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18 m×31 m 大跨混凝土楼盖结构比选
2022-05-06逯跃林
逯跃林
中机十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471000)
1 概述
随着人们对大型开敞空间要求的增多,大跨度楼盖在设计中越来越多,大跨度混凝土楼盖在结构设计时倾向于主次梁体系或井字梁体系,一般井字楼盖刚度较大,较一般的主次梁楼盖有更好的高跨比,但是哪种形式是最合理的形式往往没有深入的探讨,文章以实际案例出发对比多个结构形式,力争选出最优解。
项目概况:某小学多功能馆,共3 层总高17.40 m,局部形成平面尺寸为18 m×31 m 的大跨空间。功能为1 层报告厅,2 层文体活动中心,3 层篮球场。层高为5.70 m+4.20 m+7.50 m。6 度0.05 g,乙类,场地类别Ⅱ类,第三组。重要性系数1.1,抗震等级为三级,对18.0 m 跨梁、柱抗震等级为二级。恒载: 不包含板自重,1~2 层1.20 kN/m2,屋面5.0 kN/m2。活载:1 层3.5 kN/m2,2 层4.0 kN/m2,屋面0.5 kN/m2,平面如图1 所示。
图1 平面图
由于3 层均需要大空间,在局部形成18 m×31 m 的大空间,方案要求:结构梁高在800 mm 以内;由于该项目成本控制,要求含钢量不高于50 kg/m2。
对于和大跨度相连的框架柱均可以采用900 mm×1 000 mm(所有梁、柱截面单位均为mm),大跨楼盖周边梁均采用500 mm×1 200 mm,以保证周边有较强的抗弯刚度来抵抗荷载作用下的竖向变形。下面从梁高、挠度、混凝土和钢筋含量几个方面对几种方案进行探讨,由于3 层荷载差别不大,以下对比仅以单层作为基准。以下几种方案均采用北京盈建科软件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YJK3.1 版本进行整体结构、构件配筋、混凝土及钢筋含量等的分析[1-3]。
2 方案对比
2.1 主次梁梁板结构
为减少主梁受荷范围,楼盖采用单向次梁,单个区格均形成单向板,使荷载直接传递至周边较大刚度处,结构平面布置如图2 所示。
图2 主次梁体系
主次梁体系主梁500 mm×1 100 mm,次梁400 mm×900 mm,主梁挠度42.80 mm,次梁挠度67.1 mm,混凝土规范要求挠度限值为18 000/300=60 mm;次梁施工时按照跨度的千分之二起拱后挠度为31.1mm。其综合混凝土含量为0.42 m3/m2,钢筋含量为42 kg/m2。
本方案混凝土及钢筋含量均能达到预期,但是主梁过高不能满足方案要求。
2.2 现浇空心楼板结构
为最大限度的增加楼盖整体刚度,减轻结构自重,减小结构高度,采用现浇空心楼板体系,结构平面如图3 所示。
图3 现浇空心楼盖体系
采用700 mm 厚空心楼板,板内空腔尺寸600 mm×600 mm×550 mm,上下预留75 mm 混凝土板,两方向肋宽150 mm,短向暗梁尺寸1 500 mm×700 mm;周边框架梁的约束使得框架柱对空心楼盖不产生冲切效应,无需设置柱帽;楼盖空心率48%,满足规范要求的不超过50%。
大跨空心板整体性能非常好,空间变形小,板中心竖向挠度仅15.90 mm,实际受力也较小,从计算结果来看,跨高比仍有提升空间;但是板厚仍较厚,虽为空心楼板,综合折算板厚约为348 mm,钢筋含量较高,经计算其综合混凝土含量为0.43 m3/m2,钢筋含量为70 kg/m2。对大跨度楼盖来说现浇空心楼盖施工时内置空腔容易上浮,施工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从成本方面考虑该方案不能满足要求。
