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城乡融合地区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对策
2022-05-06张帆
张 帆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030001)
0 前言
为了能够确保农村群众集中居住,实现与时俱进的现代城镇生活,应当根据对城乡融合地区农民集中居住规划的实际区域情况进行探究,按照政策的相关要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1 当前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的基本概述
文章针对农民集中居住点贯家堡村常住人口进行探究。贯家堡村2020 年常住人口952 户,2896人。近些年,贯家堡村在村庄范畴内,有偿出让了土地,接纳安置了富民社区(侯城乡移民小区)及范家庄移民小区两处移民小区。其中富民社区为太谷区政府规划的扶贫小区,现有254 户,540 人,移民来自侯城乡山区村庄。范家庄移民小区为范家庄村因山区地质灾害等原因,2008 年投资在贯家堡村东北部新建的移民小区,移民人数达115 户,405 人。考虑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借助层次分析法(AHP)建立阶层递进的评价层次结构,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初步构建包含经济、文化、生态和设施多方面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其中,经济效应可以反映集中居住是否能有效提升农民福利水平, 是否能实现生活富裕目标。社会效应可以反映集中居住能否保留或构建健康的社会网络, 能否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系和氛围。文化效应可以反映集中居住是否有利于传统乡土文化的延续或乡土性特征的展示。生态效应可以反映集中居住区建设是否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设施效应可以反映集中居住区建设的物质条件是否完善,是否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需求[1]。
表1 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效果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
2 当前城乡融合地区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的问题
2.1 道路交通规划问题
当前,在农村中,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保持长期共存的现象。居民点交通工具包括自行车、汽车、板车、客车、货车、拖拉机等,交通工具的构成不仅多样化且十分复杂[2]。根据交通工具与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交通工具的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分别为日常生活型、小型生产型以及公共交通型。日常生活型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家用汽车、摩托车等,在停放时适宜家庭停放。随着人们的经济水平、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在农村,越来越多的家用汽车进入农村居民家庭当中,因此,农村集中居住小区地面的停车位与城市居住区域相比,占比较高。不同交通工具的停放问题成为当前一项重要问题。现代化交通在农村中广泛应用,居民集中居住点的相关环境布置等多方面受到了交通组织的严重影响。
2.2 受地方政府财力等因素的影响
各地推行的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 使得居住形态从分散变为相对集中。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活动半径短了,但社区服务质量与城区比较尚有差距。农民集中居住区的道路、给排水、供电、供暖等基础设施,以及社区内的卫生院、幼儿园、小学、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由地方政府财政出资,涉及的资金投入庞大,只能分期投入、循环使用相关资金。基础设施配套不齐,社会服务功能不全,削弱了集中居住区对农民的吸引力。由于多数地区县级财政力量较弱,需要财政支出的地方很多,没有制度的保证,后续建设资金难以落实[3-4]。
3 新时期城乡融合地区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的对策
3.1 道路交通规划对策
针对道路分级,与农村居住小区相比,城市居住区更加清晰、明确,路面与建筑红线更加宽阔,道路用地和两侧建筑用地的分界更加详细,使道路上部空间向两侧伸展,显得道路更加开阔、有利于人流或车流的集散,也可以进行绿化,美化环境。在建筑红线的控制下,前后错开布置沿街建筑,既可满足不同的功能要求,又可避免城市景观的单调感,使城市建筑群的体型和街景富于变化。由于农村居民的经济水平有限,不同家庭所拥有的汽车数量相对较少,从而降低了道路的流量压力[5]。但是停车率与城市相比,农村要高很多,主要是因为农村土地资源十分宽裕。在未来农村的发展过程中,地面停车是主要的停车方式。基于此,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预留停车位,如可以设置集中绿地,也可以拓宽道路,以此为日后对路边停车带的设计提供更好的便捷性。各个小区按照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停车位进行灵活、便捷的布置。
针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域道路交通的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道路控制线。将主道路宽度设定为8 m 左右,次要道路宽度在6 m 左右,宅前路可控制在4 m 左右。具体道路类型、分级和规划要求如图1 所示。第二,农民外出多选择人车混行的交通方式,在居住区规划的时候应当考虑公共绿地、步行系统以及配套设施设备之间的联系。第三,针对机动车停车问题,可以利用大面积预留地面停车位、小部分室内车库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综合性规划。第四,在居住点内,应当对生产用车的通行、停放问题进行良好的控制,根据实际情况与相关需求,可在居住点外、另选村区域用地进行设置。
图1 道路类型、分级和规划要求
3.2 多方筹措建设资金
投入是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的关键,要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各地方要争取国家和省市在资金上的最大支持和帮助。要创新机制,在政策允许和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率的基础上,可通过满足富裕农民对高档次住宅的需求,筹措建设资金,并积极引导农民利用拆迁补偿金合理承担部分建设费用。可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把部分公用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经营,交给社会,交给市场,也可用股份制等形式,做到谁投资谁受益、谁开发谁经营,吸引和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同时要强化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资金项目的管理,保证资金安全运行。
3.3 绿地系统规划对策
在对绿地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后发现,与城市中心环境相比,农村的生态环境更加环保、绿色,绿地率更高。在农村集中居住的小区主要以低层、多层住宅为主,通过对住宅的屋顶、院落的利用,可以种植更多的植物[6]。针对集中绿化,与城市居住区域相比,应当降低对农村居住小区的相关要求。因为大部分郊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良好,尤其是远郊,绿色生态环境随处可见,小区外就是较多的绿地,住户可以在此休闲活动,在居住区内布置较大规模的集中绿化,显然会过于浪费。针对农村居住环境小区的主要特色体现在宅前屋后的小型绿化以及多层次绿化。应当因地制宜,利用原生态资源,提高绿色环境质量,这些是城市十分欠缺的。因此,应当减少建设大量的人工景观。
针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内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集中居住小区应当确保绿地在40%以上,不可少于35%。第二,为了能够便于居民的日常生活,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便捷服务,应当以小块多处的方式规划绿地。第三,具备一定条件的小区,可以允许住户能够在自己的前宅后院的绿地种植特色植被,但是应当通过村委规划后进行植被种植,以此来保证居住整体环境的质量,确保绿色生态环境[7]。第四,应当注重设置配套设施,来更好地设计公共绿地,同时利用相应的技术手段维护原有的生态环境。
4 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振兴战略的不断开展,更好地推动我国乡村建设,在城乡融合的过程中,应注重集中居住内容,将其作为村民生活的主要载体,充分发挥集中居住区的作用与价值,促进村民融入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