蛼螯烧卖
2022-05-06童剑锋
文/童剑锋
蛼螯是什么?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说相当于本地的蚬子时,大家会恍然大悟,顿时印象深刻起来。《康熙字典》用四个字形容:如蚬而大。
人们最初从一些药书中了解到这道美食,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有载:蛼螯,生海中,是大蛤,即蜃也。现蛼螯的定义:属海产软体动物,帘蛤科贝类,双壳瓣腮纲、壳厚而光滑,略呈三角扇形,图纹多样,其肉质肥厚,味鲜不腻,学名文蛤,别名:蜃—《周礼》,昌娥—《外科精要》,多地又称其为车白、花蛤、月斧等。但通东地区吕四人却一直称其为蛼螯(chē áo),因“蛼”字过于生僻,现代辞书均不收录,通作‘车’。其中,以紫文蛤最为味美。
李时珍《本草纲目》讲得较为生动详细:“其壳色紫,璀璨如玉,斑点如花,海人以火炙之则壳开,取肉食之。”肉壳皆可入药,自古即为海味珍品。
据《艺文类聚》记载,梁元帝萧绎夸道:“蛼螯,味高食部,名陈物志。”意为蛼螯的滋味翘楚,其名字已被列入博物志书中。
北宋年间,唐宋八大家的之一的欧阳修,吃到蛼螯,感受味美,不吝作诗《初食蛼螯》赞道:累累盘中蛤,来自海之涯。坐客初未识,食之先叹嗟。只因“此蛤今始至,其来何晚邪?……共食惟恐后,争先屡成哗。”自注云:“蛼螯一名车蛾。”鸡豚鱼虾不能与之比美,“文章太守”怨自己吃此美味太晚了。
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介绍蛼螯有3种制法:先是蛼螯炒肉片—将五花肉切片,用作料闷烂。将蛼螯洗净,麻油炒,仍将肉片连卤烹之。秋油要重些,方得有味。加豆腐亦可。二、鸡汤蛼螯干:蛼螯从扬州来,虑坏则取壳中肉,置猪油中,可以远行。有晒为干者亦佳。入鸡汤烹之,味在蛏干之上。三、煎蛼螯饼:捶烂车螯作饼,如虾饼样,煎吃加作料亦佳。又载扬州程立万豆腐精绝无双,其豆腐两面黄干,无丝毫卤汁,微有蛼螯鲜味,然盘中并无蛼螯及他杂物也。清代《食品佳味备览》盛赞“扬州蛼螯最好,天下皆无”。
清学者李斗《扬州画航录》记载:“烹饪之技,家庖最胜,如吴一山炒豆腐,田雁门走炸鸡,江郑堂十样猪头,汪南溪拌鲟鳇,施胖子梨丝炒肉,张四回子全羊,汪银山没骨鱼,江文密蛼螯饼……风味皆绝胜。”
所谓蛼螯饼,嘉庆年间林苏门的《邗江三百吟》做过解释,用面和上切碎的蛼螯,油煎成饼,味极鲜而美,亦入菜列。其诗曰:“作饼先挑面色高,冷冰冰手劈蛼螯。花斑玉洁浓浆和,知味还须问老饕。”
清扬州八怪之一边寿民也爱吃蛼螯,他的朋友吴一山,曾召试中书,善三绝,好宾客,精于烹饪,扬州蛼螯糊涂饼,其遗法也(见《扬州画舫录》)。《调鼎集》记载“荷包鱼”,亦名“老蚌怀珠”。将大鲫鱼去鳞剔骨,填冬笋、火腿、蛼螯、蟹肉等馅料,用线扎好油炸,再入作料红烧。可见当时扬州以蛼螯作菜点成为一时之尚,许多文士名流皆能烹制,流传至今300余年矣。
汪曾祺先生《故乡的食物》有述:“蛼螯,我的家乡叫馋螯……极柔软细嫩。蛼螯烧乌青菜,风味绝佳。”
春季期间,扬州富春推出四季宴之春晖宴,其中有一道点心—蛼螯烧卖,引起许多人关注与兴趣。有客尝鲜,不飨宴席却独珍此点,要求现做打包,带回去和亲朋好友分享。众人食之后赞不绝口,有客慨然回忆欣悦道:好多年不吃,食之有童年味道,此美点重现市场,功在传承,解决口馋,慰藉心坛。蛼螯烧卖不愧为扬州风味小吃,是历史名城十大名点之一。
提起烧卖,大家都不陌生,第一印象是油润糯甘的茶米馅,咬得喷喷香;再有闻名遐迩的扬州双绝之—翡翠烧卖,以当地梅岭青作茸馅,缀以火腿末,十分清口爽利。烧卖在北方大多沿用旧时习惯,多写作 “烧麦”或“稍麦”。读烧卖字义,根本不是烧过后来卖,而是蒸好后来卖。
蛼螯烧卖现蒸现吃,能达到最佳口感。绽放着荷叶边裙褶的烧卖皮,裹入用蛼螯切丁、萝卜寸丝、猪肉丁、蟹黄、虾籽等拌制而成的馅,当然提鲜去腥,少不了葱姜料酒,还有一点胡椒粉。未尝已让人看醉了。
在《扬州画舫录》中,将蛼螯和萝卜列为土八鲜之物:“坝上设八鲜行,八鲜者,菱、藕、芋、柿、虾、蟹、蛼螯、萝卜。”而蛼螯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鲜”,特别是萝卜和蛼螯匹制作馅,性味配合得当,可谓鲜上加鲜。萝卜清香,蛼螯鲜美,味浓淡相宜,融洽柔腻,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真是唐宋元明清,蛼螯吃到今。蛼螯肉甚美,由美得烹燔。紫壳旋开微滴酒,玉肤莫熟要鸣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