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阶段成长型思维在班级言语欺凌中的干预尝试

2022-05-06钱丹萍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7期
关键词:干预

钱丹萍

[摘要] 校园欺凌会让中学生出现极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其中,最棘手的校园欺凌问题是言语欺凌。本研究尝试运用成长型思维对言语欺凌现象进行干预。主要策略为:通过普法教育培养学生自我审视的能力;通过角色扮演传授成长型思维;通过教室布置让成长型思维可视化;用成功人士案例引导欺凌者;引导被欺凌者直面班级中的言语欺凌,碰到问题后思考更好的处理方式,从而降低言语欺凌对学生产生的伤害。

[关键词] 言语欺凌;成长型思维;干预

一、成长型思维在班级言语欺凌中的干预缘起

电影《少年的你》直面校园欺凌的严峻话题。中国人民大学一份全国调查数据图表明,校园欺凌现象分为四个方面:肢体欺凌、社交欺凌、言语欺凌、网络欺凌。其中言语欺凌的比重占到了49.6%。言语欺凌由于它隐蔽性的特点成为很难处理的欺凌方式。

二、班级中的欺凌情况调查

根据欺凌的四种方式,笔者制作了一份有关校园欺凌的调查表,对A校八年级C班41位同学展开了调查(如表1)。调查结果发现,被言语欺凌的同学占64%,被网络欺凌的占比30%。其中,言语欺凌中被人取侮辱性绰号的同学占60%。根据这一调查结果,笔者开始分析班级出现言语欺凌现象的原因。

三、班级言语欺凌成因分析

1.言语欺凌在A校八年级C班中的现象分析

表1的班级调查问卷中显示,八年级C班中言语欺凌的比重远远超过其他三种。笔者经过了解后发现,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教师出现在教室和寝室中的频率较高,如出现肢体欺凌时,教师能及时制止并正确引导。社交欺凌出现频率也相对较低。(2)A校八年级C班全部是住校生,平时接触网络的时间比较少,网络欺凌占比较小。(3)A校八年级C班是一个由24个男生17个女生组成的班级。女生大部分内向喜静,男生大部分性格活泼好动爱讲话。有些男生为了调节他们喜欢的“气氛”,爱用语文课上刚学过的某些角色给班里的同学取侮辱性绰号。久而久之,言语欺凌就出现了。

2.八年级学生特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有叛逆、盲目、易受外界影响、情绪容易激动等特征,他们的成绩两极分化普遍,违纪违规行为频繁。当一个同学被取了侮辱性绰号之后,其他同学就会盲目地跟风。时间久了,被取侮辱性绰号的同学在苦苦挣扎之后,发现无力改变现状,就会出现情绪激动、暴躁,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理障碍。

基于八年级学生具有可塑性、主动、追求独立等特点,运用成长型思维可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言语欺凌。

四、成长型思维对班级言语欺凌干预的概念界定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思维模式:全新的成功心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两种思维: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智力是天生的,失败代表着能力不足,面对失败人们无能为力。所以,固定型思维的人习惯性回避失败,回避挑战。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则相反,他们相信能力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训练得以提高的,他们更愿意面对困难和挑战,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享受努力的过程。德韦克教授认为这两种思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换。若班主任用成长型思维对学生进行引导,那些具有固定型思维的学生会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逐渐学会用成长型思维思考和应对挫折。在欺凌现象中,固定型思维模式者相信个人能力无法改变,所以,在他们心目中人与人之间并不平等,有人尊贵,有人卑微,而他们也会更加急迫地期待成功,因为那样会给他们带来优越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尊贵。所以在校园欺凌中处于强势地位的学生欺负弱势地位的学生时,他们会认为这是一种评判,即站在高处评判受害者的身份卑微,從而感觉到自己自尊心的提升。而如果那些被欺凌的弱势同学也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他们也会认为这是一种评判,同时也想以此种方式评判对方,于是便会通过暴力来复仇,这样就会导致校园欺凌的悲剧产生。

运用成长型思维对言语欺凌干预是指:(1)引导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教导他们要有远见。(2)引导学生改变固定思维,让学生相信个人能力是能改变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不要用欺凌或过激方式去评判对方。(3)引导被欺凌者运用成长型思维直面班级中的言语欺凌,碰到问题后想想能否有更好的处理方式,用积极的方式勇敢地去面对言语欺凌,如果自己实在解决不了,就找老师、父母等寻求帮助。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做事不易放弃,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更容易寻求帮助,复原力更强,更加坚毅。

