被提上日程。科普编辑结合自身学科背景优势,不断遴选作者,找到知名度较高、具有丰富科普经验的曹静担任作者,并与作者共同设定提纲目录,同时对图书的语言风格提出具体要求,于2018年策划出版科普图书《追星——风云卫星的前世今生》,此书获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普创作出版资金资助。该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绘图为读者展示了风云系列卫星的大千世界,揭开了风云气象卫星的神秘面纱。此书出版后广受好评,弥补了市场上有关卫星的科普图书的空缺,并于2019年获得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图书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坚持把“弘扬科学精神”当作使命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了我国科学素质建设存在“科学精神弘扬不够,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的问题,这也明确了新发展阶段的科普要注重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理性。科学精神是永无止境的探索,是使人摆脱愚昧盲目的武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这样定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包括自然科学发展所形成的優良传统、认知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在他看来,科学精神是反映科学发展内在要求并体现在科学工作者身上的一种精神状态,如科学探索者的信念、勇气、意志、工作态度、理性思维、人文关怀和牺牲精神等,内涵极为丰富,互相之间贯通性和可塑性很强。[4]
科普图书的一个价值目标就是要通过科学知识渗透科学精神。因此,科普编辑应身担弘扬科学精神的使命,所策划出版的科普图书应把科学精神介绍给不直接从事科学研究的读者,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方能有助于读者理解科学,从而通过科普图书让科学流行起来。例如《气象多棱镜——气象人说气象故事》一书就是科普图书编辑精心策划的充分体现科学精神的气象科普图书。气象宣传科普工作是气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通过调研气象局各内设机构优秀科研人员、行业技能竞赛获奖人员的情况,发现很多科研工作者的工作还不为人们所熟悉,他们身上具有的科学精神非常值得宣传。为了解决好这两点问题,编辑决定通过把相关人物(集体)的典型事迹与其实际工作相结合,同时结合社会及公众关注热点,通过故事的延伸传递科普知识,以增强社会各界对气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选题方案成型后,得到了中国气象局办公室的大力支持。编辑不断跟进方案的落实,联系多个作者负责此方案的执行,《气象多棱镜——气象人说气象故事》就这样出版了。这本书围绕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通过气象工作不同领域所涌现出的代表性人物或集体的实际工作,不仅弘扬了气象人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以及“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也向公众传递了天气预报、气候预测、气候变化等基本知识,内涵极为丰富,带领读者从全新的角度看待气象科学研究,体会科学精神,感受科学文化的魅力。
三、用“科学与人文结合”的理念指导作者
科学求真,人文崇善,一部好的科普图书应该是益智和赏心悦目并存,不仅能使人收获知识,同时能够愉悦身心。增加科普图书的人文色彩,不仅可以揭开科学高深莫测的面纱,拉近科学与读者的距离,而且能够避开晦涩难懂的公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科学至理,帮助人类提升应付复杂世界的能力。
科普编辑策划出版图书时,不仅要有清醒的头脑,能够准确判断科学与伪科学的面目,求真、求实,传播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引导读者思考;还要有较高的文学修养,相当的语法、修辞与逻辑知识,鼓励作者用文学艺术的心灵和笔触去诠释科学,引导读者发现科学之美,达到共同的认同。
大气科学虽然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但人们对它的认知总体感觉难度系数较高。想要拉近人们与气象的距离,加强对气象知识的了解,需要从人们熟知的角度入手。二十四节气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二十四节气主题的图书出版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大环境下,如何开辟一条新路,树立出版二十四节气主题图书的精品形象,是摆在气象出版社科普图书编辑面前的一个难题。编辑在做了大量调研的前提下发现,虽然市场上二十四节气主题的图书品种繁多,但是内容大多体现的是二十四节气形成之后的主要特征、生活民俗等内容,虽然对二十四节气的诞生有些许介绍,但大部分都是泛泛之谈,至于二十四节气究竟是怎样诞生的,并没有人专门著书。编辑抓住这个市场空白,策划了《二十四节气的前世今生》,采用人文故事与研究历程相结合的方式,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将二十四节气从西汉时期诞生到加入西方科学算法并沿用至今的节气确立娓娓道来,其中穿插了大量的史料,同时将晦涩难懂的计算过程用生动形象的科普图解的形式表达出来,降低理解难度。书中还融合了多媒体视频,外加配套的电视节目,是体现科学与人文融合出版的一个很好的典范。此书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于2020年获得中国气象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优秀气象科普作品二等奖。
四、充分运用“编创互动”的行为打造科普精品
