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金背鲤共生模式与技术

2022-05-06曾宪文余长生吴正武余政军张印张泉黄璜孟祥杰

作物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怀化市稻谷共生

曾宪文,余长生,吴正武,余政军,张印,张泉,黄璜,4*,孟祥杰*

(1 怀化市畜牧水产事务中心,湖南 怀化 418000;2 通道县畜牧水产事务中心,湖南 通道 418500;3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4 湖南省稻田生态种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128)

稻田养鱼历史悠久,是中国先民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体现。进入新世纪,稻渔模式的内涵不断丰富,形成了稻鱼+方式,如稻鱼+鳖、稻鱼+螺、稻鱼+虾等,但稻鱼仍是经典的、基本的稻田生态种养模式。2005 年,稻田养鱼被联合国授予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2021 年,农业农村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新创建一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集成推广循环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大水面生态渔业等健康养殖模式,稻鱼、稻鱼+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1]。

1 稻—金背鲤共生模式的背景

传统稻田养鱼模式生产的鱼体型小,市场竞争力弱,对田间病虫草害的控制效果较差,在山区如遇洪水,鱼会随水流游走,造成经济损失。这些是稻鱼+模式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沅陵县、中方县在稻鱼模式中引入生长速度快、品质优、抗风险能力强的金背鲤鱼,提高了经济收入及抗风险能力,在环境保护前提下,稻—金背鲤模式既能适应市场需求,又能提高稻田综合生产能力,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农产品销售是稻农最关心的问题。稻金背鲤共生产品与单一水稻生产的稻谷、单一水产生产的金背鲤比较,销售上有特色。金背鲤背上有两条明显的金带,分布在背鳍的两侧,从头部至尾部。稻金背鲤共生的鱼有了“田”和“金”二个标签,前者代表生态、绿色,后者代表悦目、标识,在销售上辨识度、视觉冲击力更强。稻金背鲤共生的稻谷,加工成大米后,是名符其实的稻鱼米,自备生态、绿色、美味的自然标签。

2 稻—金背鲤共生模式的技术要点

2.1 田块选择及田间工程

选择排灌方便、阳光及水源充足、无污染且保水的田块。在插秧前,做好田间工程建设。根据田块大小与形状,挖掘形状为“口”“一”“十”“井”或“田”字形鱼沟,结合实际在5 种形状中任选1 种。沟深1.0~1.5 m,沟底宽1 m、上部宽1~2 m,但沟的面积不超过稻田总面积的10%。鱼沟与田埂保持一定距离。根据排灌要求,设置好进水口与出水口。进水口挖掘鱼凼,鱼凼深1.0~1.5 m,面积2~15 m2。如地势平坦,也可2 丘或多丘田在相邻的角上共用一个鱼凼。水稻—金背鲤共生模式田间分布见图1。

图1 水稻—金背鲤共生模式田间分布图Fig.1 The field distribution of rice and golden backed carp co-culture system

2.2 田间施肥及消毒

田间工程完成后用生石灰消毒,可提高稻田pH值,并为水稻、鱼的生长提供钙元素。根据稻田的肥沃程度,每公顷施用有机肥15~20 t,复合肥(N ∶P2O5∶K2O=15 ∶15 ∶15)450~500 kg,尿素150~180 kg。从第2 年开始,酌情逐步减少肥料施用。

2.3 水稻栽培技术

2.3.1 品种选择

选择株形紧凑、抗病性强、产量高、抗倒能力强的优质品种,如农香32、农香42、湘晚籼12 号、泰优390 等。水稻种植需避免长时间连作,防止水稻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播种前浸种催芽并做好消毒杀菌处理。

2.3.2 播种及移栽

秧田要求排灌方便,常规稻每公顷用种量30~60 kg,杂交稻每公顷用种量15~30 kg。播种前,秧田施用复合肥(N ∶P2O5∶K2O=15 ∶15 ∶15)300~600 kg/hm2;水稻移栽前,施用“送嫁肥”;秧龄15~20 d时移栽,杂交稻每丛插2~3 株基本苗,常规稻每丛插3~4 株基本苗,每公顷移栽18 万~27 万蔸。采用宽窄行移栽时,宽行移栽规格18 cm×35 cm,窄行移栽规格18 cm×20 cm。采用直播栽培时,要求田间平整无积水,每公顷用种量常规稻60~90 kg、杂交稻30~45 kg,采用播种壶条播,保证水稻间距均匀一致。