五、成长型思维对班级言语欺凌现象的干预尝试

芬兰有一个Kiva计划让校园欺凌狂降50%。Kiva的一些策略实质是通过强化全方位的校园欺凌的相关教育,让更多的人懂得称之为校园欺凌的行为有哪些,并提供清晰快速的应对步骤,让欺凌者和旁观者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应对。芬兰的防校园欺凌的项目研究发现: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欺凌者比例为8%,被欺凌者为12%,旁观者为80%。如果把旁观者引导好了,其实可以大大降低校园欺凌的发生。

笔者作为班主任尝试通过班队课引导学生运用成长型思维思考问题,然后对被言语欺凌者再用成长型思维进行个别引导,现将笔者的做法分享如下:

1.案例呈现

小Z是班里一位高大的男生,皮肤黝黑,性格比较沉默、内向,也不太合群,而且极为敏感。有一次,语文老师上了《闰土》那篇课文,晚上宿舍熄灯后,同寝室的同学开始讨论闰土,他因为皮肤黝黑“躺着中枪”。寝室里的人说他长得像闰土,他当时就表达了不满。但是,同学看到他的反应之后反倒是越叫越起劲。于是,他就下床拿了一个衣叉开始戳那几个同学。那几个同学觉得越来越好玩了,一个平时少言寡语的人竟然可以这么激动,于是,他们马上给他换了一个绰号“猹”。面对如此调皮的室友,他无奈地进行反抗,一场打闹最终被宿管老师制止了。但是,问题没有解决。第二天,起床后,班里那些调皮和幼稚的男生也跟着他们寝室的男生一起叫他“猹”。最后,他躲进了厕所……

2.事件处理

(1)通过普法教育培养学生自我审视的能力

也许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并不认为自己会成为爱因斯坦或者贝多芬,但这种人是否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更不切实际的看法,并总是尝试能力范围之外的事呢?研究发现,人们对自己能力的评估是很不准确的。当然,大多数对自己的表现和能力评估不准确的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自我评估的准确性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仔细想一想,你就会发现这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你像这些成长型思维模式者一样,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那么你对自己现在的能力水平就会持比较开放的态度,有很好的自我审视能力。不会去炫耀,也就不会实施欺凌。

在了解清楚事情以后,笔者首先上了一节有关校园欺凌的班队课,学习《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通过班队课,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校园欺凌,着重强调校园欺凌还包括语言暴力,绰号也是校园欺凌的一种形式。因为它已对你的同学造成了心灵创伤。笔者解释完,全班大部分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一片嘘声。

紧接着,笔者让他们了解“教育惩戒”。《意见》第六条指出,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学校和家长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和警示谈话,情节较重的,公安机关应参与警示教育。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对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根据《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予以处置,区别不同情况,责令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必要时可由政府收容教养,或者给予相应的行政、刑事处罚,特别是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在讲完这条教育惩戒的时候,有几个平常爱讲话的学生马上用手捂住了嘴。

上完这节班队课后,笔者感觉到一部分学生因为了解得太少,容易盲从。有时候就是因为好玩,在言语上欺凌别的同学。所以,学校要时刻给他们敲响警钟,让他们有基本的法律意识。适当的普法教育对减少校园欺凌有很大的作用。普法教育可以让他们增长见识,提升自我审视的能力,提前预见事情的严重性,这就是在培养他们的成长型思维。

(2)通过角色扮演理解成长型思维

成功传授成长型思维模式还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规则和步骤。角色扮演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成长型思维在面对欺凌中的作用。

在另一节班队课上,笔者分享了演讲家Brooks Gibbs 请一名观众在语言上伤害自己的视频,呈现他用两种方式应对别人对自己的语言伤害。第一种是过激的方式,两人对骂。最后,两人吵到不可开交,草草收场。第二种是用积极的语言方式来回应那个对他实施语言伤害的人,让对方无话可说。笔者让学生谈谈感受并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相信一个人的能力是可以改变的。最后,大家总结出来:语言伤害不过是一场输赢的比赛。你越是沮丧、越是愤怒,对方就越觉得有趣。对这些不友善、不文明的言语不屑一顾,不要变得沮丧和愤怒,那么施加语言伤害的人就输了。我们应该尝试改变原来的固定思维模式,运用成长型思维直面言语欺凌。

