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船舶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化管理

2022-05-06陆骏

中国信息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分包商隐患船舶

陆骏

本文主要阐述信息化管理在船舶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信息化的管控手段能够极大的提高船舶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效益。通过实时动态反馈生产计划执行情况和施工动态,让建造管理团队能够做出快速、正确的生产指令,形成良性的PDCA循环,最终达到安全、高效的信息化生产力。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各类新兴科技行业层出不穷,信息化管理已经渗透和影响到各行各业,近十年来中国船舶建造技术也在外界社会的影响下日新月异,一套适用于船舶建造系统的生产信息化管理方案有助于实现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

二、信息化管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目前社会上大数据管理模式已经相当成熟,大数据管理模式在施工人员流动性大,人员成分复杂及劳动密集型的船舶行业可以得到非常积极的应用。通过建立后台数据库可以有效分析人员社会成分(匹配组织架构)、历史施工和安全信息、个人身份信息等。将这些数据信息应用到日常生产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生产效率,掌握实时施工动态。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后台数据库之后,相关方面的管理就变得方便快捷。

(一)作业审批信息化

与传统的纸质作业审批相比,信息化的作业审批可以具有更加明确清晰的职责和更加灵活的审批方式。会签这种传统的审批形式在信息化和程序化上将不再能够“存活”。通过程序上的设计,任何审批和提交审批均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才能进入下一步,比如工人进入施工场所需要被委派和阅读安全交底后才能获得进入许可等。这里简述目前通用的一种作业审批模式供参考。

作业审批分为签发流程和终结流程。签发流程由生产管理人员开具次日生产任务并填写相关安全交底内容,通过后台下发至对应的施工班组或带班。施工班组长在系统上接受到生产管理人员派发的任务后在系统上填写相关信息并上报作业人员,系统后台对作业人员资质等相关信息进行比对,如存在不合格作业人员系统会反馈给班组长,直至审批通过。次日,施工班组长上传现场安全措施照片,经安全主管确认后,工作审批通过并生成唯一二维码。班组长凭借二维码打印纸质版版作业审批单张贴在施工现场。此时系统会将安全交底内容推送给作业人员,作业人员阅读后签署知晓权方可进入施工场地进行施工。终结流程由班组长确认,在工作任务已经完成后发起提交,转至班组安全员上传现场完工状态照片后,交由生产管理人员确认合格后终结作业审批并上传服务器存档。

(二)场地管理信息化

通过进出口登记、现场网格监控点、安全帽蓝牙信息定位等技术手段可以对进入施工场地的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管控,结合作业审批系统即可了解当前现场施工作业情况。对于未完结的工作令,在系统上可以实时了解施工动态。对于完结存档的工作令,可以了解完整的施工信息,例如:施工工时统计,施工人员信息记录等。这些信息可以用于船舶建造过程中对以往信息的追溯。

另外现场安全管理中的隐患排查也可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在现场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隐患可以利用微信小程序上传隐患照片和问题描述,生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评判隐患等级,从而确认是否向安全主管进行报备。而施工人员则可以通过隐患举报来上报隐患,并获得一定的奖励。安全主管将需要整改的隐患分为限期整改或立即整改,发起通告通过系统直接推送给隐患整改的责任人,并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整改反馈,安全主管发起人可以在“我的下发”任务栏里复查隐患整改情况,如整改合格给予确认闭环,如不合格则继续推送直至达到整改要求。

以上所有的数据均可通过后台设置形成明确的台账表格,供筛选、调取等方式进行查阅,可协助配合成本管理、安全管理等,进一步在船舶生产过程中提供信息化的准确数据和指令。

(三)动态查询信息化

项目建造过程中的动态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实时人员信息查询:通过系统设置,可通过微信小程序或者移动APP,就地在线查看人员班组出勤状态、安全管理积分、工作证件、特种作业持证情况、奖励记录等。

项目生产状态查询:查看当日工作任务数量,施工进度情况,施工人员工种分布情况,隐患闭环情况等信息。

设备状态查询:目前已经有成熟的大型流动机械管理系统上线并得到成功应用的案例,通过信息化手段管理每台大型流动机械设备。经过使用前后对比,整体效率提升约40%。主要是两方面的管控:一是设备本身的管控,如同自然人一样,建立设备本体的信息如:起重能力、司机、保养状态等,可以有效降低设备管理成本及延长设备使用时间。二是设备使用管控。国内船厂对大型起重设备和运输设备都有专门管理的部门或班组,该系统主要在日常设备使用过程中,通过线上申请、就近派车等方式有效提高台班使用效率,尤其是场地面积比较大的大型船厂,该特点尤其明显。

(四)承包方管理信息化

目前国内的船舶建造公司或多或少都将部分专业(如结构、机电等)发包给资质更优的承包单位,承包单位在承包的相关专业后入场施工变成施工单位。所以对于建造过程中的分包商管理也是船舶生产过程中及其重要的一環,而通过信息化管理的手段,可以将分包商自主管理和建设单位的监督管理有效结合起来。

具体流程和细节大致如下:

1.分包商人员信息录入,在办理入场手续时,应当由分包商指定的系统管理员登录系统后台,按要求录入该工人的详细身份信息,如:基本个人信息,技能信息等。经过相关职能部门核实通过后正式进入该分包商员工信息库,至此该员工有了系统给予的初始安全积分、培训台账、生产任务台账,及组织架构属性等。

2.分包商日常管理信息;可根据需要对分包商日常管理信息中不涉及商业机密的进行设置,包括工程进度,日常生产管理数据,质量安全奖惩台账等。

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实现基础管理数据共享。在系统中设置分包商自主管理功能,让分包商在入厂后的日常管理使用该系统中的子系统,对于一些非商业机密的数据均可在该功能中设置。这样就可以日常监督管理到分包商,如其安全管理,进度管理,领用物资的管理等。通过这个系统可以节约大量沟通时间,缩减沟通成本。

三、船舶生产信息化管理的前景

目前国内的船舶建造水平仍然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随着国内经济和产能的改革导致高端的人才不再涌入船舶建造这个重工业,转而投入软件、金融、运营等,这就导致了国内船舶建造人才紧缺。但是信息化管理的手段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现状,其已经在医疗,金融、消费等各行各业展现出了强力的支撑力。

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脱离实际、滥用信息化手段导致管理没有实质性提升。归根到底还是机械的套用信息化管理的工具或者模板,并没有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来量身定做。

其实一个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并非一撮而就,是一个漫长的改造与磨合过程。通过信息化的管控手段主要给我们带来了以下好处:一是进一步使流程清晰化,明确化。这是因为将制度程序化后,将会大大减少岗位之前的推诿扯皮。二是有效降低沟通成本,弱化纸质办公。可以明确看到自从使用了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后,纸质办公的缺点基本被克服,如:人为失误导致的数据错误,资料保存更长,行政签发更加迅捷等。三是更加明确的责任体系,便于PDCA的循环。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可以有效找出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便于有效改进。总之,船舶生产过程中推行信息化管理是有效的,也是必然的。

猜你喜欢

分包商隐患船舶
隐患随手拍
隐患随手拍
互联网安全隐患知多少?
隐患随手拍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船舶!请加速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浅析国际EPC项目分包商结算的精细化管理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
工程建设企业如何做好施工分包商的安全管理工作