2.3.3 田间管理

水稻移栽后,灌水促进返青,根据金背鲤的生长状况与水稻生长发育调整田间水量。根据水稻长势长相及土壤肥力酌情分批、分次施肥。在水稻分蘖期每公顷施用尿素30~75 kg,孕穗期每公顷施用复合肥150~225 kg。禁用除草剂及有害农药。施肥用药前,加深水位,将金背鲤集中到鱼凼中,降低农药对鱼的危害。稻谷90%黄熟时收割。

2.4 金背鲤养殖技术

选择活泼、健康、鳞片完整、规格一致的金背鲤鱼苗。鱼苗在放养前用盐水消毒。5 月底6 月初,规格为50 g 的鱼苗放养密度为3 000~4 500 尾/hm2,当鱼规格较小时,可适当提高放养密度。在水面放置浮萍、水葫芦等浮游植物,提供安全的栖息环境,同时加设驱鸟带。当金背鲤达到商品鱼规格时,捕捞销售,适当适量早捕,既抢早市,又为余下的金背鲤生长腾出空间。水稻收获后,可留鱼过冬,利用冬闲田继续养殖,在淡季销售;也可利用冬闲季节养殖鱼苗,翌年春末销售。

在不影响水稻生长的前提下,尽量深灌,促进金背鲤生长。可采用麸皮、玉米粉、黑麦草等(99%)+1%大蒜、鱼腥草等进行饲喂。喂养过程中遵循“四定”原则,忌天气变化剧烈期投喂过多。坚持每日巡田,观察鱼的生长状况,发现病鱼、死鱼及时隔离,防鱼病的蔓延与爆发。每20 d 用生石灰消毒1 次,每次75~110 kg/hm2,全田泼洒。

3 稻—金背鲤共生模式综合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前人研究表明,稻鱼共生模式可提高水稻产量及稻谷品质[2],给农民带来高经济效益[3]。金背鲤生长速度快、肉质肥厚、味道鲜美,夏天洪水爆发,大多数品种的鱼会随着水流逃逸,但金背鲤性情温顺、觅食能力强、适应能力强[4],且不易逃逸。水稻—金背鲤共生模式具有高经济效益,但在不同地点差异较大,主要是水稻种子、鱼苗投入、药品、肥料施用及田间改造上及田间管理等投入方面具有较大差异(表1)。

表1 稻—金背鲤共生模式的投入产出情况Table 1 Input-output value of rice and carp co-culture system元/hm2

案例一: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稻—金背鲤共生模式

示范地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牙屯堡镇通坪村桥寨4 组,采用一季稻—金背鲤共生养殖模式,面积110 hm2,稻田不挖掘鱼沟鱼凼。水稻于4 月中下旬人工移栽,品种为农香42,用种量45 kg/hm2,移栽规格35 cm×35 cm,8 月下旬收获,稻谷产量6 000 kg/hm2。3 月中下旬,每公顷放养4~5 cm 的金背鲤75 kg。水稻收获时,同时收获金背鲤,金背鲤产量为750 kg/hm2。全田不施用任何化肥、药品、除草剂。在示范地,水稻种子、鱼苗、人工、田间改造、机械、土地等总投入为26 280 元/hm2,水稻及金背鲤总产值54 450 元/hm2,利润达28 170 元/hm2。

案例二: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水稻金背鲤共生模式

示范地位于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铜湾镇思坪村塘坎组,采用稻油轮作方式,在水稻生长季节进行一季稻—金背鲤共生养殖,稻鱼共生面积18 hm2,稻田内挖掘鱼沟鱼凼。水稻于5 月15 日人工移栽,用种量13.5 kg/hm2,移栽规格20 cm×24 cm。水稻生育期内,根据水稻生长状况及病虫害发生状况施用化肥及除草剂,9 月15 日收获,稻谷产量9 000 kg/hm2。水稻返青后,放养50 g/尾的金背鲤375 kg/hm2。金背鲤主要以草籽、水生动物等为食,不进行人工饲喂。在水稻收割前收获,金背鲤产量为1 350 kg/hm2。在示范地内,水稻种子、鱼苗、人工、田间改造、机械、土地等投入达68 445 元/hm2,水稻及金背鲤总产值79 200 元/hm2,利润10 755 元/hm2。