(3)通过教室布置让成长型思维可视化

人们不会在某个时刻被正式宣告自己获得了成长型思维模式,而是通过一个过程一步步接近成长型思维模式。这个过程是一段很长的旅程,需要学生严格遵守要求并坚持不懈地进行。不过当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會有偶尔再次出现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时候,我们可以坦率地和身边的人谈论这个问题,这样学生们可以一起进步,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为此,笔者在班级墙壁上悬挂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特点,让成长型思维可视化。

(4)用迈克尔·乔丹引导欺凌者

每一个欺凌者和被欺凌者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在持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自尊心的背后潜藏着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成功后你会变成一个重要人物,那么当你不成功的时候,你又是什么呢?特殊和高人一等不是欺凌者的特权。迈克尔·乔丹是班级中很多人的偶像,他也是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运动员,曾被世界冠以“超人”“神一样的存在”“穿运动鞋的上帝”等溢美之词。如果有人有资格认为自己与众不同,那么他就是这样的人。但在回归篮球界并引起巨大轰动时,他却说:“我的回归带来的强烈反响让我感到震惊……大家像搞宗教那样称赞我,这让我感到很尴尬。我只是一个和大家一样的人。”乔丹知道他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付出了多少努力,他是一个经历了奋斗和成长的人,不是一个天生就优于他人的人。

所以,笔者在用班级制度惩罚了那些叫小Z外号的人之后,开始用成长型思维引导那些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的人。听完乔丹的故事,他们恍然大悟。

(5)用成长型思维引导被欺凌者

虽然笔者通过班主任身份介入,帮小Z处理了这件事情,但是言语欺凌存在反复性。所以,笔者想通过成长型思维引导他今后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能够换种处理方法。于是,笔者问小Z:“他们为什么叫你‘猹’?”小Z老实回答:“因为他们说我长得像闰土就叫我闰土,我让他们别说了,他们还要说。后来我就用衣叉叉他们,他们就叫我‘猹’。”接着我问他:“那你有没有错呢?”他说:“我也有错。”我继续追问:“错在哪?”他说:“我不该用衣叉叉他们。”我说:“那反过来想想看,如果当时他们在叫你闰土的时候,你的反应没有那么激烈,他们是否也就不会叫你‘猹’了呢?”我接着说:你越是沮丧、越是愤怒,对方就越觉得有趣,对这些不友善、不文明的言语要不屑一顾,不要感到沮丧和愤怒。所以,在被人说了一些不愿听的话时,你不妨试试换种方式,有时候,赞美也是一种方式,通过赞美让别人无地自容,不要吝啬你的赞美。要用你语言的‘美’来告诉别人,你是一个成熟且有素质的人。也许,那些叫你绰号的人也就失去了对你实施言语欺凌的兴趣。”

六、成长型思维干预言语欺凌的成效调查与反思

1.成效调查

在运用成长型思维对言语欺凌进行干预后的第三周,我进行了第二次调查,结果比上次好多了,言语欺凌现象降到了30%。调查结果出来后,笔者询问了小Z,小Z说那几个平常叫他绰号的人,在看到他用积极的语言回应他们之后,果然不好意思再说下去了。班级里,那些经常用言语欺凌别人的几个同学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收敛了一些。

2.反思

虽然这次通过成长型思维的干预让言语欺凌的现象在班级里有所缓和,但是,言语欺凌因其隐蔽性和反复性特点,一旦发生,被欺凌者需要很长时间的恢复期。大禹治水,换“堵”为“疏”把洪水治理好了。在面对语言欺凌这个问题的时候,作为班主任,除了制定一些班级制度去制约言语欺凌外,我们更应该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用成长型思维去引导学生,并关注班里那些内向、胆小、懦弱、不合群、沉默的学生,引导他们碰到问题时要积极转变思路,用积极的、正面的语言去回应那些语言伤害,看看是否效果要比“硬碰硬”更好。

成长型思维是处理言语欺凌值得尝试的方式,因为学生不可能时时刻刻处于老师和父母的保护下,我们需要教会他们自己去寻找处理问题的策略,从而在直面问题中健康成长。运用成长型思维方式去引导学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班主任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

[参考文献]

[1] Dweck C. S. Mindes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M]. New York;Random House Incorported,2006.

[2] [美]卡罗尔·德韦克.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M].楚祎楠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干预
以学校为基础儿童超重肥胖干预研究进展
“警察干预家庭暴力问题”课程体系建设
云学习平台大学生学业成绩预测与干预研究
犹太法则与教学公平的矛盾体现及其控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综合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