科学知识是科普图书普及的内容,如何将专业的科学知识转化成大众能够理解接受的普及型读物,不仅对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对科普图书编辑的一种挑战。科普编辑作为一本图书的组织者,往往要带领作者实现目标读者设定、内容结构设置、语言风格表达、内容表现形式确认等。
术业有专攻,作者不是万能的,他们对市场的认知、出版新技术的应用、读者的需求等往往与编辑有着一定的差距,并不能完全实现编辑对稿件所有的要求,编辑要与作者共同完成图书的内容设置、配图的风格、表现形式、新技术的使用等,共同为选题的成型出谋划策,并且通过有效的互动提升作品的质量,达到出版一部科普经典著作的目标。例如《考拉遇到北极熊——带你了解天气与奥运》一书的成功出版就是编辑与作者共同创造的结果。这本书是科普图书编辑在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后,根据对市场的调研和预判策划出的针对5—7岁儿童普及气象与奥运项目关系的知识,并可以进行亲子阅读的选题。选题最大的难度是寻找合适的作者。作者既要有一定的气象学科背景,能够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又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和心理学基础,能够将深奥的气象知识转化成儿童能理解的语言和图画。因此,编辑与遴选出的作者进行了深度沟通和合作,共同探讨图书的表现形式和切入角度,选择了让热带动物体验冬季奥运会,以较强烈的反差效果体现内容的设置。作者在编辑的启发和引导下,增加了夏季奥运会的内容,使对比更加强烈,内容更加充实。同时编辑与作者对绘图风格、文字风格共同进行了反复的修改、确认,图书最终成型,并于2020年获得中国气象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优秀气象科普作品二等奖,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五、积极利用“融合出版”满足读者新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并指出融合出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5]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图书作为传统媒体,应积极融合各种新媒体技术,融媒体类科普图书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科普图书编辑,要充分了解各种媒体技术的特点和使用方法,用其解决从科学到科普的转换中遇到的难点,延伸知识的传播,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方能在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策划出版更多的精品科普图书。气象出版社在融合出版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历时8年,建立了气象知识服务数字平台,服务广大气象工作者;充分利用二维码,将视频、音频等其他媒体展现形式融入图书,使气象科普图书既能读,又能听,还能看。例如“气象百问”系列丛书的打造源于获奖作品气象科学“益知”类系列科普动画片《气象百问》,科普编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将动漫中的气象知识按照全新的科学认知逻辑进行编辑加工,同时又以二维码的形式将获奖的视频进行展示,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平平安安的冬奧之旅》融合了AR(增强现实)技术,将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不易理解的冬奥项目特点用AR进行展示,很好地补充了冬奥的相关内容,让读者能够沉浸其中,使阅读更加轻松。
六、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新时代的科普编辑,应积极改变传统的出版思维,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以创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秉承“服务大众”的思想,坚持把“弘扬科学精神”当作使命,用“科学与人文结合”的理念指导作者,充分运用“编创互动”的行为打造科普精品,积极利用“融合出版”满足读者新需求,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能力,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方能打造出导向正确、符合读者需求、推动社会发展、具有时代感的优秀科普图书,使我国的科普出版能够旧貌换新颜,与时俱进,使科学传播更加简单、生动、有效。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北京开卷.科普图书市场一路向好,少儿科普尤为瞩目 EB/OL .(2021-02-02) 2022-02-15 .https:// www.sohu.com/a/448299398_292883.
[2]孙红霞.科普编辑具有的本质特征及其精神气质 J.出版参考,2017(6):71-72.
[3]沈致远.科学是大众的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4]詹媛.“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家精神?” 院士“科学三问”开启精彩科普日 EB/OL .(2020-09-20) 2022-02-15 .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1678300704826101721&wfr= spider&for=pc.
[5]薛红玉.融合发展背景下科普出版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J .广东科技,2020(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