案例三: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稻鱼鸭共生模式

示范地位于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潭湾镇西庄坪村9 组,采用一季稻—金背鲤—鸭共生养殖模式,示范面积40 hm2,稻田内挖掘鱼沟鱼凼。水稻于4 月中下旬人工移栽,用种量22.5 kg/hm2,移栽规格27 cm×27 cm。水稻生育期内,不施用化肥及除草剂。水稻于10 月上中旬收获,稻谷产量9 000 kg/hm2。水稻返青后,放养150 g/尾的金背鲤900 kg/hm2。水稻收获时收获金背鲤,产量为1 875 kg/hm2。8月上旬每公顷放养500 g 辰溪麻鸭900 只,此时鸭子体型较小,无法捕食体型大的金背鲤,解决了鱼鸭共生矛盾。水稻收获后,持续养殖至商品鸭规格进行销售。在示范区内,水稻自行留种,减少了水稻种子、鱼苗及禽类投入20 700 元/hm2,金背鲤、辰溪麻鸭及稻谷总共产出410 850 元/hm2,利润达359 850元/hm2。

综上所述,3 个案例利润均超过1 万元/hm2,其中,案例三稻鱼鸭模式经济效益最高,采用鱼鸭分期养殖方式,解决了鱼鸭共生矛盾,更大程度地发挥生态系统的功能。案例一及案例三实现了化肥、药品“零”施用,充分利用生态防控作用,进行绿色生产,提高总产值,也具有高的生态效益。水稻—金背鲤共生模式的发展仍具有巨大潜力,还可进一步延伸,例如案例三采用水稻—金背鲤—本地鸭的共生模式,每公顷利润提高到359 850 元。

3.2 生态效益

稻田养鱼对大气成分调节、水分调节、养分循环、生物防治等具有重要作用。金背鲤粪便直接还田,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全氮、全磷含量[5-7]。鱼在田间活动,抑制杂草萌发[8]。还可撞落昆虫并捕食。据统计,稻田养鱼较水稻单作减少33.63% 的氮肥投入,农药投入减少59.73%[9]。鱼加入稻田,延长了食物链,降低N2O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10],减少24%化肥及70%农药施用量[11],提高稻谷产量及稻米品质[12-13]。

3.3 社会效益

稻—金背鲤共生模式减少了农药、除草剂、肥料用量,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生产出优质稻谷及金背鲤,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稻—金背鲤共生模式高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民种田积极性,对促进乡村振兴及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

4 展望

4.1 稻—金背鲤共生模式的抗风险能力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须具备抵抗市场与自然两方面的风险,原有的稻—建鲤模式虽然有一定抗风险能力,但仍不能满足要求。稻—金背鲤模式的初级产品有金背鲤苗、金背鲤成鱼、稻谷3 种,其中前2种目前总量不大,具有销售的唯一性。随着稻金背鲤面积扩大,可依托种苗底蕰,抢占市场制高点。抵抗自然风险方面,山区危害最大的是洪灾,依托金背鲤遇暴雨“呆”和“静”的优势,实现有“灾”无“害”,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率增加,稻—金背鲤模式更能适应未来的气候变化。

4.2 稻—金背鲤共生模式符合绿色优质发展要求,推广价值高

水稻—金背鲤共生模式能提高土壤肥力,减轻病虫草害的发生,降低农药、化肥、除草剂的用量,减轻农田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符合绿色优质发展要求。稻—金背鲤共生模式操作简单可行,复制性强,有利于大范围推广。在生产上,稻—金背鲤模式逐渐丰富,形成了稻—金背鲤—鸭、稻—鳖—金背鲤、稻—本地鲤—金背鲤模式,丰富了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了农民收入,具有推广价值。

4.3 稻—金背鲤共生模式发展面临的困境

稻—金背鲤共生模式对田间基础设施建设要求较高,还需饲喂金背鲤,及开展鱼病防控、天敌防控,人工及投入大。湖南省怀化市多为山区,养殖面积相对较小,分布较零散,难以实现机械化,不利于农田景观打造及农产品加工销售。农民素质偏低,缺乏专业性指导,在田间管理、品种选择、鱼病防治等方面具有提升潜力。

猜你喜欢

怀化市稻谷共生
谦卑的稻谷
蒲学塘
人潮涌动
彩色笔动起来
怀化市城区交通拥堵成因及对策分析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稻谷的故事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怀化农业保险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