2.3 正放密肋梁结构
空心楼盖由于折算板厚仍较大,进而试着扩大空腔体积,双层板改为单层板,肋间净距1 000 mm,双向梁高均为300 mm×800 mm;结构平面如图4所示。
图4 正放密肋梁体系(1.0 m×1.0 m)
该正放密肋梁较现浇空心楼板空间作用减弱,竖向挠度较大,梁跨中最大挠度值达到46.8 mm,含钢量较现浇空心板结构降低。经计算其综合混凝土含量为0.41 m3/m2,钢筋含量为65 kg/m2。
2.4 斜放密肋梁结构
由于该跨度为18 m×31.2 m,长宽比达到1.73,故尝试斜放密肋梁体系。肋间净距1 000 mm,双向仍采用梁高300×800 mm;结构平面如图5 所示。
图5 斜放密肋梁体系
对于斜放密肋梁,平面四角的梁长度较短刚度较大,其对斜向长梁起弹性支承作用。斜向长梁竖向挠度68.8 mm,由于斜向梁较长,角部短梁的弹性支承作用有限,其竖向挠度仍较大,仍需要施工起拱方可满足规范要求。经计算其综合混凝土含量为0.42 m3/m2,钢筋含量为69 kg/m2。
2.5 井字梁结构
密肋梁体系由于梁间距较密,对梁的承载力利用效率较低。大部分梁均处于构造配筋,整体含钢量较高;再者由于梁区格较密,施工时支模困难,需要采用专用空腔模板,成本较高。故增大梁间距采用井字梁体系;并对比不同井字梁区格其主梁配筋率、竖向挠度、混凝土及钢筋含量。
井字梁梁高均采用300 mm×800 mm,根据柱间距将梁区格分为2.0 m×2.0 m、2.0 m×2.6 m、3.0 m×2.6 m、3.0 m×3.9 m,前三种结构形式板厚为100 mm,第四种结构形式由于梁间距较大板厚采用110 mm。如图6 所示。
图6 不同区格井字梁体系
与密肋梁相比随梁间净距的增大,梁钢筋利用效率更好,井字梁较密肋梁其空间利用率更好;不同区格的井字梁其挠度变化规律为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四种方案框架梁最大挠度值分别为46.0 mm、42.0 mm、38.0 mm、41.8 mm;从结果来看合理的区格划分对井字梁发挥效力大小影响较大。混凝土含量随着间距的增大混凝土含量逐渐降低。对于3.9 m×3.0 m 井字梁由于区格较大板厚增大,其混凝土含量略有增加。
进一步对比不同梁区格最不利框架梁梁配筋见表1。
从表1 可知梁区格从2.0 m×2.6 m 区格变化至2.6 m×3.0 m 时梁配筋降低约15%,从2.6 m×3.0 m 变化至3.0 m×3.9 m 时梁配筋率增大约17.6%;配筋变化相当显著,也表明合理的梁区格对配筋率的影响巨大。
表1 不同间距井字梁配筋对比
在本例的特定跨度和特定边柱间距下发现2.6 m×3.0 m 区格,每个区格约7.8 m2时梁板整体效果最好,其空间利用率最好[4]。
3 结论
1)对比不同方案其梁高、混凝土含量、钢筋含量、挠度见表2。
表2 不同方案混凝土、钢筋、挠度对比
从表2 可知2.6 m×3.0 m 区格的井字梁体系在梁高、混凝土含量、钢筋含量以及挠度方面优势明显,在特点跨度以及柱距中大跨度混凝土楼盖选型中可优先选用。
2)往往设计人员在设计大跨度井字梁时,当柱子相连框架梁超筋时倾向于加大该主梁的截面,然而往往其截面越大,刚度就越大,其产生相同变形受到的力就越大,其配筋率反而会就越高,往往主梁会加宽或加高至较大截面才能满足规范要求。这样就导致其受力体系非井字梁整体受力,而变成主次梁体系。整体效率变差。因此在井字梁体系中应该注重梁的合理布置,使梁区格位于较合理的区间范围内;如本案例对于18 m×31.0 m 跨度,梁分担合理面积约为8 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